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二中2012-2013学年高一5月学情调查地理含答案.doc
9页邹城二中 2012-2013 学年高一 5 月学情调查地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下图中的①②两图分别为两个国家的人口构成示意图读图,回答 1-2 题1.下列有关两个国家人口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两个国家的老龄人口男性比女性多 B.①国就业压力大C.②国社会养老负担重 D.两个国家人口增长类型不同2.这两个国家最有可能是( )A.①俄罗斯 ②印度 B.①德国 ②日本C.①肯尼亚 ②法国 D.①英国 ②巴西3.以某地的四类要素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 6000、10000、6000、4500,则该地的人口容量为( )A.8 000 B.10 000 C.6 000 D.4 5004.如果用 a 表示 2012 年中国的人口数量,用 b 表示中国的人口合理容量,用 c 表示中国的人口容量,那么 a、b、c 三者的大小关系是( )A.a10万吨的造纸厂均分布在地势的第三级阶梯29.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造纸工业发达,主要影响因素是 ( )A.交通便利 B.原料丰富C.市场广阔 D.水源充足30.造纸工业使用的原料品种丰富,下列能够体现因地制宜原则的是 ( )A.北京——木材、废纸、废布、废棉 B.广东——蔗渣、竹材C.黑龙江——木材、竹材D.山东——农作物秸秆、蔗渣二、非选择题:(共 40 分)31.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0 分)⑴A 地是世界高技术工业的先驱和典范,以 工业为主导,该工业按其主导区位因素划分,应属于 导向型工业⑵B 地是著名的传统工业区 区,这里的资源优势主要是 丰富,充足,但 资源较贫乏⑶C 工业区的生产规模以 型工业为主,工业类型主要是 (填“轻”或“重” )工业⑷在 D 处布局钢铁工业,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和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8 分)材料一 国家人口计生委于 2009 年 7 月启动了重点地区流动人口监测试点,监测区域涵盖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部、西部,涉及北京、上海、深圳、太原、成都五市的2330 万流动人口读图为根据监测结果绘制的“流动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图” 材料二 监测显示,北京流动人口 50.9%来自河北、河南和山东;上海的流动人口52.1%来自安徽和江苏材料三 监测显示,流动人口中 78.7%为农业户口,21.3%为非农业户86.8%接受过初中教育,10.4%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平均受教育年限为 9.9 年。
材料四 读图“分户口性质流动人口各行业就业比例(%)及收入(元)分布图” 1)结合材料一、二、三分析我国目前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 (至少写四点) (4分)(2)图中显示流动人口的就业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行业,这些行业的月平均收入________ (4 分)33.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读图回答(共 11 分)流动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图 分户口性质流动人口各行业就业比例(%)及收入 (元)分布图(1)1950 年至 2000 年.该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的特征是 、 、 一般说来,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核心标志是 2)与 F 城相比,E 城的城市规模从小到大,说明 对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3)图 2 的①②两线中,反映 G 城人口变化特点的是 线这说明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G 城的人口变化特点是 ,其原因是 、 等社会经济问题(任意两点即可) 。
4)城市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主要表现在 (多项选择) (2 分)A 满足人们更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 B 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变化C 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城乡差别 D 增强规模经济效应和集聚效应34.下图为我国中部某城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9 分)(1)图中甲处应优先发展的大型工业企业是 (1 分) ,从影响工业布局的主导因素上看,该工业属于 导向型工业(1 分) 请分析回答该工业在此处布局的区位优势 (3 分) (2)图中乙处为以服装、食品、自行车等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区,其区位优势是( )A.接近原料产地 B.接近消费市场C.交通便利 D.科技发达 (1 分)(3)该城市计划在③处建一个以电子工业为主的新型工业园区,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简述在此兴建电子工业园的主要依据 (3 分) 参考答案:1-5 ACDCD 6-10 DCDAC 11-15 BBCDC 16-20 BBCBC 21-25 BABDC 26-30 BCACB31.⑴微电子 技术 2 分 ⑵鲁尔 煤炭 水源 铁矿 4 分⑶中小 轻 2 分 ⑷市场广阔 交通便利 2 分32.(1)流动人口以青壮年为主;以农业人口的流动为主;呈现就近流动趋势;主要流向东南沿海城市;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较低。
4 分(任答其中四点给满分)(2)制造业 批发零售业 社会服务业 较低 4 分33.(1)城市数量增加;城市规模扩大 ;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 (4分)(2)公路运输(或交通运输) (1分)(3)① ;城市人口数量不断下降;环境污染(或交通拥挤) ; 地价上涨(或经济效益下降) (任意两点,共4分)(4) ABD (2 分)34. (1)炼铝工业 / 动力 / 该地有丰富的原料和燃料以及电力供应;靠近河流,水源充足;且地处与当地盛行风垂直的郊外,对城市环境污染较小2)B (3)接近大学城,科技力量强;交通运输条件较便利;地处水源上游;距重工业区较远,受污染较小,环境条件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