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七足镂孔器”及相关问题考释.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庄**
  • 文档编号:192988449
  • 上传时间:2021-08-1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2.20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七足镂孔器”及相关问题考释 皖北蒙城尉迟寺新石器时代遗址的龙山文化房基中曾经出土过七件造型非常奇特的陶器因为前所未见,考古工作者根据它们的外形特征,暂名为“七足镂孔器”该器物为夹砂红陶,圆唇,长颈,球形腹,腹中部饰三个等距离镂孔,圜底部位附加七个锥形长足,腹部饰竖向细绳纹迄今关于此器的讨论,屈指可数主持尉迟寺遗址发掘的王吉怀最早对此器做过介绍,认为它可能是一种与宗教有关的器物卫斯认为此器应称“七族列枪”,简称族枪,是一种宗教性法器目前看来,在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关于此器的文章仅此两篇讨论如此之少,显然与这类器的“冷僻”有关,也与对其解读有一定难度有关这类七足镂孔器,若单独视之,确实感到信息量有限,颇难置论但如果将其与不同性质的材料进行比较,则其间的相似之处,令人眼前一亮笔者不揣浅陋,也对此器妄议几句,提出新的看法,敬请专家批评指正 从这件七足镂孔器的外观来看,它不像是生活中的实用器,而可能是包含了某种观念的工艺品不过这件器物的某些器形要素在尉迟寺遗址的日常器物上是经常可见的,比如器的底座和陶豆的底座很相似再如腹部的镂孔,在尉迟寺另一件被称作“鸟形神器”的器物上也可见到。

      看到这件“七足镂孔器”,不免联想到若干在形态上与之相似的器物皖南屯溪周代土墩墓中曾出土过两件五柱器,器上有五根圆柱,分列于长方形的脊基上,距离互等下为空腔方座,四角刓圆无棱隅,四壁微鼓尉迟寺龙山文化的七足镂孔器与屯溪的五柱形器虽不完全相同,但两者都有矗立的柱若论到实用功能的话,也只有这个柱,或可用来插置物品虽然屯溪的五柱器与七足镂孔器有相近之处,但对于解读七足镂孔器的内涵,似乎也无能为力,因其本身也是诸家著录未曾见,用途不明,实为不知名器 这件七足镂孔器既然出自蒙城尉迟寺,那么莫如从尉迟寺一带的文化背景中去发现蛛丝马迹事实证明,尉迟寺所在的大汶口文化层中的确有则材料为解读七足镂孔器提供了线索大汶口文化有很显著的陶刻符号标志如图l大口尊上的这一符号,堪称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图符之一,集中分布在鲁东南、皖北一带,是典型的大汶口文化符号这个符号学界争议很大它可被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上部的圆被认为是太阳几无疑义;中间的符号有太多看法:日云气,日火,日月牙,日鸟,等等;下部的符号被当作“山峰”也得到普遍认可最常见的山即图1所示同时另有一个较为不同的山符,如图3所示,它在常见的山峰下面多出一个像是台状物的东西,之所以说其为山符,在于它也出现在太阳和中间有争议的符号下方。

      而这个山符恰恰与七足镂孔器有可比之处山符的三个柱状形态相当于七足镂孔器的锥足,腹部的圆孔以及底座也与之是相像的拿这个山符与七足镂孔器比较可知,它们同属大汶口——龙山文化谱系到目前为止,这个陶器刻符是大汶口文化最主流的观念符号那么七足镂孔器是类似观念表达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让我们再来看看其他时空中一些类似的材料七足镂孔器的锥足及球腹让我想起近年新疆小河墓地的发现小河呈现了以墓地、葬俗为载体来表现生死观念的文化景观它的墓地外观是一座椭圆形的大沙丘,沙丘地表上矗立着百余根胡杨木柱如果我们能以三维立体的视觉效果来看小河墓地,便会发现那高耸的胡杨柱在形态上不正与七足镂孔器的锥足类似吗?胡杨柱下面的圆形沙丘不也恰似承载七足的球腹吗?不过一个是宏观、一个是微观地体现先民意识形态的道具罢了小河墓地之圆形沙丘和其上的胡杨木柱正乃宇宙山和宇宙树之象征 还有一个在形态上也相当类似的例子,即今天羌族地区的山神标志王明珂在其寻羌笔记中提到:经常到了一个视野开阔的山脊,便可见到一个乱石砌成的石堆,上面插着一些大小树枝,这是山神的标志,当地称“喇萨”这种山神标志在藏族地区也频繁可见,即玛尼堆上插有树枝,以象征宇宙树。

      事实上,这种宇宙山和宇宙树相连的形态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大量的存在如阿巴坎鞑靼人的白桦树长在铁山上,蒙古人的赡部树长在为四边形金字塔的宇宙山上,《山海经》中的不死树在昆仑西,青树在方山上,等等大汶口文化陶刻中也有树在台形山上的例子图4) 从以上几则材料的比较中,可以初步获得一些认知,即七足镂孔器可能表达的是一个宇宙山的意象,它是尉迟寺先民制作出来借之与天和神灵沟通的一个圣器20世纪伟大的宗教史家艾里亚德曾经说道:“通过升天的、登高的以及爬梯的仪式而得到圣化,这是由于它拥有使信仰者登临一个更高天界的权能而“山”是天人沟通最重要的媒介山因其最接近于天空,而具有了双重神圣性:一方面它们分享了超越性的空间象征,如“高远”“巍然耸立”“至高无上”等;另一方面,高山被视为神之居所、天空与大地相遇之处,因而也是“中心点”,是世界轴穿过的地方正因如此,许多神圣的地方——圣地、神庙、宫殿——都与“高山”有关,它们本身就形成了“中心”,以某种奇妙的方式变成了宇宙之山中国古代文献《淮南子地形训》有曰:“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登之乃灵,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考古资料同样可以佐证,如属于良渚文化的汇观山、瑶山均在天然的山上发现了良渚人的祭坛;再如牛河梁红山文化的圜丘与方丘,皆可视为人为想象和构建的“圣地”“宇宙中心”。

      与此同时,还有一则材料无论从外在形态,抑或内在意象方面,都显示了将七足镂孔器释读为宇宙山的合理性这则材料是金文中的“皇”字皇的字形与这件器物十分的相似皇”由上而下可分成三部分:上部是三或四短竖;中部是圆形,内有一短画或点;下部为“土”或“王”字如果不过分挑剔,应当承认,七足镂孔器与“皇”的金文字形相似虽然“皇”字上部只有三或四竖画,但重要的是,这一竖画与锥足是一样的形态皇”字中部的圆及其内的点或短画居然与七足镂孔器的球腹和镂孔也有得一比至于下部的“土”或“王”,则扮演着底座、撑持的角色实际上甲骨文中的“土”字正作Ω,岂不正像陶器的下部底座一般? 陶器与古文字外形相似,我们无须奇怪这样的例子实是屡见不鲜邹衡在《试论夏文化》一文中曾经谈到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壶与甲骨文、金文、小篆中的“壶”字格外相似 又如许宏谈到甲骨文和金文中“酒”字中的“酉”是对大口尊这一实物的摹写 关于“皇”字的内涵,古文字和考古学者主要有两种看法,即“冠冕说”和“太阳光芒说”而又以前者为盛杜金鹏曾例举考古材料来阐释“皇”,他赞成考古发现中以羽毛为饰的冠冕在中国古代曾是身份与地位的标志,与古文“皇”字有比较明显的源流关系。

      他认为考古出土的实物或图像中的羽冠、冠徽与甲骨文和金文“皇”字的上部貌似义同,冠冕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权力,“皇”字之本义,是以鸟羽为饰的皇王冠冕,喻指神界或人间的最高统治者 表面上看,皇之冠冕说与七足镂孔器乃宇宙山的象征这一观点有差异但是我们知道,人类文化发展越是处在早期,其内涵越是具有错综复杂的联系对于那些表面看起来矛盾的观点,不宜作“非此即彼”的取舍,而应透过表象,去发现隐藏的内在关联 有若干材料表明,山的意象和上述“皇”字冠冕的内涵实际是存在密切联系的商周青铜器中普遍存在一种人面冠饰人首戴着“山”形冠冯时认为这种“山”形冠饰象征天盖璇玑,通过这种冠饰或者发型来表达人与天帝的联系类似的例子还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神祗图帛画绘有太一及五神其中画正中有两个戴“山”形冠饰的神祗,应该具有巫职的身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冠与山的关联而冠冕之所以以山的形态出现,表明冠只是形式,实质是要借助此物与天沟通 因此,对于七足镂孔器,可以宽泛地将之理解成一件表达先民通天思维的圣器,若一定要具体地追问它象征着何种形态,结合七足镂孔器的文化语境和相关材料的对比,我倾向于它是宇宙山的象征。

      七足镂孔器的发现,也表明尉迟寺先民与其他文化区,如良渚、红山一样,在他们的精神世界中也含有通天地的追求他们按照宇宙观、神话观为自己模拟一个神圣空间来膜拜将此器的内涵宽泛地定为一种“通天”意识,也恰好与“皇”字拥有的内涵契合在后世文献中,“皇”有天的意思《诗大雅文王》:“思皇多士毛传:“皇,天也《风俗通义》“皇霸”卷“三皇”条:“皇者,天也《楚辞九歌东皇太一》:“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此“皇”指天神又如“皇命”、“皇天”一类词语,皆是天之意与天的交通是早期中国意识形态中顶重要之事实际上,与“皇”相关的“王”字,也与通天有关《春秋繁露王道通》:“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 以上讨论只是一己之言,这个观点很可能只是触及了七足镂孔器真实内涵的一个侧面,或者还差之很远史前艺术图像、纹饰的形成,通常具有“多义性”,这与字是一样的我想这正是今人感到“盲人摸象,各见所摸”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也要求我们在解读的过程中,充分进行跨材料、多证据地比较,尽可能地追寻历史的多个侧面,唯此,我们才有机会不断逼近历史的真实。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第 7 页 共 7 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