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二语文诗歌鉴赏正侧面描写.docx
6页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描写方式〔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在诗歌鉴赏时考描写 ,主要是从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角度来命题〔一〕根本概念:1、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例1:“一树春风千万枝 ,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 ,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析】此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 ,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2、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 ,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描写是侧面描写例2:“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参军行?〕【析】此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 ,一方面是风势很大 ,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 ,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 ,不事张扬 ,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例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析】“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 ,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 ,那么是用侧面描写衬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二〕考试重心高考主要在正面描写的几个角度上命题〔三〕正面描写命题角度1、虚实结合〔1〕定义〔虚实的内涵〕总体说明: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换言之 ,就方法而言 ,详细为实 ,简略为虚;具体为实 ,抽象为虚;有据为实 ,假托为虚;有行为实 ,徒言为虚。
就对象而言 ,景为实 ,情为虚;眼见为实 ,想象为虚;有者为实 ,无者为虚;显者为实 ,隐者为虚;当前为实 ,过去和将来为虚;客观为实 ,主观为虚;为实 ,未知为虚等等虚实结合 ,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 ,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在诗歌欣赏中 ,虚与实是相对的分类说明:所谓“虚〞 ,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局部所谓“实〞 ,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捉摸到的局部;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例2:?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例3: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却又以实写虚 ,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 ,新鲜美妙 ,让人回味例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写赤壁险峻的形势例5:?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 ,如“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2〕“虚〞的三类内容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1:?梦游天姥吟留别?:【析】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 ,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例2:李白?蜀道难?:【析】以虚写实 ,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 ,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 ,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 ,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例3:李商隐?锦瑟?:【析】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 ,以虚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 ,让后学者畅想不已 ,被喻为古代“朦胧诗〞②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 ,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1: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析】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 ,但此时并不在眼前 ,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 ,颇有故国凄凉 ,物是人非之感例2:“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析】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 ,故也是虚景③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 ,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 ,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1:“今霄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析】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 ,词人酒醒梦回 ,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 ,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例2:“见安排着车儿、马儿 ,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 ,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 ,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 ,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 ,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西厢记·长亭送别[正宫][叨叨令]?〕【析】崔莺莺送别张生的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3〕 虚实结合的作用——“虚实相生〞“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 ,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 ,以到达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的境界 ,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 ,开拓诗中的意境 ,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①相反相成虚景和实景的关系 ,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比照 ,从而突出中心的例1:姜夔?扬州慢?:此词中虚景是指“春风十里〞 ,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 ,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比照鲜明的图景 ,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②相辅相成虚景和实景的关系 ,有时那么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衬托 ,从而突出中心的例1:“候馆梅残 ,溪桥柳细 ,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 ,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 ,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 ,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析】上阙写实 ,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 ,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 ,来写愁思妻思夫 ,夫想妻虚实相生 ,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典型例题】例题1:阅读下面宋词 ,答复下列问题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 轼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相顾无言 ,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 ,短松冈注:这首诗是诗人悼念亡妻王弗之作问:这首诗上下片各分两层 ,请概括各层的内容答题指要:这首诗其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 ,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金圣叹在?水浒?批语中说:“文到入妙处 ,纯是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虚实结合 ,适合于表现广阔的生活画面 ,增加文章的思想容量 ,深化主题苏词分上下两片 ,各分两层上片先写入梦前的思念 ,属于实写 ,接着写设想相逢的情景 ,属虚写下片先写梦中相见的悲喜 ,属虚写 ,后写 ,梦醒后的感慨 ,属实写。
这样由实而虚 ,由虚而实 ,充分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深之苦最后三句从字面来看是写亡妻;“年年断肠〞 ,实际上是词人自己念念不忘亡妻〔4〕“虚〞与联想、想象“虚〞的方法 ,其实也就是作者想象联想的方式 ,从我们读过的作品来看 ,主要有两种:一是遥想 ,二是梦境而眼前之景之事为实对中学生的考试 ,不会太难 ,因此 ,能注意这几点区分就行了例1:“西风吹老洞庭波 ,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 ,满船清梦压星河〞〔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析】程千帆说“西风吹老洞庭波〞有三奇:秋风的到来 ,不从草木变衰而从湖水兴波见出 ,一奇也;湖波能老 ,二奇也;湖波之老 ,是由于西风之吹 ,三奇也其实这首诗还有一奇 ,那就是只此一句写实 ,其余三句均为虚一夜〞句是想象中有夸张 ,“醉后〞句哪来实景?“满船〞更在梦中例2:“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天山〞〔高适?塞上听吹笛?〕【析】一二句实写景 ,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 ,冰雪消融 ,牧马的季节到了黄昏 ,战士赶着马群归来 ,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 ,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 ,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 ,将“梅花落〞拆用 ,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 ,它们四处飘散 ,一夜之间色香洒满天山。
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土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 ,想到梅花之落 ,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2、动静结合 〔1〕 根本概念动静结合——客观事物的动静之态 ,给了诗人们许多创作的灵感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 ,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 ,特别注意动态描写 ,动静结合就成为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 ,独出心裁 ,“每着一字〞 ,而使“境界全出〞比方像“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 ,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 ,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他们常常将事物的动、静结合起来描写 ,做到静中见动 ,动中见静 ,动静相生 ,动静互衬 ,妙趣无穷例1: “月黑见渔灯 ,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 ,散作满河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析】前两句写静 ,后两句写动 ,给人美妙的遐想例2: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析】以动写静 ,花落、月出、鸟鸣的动 ,突出了春涧的幽静例3: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析】前两句写动 ,绘出一幅绚丽的图景;后两句写静 ,一言空间之广 ,一言时间之久 ,但也静中见动 ,是诗人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动。
例4:“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析】以“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水神奇的动 ,力量巨大;又用“碧水东流至此回〞写出了山雄奇险峻的静 ,强大力量的静;然后又用“两岸青山相对出〞写静 ,静中有动;“孤帆一片日边来〞写动 ,动中有静;动静相衬 ,既有力量的对抗 ,又有宁静与和谐 ,真可谓运笔如神! 〔2〕常用方式——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 ,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 ,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 ,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喧〞为声 ,“动〞为动〕 ,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 ,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 ,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例1:“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 ,动静结合是其主要手法之一山居秋暝?对景物的刻画细致入微 ,既有自然风景图 ,又有田园生活图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 ,静中有动 ,以动衬静 ,动静结合 ,构成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 ,“明月松间照〞是静景 ,是所见 ,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 ,是所闻 ,动静融为一体 ,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衬托山静 ,是所闻 ,用“莲动〞衬托水幽 ,是所见 ,见闻交错 ,“喧〞幽互衬 ,颇具艺术感染力例2:“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析】前两句写黄昏时候 ,山林不见人影 ,寂寥、空阔偶尔听到几点人说话的声音 ,非但没有打破山之空 ,反而更显得山之静后两句明暗比照:一缕夕阳射进蔚然深秀的树林 ,落日余晖打在一块青青的苔藓上这里为声衬静 ,用了衬托 ,也用了比照例3:“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以动衬静3、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 ,不是孤立存在的 ,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 ,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 ,我们在写景状物时 ,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 ,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 ,点面结合 ,烘云托月 ,使主体形象更饱满 ,更有特色例1:柳宗元?江雪?:“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拟小 ,但处在非常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