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电媒介批评-法兰克福学派讲稿.doc
6页法兰克福学派讲稿法兰克福学派讲稿时间地点:时间地点:法兰克福学派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被认为是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一支创建于 1923 年,是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哲学流派,以批判的社会理论著称变迁:变迁:1930 年至 1949 年的 20 年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创立时期和早期,从法兰克福学派成员的活动地域来看,这一时期主要是该学派的美国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除了霍克海默等创始人之外,还有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弗诺姆、本雅明等人这些人或是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的成员,或是该研究所新办的《社会研究杂志》的撰稿人,他们构成了法兰克福学派的强大阵营1949 年至 20 世纪 60 年代末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中期,这时法兰克福学派成员重新回到德国,这时法兰克福学派的鼎盛时期或黄金时期这一时期,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弗诺姆等人(后二者继续留在美国)继续建构与发展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一批年轻的理论家,如哈贝马斯、施密特等人开始崛起,成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理论家从 20 世纪 70 年代起,法兰克福学派进入了自己的发展晚期,这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相继去世,学派开始走向解体的时期。
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发展与社会研究所的成长历程具有密切联系,大致可分为 3 个阶段:30 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为创立和形成“批判理论”阶段;战后至 60 年代末过渡到“否定的辩证法”阶段;1969 年以后,研究所逐渐解体,批判理论的主旨仍以不同的形式保持在新一代理论家的著述中,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哈贝马斯代表人物:代表人物:其主要的人物包括第一代的阿多诺(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 、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 、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 、弗洛姆(Erich Fromm) 、华特·班雅明第二代人物包括的柏格(Peter Burger) 、哈贝马斯等人他们最大的特色,在于建立所谓的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 ,相较于传统社会科学要以科学的、量化的方式建立社会经济等等的法则规律,他们则更进一步要探讨历史的发展以及人的因素在其中的作用阿多诺提出的文化工业、哈贝马斯提出的沟通理性等,都是批判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人物简介人物简介麦克斯麦克斯··霍克海默霍克海默(1895 年 2 月 14 日-1973 年 7 月 7 日) 霍克海默 1895年 2 月 14 日生于斯图加特一个工厂主家庭。
1922 年在法兰克福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25 年任该大学教授,后兼任哲学系主任1930 年任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所长,创办了《社会研究杂志》广泛吸收了一批经济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和历史学,致力于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主要著作:主要著作:《启蒙辩证法》 (与阿多诺合写,1947)《工具理性批判》 (1947)《批判理论》 (1967)《社会哲学研究》 (1972)观点:观点:霍克海默在 20 世纪 30 年代致力于建立一种社会批判理论,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批判理论,提出要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对现代资本主义从哲学、 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方面进行多方位的研究批判他和阿多诺(1903—1969)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开创了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批判,为社会批判理论提供了标准的模式他与哈贝马斯的冲突围绕着对“经验与规范”以及“革命”的理解所展开他就任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所长后,提出综合地研究历史和现实、把哲学和经济理论结合起来研究社会和人的任务他早期批判理论的核心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法;流亡时期研究新时代思想的理性主义和技术化,论证“启蒙思想的自我毁灭” ;晚期著作主要论述人类自由问题,转向 A.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霍克海默自称相信马克思主义,但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已被现实超过,无产阶级已无力进行革命,散布怀疑主义和失败主义情绪狄奥多狄奥多··阿多诺阿多诺(1903 年 9 月 11 日-1969 年 8 月 6 日) 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音乐理论家,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的主要代表人物,社会批判理论的理论奠基者生于德国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晚年在瑞士维斯普度假时猝死于心脏病他同时也担任过“电台计划”的音乐部主任在成为青年乐评以及业余社会学家之前,阿多诺本质上是个哲学思想家外界给予他“社会哲学家”这个称号,是着重在他的哲学思想中关于社会批判的面向,其社会批判思想也让他自 1945 年起在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中取得显赫的学术地位主要著作:主要著作:《多棱镜:文化批判与社会》(1955) 《启蒙的辨证法》(1947,与霍克海默合著) 《新音乐哲学》(1949) 《否定的辨证法》(1966) 《社会批判论集》(1967) 《音乐社会学导论》(1968) 《文学笔记》(共 3 卷,1966─1969) 《美学理论》(1970)观点:观点:通过侵害革命意识的客观基础,通过冻结曾作为批判意识之基础的个人主义,资本主义已经变得更加根深蒂固了。
流行文化使得现代人很被动;唾手可得的快乐让人变得易于满足,温良恭顺,忽视现下的经济环境各个文化产品虽然看来有别,但实际上还是同一模子刻出来的‘大家都收到标准版消费品 ’但这些东西藏在‘味道控管和官方文化中的假个人主义’里面 ” 这是假个体化及同质化现象这种大型文化威胁到更具深度的艺术产业文化产业制造资本主义的供给需求,但这些都是假的真正的需求具有自由、创造的精神,是真正快乐的 也可以说,资本主义的问题就是让真假需求都在市场上,让我们是非不分极为强调艺术的批判性中所蕴含的救赎功能 “艺术就是对被挤掉了的幸福的展示” 赫伯特赫伯特··马尔库塞马尔库塞 (1898 年 7 月 19 日-1979 年 7 月 29 日)马尔库塞生于柏林一个犹太人家庭1916 年应征入伍,但并未到前线1919年曾参加柏林一月起义1922 年通过研究“艺术家小说”拿到了弗莱堡大学的博士学位,随后回到柏林,从事出版行业1928 年他重回弗莱堡,和埃德蒙德·胡塞尔一起在海德格尔指导下做研究1933 年纳粹政府不允许他完成论文,他加入了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同麦克斯·霍克海默合作同年他写了自己第一部综述性的专著,讨论《马克思的 1844 年经济学和哲学手稿》 ,马尔库塞从此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
马尔库塞与马克思、毛泽东并称为“3M” 被西方誉为“新左派哲学家” 主要著作:主要著作:爱欲与文明(Eros and Civilization)(1955)一维的人(又译《单维人》 《单向度的人》)(One-Dimensional Man) (1964)观点:观点:他认为现代工业社会技术进步给人提供的自由条件越多,给人的种种强制也就越多,这种社会造就了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没有创造性的麻木不仁的单面人他试图在弗洛依德文明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一种理性的文明和非理性的爱欲协调一致的新的乌托邦,实现“非压抑升华” 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是其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单向度的人》中,他指责艺术的大众化和商业化使之成为压抑性社会的工具,从而导致人和文化的单向度在《审美之维》中则认为,艺术(主要指先锋艺术)自动地对抗现存社会关系并加以否定和超越;倾覆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及普遍经验,促成完整人的再生在《反革命和造反》里,他强调艺术既是一种美学形式又是一种历史结构,是充满诗情画意的美的世界与渗透价值意义的现实世界的统一他认为艺术具有对现实的肯定性和保守性以及对现实的否定性和超越性的两重性,艺术的肯定性力量同时也是否定这一肯定性的力量。
马尔库塞认为艺术和革命可统一于改造世界和人性解放的活动中,它用新的美学形式来表现人性,以唤来一个解放的世界美学是摆脱压抑社会的唯一学科,是单向度社会中双向度的批判形式瓦尔特瓦尔特··本雅明本雅明(1892 年 7 月 15 日-1940 年 9 月 27 日)1892 年 7 月 15 日生于德国柏林一个富有的犹太家庭,父亲原是一名巴黎银行家,之后来到柏林成为一个古董商本雅明曾在弗莱堡、慕尼黑、柏林和波恩研究哲学1919 年以“德国浪漫主义的艺术批评观”一文获得波恩大学博士学位,但未能顺利取得大学教授资格他的教授职位论文《德国悲剧的起源》曾被法兰克福大学否决,其评介是“如一片泥淖,令人不知所云”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今该书却成为 20 世纪文学批评的经典主要著作:主要著作:《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 《单向街》 、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观点:观点:瓦尔特·本雅明把马克思的格言推向一种有趣的极端他对历史所进行的弥赛亚式的阅读,是他对现世的救赎失掉了信心,卸掉了全部目的论的希望,以一种令人吃惊的勇敢的辨证力量来寻找在历史生活的黑暗之中,在堕落后的痛苦和悲惨中获得拯救的征兆。
星座化“是从他论悲剧著作的头几页一直贯穿到他死后出版的《历史哲学论集》里的一个主题本雅明的思想的整体风格是一种极端现代的技术论,他企图以一种布莱希特式的怀疑论眼光来证明他的唯物主义勇气,这就与作为普鲁斯特的翻译者以及作为莱丝克娃的恋人的本雅明不相一致了本雅明的著作在这个方面有一种左翼功能主义和胜利主义的情调,这使得他把身体视为工具,是有待组织加工的原料,甚至把身体视为机器尤尔根尤尔根··哈贝马斯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1929 年 6 月 18 日—)是德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历任海德堡大学教授、法兰克福大学教授、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所长以及德国马普协会生活世界研究所所长1994年荣休他同时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中坚人物由于思想庞杂而深刻,体系宏大而完备,哈贝马斯被公认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 ,威尔比把他称作“当代的黑格尔”和“ 后工业革命的最伟大的哲学家 ” ,在西方学术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著作:主要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 《理论和实践》 、 《知识和人类旨趣》 、 《技术和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 、 《社会科学的逻辑》 、 《合法性危机》 、 《文化与批判》 、 《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 、 《沟通与社会进化》 、 《沟通行动理论》、 《真理与论证》 、 《包容他者》 、 《事实与价值》 、 《认识与兴趣》 、 《现代性的哲学话语》 、 《交往行为理论》 、《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性危机》 、 《后形而上学思想》观点:观点:哈贝马斯认为知识的产生根源于人类的三种旨趣(利益),相应也有三类知识,否认历史一解释知识、经验一分析知识和技术控制旨趣的统治地位,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
为了克服动机危机和信任危机,批判理论必须重视互动过程和沟通过程,只有通过沟通行动才有可能把人类从被统治中解放出来哈贝马斯的知识旨趣说、技术统治论和沟通行动论等学说,作为综合的社会批判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法兰克福学派的弱点:法兰克福学派的弱点:哈贝马斯认为,早期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主要有三大弱点:第一,它未能认真对待现代哲学和社会科学成果,并拒绝用它来丰富自己的理论,沉醉于工具理性批判之中,拘泥于文化与意识形态批判,而没有对这个复杂的现实社会进行经验分析因而,这种批判对社会经验研究的贡献微乎其微第二,它未能扬弃黑格尔的理性概念,仍然把理性看作是一种先验的力量,不能把握理性的真正意义第三,它未能认真对待资本主义民主,因而不能客观评价晚期资本主义社会采取福利政策所取得的成就他认为,公共领域结构转型的直接结果就是交往行为的不合理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法兰克福学派的核心词汇:法兰克福学派的核心词汇:文化工业:文化工业:阿多诺在《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启蒙》 中提出指凭借现代科学技术大规模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包括商业性的广播、电影、电视,报刊、杂志、流行音乐等各种大众文化和大众媒介。
法兰克福学派从艺术和哲学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