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温庭筠《开圣寺》阅读答案.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亦***
  • 文档编号:256063402
  • 上传时间:2022-02-1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4.50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温庭筠《开圣寺》阅读答案   温庭筠的《开圣寺》以写景为主,由旅途的跋涉而开圣寺周围的徘徊,由远及近,追寻历史陈迹,俯仰今古兴衰,触景生情,立意深沉,耐人寻味   温庭筠   路分溪石夹烟丛,十里萧萧古树风   出寺马嘶秋色里,向陵鸦乱夕阳中   竹间泉落山厨静,塔下僧归影殿空   犹有南朝旧碑在,敢将兴废问休公   (1)首联描述了一幅怎样的图景?(3分)   (2)颈联哪两个字最生动传神?结合加以赏析4分)   (3)全诗整体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考?(4分)   (1)一条曲折的小道顺着溪谷蜿蜒而上,乱石嶙峋,丛林苍苍,落木萧萧,描述了一幅荒凉衰败的秋日行旅图   (2)“落”和“归”落”字表达了山泉倾泻的动态,反衬出寺中山厨的清冷;“归”字设想僧人逝去,和影殿空旷形成比照;两字都是以动衬静,表现了山寺的空寂   (3)今昔比照,山寺昔日香火鼎盛的繁华景象,与今天的衰败空寂形成比照表达了对统治者大兴土木、荒废朝政的反思   开圣寺⑴   路分蹊石夹烟丛⑵,十里萧萧古树风⑶   出寺马嘶秋色里⑷,向陵鸦乱夕阳中⑸   竹间泉落山厨静⑹,塔下僧归影殿空⑺   犹有南朝旧碑在⑻,耻将兴废问休公⑼。

        【注释】   ⑴开圣寺:指润州(今江苏镇江)丹阳之开圣寺,建于南朝   ⑵蹊(xī)石:溪流中的石头蹊:同“溪”,山谷烟丛:丛丛烟树   ⑶萧萧:象声词这里形容草木摇落声   ⑷出寺:指寺外   ⑸向陵:对着陵墓的地方陵:南朝诸帝陵墓   ⑹山厨:山野人家的厨房   ⑺影殿:寺庙道观中供奉佛祖、尊师真影的殿堂   ⑻南朝:南北朝时期据有江南地区的宋、齐、梁、陈四朝的总称   ⑼耻:一本作“敢”兴废:盛衰,兴亡休公:指南朝僧人惠休,后还俗出仕为官借指开善寺住持僧一本作“渔翁”   【白话译文】   飘拂的烟霭下,一条曲折的小道顺着山谷蜿蜒而上,两旁乱石磷石旬,丛林苍苍,山风吹来,落木萧萧到寺庙后,长途跋涉后的马儿,得以纵辔歇息,在悠闲地踢着蹄,打着响鼻,不时地仰头长嘶;夕阳染红了远远近近的山岭,觅巢归宿的乌鸦在层林之间飞来飞去,噪声乱成一片寺内枯草遍地,乱竹丛生,泉水自落其间,无人汲用,虽时近黄昏,山厨依然冷冷清清;影殿空空,木鱼声绝,殿外不远处,墓塔林立,原来僧人已葬在那里虽然再也不见旧时寺宇的风貌,但是记载当年建寺的南朝旧碑依然存在,读读旧碑上镌刻的文字,再对照眼前的情景,开圣寺的兴废变迁已不言而喻,岂敢再去询问休公!   【创作背景】   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温庭筠自长安东归吴中旧乡。

      暮春抵达扬州,有较长时间逗留秋天自扬州渡江至润州(今江苏镇江)此诗为作者归吴中途经丹阳开圣寺时所作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开头两句写的是通往开圣寺的途中景象诗人并没有设色描绘,而只是以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进一个旅况萧瑟的境界山道、乱石、古树、烟霭,旅途的荒凉、寂寞可想而知但是诗人的感受程度似乎还不仅如此,“萧萧”一词状山中秋风萧瑟、草木摇曳的窸窣之声,更增添了旅途的凄凉况味   到了开圣寺,按常理,诗人该从旅途的寂寞中轻松下来,对这一建于三、四百年前的寺宇进展一番观瞻了然而,颔联却避却寺宇,将目光移向寺外的天地凭高望远,长天寥廓,万木萧疏,天地之间一派深秋的景致   寺外的秋色是如此萧然,寺内的景致也很寥落颔联通过马嘶、鸦乱的寺外风光予以衬托,颈联那么又以泉落竹间和厨房静寂,僧归塔下与影殿空空相比照,充分地描写了寺宇的衰败寥落景象上下两联于工整的对偶中,寓抑扬低昂的情调,为尾联的慨叹之音,酝酿了充分的抒情气氛   面对这一片荒凉的情景,诗人不由得浮起了这座寺宇曾经香火鼎盛的揣想寺中记载当年兴建时寺宇巍峨、香客络绎之盛况的南朝旧碑依然存在这一联就眼前所见情景抒发感慨,寓意极深。

      南朝皇帝佞佛,曾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全国各地兴建寺庙(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不但严重地毁坏了农业,也加剧了阶级矛盾的激化,再加上统治者的荒淫腐败,使得南朝的几个小朝代都是国运匆促,接踵而亡南朝的这一历史事实不但给后来的统治者以深刻的教训,也刺激了许许多多的有识之士,引起了历史家、家们的反思因此,诗人面对这荒废的寺宇,虽然也发出了“行人莫问当年事”(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的感慨,但是这一感慨里却融进了对社会历史的宏大变化的思索,蕴含着诗人内心深处无限悲凉的感悟   全诗以写景为主,由旅途的跋涉而开圣寺周围的徘徊,游赏一路秋景,迤逦写来,别具清畅流美的情致风调诗人在感怀之余,似乎又对使他身心疲惫的功业之事感到厌倦,由此萌生了隐逸的想法立意深沉,耐人寻味。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