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析德彪西音乐的印象派风格.docx

16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25128693
  • 上传时间:2021-12-1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0.06K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析德彪西音乐的印象派风格 摘要:十九世纪的法国,欧洲艺术史上诞生了著名的艺术流派——印象派艺术家们反对因循守旧,大胆突破以往艺术的样式和格局,追求对视觉现实中瞬间印象的表达,极具个性的在艺术作品中展现“光”与“色彩”的碰撞,揭示了大自然丰富灿烂的景象,引导我们进入一个由印象主义所构建的光影交错的新世界印象主义首先产生于绘画领域,随后进入音乐领域,60年代法国著名作曲家德彪西,首创了印象派音乐,被誉为二十世纪印象派音乐之父本文以德彪西具有代表性的几首音乐作品为例,加入了一些我个人的想法,分析作品中表现的音乐形象,揭示印象派音乐风格的具体表现由于受印象派绘画的影响,印象派音乐运用各种音乐元素来表现自然界繁华绚丽的色彩,是光影色彩与瞬间统一的世界关键词:印象派绘画;印象派音乐;德彪西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音乐领域出现的印象主义音乐,注重乐曲的色彩性表现,实现了音乐流派从浪漫主义风格向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的过渡在历史长河里,被称为二十世纪“印象派音乐之父”的德彪西为此做出了宝贵的贡献,传记作家韦拉斯曾说过:“德彪西是把20世纪的音乐与19世纪分开,这与贝多芬把19世纪音乐与18世纪分开的功绩一样伟大”。

      论文以德彪西几首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为例,分析音乐中具体的人物、景物形象表现,描绘具有绘画特色的视觉画面,展示了充满光影色彩的音乐世界,这有助于人们冲破以往对音乐表现现实事件的固有思维模式,引导更多人在艺术创作和演奏上突破、创新,充分调动艺术想象力,追求个人个性的发挥和审美领域的拓展目前国内外对德彪西的音乐研究主要集中于乐曲的演奏方式、特点及与中国文化的联系等方面,从音乐表现的具体画面形象方面来研究的较少,基于此,本文研究还是有一定的意义,而且易于接受、理解,即使完全不懂音乐的人也能感悟到印象派的音乐风格特征音乐是听觉艺术,绘画是视觉艺术,由于“视听通感”的广泛存在,各种艺术形式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德彪西音乐受到印象派绘画的影响,与印象派绘画水乳交融为了更深入地探讨德彪西的音乐,就应该先对印象派绘画做一个初步的了解,了解姊妹艺术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这有助于进一步地研究德彪西的音乐风格,展示交叉学科的交融性特征一、印象派绘画与音乐(一)印象派绘画(1)印象派绘画的起源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正处于世纪交汇的阶段自文艺复兴以来,在启蒙运动的推动下,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法国大革命标志着欧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深刻地影响了法国的政治、道德,同时为艺术变革提供了机遇,绘画在艺术领域首先掀起了反传统的变革运动。

      法国一群小有声望的画家莫奈、毕加索、德加、雷诺阿等反对学院繁琐教学,贴近生活地去探索艺术世界,将创作目光转向奔腾不息的大海、澄澈的天空、千姿百态的云、自然界中变幻的光与色彩等大自然风光他们聚集在咖啡馆或某个艺术家的家里,交换着艺术见解,在不受官方沙龙的支持下举办了自己的画展此次画展,受到当时社会主流公众的激烈批评和嘲骂,其中受讥嘲最多的是莫奈创作的《日出印象》,画作主要描绘阿弗尔港口的日出景象,充分表现了光和色带给画家充分的视觉冲击这是一幅与众不同的画作,日出在这里不仅刻画了某一次阿弗尔港口的客观事件,日出更是一场印象,印象在这里是一次神秘的“体觉经验”,在日出朦胧的光线中蕴含了人对曾经生存的追思一些评论家将该类型的作品戏称为“印象派”,印象主义由此出现在欧洲艺术史的舞台之上,突破了古典传统,推动了以后艺术技法的革新与观念的转变,使西方艺术呈现出新的面貌2)印象派绘画的特征印象派绘画反对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脱离了以往艺术形式对历史和宗教的依赖,一改音乐家心系社会现状的创作理念,拒绝将社会问题作为创作的题材,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变得不再重要不同于传统绘画作品光滑细腻的笔触,印象派的绘画作品忽视对象的形和轮廓,追求表现视觉真实的写实绘画,主张绘画应与大自然和日常生活接触,提倡走出画室,深入原野、街头写生,画家们认为世间的自然现象不是一成不变的,力求用画笔表现出所看到的空间和时间,将目光定格于自然界中转瞬即逝的瞬间印象,把对象画得相当松散和自由,努力表现绚丽的光感与色彩,主张在外光中个人刹那视觉一次性完成画作。

      整个画作充满了欢乐、明快的感官效果,像是将阳光倾泻到画布之上,呈现出一幅朦胧、绚丽、光与色交替的视觉与空间美的画作二)印象派绘画对印象派音乐的影响日常生活中視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往往可以有彼此交错相通的心理经验,所以,在表现某一感觉范围的事物印象时,通过一定的手段可以超越它的范围而让人领会到另一感觉范围的印象这就是所谓的通感由视觉和听觉构成的“视听通感”在“艺术通感”中是最活跃的印象主义音乐深受印象派绘画的影响,印象派所表现的都是非真实的,是一刹那的印象,一种感觉,一种意境美,印象主义音乐的创作灵感正是来源于此,所以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印象派绘画对印象派音乐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抛弃主题”,寻找瞬间印象从古希腊、罗马开始,神话和宗教一直是作品永恒的主题,印象派绘画突破传统,不再表现传统创作中的“主题”,选择作画对象时非常随意,生活中的普通场景和大自然的真实景象成为创作的源泉,力求突出画面的偶然性,没有任何个人感情或寓意,追求刹那间的感官冲击感受,色彩鲜亮明艳,强调审美情趣印象派的音乐受印象派绘画的影响,远离表现作曲家的内心情感和讲述宗教、大义等博大主题的艺术,音乐中没有主人公、没有冲突,不注重描述现实的事件,而是选择用各种音乐元素来表达所见所闻事物一瞬间的感受,用音符来记录这种稍纵即逝的印象,用新的音乐观念取代了传统音乐的保守规则,强调创作的即兴性,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2)追求音乐中的“光线与色彩”印象派画家受到光学的启发,不再注重之前对对象形象、轮廓、线条的准确表现,把对自然清新生动的感官放到了首位他们注重光与色彩的关系,追求事物在阳光下的自然状态,并将这一状态直接呈现在画板上他们不拘于某一特定时间作画,而是善于捕捉不同时间下光与色彩的不同变化,体现一种瞬间印象印象派音乐由于印象派绘画的影响,在乐曲中注重音色和音响的效果,不再强调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而是用各种音乐元素来表现事物带给人的印象或情绪,以此来展现音乐中的光影色彩,因此我们能够在印象派音乐中听到类似于印象派绘画的逼真画面3)自由的表现手法,给人一种朦胧与梦幻的感觉印象画派不重视突显物体的细枝末节,着力于整体的感知,在作画时即兴洒脱的手法和态度,将眼中事物的瞬间印象随笔呈现在画作中,其绘画作品总是给人一种朦朦胧胧、梦幻的感觉印象派音乐中的线条多是短小的、零碎的、变化多样的,这有些像是印象派绘画中的点彩的画法,作曲家用它们来营造一种微妙的氛围和难以捉摸的印象,朦胧的色彩成为印象主义音乐的主要表现方式,没有重复、扩充、展开的曲调,没有完整的结构,节奏呈现出松散流动的状态,和声丰富多变由于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的确适宜表现飘渺模糊的感官感受。

      二、德彪西的印象派音乐(一)德彪西印象派音乐风格法国作曲家克罗德德彪西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19世纪末,德彪西经常参加印象派画家的聚会,“印象派的绘画作品向他展露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淡淡映衬的美丽,光影交错的对比,朦胧模糊的印象,以及色彩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他在这种朦胧梦幻中深深沉醉,开始热衷于从他们的绘画中寻找灵感,可以说是第一位把音乐变成画的作曲家,在其音乐中,没有直接描绘现实生活的图景,而是跟随自己的心,尝试更好地捕捉一种印象和感觉,渲染一种若隐若现、神秘朦胧的氛围,暗示一种意境或心境,能够使人在脑海中构建出一幅具有浪漫色彩的图案,其音乐世界光影缭乱,充满想象的空间二)德彪西音乐作品分析及诠释(1)《牧神午后前奏曲》《牧神午后前奏曲》是德彪西从马拉美的诗歌《牧神午后》中获得灵感而创作的,这也是他音乐生涯中首部具有印象主义风格的代表作品大意是讲:在一个烈日当空的夏日午后,希腊神话中一个半神半兽的牧神在森林里休息,他半睡半醒,脑子胡思乱想,恍惚中感觉自己进入了仙境,遇见了动人的仙女在跳舞,他欣喜地将她们拥入怀抱,正当因为亵渎神明要受到惩罚的时候,他又昏昏沉沉进入了梦乡整首乐曲共分为三个段落,充满了神秘、虚幻的气氛。

      首段,长笛独奏,音调柔和、速度平缓,展现出炎热的午后牧神在森林里休息似睡非睡的慵懒状态,传达出一种朦朦胧胧的梦幻感接着双簧管演奏,描绘牧神和仙女在一起的场景,曲调活泼热情,这时各种乐器如长笛、单簧管、圆号纷纷接引,像流淌的溪水,表现出牧神沉浸在一系列甜蜜的爱情幻想中最后音乐又回到首段慵懒的情绪,甜蜜的爱情幻想恍恍惚惚,一切渐渐消失,牧神又沉入了睡梦之中,结束全曲2)《夜曲》德彪西三首《夜曲》的灵感分别来自诗人瑞格尼尔和画家惠勒斯的油画《夜曲》音乐注重对大自然中光与色变幻的表现,勾勒出一组富有印象派风格的音乐风景画第一首《云》,弦乐如丝,漫无目的飘荡在空气中,体现出云朵飘忽不定的特征英国管乐断断续续地演奏出凄凉伤感的旋律,大片的云朵在阳光下千变万化,时隐时现,不知何去何从音乐没有明确的和声目标,迷离朦胧、漂浮不定,就像天上的云朵时浓时淡、不停变换,令人难以捉摸第二首《节日》类似诙谐曲乐章开头,小提琴在强劲的重音伴和下奏出三连音,带来了节日的气氛木管乐冲击着单簧管、英国管流畅的旋律,如同鬼魅一般越来越大声、逐渐逼近,像是狭窄的道路上熙攘的人群挤在一起,狂欢戏谑此乐章极富特色,听众很容易置身于节日的氛围中,这是德彪西最活泼生动的音乐作品。

      第三首《海妖》,海妖是希腊神话中半人半鱼及半人半鸟的女妖,她们用美妙的歌声吸引航海者,使他们葬身海底竖琴奏出乐曲开端,展示了一副平静、波光粼粼的海景图画,然而在水纹细小的波动中,夹杂着一丝丝奇妙音响,这是德彪西特意加入的女声合唱,没有歌词,只有单纯的“啊”声,以此来表现“海妖”的诱人歌声;接着弦乐、管乐奏出震颤的音响,如同海浪翻滚,月光下静寂的大海出现了船只的残影,女声合唱音也愈发清晰,这是海妖用美妙的歌声召唤着海上航船的图景;一会儿歌声与大海的浪声此起彼伏,开始交融在一起,海妖将航船诱入了水底世界;结尾处音乐回归平静,人声渐渐消失,只留下一片寂静的大海和海妖模糊的身影3)《大海》交响组曲《大海》分成三个乐章:《海上,从黎明到正午》、《海浪嬉戏》、《风与海的对话》,给听众带来了三幅活灵活现的可视的素描画面这三幅素描分别描绘了不同时间大海的不同情绪、色彩和印象同其他印象主义艺术家一样,德彪西希望他的音乐“仿佛从朦胧中出,又回到朦胧中去”,同真实客观地描摹大自然或现实生活相比,主观印象与心靈状态的传达才是艺术的真谛第一乐章《海上,从黎明到正午》,在这首乐曲中,作曲家用音符记录了大海从宁静的晨曦到光芒四射的正午时分的光色变幻,令人联想起印象派画家的系列组画,他们在不同时辰一次又一次地描绘不同光线下的教堂、睡莲、干草垛。

      不同的是,德彪西将这一幕幕转瞬即逝的印象连成一幅整体的、动态的风景画,使光色浓淡的变换更加微妙、更加生动乐曲的序引部分由定音鼓极轻的滚奏开启,舒缓、低沉的音乐气氛烘托出黎明前大海的沉静与安详接着,双簧管与英国管交替奏出一个双音的动机,像是“海妖的呼唤”小号与英国管齐奏出引子主题,似乎是懒洋洋的大海对海妖的温柔回应由木管乐开始并逐渐席卷整个乐队的上行乐句,将乐曲引入第一部分,仿佛冉冉升起的太阳将柔和的光辉洒向海面,大海上顿时波光闪闪、微波荡漾,这是一幅充满生机的动人画面长笛与双簧管吹奏出第一主题,曲调温暖舒展,具有浓郁的东方色彩;在它的下方,短小起伏的弦乐音型表现出海底暗流的翻滚跃动,清脆明亮的竖琴音色则是浪花上反射出的熠熠光点继木管乐主奏的第一部分后,乐曲第二部分由弦乐中的大提琴开启,16把大提琴分为4个声。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