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传统美学——掐丝珐琅.docx
15页中国传统美学——掐丝珐琅铜胎掐丝珐琅,又称“景泰蓝”,是一门仅为帝王家享有的独特 工艺铜胎掐丝珐琅”,顾名思义,是指在铜胎上,用细薄的扁铜 丝掐成把戏,再在铜丝立面围成的小隔间填充珐琅釉彩,经反复烧制、镀金、打磨而成一件件荣耀烁目的珐琅器皿掐丝珐琅自元代从西亚阿拉伯地区传入中国,有着伊斯兰教艺术 繁复绵密、极重线条和设色的特点,而中国传统美学是一种无视颜色 与形似的美学掐丝珐琅的繁丽生动、辉煌绚烂,对国人尤其士大夫 阶层,造成了审美上的冲击与反动譬如像曹昭这样的文人,就断然 认为珐琅器失之俗艳,“但可妇人闺阁中用,非士大夫文房清玩也”虽然未能迎合士大夫文人淡雅高洁的趣味,掐丝珐琅却深得元、明、 清几朝统治者的宠爱由于盛行于明景泰年间,且早期以亮蓝为主调, 又名景泰蓝掐丝珐琅技术最早可追溯至元代,但元代工艺还很粗陋,胎型笨 重,掐丝欠均匀,颜色也比较单调到了明中期,工艺臻至成熟,不 仅制胎巧夺天工,器型丰富多样,釉色更是变幻万端,在早期的宝石 蓝、菜玉绿、鸡血红、车渠白之上,又添了葡萄紫、翠蓝和玫瑰色, 观之愈加纯洁透亮明晚期,山河裂开,民不聊生,掐丝珐琅工艺一度陷入低谷直至康熙年间,掐丝珐琅器才重开头烧造,到雍正和乾隆年间迎来了其次个高潮。
清代掐丝珐琅技艺较之前朝已有长足进步,其一大特点是体量雄伟,器型已从盘、碗、盒、熏、炉、鼎、樽、壶等小巧物什,扩大到了日用家具,如桌椅、床榻、箱柜、屏风、鼎式大香炉等等如今到故宫走一圈,几乎各个殿厅里都放着大而醒目的景泰蓝摆件另一特点是将掐丝珐琅与錾胎珐琅、画珐琅、宝石镶嵌、漆雕、木雕等其他工艺相结合乾隆曾下旨制造掐丝珐琅佛塔六座,这一组高两米有余的“铜胎蓝绿地掐丝珐琅宫殿亭式佛塔”,工艺繁复,纹饰曼妙,布满恢宏庄重的皇家气象掐丝珐琅被历代帝王当作独一无二的皇权与财宝的象征乾隆四十四年除夕,宫里吃年夜饭的时候,唯有皇上用的是景泰蓝餐具,陪宴的亲王贵胄用的都是瓷或银质餐具,乾隆皇帝以珐琅器来彰显帝王与臣子的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