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陋室铭》教案苏教版(1).doc
4页教学资料参考范本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0课《陋室铭》教案 苏教版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句,感受作品音韵美(重点)2、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品质(难点)3、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难点)教学设计:一、 导入 :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到安徽省当地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半年内让刘禹锡连搬三次家刘禹锡从三间房的屋子搬到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哑口无言 这篇《陋室铭》代代相传,流芳百世,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不朽之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 二、 简介作品、作者:“陋室”,简陋的屋子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要押韵(本文押“ing”韵: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三、学生朗读课文四、翻译课文,掌握重点字词含义在(在乎) 名(著名) 灵(灵气,神气)斯(这) 惟(只) 德(品德)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鸿(大) 儒(有学问的人)白丁(原意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调(调弄)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 劳(使。
劳累) 行(形体,身体) 云(说) 何(什么) 倒装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 何陋之有——有何陋 五、分析课文:1、 本文的题目是《陋室铭》,这陋室在作者眼中到底陋不陋呢?请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看法的语句 [陋室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来论述陋室不陋的? [(1)从自然环境的清幽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2) 从交往人物的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从生活情趣的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总之,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目的都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这也就为下文“何陋之有”的结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3、文章开始分别用“山水”、“龙仙”、“名灵”类比什么?有何作用?[山水比作陋室;龙仙比作德;名灵比作馨;作用是引出陋室] 4、为什么要在文中提到“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 [以“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反映了作者以古代圣贤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来自勉,希望自己也像他们那样虽然居住的屋子简陋,但品德受人景仰] 5、 作者引用孔子“何陋之有?”有何作用? [意思是说:“自己就是君子,品德高尚,安贫乐道,所住的陋室也就不陋了。
以孔子的话作为结尾,有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之妙,与篇首的“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高尚情操]6、作者开头说自己的屋子是陋室,为什么到最后又说何陋之有呢?这是否矛盾?[陋是针对房子本身的简陋讲的,而不陋是说主人的精神品质高尚的话就不觉得陋了陋是指物质上的,而不陋是指精神上的正如文章开头第三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正是文章的中心句,后面的文章都是围绕这一句话展开的六:本文写法:托物言志, “物”指的是“陋室”,“志”指的是“德馨”,就是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作者通过对陋室的环境及其日常生活和交往的人群的描写,间接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显得含蓄、隽永 七、小结:文章一开头以山、水类比,引出陋室,接着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的特点,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作者托物言志借写陋室表达了安贫乐道的情趣八:板书:托物 言志 (山水类比:引出陋室)陋室 德馨 自然环境幽雅:苔痕绿、草色青 交往人物不俗:有鸿儒、无白丁 不慕荣利不陋 生活情趣高雅:调素琴、阅金经 安贫乐道无丝竹、无案牍 (古贤类比:品德受景仰九、作业:4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