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章宋元时期的教育.ppt
106页第七章 宋元时期的教育•北宋 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南宋 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辽 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金 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元 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第一节 宋朝的文教政策(一)重视科举,重用士人(二)三次兴学,广设学校(三)尊孔崇儒,提倡佛道(一)重视科举,重用士人•1、录取人数增多唐代最高录取人数79人,而宋则为1129人•2、973年,宋太祖增加殿试,防止作弊•3、宋真宗重视科举,专门写有《劝学诗》(二)三次兴学,广设学校A:时间:1044年,B:人物:宋仁宗,范仲淹C:内容:普遍设立地方学校;改革科举考试;创建太学D:结果:失败A:时间:1069年,B:人物:宋神宗,王安石C:内容: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恢复和创立武学、算学、医学等专科学校;编《三经新义》为统一教材D:结果:失败A:时间:1102年,B:人物:宋徽宗,蔡京C:内容:普遍设立地方学校;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衔接的学制体系;新建辟雍,发展太学;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D:结果:失败庆历兴学熙宁兴学崇宁兴学(三)尊孔崇儒,提倡佛道首先,在尊孔崇儒方面,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解除武将的兵权,只让他们享受荣华富贵,同时重用儒臣,实行儒臣执政。
太宗即位后,“用文德礼治”,“遵周孔之礼”,竭力提高儒学的地位宋真宗以后,更加提倡儒学仁宗重视教育,下诏州、县办学,从中央到地方涌现出大批儒家学者,传授儒家经典,对培养选拔通晓经术的官吏,维护宋王朝统治起了很大的作用其次,在提倡佛、道方面,宋太祖为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争取南方僧侣地主的支持,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修废寺,【造佛像】,刻印【大藏经】,促进了佛教和佛学的发展第二节 宋朝学校教育贵胄学校宗学诸王宫学国子监资善堂广文馆四门学国子学太学武学算学小学中央政府第二节 宋朝学校教育太医局太史局书艺局书画局医学算学书学画学提举学事司军学府学州学监学中央政府二、官学教育的特点(一)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设立提举学事司来管理地方官学是前所未有的二)官学类型多样化三)中央官学的等级限制方宽书学甚至取消了限制四)学田制的确立第三节 宋元书院的产生与发展•一、发端•二、原因唐末出现a:中央政府设立的主要用作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 b:民间设立的主要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a:官学衰落,士人失学b:我国源远流长的私人讲学传统c:受佛教禅林的影响d:印刷发达 e:名师讲学 陆九渊三、宋元书院(一)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介绍•1、地点:白鹿洞书院坐落于江西九江庐山五老峰南约10公里处的后屏山南麓。
西有左翼山,南有卓尔山,三山环台,一水(贯道溪)中流,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2、历史:白鹿洞书院在唐代(公元618—907年)时原为李渤兄弟隐居读书处根据文献记载,“渤养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后来李渤任江州刺史,旧地重游,于此修楼建亭,引泉植花,遂成为一处游览胜地,取名白鹿洞•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出任南康太守,重建院内的建筑,延请名师,充实图书,亲临讲学,并奏请赐额及御书,于是书院的名声大振,宋时著名的哲学家陆九渊、王守仁等都曾在此讲学•3、地位: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完备的书院(二)岳麓书院岳麓书院介绍•1、地点:岳麓书院坐落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东面的山脚下,湖南大学校园内•2、历史: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由潭州太守朱洞创建公元1015年,宋真宗赐以“岳麓书院”的门额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张轼到书院主持讲事,朱熹闻名也从福建赶来书院讲学,并手书“忠、孝、廉、节”四个大字公元1903年改为高等学堂1925年,工专、商专与法政专校合并,改称为湖南大学•3、岳麓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三)嵩阳书院大唐碑大唐碑汉封将军柏汉封将军柏 书院建筑书院建筑大门对联大门对联二程手植槐二程手植槐中岳嵩阳寺碑中岳嵩阳寺碑嵩阳书院介绍•1、地点:嵩阳书院位于嵩山南麓,太室山脚下,因座落在嵩山之阳故而得名。
•2、历史嵩阳书院在历史上曾是佛教、道教场所初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名为嵩阳寺,为佛教活动场所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更名为嵩阳观,为道教活动场所宋仁宗景祜二年(1035年),名为嵩阳书院,以后一直是历代名人讲授经典的教育场所•据记载,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的有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杨时、朱熹、李纲、范纯仁等二十四人,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阳书院和崇福宫完成的号称“二程”的程,程颢在嵩阳书院讲学10余年•3、地位: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三)书院教学特点1、书院既是教育教学的机关,又是学术研究的机关,实行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2、书院盛行讲会制度,允许不同学派,不同观点进行讲会,开展争辩3、书院的教学,实行“门户开放”,有教无类,不受地域限制 (三)书院教学特点5、书院内的师生关系融洽,感情深厚书院的名师,不仅以渊博的知训教育学生,而且以自己高尚品德气节感染学生4、书院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采用问难论式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四)宋代书院特点1、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已经确立2、书院促经了南宋理学的发展和学术文化的繁荣。
3、书院官学化的倾向已经出现(五)元朝的书院1、第一所书院:1236年,在燕京建太极书院2、政策:1261年,元世祖下诏严禁侵犯书院3、繁荣:1279年,政府开始重建书院;不仕新朝的人, 建书院(六)元朝的书院的特点1、政府任命书院的教师2、控制书院的招生、考试及生徒的去向3、设置书院学田第四节 蒙学教育中国古代的蒙养教育是指连接于小学与学前幼童之间的一种启蒙教育形式,相当于普通小学教育的初级阶段,但比一般小学教育的含义更为广泛通常人们将其称为蒙养教育,就是强调用正确的教育启迪儿童的智慧和心灵,使儿童能够健康成长在我国古代教育发展史上,蒙养教育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在蒙养教材和蒙学教法方面,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宝贵经验,至今仍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我国的蒙养教育在殷、周时期已有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学的产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秦汉以后愈加盛行和完善起来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官学制度中一般不包括蒙养教育,所以它多以私学的形式出现在汉代称书馆,唐代称村校,宋代称村校、家塾、冬学等,元代称社学,明代称家塾、义学、社学等,清代称教馆、私塾、义学和义塾等 一、蒙学教材(一) 历史沿革1、是唐朝和五代以前的蒙养教材,除教字外还综合一些道德教育及一般常识的内容 。
2、是宋朝至清中期的蒙养教材,在内容方面呈现出专门化的倾向,如道德教育、历史典故、博物常识、诗歌辞赋等各有专书在以识字为主的基础上,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明显增加 3、是清朝中叶至近代以前的蒙养教材,出现了一批采用旧形式介绍声、光、电、化、算等新内容的课本即在西学东渐大潮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启蒙教材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出现了采用旧形式,介绍西学新内容的新局面 (二)蒙养教材的种类(二)蒙养教材的种类 (一) 识字教学的课本识字教学的课本 (二) 诗文教学的课本诗文教学的课本 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最为著名《三字经》成书于宋代,是我国古代流传最广的识字课本之一 《百家姓》 亦成书于宋代,但比《三字经》要早些,专供识字之用 《千字文》 成书于唐末,其内容涉及天文、博物、历史、人伦、教育、生活等各个方面 以《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唐宋八大家文钞》等最为著名这类蒙学读本的最大特点是既能培养儿童的文学才能,又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志节,尤其有利于儿童感受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发展(二)蒙养教材的种类(二)蒙养教材的种类 (三) 历史教学的课本历史教学的课本 (四) 名物教学的课本名物教学的课本如《历史蒙求》等,它是一部通史性的历史蒙学读本,在当时很有影响。
这些教材往往通过传授历史知识向儿童灌输封建正统思想、忠君思想,以及古代爱国主义思想如宋代的《名物蒙求》,在当时比较著名其内容包括天文、地理、鸟兽、草木、日用器皿等如“物有知者,鸟兽之属,物无知者,为草为木这是介绍有关鸟兽、草木知识的 (二)蒙养教材的种类(二)蒙养教材的种类 (五)道德教育的课本道德教育的课本 对儿童进行伦理道德教育,一直是传统启蒙教材的核心内容专以宣传程朱理学为主的启蒙教材,有朱熹的学生程端蒙所作的《性理字训》专门进行道德行为规范训诫的伦理类蒙学读本,以《弟子规》为典型代表二、蒙养教材的编写特点二、蒙养教材的编写特点(一)寓思想教育和其它各种教育于识字教学之中,使儿童在寓思想教育和其它各种教育于识字教学之中,使儿童在识字的同时受到教育和增长知识识字的同时受到教育和增长知识 (二)考虑儿童的兴趣和特点考虑儿童的兴趣和特点 古代蒙学读本,韵律自然,颇有情趣,易于记诵,适应了儿童的兴趣和特点,而且很多故事颇具教育意义二、蒙养教材的编写特点二、蒙养教材的编写特点(三)注意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注意与日常生活相联系 (四)重视汉字的特点重视汉字的特点 百家姓》和《名物蒙求》等成为蒙学的“恒用之书”,主要在于“方便日用”。
在编写教材的时候采取韵语或对偶式,使之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既方便诵读和记忆,又能提高儿童的兴趣 第四节 朱熹的教育思想• 胜日寻芳泗水滨, • 无边光景一时新 • 等闲识得东风面, • 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春 日日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 无题“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一、生平及教育活动(一)生平(二)典故1、生卒:(1130-1200)2、字号:字元晦,后改为仲晦、号晦庵,晚年号晦翁、沧州病叟,别号紫阳3、著作:《近思录》、《四书章句集注》日何所附?天何所附?(三)教育活动1、少时苦学志做“圣人”胡宅、刘勉之、刘子翚(hui)2、主簿同安,受学李侗3、挂职宫观,著述讲学4、出知南康,重振白鹿5、提举两浙,讲学不倦6、知漳州,重教化,刊四经四子书7、出知潭州,兴学岳麓8、侍讲四十日罢归,遭党禁讲学不止9、长逝考亭,遗教千古(四)著作•《易》有《周易本义》、《易启蒙学》、《蓍卦考误》、《易传》、《古易音训》、《损益象说》、《易答问》、《朱文公易说》等;•《书》有《书古经》、《书传缉说》、《书说》、《文公书说》、《书经问答》等;•《礼》有《仪礼经传通解》、《仪礼经传图解》、《朱子井田谱》、《礼记辩》、《仪礼经传通解续》、《朱子礼纂》等;•《孝经》有《考经刊误》、《考经存异》;•《四书》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论孟精义》、《中庸辑略》、《大学集传》、《大学详说》、《大学启蒙》、《论语要义》(两种)、《论语训蒙口义》、《论语详说》、《孟子集解》、《孟子问辨》、《四书音训》等。
•朱熹的学说,在他晚年被斥为"伪学"庆元四年(1198),宋宁宗下诏要求伪学之徒改视回听,并订立《伪学逆党籍》列入党籍者从宰相到士人共五十九名致使朱熹的门人故交都不敢再与他交往朱熹处于空前孤立的境地,但他仍坚持讲学,直到1200年死时,还在修改《大学·诚意章》1209年,朱熹才被恢复名誉宝庆三年(1227)宋理宗下诏,特赠朱熹太师称号,追封信国公,并提倡学者习读朱熹着作从此,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成为中国的正宗思想体系二、教育目的(一)最终目的:培养圣人(二)标准:明人伦(三)批判与建议:1、批判学校教育和科举制度的腐败 2、改革学校教育:端正办学态度 3、改革教学内容 4、改革科举:罢诗赋改考经子史三、人性论和教育的作用(一)人性论1、天命之性2、气质之性(二)教育作用1、存天理2、灭人欲3、变换气质“理”:宇宙意义 “三纲五常”四、论儿童教育(一)胎教1、依据:周文王的母亲对文王胎教,“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孟母对孟子胎教。
2、规范:按照《烈女传》上所说的去做(二)重视蒙养教育朱熹特别重视蒙养阶段的基础教育作用 古人之学,因以致知为古人之学,因以致知为先,然其始也,必养之于小学先,然其始也,必养之于小学张伯行:张伯行:《《小学集解小学集解·小学辑说小学辑说》》 “古人由小学而进于大学,其于洒扫、应对、进退古人由小学而进于大学,其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之间,持守坚定,涵养纯熟,固已久矣大学之序,特持守坚定,涵养纯熟,固已久矣大学之序,特因小学已成之功因小学已成之功 (三)要求慎择师友•朱熹认为,对于普通的士大夫家庭,慎择幼儿的教师应自慎择乳母开始 “乳母之教,所系尤切乳母之教,所系尤切 条件:条件: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为子师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为子师 培养儿童辨别是非、交游益友的能力 交游之间,尤当审择,虽是同学,亦不可无亲疏之交游之间,尤当审择,虽是同学,亦不可无亲疏之辨 标准:标准: “ “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谀诌谀 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
损友也 “ “益友益友””应近之,应近之,““损友损友””则应远之则应远之 (四)强调学“眼前事”朱熹认为主要任务应当是“学其事”,学习眼前日用的事重要性• “圣贤之学,虽不可以浅意量,圣贤之学,虽不可以浅意量,然学之者,必自其近而易者始然学之者,必自其近而易者始张伯行集解:《续近思录》丛书集成初编本,卷2,第46页 内容““小学之事,知之浅而行之小者也小学之事,知之浅而行之小者也具体言之,它包括具体言之,它包括““洒扫应对进退之节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礼乐射御书数之文””““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 朱熹认为儿童学习这类“眼前事”不仅符合儿童认识的发展水平,而且能够为大学“学其理”打下基础教材朱熹亲自为儿童编写了朱熹亲自为儿童编写了《《小学小学》》与与《《童蒙须知童蒙须知》》两两部教材部教材•《《小学小学》》系将古代童蒙读物加以选择、扩充,加系将古代童蒙读物加以选择、扩充,加上古今圣贤名流的嘉言善行汇集成书,上古今圣贤名流的嘉言善行汇集成书,•全书共分内外两篇,内篇有四:全书共分内外两篇,内篇有四:《《立教立教》》、、《《明明伦伦》》、、《《敬身敬身》》、、《《稽古稽古》》;;•外篇有二:外篇有二:《《嘉言嘉言》》、、《《善行善行》》。
《《小学小学》》一书一书对对•《《童蒙须知童蒙须知》》则是朱熹为儿童制定的学习”眼前事“的具体标准与要求 它依童蒙习学之序,“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又规定“凡百器用,皆当严肃整齐,顿放有常处”(朱熹:《童蒙须知》,《蒙学须知》(传统启蒙教育资料),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2页)” 方法要求儿童的学习由浅入深,自近及远要求儿童的学习由浅入深,自近及远 “ “一室不能扫,何以扫天下?小节不拘,大德怎一室不能扫,何以扫天下?小节不拘,大德怎成?成?”” 注重注重““眼前事眼前事””的学习,也就是要求从小的学习,也就是要求从小事、身边事做起,至今这仍是儿童品德教事、身边事做起,至今这仍是儿童品德教育中必须遵循的原则育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五)提倡正面教育为主朱熹重视和提倡以正面教育为主 “尝谓学校之政,不患法制之不立,尝谓学校之政,不患法制之不立,而患理义之不足以悦其心而患理义之不足以悦其心夫理义之不足以悦其心,夫理义之不足以悦其心,而区区于法制之末以防之,而区区于法制之末以防之,……亦必不胜矣亦必不胜矣““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持循哉?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持循哉?”” 他更为强调多积极诱导,少消极限制。
“ “多说那恭敬处,少说那防禁处多说那恭敬处,少说那防禁处张伯行:《小学集解·小学辑说》,丛书集成初编本,第4页方法朱熹还对教师提出指导、示范和适时启发的要求““指引者,师之功也指引者,师之功也 ” ““师友之功,但能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终尔师友之功,但能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终尔 (三)学校教育小学大学年龄任务教学方法8-15岁15岁以后培养“圣贤坯璞”探究“事物之所以然”1、先入为主,及早施教2、要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3、首创《须知》、《学则》的形式来培养道德行为习惯1、重视自学2、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的人,做得个证明的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 2、关于教育阶段的划分和教育的、关于教育阶段的划分和教育的内容内容•朱熹把教育分成朱熹把教育分成“小学小学”和和“大学大学”两个阶段两个阶段•他说:他说:““大学者,本人之学也古之为教者,大学者,本人之学也古之为教者,有小子之学,有大人之学有小子之学,有大人之学《《朱子文集朱子文集》》卷卷十五十五《《经筵讲义经筵讲义》》))““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兄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兄等事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
等事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小学辑说小学辑说》》))他说:他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白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十有五年,则白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土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大夫元土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朱子文集朱子文集》》卷七十六卷七十六《《大学章句序大学章句序》》)) 3、关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关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1 1)强调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强调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朱熹说:“圣人未尝言理一,多只言分殊盖能于分殊中事事物物、头头项项理会得其当然,然后方知理本一贯不知万殊各有一理,而徒言理一,不知理一在何处?圣人千言万语教人,学者终身从事,只是理会这个要得事事物物、头头件件各知其所当然;而得其所当然,只此便是理一矣《朱子语类》卷二十七)• ((2 2)强调正面引导与规范禁防相结合。
强调正面引导与规范禁防相结合朱熹认为教育学生应从两个方面人手存天理、为善是从积极方面入手,灭人欲、去恶是从消极方面入手,两者应结合起来但应多用积极引导的方法,消极禁防尽量少用他说:“小学书要多说那恭敬处,少说那防禁处《小学辑说》)“尝谓学校之政,不患法制之不立,而患理义之不足以悦其心夫理义之不足以悦其心,而区区于法制之末以防之,是犹决湍之水注千仞之壑而徐翳萧苇以捍其冲流也,亦必不胜矣《同安县谕诸职事》)• ((3 3)注重学术辩论,强调)注重学术辩论,强调““知为先知为先””、、““行行为重为重””发端于北宋的理学至南宋分化为两大学派:以朱熹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体系和以陆九渊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心学体系朱熹和陆九渊既是学术上的论敌,又是好友他俩曾在铅山(今江西上饶)鹅湖寺论学朱熹指责陆九渊“尊德性”、“心即理”的主张是“简易工夫”;陆九渊则指责朱熹“道问学”、“即物穷理”是“支离事业”这就是有名的“鹅湖之会”,在学术史和教育史中都被传为佳话在他知南康军任满后,回到武夷山讲学期间,又同陈亮展开了一场学术思想和教育观点的论战朱熹指责陈亮“专言事功”是“舍本逐末”,并陷入“利欲窠窟”;陈亮批评朱熹“空谈义理”是“尽废天下之实。
这场争论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揭开了“义理之学”与“事功学派”之争,而且酝酿着整个反理学斗争的端绪朱熹还曾前往岳麓书院与张拭探讨学问他在教学生时也常常采取讨论式《朱子年谱》载:“先生穷日之力,治郡事甚劳,夜则与诸生讲论,随问而答另外,朱熹认为知与行互相依赖,缺一不可,“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但又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子语类辑略》)强调了“行”的重要性五、论道德教育(一)内容1、“三纲五常”2、并将其提高到“天理”的高度(二)方法1、立志 勉励学生振奋精神,反对自暴自弃 “一味向前,何患不进”2、居敬 培养严肃不放肆的道德态度和自我支 配能力 “敬字工夫,乃圣门第一义,彻头彻 尾,不可顷刻间断 培养小心谨慎的道德态度 培养精神专一或始终如一的态度3、存养 持之有恒不间断 读书穷理 圣贤干言万语,只要人不失其本心”4、省察 5、力行 六、读书方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①①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以二书言之,则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篇章文句,首尾次弟,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朱子读书法》) ② ②熟读精思熟读精思今所以记不得,说不出,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之患今人所以不如古人处,只争这些子学者规文,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如自己做出来的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通透处《学规类编》)他要求“看文字……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卷子语类》卷十)应当“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之于吾之心《朱子大全·读书之要》)• ③ ③虚心涵泳虚心涵泳读书须是虚心,方得圣贤说一字是一字自家只平著心去称他,都使不得一毫杜撰学者看文字,不必自立说,只记前贤与诸家说便了今人读书,多是心下先有个意思了,却将圣贤言语来凑他的意思,其有不合,便穿凿之使合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朱子大全·读书之要》)• ④ ④切己体察切己体察学者读书,须是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读书不可只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秦汉以后,无人说到,此亦只是一向去书册上求,不就自家身上理会。
读书应当“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不然,则虽广求博取,日诵五车,亦奚益于学哉!”(《学规类编》)• ⑤ ⑤着紧用力着紧用力宽着期限,紧着课程为学要刚毅果决,悠悠不济事且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甚么精神,如救火治病然,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朱子语类》卷八)还说:“看文字须是如猛将用兵,直是鏖战一阵;如酷吏治狱,直是推勘到底,决是不恕他,方得《朱子语类》卷十)•⑥⑥居敬持志居敬持志人做功课,若不专一,东看西看,则此心先已散漫了,如何看得道理出《朱子语类》卷十一)又说:“看文字须大段着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面一般《朱子语类》卷十)他还说:“立志不定,如何读书?”所以,他说:“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七、评价及影响•南宋著名的理学家,理学集大成者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第五节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及教育活动(一)生平1、生卒:1021-10862、字号:字介甫,晚年封号荆国公,人称临川先生3、著作:《三经新义》、《字说》(佚失) 《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二)教育活动1、22岁之前,聪颖自负的青少年期2、22-47岁,变法思想孕育期3、48-56岁,变法期4、56-66岁,专门著述的晚年时期(三)典故1、王太祝生前嫁妇2、郑夫人死后出家3、侯公部死后休妻次子为太常太祝疑心其子不是自己的。
常欲杀妻子王安石将其妻子生前嫁出其郑夫人奉佛至谨,死前遗言要死后出家,王安石允其门人侯叔献娶妻魏氏女为泼妇,侯死后,王替他休妻二、主持“熙宁兴学”(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二)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三)恢复和创设武学、律学、医学(四)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三、崇实尚泳的教育思想(一)学校应该培养具有实际才能的治国人才(二)教学内容应该是“为天下国家之用者”1、经术2、朝廷礼乐刑政之事3、武事四、系统的人才理论养之之道教之之道取之之道任之之道1、高薪养廉2、确定衣食标准3、严格法律1、任其所能2、任职要长1、建官学2、教学内容3、培养治国人才1、自下而上推荐人才2、根据德才大小任职3、不能偏听偏信尊孔崇儒,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解除武将的兵权,只让他们享受荣华富贵,同时重用儒臣,实行儒臣执政太宗即位后,“用文德礼治”,“遵周孔之礼”,竭力提高儒学的地位宋真宗以后,更加提倡儒学仁宗重视教育,下诏州、县办学,从中央到地方涌现出大批儒家学者,传授儒家经典,对培养选拔通晓经术的官吏,维护宋王朝统治起了很大的作用 天津蓟县独乐寺十一面观音 河北正定龙兴寺大悲阁中的千手观音 河北正定龙兴寺大悲阁中的牟尼殿壁画 薄伽教藏殿藏精橱 另:河北蓟县独乐寺有一座结构精美的山门和一座高大的观音阁(均建于公元984年)。
阁中奉有十一面观音像,高十六公尺还有河北正定隆兴寺(建于公元971年)和山西大同善化寺隆兴寺的主要建筑有大悲阁、左右侧楼、转轮藏殿、戒坛、牟尼殿、大觉六师殿及锺鼓楼其中大觉六师殿和钟鼓楼已经倒塌大悲阁中供奉著高大的千手观音像转轮藏是现存唯一的十世纪造的可以转动的大藏经架牟尼殿中有优美的宋代壁画 元刻西夏文大藏经 《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愁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范仲淹范仲淹墓范仲淹 (989 ~ 1052 ) ,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
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三舍法 人数 考试年限 成绩外舍 2000 每一年公试 成绩获一、二等 者加平时行艺内舍 200 每二年公试 成绩获优平两等 者加平时行艺上舍 100 每二年公试 成绩分三等 加平时行艺 全优为上等,免殿试直接授官 一优一平为中等,直接殿试 全平或一优一平为下等,直 接参加礼部试三舍法 影响:三舍法是在太学内部建立起严格的升舍考试制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太学教学质量、同时把升舍考试与科举考试结合在一起,融养士取士于太学,无疑提高了太学地位。
总之,三舍法是中国古代大学管理制度上的创新,不仅对宋朝的学校教育产生积极作用,且对后来明清的教育也有深远影响《三经新义》•熙宁、元丰兴学期间由王安石主持修订注解的三部经书,分别为《诗经》、《尚书》和《周礼》,合称《三经新义》北宋于熙宁六年(1073年)专设经义局,由王安石提举,吕惠卿、王雱等人参与修撰其中,王安石亲自修撰了《周礼新义》熙宁八年(1075年),《三经新义》修成,由朝廷正式颁行于学宫,成为学校经学教育和科举考试所依据的主要教材《三经新义》的颁布,主要是为了配合整个国家政治经济的变法需求,为新法造势,并克服以往经学教育摘章攡句、死记硬背、脱离实际的弊端,故其治经的特点是注重经学思想原理的探讨,不拘于前人的章句注疏,注意从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中为新法的推行寻找依据因此,《三经新义》颁行以后,有效地统一了士论,使得经学教育能够更好的为变法服务但是,《三经新义》的颁行也有其弊端,一是在推行《三经新义》的同时禁止其他学术的传播,造成了学校教育内容的片面化和简单化,不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繁荣二是《三经新义》的教学考试采用一种经义式的固定文体这种经义式的文体,成为后来的八股文的雏形,其消极影响也是十分严重的 立志:书不记,熟读可记。
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而今人贪利禄而不贪道义,要作贵人而不要作好人,皆是志不立之病" 居敬:“敬何以用工?” “只是内无妄思,外无妄动”("内无妄思",即是念念存天理而去人欲所谓"外无妄动",即是在容貌、服饰、态度、动作上都要整齐严肃,"坐如尸,立如斋,头容直,目容端,足容重,手容重,口容止,气容肃,皆敬之目也"省察:“谓省察于将发之际者,谓谨立于念虑之始萌也谓省察于已发之后者,谓审之于言动已见之后也念虑之萌,固不可不谨;言行之著,亦安得而不察” 宋徽宗宋徽宗古画陆九渊陆九渊,字子静,号存斋,南宋金溪县人理学家、教育家, 曾讲学于象山(今贵溪县南),人称“象山先生” 陆九渊于南宋乾道八年(1172)中进士,历任靖安县主簿、 崇安县主簿、台州崇道观主管、荆门军知军等职他为官清廉、 不喜空谈、务求实干,认为任贤、使能、赏功、罚罪是医国“四 君子汤”他治理荆门政绩显著,丞相周必大称赞说:荆门之政 是陆九渊,事事躬行的结果 陆九渊在哲学上,提出“心即理”的命题,断言天理、人理、 物理只在吾心中,心是唯一实在:“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认为心即理是永恒不变的:“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 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这 就把心和理、心和封建伦理纲常等同起来1176年陆九渊在铅山 鹅湖寺与朱熹对认识论的问题展开了一场辩论,史称“鹅湖之会” ,进一步阐发了他“尊德性”和“发明本心”的“心即理”的先 验论他的学说,经明代王守仁继承,发扬成为宋明理学的一个 重要派别,影响极大 陆九渊还热心于讲学授徒,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每天讲席, 学者辐辏,户外履满,耆老扶杖观听”,弟子遍布于江西、浙江 两地他在长期的讲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育思想理论 他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存心、养心、求放心和去蒙蔽、明天 理的作用他主张学以致用,其目的是培养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 感的人才,以挽救南宋王朝衰败的命运在教育内容上,他把封 建伦理纲常和一般知识技能技巧,归纳为道、艺两大部分,主张 以道为主,以艺为辅,认为只有通过对道的深入体会,才能达到 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的目的因此,要求人们在“心”上做功夫, 以发现人心中的良知良能,体认封建伦理纲常 后人将他所著、所讲编为《象山全集》,共36卷. 印刷雕板印刷隋唐之际肇始,中晚唐朝盛行,五代扩展,到了宋代技术已很精細但是每印一页就要雕一塊,要雕成一部书,制板工艺仍很复杂于是,出现了活字版。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和他同时代的平民毕昇取膠泥为材料制造活字,用火烧硬另以铁板塗上一层松脂、蠟、紙灰等混合物,要印時把活字检出镶入铁板,再经火烤,待混合物融化、活字固定之后用以印刷,印完一版,可以拆下活字再用 毕昇的泥活字印刷术已是现代印刷术的鑄字、排版、印刷的雏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