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瑶族长鼓舞与民族舞蹈教学.doc

13页
  • 卖家[上传人]:亦***
  • 文档编号:241716018
  • 上传时间:2022-01-1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3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瑶族长鼓舞与民族舞蹈教学   摘要: 瑶族长鼓舞,是瑶族文化中具有代表性和欣赏价值的民间舞蹈,是我国瑶族民间舞蹈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是瑶族人民生活、生产的叙事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充分利用长鼓舞的艺术特色,有助于学生领会民族舞蹈的动作要领和风格特点,也将有助于学生领悟民族舞蹈独特的审美蕴涵   关键词: 瑶族 长鼓舞 民族舞蹈 教学   一、瑶族长鼓舞的艺术特点   长鼓舞是瑶族有代表性的民间舞,是瑶族人民主要的自娱自乐形式,也是表现他们生活的一种艺术手段   长鼓是一种木制的鼓,多用空桐树制作,长约三尺左右,中间小,两头大,形式喇叭   两头挖空,蒙以羊皮或牛皮,在鼓上绘有色彩龙凤花纹,并在两头系上丝绳,稍一击动,发出冬冬响声   长鼓舞是击鼓而舞蹈的,每一个动作都必须在鼓上击出各种不同的鼓点,动作的节奏都是重拍向下,才能站稳桩,因而节奏鲜明,动作稳而有力,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瑶族人民世代生活在山区,经常接触到自然界的一些有趣的东西   他们通过观察,模拟它们的形态动作,形成了长鼓舞动作的又一内容   如表现禽兽的有金鸡展翅、画眉跳笼、山羊反臂等;表现植物的有大莲花、小莲花、古树缠根等。

        这些动作形象生动,富有想象,舞蹈性强,丰富了长鼓舞的艺术表现力   其它还有一些表现日常生活细节的动作,如舂米、筛米、扎腰带等,也很有生活气息,增添了舞蹈的生活情趣   另外,过去在特定的祭祀礼中的一些动作,如作楫、伏林、矮拜等,也都成了长鼓舞的表演动作   瑶族由于支系不同,语言、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也不同,所以反映在长鼓舞动作的特点上就有所差异   有的打法比拟活泼,动作带跳跃性,节奏较快,把戏变化较多,这种打法以过山瑶为多,常有“武打”之称;有的打法比拟稳重,有微小的颤抖,动作温和缓慢而且较柔,节奏较慢,这种打法那么以土瑶为多,常有“文打”之称   而且还有高桩、矮桩之别   高桩是在两腿半蹲的根底上进展,矮桩是在全蹲的根底上进展,尽管打法上各有不同,但还是统一在本民族风格之内,具有共同的特点   长鼓舞的音乐伴奏以唢呐为主奏,辅以奏鼓   因为表演的时间不同,场合不一,故有“大吹大打”和“小吹小打”之分   大吹大打一般是用在还盘王愿的长鼓表演,显得庄严隆重   小吹小打多用于喜庆等场合,显得热闹活泼   长鼓舞的音乐也有一定的程式   进屋先吹“进屋牌”,表演快完毕时就吹“收鼓”曲牌,观众离去时就吹“送客”牌,表演才算全部完毕。

        由于唢呐悠扬悦耳,音色清脆,为长鼓舞增添了色彩   长鼓舞与人民的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制作长鼓本身的活动,也被列为舞蹈的表现内容之一,而且表现的动作粗细并蓄,有着朴实的美感   瑶族长鼓舞具有以下几个艺术特点:   1.群众性   长鼓舞是一种群众性的舞蹈,不分性别年龄,男女老少都适合参加,不分地点,只要有空地都可以进展舞蹈,且动作简单、易学,除了一些特殊的长鼓舞表演要求一定难度、一定技巧外,群众性的长鼓舞多表现人们平时所熟悉的生活场景,故很容易被人们所承受   长鼓舞多是为欢庆节日所跳的舞蹈,内容丰富且极富娱乐性等特点,广泛吸引群众参与进来,人们欢聚在一起,拿起长鼓,随心所欲,自由舞蹈,表达出喜悦、欢乐的情绪   2.民俗性   长鼓舞舞蹈内容多表现建房、制鼓、开山、挖地、舂米等劳动生活,还有摹仿禽兽动作等,舞蹈生动形象,无论从舞蹈形式还是舞蹈内容,都再现出瑶族人民的生活情景,同时表现出瑶族人民热情豪放、勤劳质朴、勇敢坚毅的性格特质   瑶族人民普及全国各地,不同区域的人民有不同的生活习性和风俗习惯,他们的制鼓方式、乐器配置及舞蹈形式都有所差异,如:广西贺县制鼓时在挖空的鼓腹内放少量小圆石子,击鼓时鼓腹沙沙作响,既有鼓声,又有沙锤效果;广西田林长鼓上配有小铃铛,舞动时能发出清脆的铃声;湖南长鼓舞还配有芦笙一起合演,舞蹈形式也分为“单人舞”、“双人舞”、“集体舞”等。

        长鼓舞与民族活动相结合,表达出不同地区瑶族人民风格迥异的艺术文化,它丰富的内涵,浓郁的民俗性,成为传承瑶族民俗文化的载体   3.健身性   跳长鼓舞,在击鼓的同时还需要身体各个部位的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活动   跳长鼓舞以手部动作为主,形式变化多样,一般均左手持鼓,手腕那么根据鼓的动作变化而灵活转动,右手那么以横拍、竖拍、斜拍、背拍、摇拍等形式击鼓;身体可前倾或后仰,或转身时背鼓拍击,或有扭动上身的动作,如小长鼓中的“半蹲磨鼓”,以双膝为轴,带动上身做磨转;由下而上,同时在胸前转手拍鼓;膝部动作有微蹲、半蹲、全蹲,自然屈伸,颤抖而有弹性;脚步动作相对较复杂,有前后推拉步、走对角步、后单脚踢鼓,又或时而绕圈,时而跳身转体,动作轻快、灵活而多变   长鼓舞通过手部、身体、脚步各部位的运动,不仅增强了关节的灵活性和柔韧性,还提高了人体的灵敏性和协调性,同时由于膝部的不连续蹲起动作,对增强股四头肌、臀大肌力量,减少臀、腹部脂肪都有良好的成效   由此可见,长鼓舞是一项健身性极佳的运动   4.娱乐性   传说长鼓舞最早是为纪念盘王而跳的,每年的盘王节,人们除了祭祀祖先,尽情欢歌外,便是围观长鼓舞表演。

        携鼓盛装的青年们,头缠红巾,上插雉羽,在芒锣、牛角、唢呐及歌曲的配合下随乐起舞,歌声悠扬,鼓声雄厚,舞蹈动作粗暴、洒脱而豪放,气氛异常热烈   也正因为长鼓舞的喜庆气氛浓厚,因此,开展到今天,瑶族人民在“过新年”、农历十月十六“耍歌堂”等传统节日或婚庆、贺丰收等场合,都会拿起长鼓,载歌载舞,共叙欢乐之情   5.欣赏性   长鼓独具民族特色,是瑶族人民十分喜爱的民间乐器之一   早在12世纪的宋代,瑶族人民已能制作长鼓,寨寨都有,不相送,不出售,仅作为家传物遗留下来   明清以前长鼓形制较多,有普长鼓和特大长鼓,在普通长鼓中又有长鼓和短鼓之分   明代顾炎武《天下群国利病书》载:衡赛盘古……以木为鼓,圆径一斗余,中空两头大,四尺者谓长鼓;二尺者谓之短鼓   长鼓既是长鼓舞中的伴奏乐器,又是舞蹈中的道具,凡逢喜庆之日都有长鼓舞表演   同时,由于瑶族长鼓制作精致,外观精巧,富有浓郁民族风格,因此又成为一件古朴而精致的民族工艺品   长鼓以及舞蹈时色彩艳丽的服饰,手工精巧的配饰,成为瑶族民间艺术的典范,传承着瑶族悠久而古老的民族艺术文化   另外,长鼓舞的内容和形式还与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相关联,反映出某个时期人们的思想观、价值观,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瑶族民族文化的缩影,是传承瑶族民族文化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6.审美性   长鼓舞表演赋予舞者和观者在听觉和视觉上以美的享受   长鼓舞音乐古朴典雅,节奏鲜明,旋律优美,情绪热烈,舞蹈律动感强,这一极具民族特色的音乐,深深打动听者的心灵,令舞者、观者无不产生心旷神怡的感受   长鼓舞舞蹈人数众多,服装整洁、艳丽,场面之壮观强烈冲击着观者的视觉;舞者热情、奔放的动作,引领在场所有人都陶醉于舞蹈艺术的美感之中   二、瑶族长鼓舞在民族舞教学中的作用   瑶族长鼓舞是民间舞的一种,它与民间生活息息相关,它的内容极其丰富,是各种民间艺术及其他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1.有助于学生领会民族舞蹈的动作要领和风格特点   瑶族长鼓舞与我国藏民族的舞蹈在动作上有共同的风格特点,都可以概括成“弹”、“扭”、“稳”、“矮”四个字   “弹”即指像弹簧一样颤抖,可分为“屈弹”和“拧弹”   “屈弹”即舞蹈时上下屈膝   这一动作正是瑶族人民和藏族人民上山、下山、背背篓、挑担子等身体律动的写照   “拧弹”即舞蹈时侧身而过,拧身而让,绕身而转,贴身而舞   然而,进一步深化这一动律的那么是以人体的膝、胯、肩三个关节相对而拧所构成特有的竖型“三道拧”,它与傣族民间舞中的S型“三道弯”有着根本的区别。

        它的形成与瑶族人民常年居住于深山峻岭之中,藏族人民居住在高原地带,山高坡陡,道路狭窄,行路需侧身,迎面要相让,挑担换肩等劳动生活息息相关   “扭”,即在身体运动时通过扭腰侧身所构成最常见的动作姿态   “稳”,指舞步要平稳有力   “矮”,即腿部全蹲,重心全在腿上,这就要求表演者要有非凡的腿力   如果没有超人的力量,往往无法胜任长鼓舞的36套或72套的舞蹈动作   这几个根本动作贯穿整个长鼓舞表演之中,是瑶族人民劳动生活的模拟与提炼,是山地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再现了瑶族人民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里,长期超重地负荷、付出艰辛的劳动以维持生活的场景   除以上特点外,瑶族长鼓舞与藏族舞的各种动作技巧也相同,如:蹲转、单腿跨转、趟身绷子、滚毛等   在教学中把这两种舞蹈进展比拟性教学,让学生同时感受到两个不同民族有着同样风格特点的舞蹈动作,便于他们深入领会舞蹈的动作要领和风格特点   它们都具有纯朴、粗暴、豪放,柔美的特点,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两个民族的舞蹈都表达了阳刚美与柔和美的统一   当然,二者也有不同之处,如瑶族长鼓舞是以击鼓而舞,每一个动作都必须在鼓上击出不同的鼓点,因而也形成了节奏鲜明、动作稳健有力的特点;而藏舞是以袖而舞,以摆、陶、撩、甩等动作为主,形成了弦子的恬静、温和、优美、流畅的美感特性。

        2.有助于学生领悟民族舞蹈独特的审美蕴涵   就舞蹈艺术而言,剧烈的动作,磅礴的气势,绚烂的色彩等形象表现出来的美,就是阳刚之美;腾空飞越,舒展飘逸的舞姿,欢乐和谐的节奏,柔和协调的色彩,富于曲线的形体中显现出来的美,就是阴柔之美   瑶族长鼓舞和藏族舞都具有阳刚美与柔和美相统一的审美蕴涵   瑶族长鼓舞的阳刚之美,主要表达在手与脚的功夫上   脚以点步蹲、大八字蹲、马点步蹲、弓点步蹲、剪刀步蹲、拐脚蹲为主,此种主要以“蹲”为主的动作姿势,是瑶族长鼓舞的独特姿势,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这种姿势沉稳而有力,给人以阳刚之气的愉悦,而长鼓舞的“屈膝”和“弓腰”等舞蹈动作,换位时必须“拧身”而过,这种“曲”的身姿和“拧”的换位,通过线条表现出来,使节奏鲜明,动作简洁稳健而有力,表现一种曲线美,同时也更加柔和,富有感染力   瑶族长鼓舞作为瑶族文化最富于特征的一局部,在其漫长的开展演变过程中,已经渗入到瑶族人民生产、生活的诸多层面,并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成为瑶族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   其主要动作不仅与瑶族人民的生产劳动、生活环境、生活习俗息息相关,而且与瑶族人民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严密相联   随着社会历史的开展,使得民族文化艺术有了进一步的开展,各民族灿烂的文化艺术从此获得了新生。

        长鼓舞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开展   其表演形式逐渐多样化,表演内容愈加广泛,更具有艺术的审美价值和时代的精神风貌,其承载的民族文化更加厚重,已迅速开展成为举世瞩目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舞蹈艺术   瑶族长鼓舞现已成为国家非物资文化遗产的一局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保护   众所周知,中国民间舞蹈是在民族交往中逐步融合、开展而形成的   许多民族之间有着深远的血缘关系,这种血缘关系也表现在文化上   一些民间舞蹈中,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与你,或兼收并蓄,或形成新的形式   这种文化血缘的因素促进了中国民间舞蹈的开展和艺术风格的形成   一斑窥豹,举一反三,只要领略了一种民族舞蹈的审美蕴涵,就有助于学生领悟其他民族舞蹈的艺术要义   所以,针对瑶族居住地学校中瑶族学生多的特点,我们在引导学生深入领会长鼓舞的艺术魅力的根底上,再相机引导他们学习、领悟别的民族舞,就会水到渠成,事半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