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节-物理教学方法和物理实验.docx
6页第六节 物理教学方法和物理实验教材、教法和试验是物理教学中的三个主要因素通过壬戌学制的制定,统一了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有了肯定的依据在192022年和1922年两次学制的推动下,编出了肯定质量和数量的教材,在二三十年月,国外教材的变化、进展也不大,特殊是一般物理学和中学物理都属于经典物理的范围,而且我国的物理教材,原来又都是以外国教材为蓝本的,所以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与国外相比,差距并不大但是由于我国受了传统的训练思想的束缚,在分析问题和敏捷应用学问、动手力量等方面是相当落后的这与我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试验具有直接的关系长期以来,这两方面是我国训练中的薄弱环节自清末我国开头办新式学校后,不久就有了物理课但是那时既没有教学阅历,又缺乏训练经费,也没有合格的师资,更缺少需要的仪器设备在清末民初时,曾由日本传入德国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20世纪20年月,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杜威学说的影响,从美国传入了“设计教学法”,30年月时,有的学校试行过道尔顿制,如上海吴淞中国公学初中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北方艺文中学均做过试验,但效果均不抱负而没有推广。
实际上,我国的教学传统是轻视实践,对能工巧匠的细心制作,尚且视为雕虫小技,君子不器所以物理训练,一般只停留在叙述书本学问而不做试验,只采纳传统的”注入式”的方法,习惯于“先生讲,学生听”,甚至死记硬背,整个吞枣因此即使有了较好的教材,有了“教授法”,一般都还是当做语文课原来教学,教师也只管教不管学直至1919年,才由陶行知先生在提倡“教、学、做合一”的方法时,才把“教授法”改称“教学法”南京国民政府训练部成立后,留意到要改良教学方法,提倡集体备课,后来每年举办中学各科暑期讲习争论会,但并不普遍,有些又流于形式,没有能根本解决问题,效果并不显着 二、物理试验 上海科学教学仪器馆,创始于光绪27年(1901年),当时主要生产一些简洁的仪器模型、挂图,并不供给成套的物理试验器材,民国22年(1933年)才扩大设备因此,在民国初年,中学物理试验的仪器设备,来源是很困难的,仅仅依靠留学生回国或出国考察人员带回或购置,或个别外商设店供给是无济于事的只能应付少数学校的几个演示试验这个问题,早为重视试验的训练家所留意,且带头做出了成绩值得我们提出的一位是天津南开学校(南开大学的前身)的创办人张伯苓(1870—1950)。
他青年时*入北洋水师学堂,毕业后熟悉到训练比军事更重要,弃军事而从事训练工作1904年他去日本考察训练,目睹日本中学校里有完整的训练仪器,学生学得敏捷他回国时即购置了一批,以后又逐年增购他重视试验教学,物理、化学每周各有两课时的试验课,每两人为一组,鼓舞学生人人动手,从试验观看和分析中得出结论因此,当时南开学校的理化试验,在全国享有盛誉民国初年,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到该校参观,见到他们的物理化学试验教学,大为欣赏,认为不低于美国的水平另一位重视物理试验的是颜任光先生(1888—1968年),他是我国第一位宣传自制教具的人他与另一位物理学家丁佐臣先生一起创办我国第一家仪器工厂——上海大华科学仪器公司长期以来,该厂是我国一家出名的生产周密仪器和仪表的工厂后来颜任光先生主持北京大学物理系时,又对北大的物理试验,作出了奉献稍后,严济慈先生(1900—)于1927年自法国留学回来,特别强调试验教学他常常向人们介绍说,法国人不问你在“学什么”、“读什么”,而问你“做什么”,后来在抗日战斗时期,他担当北平(中心)物理讨论所所长的重要职务,但是在学校内迁至昆明而缺少仪器的状况下,他亲自动手做仪器当时战斗急需显微镜、望远镜的镜片,他亲自动手磨制,在教学、科研和军事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那时不少从国外回来的留学生,都清晰地熟悉到试验是物理学的根底,都特别重视物理试验教学胡刚复和颜任光于1918年分别在南京高等师范和北京大学筹建物理试验室,使物理教学逐步走上正轨 王本祥先生非常重视物理试验他编写了一本《物理器械试验法及其原理》他鉴于很多教师由于对物理仪器的性能不熟识而不做试验,或做试验不得法,往往导致失败以致有很多学校,虽然购置了仪器都不使用,使仪器成为陈设品,非常惋惜所以,他自1927年起,化了5年时间,依据当时训练部颁发的《物理课程标准》中对于物理试验的要求,编写了这本书,由科学仪器馆出版他在“编辑旨趣”中说:“欲从事物理试验,其先决问题,固在于购置精良之器械,然在试验之前,必需有充分之预备及临时有娴熟之技术,始能胜任开心否则冒昧尝试,易遭失败,结果疑心器械不适用,因而失去信念他又说:“当前我国出版界关于物理学教科书及讲义等参考书,虽已如雨后春笋,屡见不鲜,惟对于试验上适用之出版物,则尚属凤毛麟角因此,他在这本书中,分别列出仪器之用途、构造、试验法及原理说明等项,使教师在使用仪器前,先能有所预备,到时也能一目了然,不致手足无措这些仪器,有小规模工厂的学校也能按图仿制。
这些话,都是珍贵的物理教学阅历,对改良和提高物理试验教学极有有用的价值,是颇有特色的 小结(物理训练的特征) 辛亥革命,*了清代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改革了清末的训练制度,转变了长期处于封闭的、重文轻理的训练思想,物理训练的思想、内容和方法都有了肯定的进步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物理学正式规定为中学的一门必修课在民国初年《壬子癸丑学制》之后公布的《中学校令》中,明确了中学训练的宗旨为“完足一般训练,造成健全国民”规定物理学为中学的一门必修课 2.初、高中都有一年物理课《壬子癸丑学制》仿照日本体例,物理教材最初用的是日本的译本后来接着由商务、中华等书局出版的、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教材也大都以日本教材为蓝本,民国十年左右,受到美国训练思想的影响1922年公布的《壬戌学制》根本上仿照美国,中学由4年改成6年,初、高中各3年,都有1年物理课 3.制定了中学物理课程标准1919年以后,全国训练团体和组织,对中学训练的讨论相当活泼,进展了屡次中学物理课程的争论,最终于1922年制定了《暂行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并据此制定了《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纲要》,编写了初中综合自然科学教材。
这是中国训练第一个中学物理教学大纲 4.依据《壬戌学制》设置的课程,初中理科合为一门自然科学,高中采纳文、理分科制为了适应这个需要,初中分别编写两类理科教材这种两类不同的教材,在我国物理训练是第一次一类是三门理科仍分别编写,另一类是以理、化、生为主的混合自然科学后者有利于理科学问的横向联系,但教材的编写和师资比拟困难高中采纳文理分科制,不合我国国情,以及存在着很多问题,不久即取消 5.形成了物理教材的传统体系中学物理教学的内容渐渐充实,要求也不断提高,逐步趋向正规化,形成了长期应用的传统体系,即概论、力、热、声、光、电磁学的系统,并开头重视试验,也有单独的物理试验教材少数热心物理试验训练的,特殊是由国外留学回来的学者,提倡并开设仪器生产工厂 6.大学设立了物理系《壬子癸丑学制》中,已经规定高等学校分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每科再分若干门,这是学科分系的开头,1919年北京大学首先成立物理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