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析陶渊明诗歌语言真.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26208927
  • 上传时间:2021-12-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9.22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析陶渊明诗歌语言真 摘要在形式主义诗风盛行的东晋,陶渊明是个例外,本文以《饮酒其五》为例,对陶诗的语言真略做赏析关键词陶渊明语言真田园诗东晋大诗人陶渊明(365-427)留诗一百二十多首,其中田园诗有三十多首,它突破了东晋形式主义诗风的束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陶渊明的田园诗笔调自然流畅明隽清圆它善于用白描的手法,刻画淳朴幽美的田园风光和春种秋收的劳动生活,表达自己归田躬耕中恬静的心境,赞美农村淳朴的民风这一切构成渊明田园诗一个主要的特点——自然真率由于陶渊明长期生活在劳动人民中间,因此他大量吸收了人民中间的生活素材和生动活泼的语言成分进行加工提炼,增强了表现力,从而与当时“采百字之偶,价争一字之奇”的诗风迥异,形成了陶渊明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陶诗语言真不仅表现在用词造句的朴实无华,自然浑成上,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真”的诗的意境,达到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_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象这类口语化的句子,陶诗中比比皆是它明白如话,它平淡无奇它所写的正如生活中所见的一样真切,丝毫不见斧凿痕迹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息干”,这是不折不扣的农民口气,它提示了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的痛苦挣扎。

      而“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等诗句,更是接近于民歌和民间谣谚,有着浓厚的农村生活情味它如“墟里”、“炊烟”、“鸡鸣”、“狗吠”之词,与诗人生活实际相结合便洋溢着天然的情趣,并生动地体现了诗人独具的思想风貌这些语言的使用正实现了诗人“高酣发新谣,宁效俗中言”的艺术原则,而使其创作的诗歌生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陶诗的语言不仅天然浑成,绝少华美的装饰,还善于用白描的手法简笔勾勒陶诗语言色彩接近田园自然景象是由清淡雅致的线条组成,与他描写的内容协调一致,在朴素中显示了自己的天然魅力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这是一幅纯用线条勾勒,不加彩色渲染的图画榆柳桃李,绕屋扶疏,光致温润,环境清幽为了赏析陶渊明的语言真,且以他的《饮酒其五》为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此诗作于归田后期,而被后代诗家誉为田园的一绝唱诗的前四句,以问答形式,直抒胸臆结庐”二句回顾归田生活,欣慰虽结庐人境,却远避喧扰,实又隐寓了“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的孤芳自赏三、四两句,显然是受了乐府民歌的影响,句式和情调都显得轻松欢快,含蓄而幽默地道出了自己所以能洁身自好的秘诀——“心远地自偏”,只有在心境上淡泊到了极处,才能不受人事的干扰,彻底抵制功名利禄的蛊惑,而世俗的一切烦恼也自然地远离了自己。

      我们知道,陶渊明隐居后的生活还有过挫折,但它却能以率任自然和宠辱皆忘的态度坦然处之,心情异常平静所以“采菊东离下,悠然见南山”这样自然静穆、毫无机心的诗句便随口而出那种“不期而遇”邂遁相逢”的惊喜表现得如此真率和平淡自然最后四旬,貌似写景,实是遣怀,是陶渊明生活真的最高境界,也表现了其语言真的精湛的艺术造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达到了“神与物游”的高妙境地夕阳返照的黄昏,显得澄澈而恬静:结伴而还的鸟群,竟和尽兴归来的诗人同一步调!诗人从“飞鸟相与还”的忘我之境里得到启示,猛然领悟到了生活的真谛和与世无争的个人归宿这种返朴归真的深意,只有身临其境的陶渊明才能深刻体会,陶醉于中所谓“口不能言心自省”这种只为陶渊明所探索到的静谧世界,借助任何言语都是无力的然而从全诗的语言形象来看,却又揭示那个“真”的世界此中的“真意”包含了语言的真与美,使人回味无穷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不多,但却为中国古代诗开拓了一个新的处女地真率自然的本性与思想,渐近自然的美学观,使陶渊明不屑致力错采镂金,涂脂抹粉特别是陶渊明的语言到了连“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样的烘托点染也没有它朴素,就象真理一样朴素;它平淡,如一眼清泉潺潺流过。

      它用最朴拙的形式,表达最丰富的内涵就象一个美人,以她天然的容颜和风韵使人惊叹正如苏轼所评价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表现了诗人内在的本质和外在形式完美的结合这种艺术上的“淡”,来源于生活上的“浓”,如同艺术上的“拙”得力于生活上的“巧”一样这“浓”后之“淡”,“巧”后之“拙”,是要花费诗人更多心血的,陶渊明田园诗的语言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公认为我国田园诗的开山鼻祖因此我们应当继承这份优秀的文学遗产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