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度量衡与当今的关系.doc
4页汉代 清 代1石(读shi,在后来读dan)=四钧=29760克 1石 = 120斤=70800克1钧=三十斤=7440克 1斤 = 16两=590克1斤=248克约250克 1两 = 10钱=36.9克1斤=16两 1钱 = 10分=3.69克 约=3.7克(黄元御 陈世铎清代人)1斤=液体250毫升 1分 = 0.37克 1厘=0.037克经方 1两=15.625克约15克 (经方一字不可擅改) 5厘=0.18克1两=24铢 1升=液体200毫升 (1斗为2000毫升 1斛为20000毫升)1合(音ge)=20毫升(10合为1升 10升为1斗 10斗为1斛) 1圭=0.5克 1龠(yue)=10毫升1撮=2克1方寸匕=金石类2.74克1方寸匕=药末约2克1方寸匕=草木类药末约1克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钱匕=1.5克一钱匕=1.5-1.8克(1---1.5克) (如甘遂末有毒 要少用)一铢=0.65克 一铢=100个黍米的重量(12铢=1200黍米 千二百黍重12铢 两之为两)一分=3.9-4.2克 梧桐子大=黄豆大 蜀椒一升=50克 葶力子一升=60克 吴茱萸一升=50克 五味子一升=50克 半夏一升=130克 虻虫一升=16克 附子大者1枚=20-30克 附子中者1枚=15克 强乌头1枚小者=3克 强乌头1枚大者=5-6克 杏仁大者10枚=4克100个中等大小的杏仁 去皮尖是40克 桃仁100粒是30克 栀子10枚平均15克 瓜蒌大小平均1枚=46克 枳实1枚约14.4克(中等大小的是18克) 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 厚朴1尺约30克 竹叶一握约12克 1斛 = 10斗=20000毫升 1石 = 2斛=100000毫升1斗 = 10升=2000毫升 1斛 = 5斗=50000毫升1升 = 10合=200毫升 1斗 = 10升=10000毫升1合 = 2龠=20毫升 1升 = 10合=1000毫升1龠 = 5撮=10毫升 1合 = 100毫升1撮 = 4圭=2毫升 1圭 = 0.5毫升 1引 = 10丈=2310厘米 1丈 = 10尺=355厘米1丈 = 10尺=231厘米 1尺 = 10寸=35.5厘米1尺 = 10寸=23.1厘米 1寸 = 10分=3.55厘米1寸 = 10分=2.31厘米 1分 = 0.231厘米 汉代 粳米1升=180克 (颗粒状) 半夏1升=100克 半夏半升=50克 五味子半升=30克 五苓散5—6克 用白米粉汤来吃举例 1. 麻黄汤 麻黄 3两 桂枝2两 甘草1两 杏仁70个 45克 30克 15克 28克汉代一副药只喝1次 一次煮药只能提取45---50% 2次煎药正好 我们现在都是煎2次汉代看这个药方 实际上是3服药的量 如果分开 那一副药的量就得除以3换算成现代一副药的量就是:麻黄 15克 桂枝10克 甘草 5克 杏仁 9克举例 2. 桂枝汤桂枝3两 芍药3两 生姜3两 甘草2两 大枣12枚 45克 45克 45克 30克 12枚现代15克 15克 15克 10克 4枚郝万山汉代度量衡的转化1.度量衡制要用好《伤寒论》中的方剂还要注意它的药物用量问题,论中用的是汉代的度量衡,和我们现代的不同,所以我们要考证汉代的度量衡。
其实这一点并不困难,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说: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就是说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是一两明确的指出了汉代的度量衡制度,用量单位和进位关系单位应用了铢、两、斤、钧、石石这里读shi,在后来读dan,是个衡量单位但是现在要用黍米来推测汉代的度量衡肯定不准确,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文物考察来准确的到结果北京博物馆里有汉代司农铜权,是东汉国家最高的管理农业的行政部门,它所制定的标准的衡重器具,实际称下来汉代的1斤=250g,汉代的1两=15.625g,约等于15g容量单位,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读g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这是五个容量的计量单位还是通过文物来考察它实际容量结果是:1合=20ml 1升=200ml 1斗=2000ml故麻黄汤每次服用8合,就是160ml,桂枝汤每次服用1升就是200ml,和现在的用量差不多《伤寒论》中还用到了度量,如五苓散说白饮和服方寸匕,麻子仁丸中说厚朴用1尺那么1寸和1尺究竟是多少呢?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一黍为分(这句不是原话),“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所以分、寸、尺、丈、引是汉代关于度量的5个计量单位。
进位关系都是十进位从中国科学计量研究院收集的全国博物馆所保存的14把汉代尺子测量来看,1寸=2.3cm,1尺=23cm,三国大将关羽身高8尺,也就是184cm,相当于女排郎平的高度汉朝后是晋朝,晋朝在衡重的两和铢之间加了分,6铢=1分 4分=1两在《伤寒中》只有一个方子用了分,就是麻黄升麻汤,显然在仲景时代是不会用分来最单位的,是后人在传抄的时候进行了换算,或者这张方子不是仲景的方子在《金匮要略》中出现了许多用分作为计量单位的方子,肯定是晋唐以后的人在抄写时给改过的,不是张仲景原来的东西当然有的方剂如三物白散,说桔梗三分,巴豆一分,贝母三分,这个分不是实际的衡重单位,而是药物之间的剂量比例,是份的意思四逆散中各十分也是一样的意思但是《金匮要略》中好几张方子是用分作为计量单位从晋朝到宋朝,我国的度量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1斤从200g上升到了600g左右,1升从200ml上升到1000ml,1尺从23cm上升到了33cm在不到1000年的时间里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为什么呢?根据中国计量科学研究员他们的理解认为,在这个时期地主收租想多收一些,国家收税想多收一些,于是有的地主偷偷的把斗给扩大了,后来大家都这么作,国家就从新制定度量衡了。
但是到宋代以后一直到清代的库平制,中国的度量衡制基本就稳定了下来没有随意扩大,主要是我国的经济发生了变化,地主收租,国家收税不再单纯的收粮食,而是收银子或银票,再改度量衡已经失去了意义,所以就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晋、唐、宋的度量衡发生了变化但是,当时国家规定,医药和天文是关系到人命和国家兴衰的大事,故度量衡均用旧制,其他行业用新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王焘的《外台秘要》它的药物计量仍然保留的是汉制,宋朝以前的中药书都是应用的汉制宋朝在各方面都进行了改搞,包括中药的服用方法,包括中药剂量,宋朝应用煮散的方法,就是把药物作成粗散,煮过后连药渣一起吃,这是宋朝的独特的服药方法,如果连药渣一起吃的话,药量一定要减少,这样它就用了宋朝当时的度量衡制,从衡重的方面来看,它用了斤、两、钱、分、厘、毫从宋代到清代,度量衡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故以后的方书基本用的是宋代这种度量衡制因此说虽然度量衡在我国历史上发生过很大的变化,但是在中医药方面确很简单,就是宋朝以前是汉制,宋朝到解放前用的是宋制2.经方药量的折算如麻黄汤: 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折算过来就是: 45g 30g 15g 28g但是从麻黄汤的煎煮方法上来看: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所以是三次的治疗量,如服药发汗后,不再服用。
那么一次量就是15g、10g、5g、9g,和我们现在一次开的麻黄汤的用量是基本上一样的再如桂枝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它也是三次治疗量故折算为: 15g 15g 15g 10g 4枚我们在换算的时候要记住两点:一是汉代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多少克,还要记住这个方子分几次吃如四逆汤等救急的方子是一次服用,而吴茱萸加生姜汤是分五次服用的,这样折合才能准确这样记起来就有点麻烦,再告诉大家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你了解了当地的药物用量习惯后,按照《伤寒论》的比例套用,比如:北京的桂枝常用量是10g ,那么麻黄汤的剂量就是:15g、10g、5g,如果它的桂枝常用量是6g,那么麻黄汤的剂量就是:10g、6g、4g就可以了,这个方法是最简便的即符合的当地的用药习惯,又符合经方的用量《伤寒论》中还有以容量和数量来计算的药物有的我们现在仍用容量来计量,如水但是许多我们现在已经不再用容量来计量了,如半夏半升,粳米一升那么我们今天如何折算呢?可以先折算为现代的容量然后再称重比如说粳米一升,就用现在的粳米200ml进行称重就是180g粳米是旱地长的稻子,就是旱稻子它和水稻是同科属植物,但是在旱地生长。
有些人在开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的时候,药房没有粳米,他就告诉病人,回去抓把大米放进取从理论上来讲大米不能代替粳米,白虎汤证和白虎加人参汤证是热盛伤津津液不足的证候,用粳米在这里是养胃气的,要用大米的话,它除了保胃气的作用之外还有一点利尿作用,所以对于一个热盛伤津的病人,严格的来说用大米是不科学的半夏半升,我们用半夏100ml,今天称重大概是50g五味子半升大概是30g麻子仁丸中的厚朴一尺,一尺当然是23cm,但是宽和厚没有说,我们今天用中等的厚朴,就是宽3.5cm,长23cm,称重大概是15g五苓散用一方寸匕,就是用一个边长是一寸的正方形药勺来去这个散,我用一个2.3cm见方的纸板来取五苓散,称重大概是5-6g用数量来计算的药物,我们今天还有用数量来计算的如大枣等但是这种方法已经不常用了,都改成了称重的方法如杏仁,我们不再数多少个杏仁,而是称重有人称得杏仁100粒去皮。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