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 诗词曲五首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江苏省赵凤欢老师-教案课件测试学案说课稿知识点总结归纳-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doc
3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在品析中去感悟诗歌独特的语言美、意境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而表现出的乐观昂扬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点】 在品析中去感悟诗歌独特的语言美、意境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进入诗歌美妙的意境,获得美的体验与享受 【教学方法】 朗读法、品味法、探究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播放背景音乐《读唐诗》) 师: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唐诗里有苦,唐诗里有乐,唐诗是中国诗坛的珠穆朗玛峰,尤其是盛唐时代,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站出来大大方方地吟上一首诗,所以诗人多,诗也多,形式多,流派也多以边塞为题材的是在唐代就极为流行 师:你能说出几句边塞诗吗? 预设:生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生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生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生4: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师:大家说得不错, 同学们可以发现边塞诗一般描写奇异的边塞风光,同时也反映了将士生活的艰苦,大多抒发一种悲壮的情怀,代表诗人是高适和岑参。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的代表之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先了解作者(ppt.作者简介) 请大家认真读题,从题目看,全诗围绕哪两个字写的? 生:“雪”“送” 师:对,这是一首咏雪兼送别的诗歌(板书:咏雪 送别)题目中还有个标志性的字眼要抓住,这个字是---- 生:歌 师:歌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歌行体,它一般不受字数、句数、格律的限制下学期我们要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也是这种文体另外还知道这是一首写雪景和送别的诗 二、初读 1、师:“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所以首先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诗读的时候有哪些词要注意呢?(ppt)看大屏幕,这些词你认识吗?(一生读) 2、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齐读这首诗,注意读音和节奏 4、听读,配乐朗诵(ppt:1、声音的高低,语速的快慢) (1)同学们读得节奏很好,很顺畅,但老师觉得还少了那么一点点语气接下来,我们不妨先听一听大师是怎么读得请同学们在读准字音,读对节奏的基础上,感受一下朗读这首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找找感觉听配乐朗诵) (2)我想大家对语气已经有一点点体会了那么,下边我们试读一下学生齐读全诗) 三、研读 很好,已经读出一点感觉了但刚刚我们只是依葫芦画瓢,要想达到诗歌朗读的最高境界,读出感情,必须真正理解诗歌。
所以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文本,潜心研读这节课呢,老师要改变策略,请同学们来做一做课堂的小主人,你们自己通过合作赏析这首诗请以小组 合作的形式完成以下任务: (ppt:1、描绘一幅画2、品味一个词3、体会一份情) 师:有人说:王维的诗歌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诗也是如此请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画面,试着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选一句或者两句都可以写完与小组交流,修改完善,然后选代表在全班展示,看哪个组描述得最精彩. 教师:穿插有关资料引导讲解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这样的场景是怎样的?雄奇壮丽作者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深得咏雪之妙虽然北风呼啸,白草摧折,大雪飞扬,给人的感觉不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而是风暖花开,春意盎然这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不畏艰难、昂扬乐观的精神(板书:不畏艰难、昂扬乐观-)---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所以这句诗一出,其余咏雪诗尽废,它就成了咏雪诗中的千古名句 (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沙海浩瀚,冰凌林立,阴云漫天,愁云浓重渲染了庄严沉重的环境氛围 “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借云来渲染离别的气氛,抒发作者的面对友人离别的惆怅心情,这是什么表现手法?(板书:寓情于景)正如王维所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以我的观点立场方法看问题,所以万物都有我的主观思想 (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动不翻”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掣”字,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在冷冻的天空中,旗幅被冰冻了不能翻卷的情状只这一个“掣”字,把旗的重量与风的力量一并表现了出来,有质感,有量感,描绘得真如浮雕一样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写天气的奇寒有什么作用呢?天气如此寒冷,诗人还能伫立风雪中,目送友人渐行渐远,始终不舍离开,更加衬托出与友人真挚的情谊板书:以景衬情)而那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一股温情,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4)引导联想想象(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送客送到路口,这是轮台东门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诗人心想: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 教师:空字一语双关,既指路空,也指心空而且这首诗最后两句描绘的画面历来被人称道,给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下面请大家一起将目光聚焦于这两句诗,试着展开你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化身为诗人,说说:当你站在冰天雪地里望着友人渐渐远去的身影,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生1:天黑路远,你能安全返京吗? 生2:朋友一路保重 生3:今日一别,从此天南地北,何时再能相见 生4:以前我们曾一块喝酒下棋吟诗,你走了,我以后的日子该多么寂寞啊 师:此刻萦绕心中是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无限的惆怅板书:依依不舍 无限的惆怅)这样的结尾,真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这个“开放式”的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这就是“留白”这种艺术表现手法的魅力离别诗人类永恒的主题,面对离别,有的人悲凉凄怆,黯然神伤,而有的人胸襟旷达,积极乐观下面我们一起来比较一下这几句诗,看看哪几句表达的情感、意境是一样的?你更喜欢哪一种?(有血有肉,更真实,更亲切/过于高 冷,缺少温度。
1、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2、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游子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之人的情景 :展现在楼前的,是一片杂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尽头是隐隐春山,所思念的行人,更远在春山之外,渺不可寻这两句不但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越过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征人飞向天涯行者不仅想象到居者登高怀远,而且深入到对方的心灵对自己的追踪如此写来,情意深长而又哀婉欲绝 3、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著名琴师)!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4、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5)感悟情感 A\明明是一首送别诗,可是从诗中我们除了体会到一般送别诗的依依不舍之情外,还感受到了是让你不畏艰险,昂扬乐观的精神,这是为什么呢?这得结合当时的背景,诗人生活在盛唐,当时国力强盛,李唐王朝不断开疆扩土因而在边境与西北少数民族不断发生战争许多热血青年自愿到边塞,建功立业同时有若干仕途失意的文人把立功塞外视为求取功名的新途径。
岑参就是其中的一位因为有理想有追求,所以即使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他们也昂扬乐观恐怕也只有盛唐诗人,才能有此开朗胸襟和此艺术感受 B\ 所以有人说诗的结尾还有一种面对好友回京而生的羡慕,你们觉得有吗?(弃笔从戎) C通过前面的分析,你认为岑参是一个怎样的人? ——面对朋友的别离,他深情送别,依依不舍;而面对苦寒生活,他昂扬乐观,豪迈激越,真正是一位侠骨柔情,情深义重的大丈夫 四、展读 我们读也读了,赏也赏了,我相信大家对这首诗的感情应该理解了最后我们比一比,看谁读得好男生女生分开读女生读咏雪部分,男生读送别部分请大家坐直了,调动你的情感,把这种感伤中带有乐观的情感读出来 五、助读 虽然这首诗学完了,但岑参的边塞诗远远不止于此接下来老师再给大家看看和这首诗鼎足而三的另外两首边塞诗杰作中的名句 (PPT:《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1、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色,狂风怒卷,黄沙飞扬,遮天蔽日,迷迷蒙蒙,一派混沌的景象2、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天气严寒,可是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1、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上将手持符节率兵西征,黎明笛声响起大军起程2、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这两句大意是:军鼓咚咚,惊天动地,如雪海翻腾;三军将士齐声呐喊,地动山摇,军威大振这是何等的气派,何等的浪漫,充分显示出盛唐的国威 结语: 瀚海冰雪有豪情,送别琵琶亦铿锵岑参以丰富的色彩和新奇的画面,展现了雄奇瑰丽的边塞风光西部的沙漠、暴风、飞雪在诗人笔下已远离了荒凉苦寒,代之以雄浑与壮美,这正是盛唐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朝气蓬勃的活力的终极体现让我们齐读这首诗,再次体会诗作所描写的绝域风光,所抒发的别离深情,所传达的进取精神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收集有关咏雪和送别的诗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