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oc
19页4 地震法勘探(震探)1)测线与测点的布置原则(1)测线应沿桥轴线及其两侧布置,一般不应少于3条;其相互间距和长度应根据地质条件复杂程度而定,一般间距陆上为20m~30m,水上为50m~100m;测线长度比规定的勘探范围应大于4个正常检波点2)测线应垂直于构造线走向,当岩层倾角过大或有旁侧波影响时,可布置斜交线3)震探点排列应尽量布置成直线,有困难时可布置成折线,但其折角不宜大于5°,且将折点布置成炮点同一排列的震探点应布置在地形起伏不大、地表介质均一的地段上,并应与钻孔、电探点、岩石露头等资料紧密配合2)精度要求在较好的条件下,地震界面深度的定量平均相对误差应小于±10%;条件较差时,应小于±20%;确定埋藏地质体平面位置的误差为1~2检波距5 声波探测1)测段或测点布置原则(1)测段或测点应根据任务书要求布置在表面平坦且具有代表性的地段;发射点和接受点,根据探测项目的需要,可选在地面或岩体表面,也可选在1~2个钻孔中2)孔间测试时要求孔向平行,如不平行,应准确地实测各孔:方位、倾角、孔口距及孔口连接线方位、高差等3)为工程地质分类和评价,声测孔一般可布成直角线;孔距;一般小于10m,孔深视岩体情况而定。
4)测定动、静弹性模量对比试验的测孔布置,应考虑便于测:试静弹模面上各种不同方向的岩体波速测孔数目、孔距、孔深视;现场情况而定2)精度要求(1)时距曲线图,一般应以1∶10和1cm代表50m/s的比例尺绘制2)纵波或横波速度沿测线或孔深变化的曲线图,一般应以1∶20和1cm代表500m/s或1000m/s的比例尺绘制3)振幅沿测线或孔深变化的曲线图比例尺,应根据振幅衰减程度选定4)弹性模量,应根据实测的纵、横波速进行计算;但当横波资料不可靠时,可采用岩块测纵、横波速求泊松比值表5.3.4 桥位钻孔数量与深度表桥梁按跨径分类工程地质条件简单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孔数(个)孔深(m)孔数(个)孔深(m)中桥2~38~203~420~35大桥3~510~355~735~50特大桥5~720~407~1040~120注:①表列数值系参考值,工伤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②河床中钻孔深度系以河床面高程控制,河岩处孔深应按地面确定;③表列孔深,当地基承载力小时取大值,大时取小值5.6 初勘文件编制5.6.1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 全线工程地质总说明书综合分析工程地质调查、测绘、勘探,测试资料,分别阐明各类公路工程的地质条件,对方案的合理性及场地的适宜性作出评价。
一般可按下列内容编制:1)序言:勘察工作的目的、依据、起讫时间,完成的工作项目与工作量,主要工作方法,现有资料利用及其它有必要说明的问题2)自然地理条件:山脉、水系、气象、地形、地貌等自然特征3)地质条件(1)地层:时代、成因类型、岩性及分布范围2)构造:形态特征、性质、分布规律3)水文地质:地下水类型、含水层分布、补给排泄特征、季节性变化规律等4)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类型、规模、发生发展原因、分布范围及对工程的危害5)地震:地震基本烈度及大型工程构造物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结论4)岩土主要物理力学指标:经分析评价,提出各类岩、土的主要物理、水理、力学、化学指标值5)沿线筑路材料:主要材料的质量、储量和采运条件6)工程地质评价(1)路线工程地质条件及对各路线方案工程地质比选意见2)路基工程地质条件,主要的路基工程地质问题及处理方案意见3)桥、隧主要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及方案比选意见7)对详勘工作的意见详勘应重点注意的问题并论述需进行专门研究的课题及研究方案2 图表资料1)路线方案工程地质图;2)工程地质平面图;3)工程地质纵断面图;4)路基工程地质条件分段说明表;5)小桥、涵洞地质条件表;6)不良地质地段表;7)沿线筑路材料料场表(含工程用水);8)各类测试成果资料汇总表;9)勘探成果资料汇总表。
5.6.2 独立工点专项资料1 以下勘察工程应提交专项资料:1)按5.2.3~5.2.6条的要求进行勘察,需作特殊工程处理的项目2)按5.3、5.4节规定进行勘察的桥、隧工程3)按5.5节规定进行勘察的料场4)按第7、8章进行勘察,并需特殊处理的地段2 独立工点专项资料按上述章、节中有关规定编制5.6.3有关以上工程地质初勘成果的文件,应分项整编,列入初步设计文件的基础资料,正式出版6.4.6 物理勘探1 物理勘探在本阶段仍是钻探的补充手段之一,在地形、地质条件适宜的地方,应充分发挥多种物探的作用,进行综合勘探2 由于物探的局限性和资料成果的多解性,应结合隧道钻探、槽深、调绘等地质资料,进行物理力学指标的测定和岩土层次探测论证3 应对初勘时未能查明的地质条件或沿隧道轴线方向有复杂地质问题的地段进行物探,以达到进一步查明和补充、校核之目的4 一般应根据隧道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质条件选择适当的物探方法山区岩质隧道一般应先进行地震勘探,沿隧道轴线至少布置一条地震测线,测点间距以10m~20m为宜;若发现有地质构造时,局部应加密两洞口应布置横测线,测点间距为5m;若洞口或洞身发现有溶洞或其它构造破碎带,应适当加作横测线和加密测点。
当高速公路为上下行时,隧道一般应当作两座单独隧道进行勘探,地质条件简单、无构造影响、岩性单一的短小隧道可当作一座隧道布置勘探工作5 用声波法测定岩体的弹性纵波波速时,宜同时测定岩体的弹性横波波速,以求得岩体的弹性特征值除测定岩体弹性波速外,还应测定岩石试件的弹性波速,以求得岩体的完整性系数,判定围岩的破碎程度6 当地震勘探发现有明显的溶洞或大的地质构造时,应进行综合物理勘探,以供相互验证当采用电探时,一般沿隧道轴线布设一条主测线,在主测线两侧20m各布一条平行测线,测点间距以20m~40m为宜洞口一般应布置横测线,测点间距以10m~30m为宜7 水下隧道物探,应在先查明水域内水底地形、水深、流速等情况下再决定采用何种特探手段,一般宜进行综合特探勘测主线宜沿隧道轴线两侧布设,一般不得少于2条,横测线一般应沿顺水流方向布设,不宜少于3条,测点间隔比陆上物探适当加密6.6 详勘文件编制6.6.1工程地质详勘文件应全面、准确地反映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着重掌握地层的地质结构和工程情况,完整准确地提供设计所需的地质参数6.6.2 工程地质报告的项目和内容应符合本规范第5.6.1条第1款、第5.6.1条第2款的规定,但属区域性的一般性问题可从略,对工程直接有关的部分,应根据详勘工作深度,全面反映。
6.6.3 专项资料按第6.2.2条第2~7款、第6.2.3~6.2.5条、第6.3.7条、第6.4.12条及第7、8章的有关规定办理6.6.4 有关以上工程地质详勘成果的文件,应分项整编,列入相关的施工图设计文件的基础资料,正式出版8.5 软 土8.5.1 初勘1 勘察重点1)查明与路线方案有关的软土工程地质问题,为优选路线方案提供依据2)在路线基本走向范围内,对可能布置线路的区间取得几种(或几条)路线通过方案的工程地质资料3)查明对路线的方案起控制作用的软土地基区段、工程地质条件与水文地质条件4)调查软土地基、分布范围,研究分析危害程度,对拟选线路的环境作出工程地质评价5)初步查明土的物理、力学性能与水理性质,对地基沉降与滑移的防治方案提供工程地质资料6)提出对软土地区路线能否绕避,或提出通过软土区段的方案2 调查与测绘调绘工作应着重以下内容:1)调查软土地基分布路段的地形、地貌及第四系地层沉积的关系各层的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基底性质与结构特点各软弱层及与其相间存在的土类的含水情况,土质颗粒组成、稠度、结构状况,以及所含排水砂层的有关物理、力学性能2)地下水位位置、类型、活动情况、补给与排水条件,以及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联系。
3)按地震烈度区划相关的路段范围,核定沿线基本烈度在Ⅵ度以上的各区分界线4)在软土的地基上已建成的构造物的附加应力作用下,对地基强度与变形的影响程度,以及地基处治手段和技术措施5)初勘阶段应进行工程地质测绘,测绘的比例尺一般要求为1∶2000,其范围视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和设计需要而定当对与工程地质稳定性评价关系密切的地质现象,在按图幅比例尺不能清晰地表达时,可采取放大的方法表示,并在图上标注相应的尺寸3 勘探1)勘探点的布置原则软土初勘阶段勘探的布置应注意垂直于地貌边界与地层界线,使不同的地貌单元上都设有技术性钻孔和其它勘探点,并在变化大的地段予以加密勘探点的布置应按路段场地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和道路等级类别而设置2)主要勘探方法(1)软土地基勘探一般应采用挖探、钎探、触探与钻探和其它原位测试方法,条件适宜时辅以物探的方法,采取这些综合勘探手段,使勘探资料得以互相验证与补充2)钻孔为鉴别和划分地层,应沿孔深取样以测定土层物理、力学性能及进行原位测试,钻孔间距应满足初步设计的要求,并应符合表8.5.1-1的规定表8.5.1-1 初勘阶段钻探点间距环境类别道路等级钻探点间距(m)备 注简单场地二级及二级以上700~1000按路堤高度与地基稳定性采用二级以下1000~15000复杂场地二级及二级以上500~700二级以下700~1000注:设计填土高度大于极限高度的路段或桥头路段采用低限。
勘探孔(点)的位置,由设计单位在1∶2000路线平面图上标注或在现场布设,孔(点)位置用坐标控制允许移动范围:路基孔沿中线前后不超过30m,垂直中线左右不超过15m;构造物孔前后不超过10m;孔口标高不超过20cm3)静力触探应充分采用静力触探测定软土层在天然结构状态下土的物理、力学性能并划分地质层次触探点纵向间距控制距离见表8.5.1-2表8.5.1-2初勘阶段静力触探点控制间距环境类别道路等级每公里点数备 注简单场地二级及二级以上3~4按地基稳定性与路堤高度采用二级以下2复杂场地二级及二级以上3~5二级以下3(4)十字板剪切测试为测定软土层在不排水状态下的抗剪强度指标,应采用十字板剪切应在每个具有代表性地质路段沿深度方向对地基稳定性有一定影响的软土层测定每一深度测一组(两个)以上剪切指标5)现场原位测试按照路堤沉降与稳定性设计计算的要求,应进行表8.5.1-3所列现场原位测试项目表8.5.1-3现场原位测试项目选定表测试项目十 字 板静 力 触 探标准贯入(击数)侧压试验(kPa)波速测定(m/s)抗剪强度(kPa)灵敏度贯入阻力(kPa)侧壁阻力(kPa)锥尖贯入(kPa)指标选定+(+)(+)++(+)(+)(+)注:①表中指标选定有括号的表示选做项目。
②对可液化上与排水砂层,标准贯入为必做项目3)勘探深度的确定勘探孔点的深度,应满足初步设计对计算沉降与稳定性的需要,其深度主要根据软土分布厚度及路堤填土高度而定对较均质厚层软基,钻孔深度应达到预估的地基附加应力与地基土自重应力比为0.10~0.15时所对应的深度(饱和层用浮容重);当难以预估附加应力的大小,或处于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