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体发育学课件.ppt
160页人体发育学 Human Development,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临床教研室吴卫红,人体发育学: 是研究人生的发育全过程的科学属于发育科学的领域之一包括发育理论、发育法则、发育分析、各期发育的特点,是正确对康复对象进行康复治疗的基础发育学概念: 是研究事物发生、发展极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是伴随时间过程而发生变化的物体人体发育学的范畴:发育成长的各个阶段人体运动功 能,智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人 格特征等成长(growth)—体格的增大(量)发育的表象(质) 人体的发育生物学:结构与功能成熟(maturation)心理学:自我调节机制完成 完善,,,,,,,,人体发育学的发展简史,古希腊时代(公元前384—322年) 英国Locke(公元1632—1704) 法国Rousseau(公元1712—1778) 美国Gesell(公元1880—1960) 瑞士Piaget(公元1891—1980) 法国Wallon(公元1879—1962) 美国Watson(公元1878—1958) 奥地利Freud(公元1856—1939) 美国Erikson(公元1902—1994),人体发育学的基本观点,人生周期和发育模式 弗洛伊德 艾力克森 发育危机(转折点) 人格活力(道德) 口欲期 婴儿期(0~1岁) 基本信任与不信任 希望(hope) 肛门期 幼儿期(1~3岁) 自律性与羞耻、疑惑 意志(willpower) 生殖器期 游戏期(3~6岁) 主导性与罪恶感 目的(purpose) 潜伏期 学龄期(6~12岁) 勤勉性与劣等感 能力(compelence) 生殖期 青年期(12~22岁) 同一性与角色混乱 忠诚(fidelity)成年期(22~50岁) 亲密性与孤立性 爱情(love)成熟期(50~60岁) 生殖性与停滞性 照顾(care)老年期(65岁后) 统合性与绝望感 智慧(wisdom),,,人体发育学研究的范围,一、运动功能发育运动行为(与年龄一致)、运动能力和技能(与遗传、经历有关) 二、心理功能发育 (1)从婴儿期到青春期的性格形成阶段; (2)成年期稳定阶段; (3)老年期、死亡期的衰退阶段。
三、智能发育能力(人顺利完成某活动所必须的心理特征)包括一般与特殊; 智力(抽象逻辑思维)属一般能力 四、社会功能发育社会知觉、人际吸引、人际沟通、人际相互作用 五、人格特征的形成需要、气质(遗传)、性格(行为方式)、能力,研究人体发育学的意义,1、各相关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 2、将年龄与事件互相结合; 3、形成人体发育科学的新观点; 4、促进康复技术的发展:⑴运动—坐、爬、站、行的规律⑵作业—认知与手功能操作的规律⑶语言—语言障碍与认知的发育思考题,1、发育学的概念 2、发育与发育科学的含义 3、人体发育学的研究范畴 4、康复治疗技术与人体发育学的相关性,第二章 发育理论,一、发育模式主动效应模式(Gesell成熟理论、Watson、Skinner的学习理论)相互作用模式相互渗透模式(Piaget认知发育理论) 二、成熟理论(Gesell)行为起源于大脑和感觉、运动系统人类的胎儿变为婴儿,婴儿变为儿童,尔后成为成年人这个有次序的过程代表着人类遗传的天赋对行为发育成熟的检验包括:适应性行为(生存)、粗大运动(避险护己)、精细运动和调控能力(改善生存条件) 、言语行为(创造新事物)、个体和社会行为(适应社会环境)。
行为的发育过程的最终产物是遗传的天赋与环境持续相互作用的结果对婴幼儿进行动作或行为检查的目的是了解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度和统合能力三、精神分析理论(Freud),1、潜意识理论—本能的冲动和与其有关的欲望2、精神结构理论本我—人的原始本能和驱动力是生来具有的,是遗传的自我—心理中有计划、有理性的部分从本我中发展而来 是使个人适应环境的一种心理功能超我—个人心理上的道德规范和理想精神是人格的道德 部分即所谓良心作用是限制自我对本我的满足3、性心理发育阶段理论口欲期(0~1岁)、肛门期(1~2岁)、生殖器期(3~5岁)、潜伏期(6~12岁)、生殖期(12岁以后)4、防御机制理论—自我克服焦虑5、本能的理论—爱欲本能与破坏本能四、心理社会理论,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阶段 特征 感觉期(婴儿期)0~1岁 信任~不信任 肌肉期(幼儿期)2~3岁 自律~羞怯 运动期(游戏期)3~6岁 主导~内疚 潜伏期(学龄期)6~12岁 勤奋~自卑 青春期 12~18岁 认同~混乱 青年期(成年期)20~35岁 亲密~疏离 中年期(成熟期)40~60岁 创生~停滞 老年期 65岁以上 自我整合~失望,,,,,五、认知发育理论(Piaget),1、活动的重要性:人的知识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人的动作是联结主客体的桥梁智力活动实质是外部动作的内部实现所以说动作是智力活动的起点,是构成智力大厦的砖 石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儿童心理 发展的真正原因 2、认知发展的结构基础:心理结构 3、心理发展: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平衡化 4、认知发展阶段,皮亚杰的认知发育阶段,,1、感觉运动期 (1)反射 0~1月 原始反射,缺乏分化 (2)第一路标 2~4月 特定动作的反复,反射的协调对应、习惯动作的形成 (3)第二路标 5~10月 反复训练特定的动作,对动作的结果感兴趣,出现意向性活动 (4)继发性图 11~12月 出现有目的的活动,物体永存概念,解决简式反应 单问题的手段或方法 (5)第三路标 13~18月 步行等运动技巧出现,多样性操作,因果关系探究,间接行为发展已知物体独立存在 (6)象征的表 19~24月 活动内化,利用文字符号信息,可寻找藏起的象 东西,即从感知运动方式象向心理表象过渡2、前操作期 2~7岁 精练的言语系统、自我为中 (人知发育转换期) 心的推理、手知觉限制的思考(直觉思维阶段) 3、具体操作期 8~11岁 可逆性思考,解决具体问题能力的发育,守恒原则,以经验为基础的思考(进行心里运算) 4、形式操作期 12岁~成人 假说公式化与验证、抽象思考、演绎的推理、不受知觉限制的思考,,,思考题,⒈现代重要与发育相关的理论有哪几种?⒉成熟理论的开拓者是谁?其检查的目的是什么?,第三章 正常发育规律,一、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1、生长发育的不平衡性——(1)身高、体格增长高峰—婴儿期、青春期(2)器官功能发育脑3岁前发育最快,6岁脑重量达成人脑重量的90%,8岁脑细胞与成人相似。
性器官的发育在青春期才迅速发展2、生长发育的渐进性——生长发育程序,(1)头尾规律 (2)由近至远 (3)由粗到细 (4)先正后反 (5)由泛化到到集中3、生长发育的个体性,二、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1)脑重量的发育新生儿脑重量370g6个月脑重量600~700g12个月脑重量达900g6~7岁脑重约1280g,占成人脑重90%;(2)脑细胞数量的发育出生时脑细胞数量与成人相同,约140亿3)脑的形态发育新生儿的脑在大体形态上与成人无差别3岁时,皮质细胞已大致分化完成 (4)脑的髓鞘发育出生时脑细胞轴突与树突髓鞘化不完善,运动主要由皮层下系统控制 (5)脊髓的发育出生时已较成熟,其发育与运动功能呈平行进展,随年龄增大而增重加长6)神经组织的功能与损伤,神经细胞—神经元的胞 体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也 存在于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 节内 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中间神经元,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解剖结构与功能,竞争 胎儿期 多个神经元 一个突触形成无刺激 末梢神经与肌肉结合 出现自发运动刺激—应答反应生后原始反射消失 抑制现象运动功能发育,,,,,,,,,,,,,,,感觉运动机制形成(sensory-motor mechanism)中枢神经系统解剖学上结构的形成和消失与运动行为的出现和消退的关系。
神经系统的可塑性理论远隔功能抑制论、发芽、替代脑功能重组、突触调整三、神经反射的发育,1、神经反射的种类 (1)无条件反射:脑干控制,皮层调控吸吮、吞咽、呕吐、呼吸、咳嗽、握持、瞬目、瞳孔对光、排便、排尿2)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 大脑皮层二级条件反射,,,2、神经反射的发育分类,(1)出生即具有,终身存在 (2)出生即有,随后消失 (3)出生时未引出,以后逐渐稳定 (4)生后一段时间内可存在的病理反射,中枢神经成熟水平与反射的关系,中枢神经 该水平的反射 姿势发育 月龄成熟水平脊髓 抓握反射、阳性支持反射、交叉 仰卧位 新生儿伸展反射、自动步行反射、踏步 俯卧位反射脊髓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非对称性紧 仰卧位 2个月桥脑 张性颈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拥 俯卧位抱反射中脑 颈立直反射、躯干立直反射、迷路 俯爬 6个月立直反射、视性立直反射、俯卧位 坐位 10个月悬垂反射 大脑皮层 俯握位平衡反射、仰卧位平衡反射 抓立、牵手走 12个月坐位平衡反射、立位平衡反射 步行 2岁,,,,,,,(1)出生具有,终生存在的反射,角膜反射 检查法: 用棉絮轻触角膜 反应:闭眼 定位:大脑皮质、脑桥,,呕吐反射 检查法: 用压舌板轻触咽后壁 反应:作呕 定位:延髓瞳孔对光反射 检查法: 电筒光线从侧面照向眼 睛 反应:瞳孔缩小 定位:延髓,(2)出生即有,随后消失的反射,吸吮反射 持续时间:出生~1岁 临床意义:出生后明显减 弱或消失—神经肌肉异常;脑 缺氧、脑外伤或感染引 起脑干损伤。
1岁以上 仍存在为大脑 皮质功能障碍,抑制自主 性 吸吮动作的发育,障碍 参与构音的舌头的运动拥抱反射 (Moro) 持续时间:出生~6个月 临床意义:出生时反射 减弱或消失见于脑积水 颅内出血、核黄疸;6个 月后存在,为大脑感觉 运动机能障碍,延迟坐 位和头的控制;一侧上 肢异常可为锁骨骨折或 臂丛神经损伤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TNR) 持续时间:出生~6月 临床意义:持续存在则 不能获得对称性姿势, 不能伸手抓物、手至口 无法以正常形式翻身, 步行不平衡跨步反应 持续时间:生后2~6个 月出现,7个月消失 临床意义:正常的行走 跨步开始于10~11月 跨步反应强于支撑反应 会出现共济失调,反之 出现痉挛阳性支撑反应 持续时间:出生2~6个月 临床意义:做好自动步行的准备姿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