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老子哲学思想体系中,有三大支柱,那就是道的三大法则.pdf

7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47118001
  • 上传时间:2018-06-29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9.66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老子哲学思想体系中,有三大支柱,那就是道的三大法则.(一)道的运动法则───反者道之动 ? 老子说: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反者道之动 “,“物或损之 而益,或益之而损 “现代科学家也说:植物动物每一个细胞,在其生存的每一 瞬间,即和自己同一,又和自己相异,这是由于分子无休止变化的缘故万物存 在,同时又不存在,这是因为万物在流动和不断变化,是在产生和消灭这种“ 有“和“无“同集一身的现象,正是万物发展变化的“众妙之门 “ ? 老子道的永恒反向运动的论断, 深刻地揭示了辩证法的实质: 对辩证法来说, 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除永恒变化着、永恒运动着的物质 及其运动和变化所依据的规律外,其他理论都只是暂时的、 相对的、近似的接近 真理,人们对于各个发展阶段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宇宙的进化 表现为一事物不断地走向自己的否定,不断地转化为他事物 否定的否定是事物 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但这不是简单的循环, 而是在否定的否定中达到新阶段老 子道的这种反向运动法则, 类似现代的《立沙特原理》 : “任何化学反应的方向, 是朝向减少引起反应的因素的方向”其实,这是一条普遍原理:《结果消灭原 因》。

      ?? ?? (二)道的应用法则──为无为,弱者道之用 ?? 老子说: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 ,“ 弱者道之用 “ ?? “ 道“ 营造了宜于万物生长的环境,万物各自顺着适应环境而形成的天性自然 生长, “ 道“ 从不去干涉它束缚它,不替万物做主宰,“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 而不宰 “ 这可谓是 “ 为无为 “ ??“道“无形无声,无贵尚之迹而不见可欲,为出于无为,可谓柔弱之至广慈博 爱,不仁于一物,无以私意为之.任万物自生自成,自作自息,而万物却各适其 所用,各得其所不为而能成全万物,可谓“ 无为而无不为 “ ??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切能够适应环境的东西被选拔出来,并保存下去, 同时一切不能适应环境的东西则被淘汰掉古人说:“ 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 人只不过是人胜天是近而显,天胜人是远而隐苏轼就此言道:“世之论天者, 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然以远久见闻考之,天胜定可必矣!“ ?? 道是“挫其锐,解其纷 “ ,是“ 善利万物而不争 “ ,不干涉事物各自发生发展的 途径,任其适应环境的殊途同归, 以致能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 曲成万物而不遗 ???? (三)道的追求和谐法则──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 ?? 老子说:“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也就是说,阴阳是统一于事物内 的两个方面,因其无休止变化的缘故,它们之间的和谐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过 渡的,因而是相对的不和谐是绝对的但是不和谐的程度,可以表明事物恶化 的程度冲气,就是对万物重要的调控作用和,是阴阳消长平衡的结果冲 气为和 “ ,就是客观规律作用于事物内部矛盾的两方面,“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 不足者补之”,通过其变化使之在新的层次上达到新的和谐所以, 无论是整个自然界或是细微的具体事物,都是运用着这条自然规律在这种动荡的 调节中维系着自身的平衡而这种动荡调节的过程,也即是“反者道之动” ?? 老子说:“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 ,这意思是说,知晓了和谐的道理,可谓知 晓了道的常规;知晓了道的常规可谓明智《荀子.天论》说:“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论语》中所谓: “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大小由之 也就是说圣明君王治国, 无论大小事都遵循着达到和谐这样的标准去做郑君 《中 庸》目录云: “ 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可见儒道两家都崇尚事物的 和谐,从这点来讲,可以说是殊途同归 ? 和谐作为哲学范畴,其内涵可界定为:各方面的相互协调、适应、融洽, 是一种适度的比例关系。

      和谐是我们称之为妥善、 美好事物的基本属性 和谐的 范围可分多个层次 有以人类活动为中心座标的和谐:这一层次的和谐有人与自 然关系的和谐, 人与人关系的和谐, 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关系的和谐有以 国家为中心座标的和谐: 这一层次的和谐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和谐,国家的 经济、政治、文化三大领域的和谐,国内各阶层相互关系的和谐 老子对和谐这一基本法则的深刻认识,对我们有极大的启迪作用,重视、 追求和保持事物的均衡、和谐,在维持事物的稳定,保持事物的正常发展上,有 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 ? ? 道的概念,并不是虚构的, 而是老子直觉思维和理性思维相结合的产物道 作为最基本物质,是宇宙万物之母;作为最一般规律,它贯穿于宇宙、社会和人 生的方方面面 老子对道三法则的论述, 用今天的科学来评判, 也不能不叹服其 远见卓识道”的这三大法则所反映的就是万事万物的最大共性、普遍本质, 是宇宙间的基本规律 所以,它对一切具体事物都具有统摄和解释功能圣人最 显著的品格, 就是对自然万物与人类社会基本规律的掌握与运用,老子所有的处 事之道、治身之道和治国之道, 都是运用这三大基本法则的理论指导实践的具体 化。

      所以,我们如能真正理解和把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这三条基本法则,在修 身养性、待物处事、齐家治国中“活学活用”,则将无往而不利请输入文章内容?? 【注释】归根曰静:复归本性,复归、顺应其赖以生存的“ 道“ ,便可以平和 虚静静曰复命:能够平和虚静,便可以说是依从了天道客观法则的命令,回复 了天赋的本然复命曰常:顺应客观自然,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常规知常曰 明:能够认识到这种万变不离其宗是事物演化的常规,可谓是明智 人们处理事物, 应该把握住道的普遍常规, 体会到循道保德是一切事物的根 本,抓住这一根本,在实践中则能无往而不胜孟子曰:“存其心,养其性,所 以事天也” 【漫谈】道乃是万物之宗本;万物,乃道之末道在万物和人身上的体现就是 “天性”、“本德”,在万事中的体现就是规律、法则既然道在人身上表现为 天性、本德,那么对人来说,只要复归于本性,就等于体悟到了道的妙义,即所 谓“道之大,复性而足”人的天性,源于自然,若无污染,本可不假修为,无 意而安行,但世人往往见闻浅短,身心纷乱,驰骛于争夺之场,其本性被名利与 物欲所蒙蔽 所以俗人就有一个复性的过程,复性的具体方法就是去妄 妄是人 对事物的错误认识,它如尘埃一样遮蔽着人的本性,因此,只有去妄,才能使人的本性恢复到原来的澄明状态,以复其天性。

      然而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必须逐 渐消除本性之外的东西,心性之外物消除一分,本性就复一分,这样不断“消之 复之”,才能最后至于“复命” 【漫谈】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 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 心而已矣漫谈】“和”也类似古希腊哲学家亚力士多德“黄金中道 “的观念:德行就 是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道, 而每个极端都可谓是一种过错这一点可以由考察各种 不同的德行而得到证明 勇敢是懦怯与鲁莽之间的中道;磊落是放浪与猥琐之间 的中道;不亢不卑是虚荣与卑贱之间的中道;机智是滑稽与粗鄙之间的中道;谦 逊是羞涩与无耻之间的中道走极端,则会将一个好的行为演变成邪恶所以, 和平倾向蔓延开来时,要防止绥靖主义;斗争兴起时,要注意莫诛连九族;反保 守时,莫要冒进;强调传统时,莫要形成闭关自守;要求民主时,莫要趋向了自 由的无政府主义; 整顿秩序时, 莫要演变成牢狱人民的专制; 等等孔子曰:“恭 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好仁不好学, 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 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并说:“攻乎异端, 斯害也己”“过犹不及 “和”也即是儒家所谓的 “中“子思作《中庸》曰: “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孔子曾赞曰: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并说::“质 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後君子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正义》一文中说:“君子者,所以用中达于和者也 ““ 中“有人把它理解是调合, 是做事不要彻底,这就完全错了中“的真正涵义是既不太过,又不不及,恰到 好处 “ 恰到好处 “ 即是儒家所谓的 “ 中“ ,也即道家所谓的“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注释】谦受益,满招损 反者道之动 “,这是事物的变化规律,事物皆然 所以王侯当持守谦虚而不自满《吕氏春秋》说:“ 事多是似倒而顺,多是似顺 而倒有知顺之为倒,倒之为顺者,则可以言化矣至长反短,至短反长,天之 道也“ 【漫谈】社会中的事物链就象是自然中的生物链,各种事物都相互依存、互有 影响社会事物的进化也同生物进化一样,会不断有新的优化事物出现,以更适 应其不断变化的社会。

      但这种优化的新事物, 并不是才子或某伟大人物主观一厢 意愿的主义,不是靠一纸似乎是美妙绝伦的设计蓝图加上高涨的热情和顽强的意志就可实现的东西, 它只能是在社会现实中自然而然地应运而生,并在与社会方 方面面不断磨合中逐渐改进和完善的产物 这种优化事物, 并没有常人观念意识中所谓的好与坏、先进与落后之分, 它 的成长历程, 就如同基因的被选择, 不是因为它在孤立状态下的“好“,而是由于 其与基因库中的其他基因合作得好 好的基因应能够和它必须与之长期共同生活 于一系列个体内的其他基因和谐共存,相互补充这就如同磨嚼植物牙齿的基因 在草食物种的基因库中是好基因,但在肉食物种的基因库中就是不好的基因一 样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注释】盈:盈满,过甚蔽:同弊;弊端,弊病 矫枉者,欲其直,矫之过则归于枉而正确的作法应该是追求事物的和谐、 平衡、适中,是既不要不及,又不要过人们的习惯倾向往往是作得太过,而客 观规律则是盈满则覆 有人说,每种德行都是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道,而每个极端 都是一种罪恶故 “易传“ 和《老子》都说太过是大恶列宁也说:“ 真理走过一 步,即是谬误 “《吕氏春秋. 不苟论》云:“ 冬与夏不能两刑, 草与稼不能两成, 新谷熟而陈谷亏,凡有角者无上齿,果实繁者木必庳,用智褊者无遂功,天之数 也。

      故天子不处全,不处极,不处盈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先王知 物不可两大,故择务当而处之孟子曰: “仲尼不为已甚 “ 这些话的意思都是 说,只有不把事情做过份,才不会有新的弊端形成 【漫谈】有人说:或可问:假定有一物,到了极端,走向反面,“ 极端“ 一词是 什么意思?任何事物的发展,是不是有一个绝对的界限,超过了它就是到了极 端?在《老子》中没有问这样的问题,因而也没有作出回答但是如果真要问这 样的问题, 我想老子会回答说, 划不出可以适合一切事物、 一切情况这样的绝对 界限就人类活动而论, 一个人前进的极限是相对于他的主观感觉和客观环境而 存在的这就是事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老子把它们叫做“常“而“ 知常曰明 “ 又说: “ 知常,容道乃久,没身不殆 ??意译 ?? ?? 古时善于修道者,见解精微,奥妙通达,学识高深得令人难以认知 ?? ?? 正因为学识高深得难以认知,所以只能勉强地把他的一些外在形象来加以 描述: ?? ?? 小心审慎啊,如履薄冰; ?? ?? 警觉戒惕啊,象怕妨碍了四邻; ?? ?? 恭敬严肃啊,似做宾客; ?? ?? 涣然适应啊,似冰将要消融; ?? ?? 浑厚淳朴啊,似尚未雕琢的素材; ?? ?? 坦然旷达啊,虚怀若谷; ?? ?? 混同凡俗啊,若似污浊。

      ?? ?? 谁能使浑浊混乱者安静下来,慢慢澄清? ?? ?? 谁能使苟安死寂者萌动起来,慢慢复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