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指南(试行)..doc

44页
  • 卖家[上传人]:s9****2
  • 文档编号:445778734
  • 上传时间:2023-02-0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25MB
  • / 4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附件4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系列技术指南之四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指南(试行)、八 、,刖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和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 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加快对水质较好湖泊的保护,避免众多 水质较好湖泊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 会、财政部印发了《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13-2020年)》(以 下简称《规划》)为推进《规划》实施,指导各地开展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 保护工作,加强湖滨生态环境保护,指导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在国家水体污染 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与治理技术及综合示范主题等相关科研 成果基础上,特制定本指南本指南还可用于指导其他类型湖泊以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为目标的湖滨带 生态修复建设本指南以湖滨带生态功能保护为核心,提出湖滨带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 生态修复总体设计、生态修复工艺、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维护管理、投资估算、 生态环境效益评估等方面的技术方法本指南有助于指导各地开展湖滨带生态环 境保护工作,改善湖滨生态环境,减少入湖污染负荷,为维护湖泊及流域生态系 统健康提供保障本指南为指导性文件,各地可参考本指南提出的湖滨带生态修复共性保护措 施及技术方法,根据本地湖泊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特征,参考与之 对应的保护措施和技术方法。

      本指南为首次发布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规划财务司组织制订本指南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 有限公司1总贝y 11.1适用范围 1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1.3术语和定义 12湖滨带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 32.1湖滨带调查范围 32.2湖滨带生境调查 32.3湖滨带生物调查 42.4湖滨带现状类型划分 52.5湖滨带生态环境问题诊断 52.6湖滨带调查结果表达 63湖滨带生态修复总体设计 73.1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73.2湖滨带生态修复设计总体原则 73.3湖滨带生态功能定位及区划 83.4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目标和指标 103.5全湖湖滨带生态修复整体设计要求 114湖滨带生态修复工艺 144.1生态修复模式设计 144.2湖滨带基底修复 194.3湖滨带群落配臵设计 324.4景观设计 345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维护管理 355.1总体要求 355.2管理经费与机制 355.3工程生态环境监测 355.4植物群落管理 355.5工程设施维护管理 365.6人为活动管理 366投资估算 376.1投资估算组成 376.2建筑工程主要费用计算 377工程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407.1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评估 407.2水体净化效益评估 407.3水土保持与护岸效益 40#1总则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水质较好湖泊湖滨带的生态修复工程, 水库库滨带及其他类型湖泊湖滨带的生态修复可以参考使用。

      规范性引用文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6-2013)《水工挡土墙设计规范》(SL 379-2007)《防波堤设计与施工规范》(JTS 154-1-2011)术语和定义湖滨带湖滨带又称湖滨水-陆交错带,是湖泊流域陆生生态系统与水生 生态系统间的过渡带,其核心范围是最高水位线和最低水位线之间的 水位变幅区,依据湖泊水-陆生态系统的作用特征,其范围可分别向陆 向和水向辐射一定的距离生态修复通过人为改变和切断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的主导因子或过程, 减轻负荷压力,调整、配臵和优化系统内部及其与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 息流动过程,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演化, 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并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湖滨带自然化率湖滨带范围内未经人工破坏的区域或经人工修复且符合自然生态要求的区域面积占湖滨带总面积的比例水体生境水体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由生物和非生物 因子综合形成的,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 素基底湖滨带基底是生态系统发育与存在的载体,包括底质、地形、地 貌等护岸(坡)为保护湖区的岸坡,防止水流、波浪侵蚀而构筑的建(构)筑物。

      消浪潜坝潜没于湖泊常水位以下,防止或减缓波浪对湖泊岸线侵蚀而构筑 的建(构)筑物湖滨带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湖滨带生态环境调查的目的是甄别湖滨生态退化因子及其作用强度,为湖滨带生态修复设计提供依据湖滨带调查范围湖滨带调查范围:包括整个湖滨带范围,根据湖滨带外围实际情 况,可向陆向和水向纵深适当外延 200~1000 m湖滨带生境调查湖滨带生境调查因子包括湖滨带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污染源,水文、水质、底质等地形对项目区地形需进行工程测量,一般要求进行地形图和断面测量 地形测图比例一般采用为 1:2000〜1:5000 (研究阶段)、1:500 -1:2000 (设计阶段),对于地形复杂、有重要构筑设施的区域,测图 比例宜进一步加大地形测图除一般常规要求外,还应标明现有植被 的分布区域、各种污染源位臵以及进入湖滨带的河流、沟渠底高程及 水流向,必要时还应专门进行雨、污水通道测绘断面测量比例一般 采用竖向1:100〜1:200、横向1:500〜1:2000,断面一般垂直于岸线, 断面间距一般为200〜1000m (研究阶段)、20〜200m (设计阶段), 若湖滨带横断面变化较大区域宜缩小间距, 此外,必要时还须进行河道、沟渠纵断面测量。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重点调查湖滨带内村落、农田、鱼塘、码头、旅游点、 水利工程设施等用地情况,土地利用应根据湖滨带外围人类活动压力 适当向湖滨带外围扩展500-2000mb 污染源及人类对湖滨带干扰活动污染源重点调查湖滨带内工业、生活、农田、养殖、旅游等污染, 同时,还需调查湖滨带外围水土流失以及进入湖滨带内的径流污染、 管道排污情况等调查湖滨带内植物资源利用、放牧、采砂等人类干 扰活动水文水文重点调查进入湖滨带内的河流、 沟渠等径流水量情况等,湖 泊水位季节性变化,风浪特征,岸坡侵蚀及岸线稳定性等,调研区域 降雨、蒸发、洪水等情况水质、底质水质、底质理化特征调查应包含所有二级类型湖滨带 (参见2.4), 并分别在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无植物的敞水区进行布点 监测,水质重点调查总氮、氨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 COD透明度(或浊度)、溶解氧等指标,底质重点调查淤泥厚度、含水率、总 氮、总磷、有机质等指标,调查方法参考《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第四版湖滨带生物调查湖滨带生物调查应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展开, 一般保护湖滨带内植被、浮游生物、底栖动物、鱼类、水鸟、两栖动物、爬行动物 等;通常以湖滨带内植被调查为主,主要调查乔木、灌木、陆生草本 植物、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叶植物及漂浮植物等。

      采用陆生 -水生断面调查,每个植被类型区分别布点调查植物种类、生物量、盖度 等指标调查时需同时记录保护物种及外来物种入侵情况, 湖滨带生 物调查方法参考《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湖滨带现状类型划分湖滨带的类型可以依据生态特征、 生态功能等进行划分本指南 一级分类主要依据地貌特征进行划分,二级分类主要依据生境、现状 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划分一级分类根据湖滨带地貌将湖滨带划分为缓坡型湖滨带与陡坡型湖滨带 2种一级类型缓坡型湖滨带平均坡度小于 20o,初级生产者一般以高 等植物为主;陡坡型湖滨带平均坡度大于 200,初级生产者往往以附 生生物为主的低等生物为主二级分类根据湖滨带的生境及土地利用类型,又可将湖滨带进一步划分二 级类型主要包括滩地型、农田型、房基型、河口型、鱼塘型、自然 山地型、路基型和堤防型湖滨带等湖滨带生态环境问题诊断在湖滨带污染现状、生境、生物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收集的湖滨带自然、社会经济等资料,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诊断与评估(表1)表1湖滨带退化因素分析与生态环境问题诊断表序号压力生物生境植被鸟类底栖动 物鱼类水质底质基底物 理结构1人为因素1.1农田1.2鱼塘1.3村落1.4旅游1.5植物资源利用1.6挖沙采石1.7外围污染1.8人工水位调控1.92自然因素2.1洪水2.2水量减少2.3风浪侵蚀2.43复合因素3.1外来物种入侵3.2+++表示重度影响,++表示中度影响,+表示轻度影响,-表示无影响湖滨带调查结果表达测量调查成果需提供地形图、土地利用图、植被类型图、水质分 布图、底质分布图、多年水位过程线图、风玫瑰图等。

      评估成果应包括湖滨带类型及分布、湖滨带退化关键因子、湖滨 带自然化率、植被物种数、修复区植被盖度、物种多样性指数等现状数值湖滨带生态修复总体设计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设计一般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 湖滨带生态修复总体设计,包括湖滨带生态功能定位、生 态修复目标和设计原则的确定、整体设计、分区修复设计等2) 湖滨带分区生态修复工艺设计,主要对基底修复与群落配 臵的工艺进行设计3) 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的维护管理,主要包括工程区基底修 复设施维护、湖滨植物群落维护等湖滨带生态修复设计总体原则(1) 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湖滨带生态修复应符合湖滨地质发育特点,遵循湖滨带水-陆生 态系统的作用及演化规律,充分发挥自然恢复的能力2) 保护优先的原则湖滨带生态修复应注意对湖滨带自然状态良好区域的保护, 避免对其进行人工干预或干扰3) 生态功能保护为主的原则坚持以湖滨带生态功能保护为主,避免利用湖滨带对流域污水进 行处理净化4) 生境改善先行的原则依据生境决定生态系统的原理,控制湖滨带内及外围污染源,恢复湖滨生境,为湖滨带生态修复创造条件5) 整体设计、分阶段修复的原则全湖湖滨带生态修复应进行整体设计,充分考虑湖滨带与全湖泊 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同时与流域污染及生态工程相衔接, 将生态修 复分阶段设计,以适应湖滨生态自然演变的规律。

      6) 以本土物种为主的原则湖滨带生态修复应充分利用本土物种进行生态修复湖滨带生态功能定位及区划湖滨带生态修复设计应从全湖出发,重点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 水质净化、水土保持与护岸等生态功能,同时尽量兼顾景观美学价值、 经济价值等根据湖滨带生态功能定位,结合湖滨带历史特征、现状 特征,对湖滨带要实现的主体功能进行划分每个区域除一种主体功 能外,还可划分多种非主体功能具有多种生态功能的,主体功能优 先划定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