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0年国际横穿南极科学探险活动初探.docx
21页1990年国际横穿南极科学探险活动初探 兰妙苗 黄庆桥摘 要 1989—1990年来自6个国家的6名探险家和科学家组成了“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完成人类南极探险史上首次借助非机械力横穿南极大陆的壮举这是南极科学探险考察在国际合作方面取得的重要突破,6国队员于活动中展现出和平、合作与科学的精神,在当时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在南极探险史、政治领域以及科学研究领域都曾产生重要的影响梳理1990年国际横穿南极科学探险活动的具体过程与国内外影响,具有重要意义Key 1990 横穿南极 科学探险 N09 A1989—1990年,来自美国、中国、苏联、法国、英国和日本的6名探险家和科学家組成“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在南极大陆进行了为期220天的科学探险活动这是人类首次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横穿南极大陆,总路程长达5986公里,创探险史之最时年42岁的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副研究员秦大河,以科学家身份,代表中国参与此次横穿考察活动,成为第一个登上南极点的中国人由于前期的活动筹划主要由美国极地探险家威尔·斯蒂格(Will Steger)和法国探险家约翰·路易斯·艾迪安(Jean-Louie Etienne)牵头,以美国和法国为基地开展,国内对活动细节知之甚少。
虽然我国对此事给予高度重视,但是由于科技与经济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当时并没有国内记者前往南极进行直接的跟踪报道这些情况导致涉及1990年国际横穿南极科学探险活动的信息,国内只见于笼统的新闻报道和亲历者秦大河的日记记录,内容较为碎片化,学界对整个活动的具体来龙去脉鲜有系统研究实际上,1990年国际横穿南极科学探险活动在南极探险史、国际政治以及科学研究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对此次活动的历史背景、前期筹划和开展过程进行系统地梳理与探析一 历史背景与缘起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正经历着剧烈的变革,“环境保护”“合作”与“和平”成为国际社会的主题词国际横穿南极科学探险活动从筹备到1990年最终完成,历时近四年此次活动的发起既有自发组织的偶然性,同时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1.南极治理面临转折南极大陆是地球上唯一不存在原著居民的大陆,南极大陆的领土划分和管理问题在国际社会曾引起广泛争端1957—1958年国际地球物理年(IGY)期间,南极成为多国科学考察活动的“宠儿”,美国、苏联、阿根廷、澳大利亚、法国、比利时、智利、日本、新西兰、挪威、南非和英国等12个国家在南极洲一共建立了60多个观测站([1],页413)。
与此同时,南极科考活动开始出现国家之间合作的趋势,多个国家在南极洲展开了国际合作科考活动基于在IGY期间的良好合作经验,美国于1959年发起和平利用南极洲的倡议,联合IGY期间在南极洲展开科学考察活动的12个国家,于当年12月1日签署了《南极条约》《南极条约》有两大基本原则,一是“南极仅用于和平的目的”,除了用于科学研究和其他和平目标以外,“一切军事活动必须禁止进行”;二是“继续国际地球物理年的国际合作精神,自由交换科学人员、观测资料和科学成果”在南极领土争端问题上,《南极条约》“采取了冻结领土要求的做法”([1],页414)自1961年6月23日《南极条约》生效以来,截至1988年,除最初的12个缔约国之外,包括中国在内的另外27个国家也先后加入《南极条约》,各签约国遵循条约规定的和平、合作与科学精神,相继开展南极活动,有关南极的种种争端暂时落下帷幕随着南极地质科学研究上取得的显著进展,南极大陆可能蕴藏着丰富矿产资源的科学猜测被提出,这使得南极再次引起全球关注1970年10月新西兰在东京召开的第六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上,首次非正式地提出了矿产资源问题[2],页11)由于矿产资源自身具备的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政治意义,南极再次成为国际争端的焦点。
为解决南极矿产资源开发争议,1988年11月25日,在惠灵顿召开的第四届特别协商会议上通过了《南极矿产资源活动管理公约》([2],页12),此后,在1989年举办的第15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中,法国与澳大利亚提出“综合保护南极环境以及其特有和相关的生态系统”([2],页12)的文件,关于南极矿产开发问题的讨论开始向南极环境综合保护的议题发展《南极条约》在签署时即附有时限条件,在其生效30年时可被重新审订修改,这就意味着在1991年《南极条约》将会被重新开放修订《南极条约》行将期满,加之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南极矿产资源开发争端以及南极环境保护的大讨论,都推动南极治理走向新的转折点1990年国际横穿南极科学探险活动正值《南极条约》期满前夕,此次活动“向全世界强调世界各国在南极洲的和平、合作和友谊,发扬《南极条约》精神,保护这片世界上仅存的洁净大陆的环境、生态和资源,让南极洲继续成为人类和平和科学研究的圣地,使南极洲的资源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3],页230)由此可见,在南极矿产资源争端与环境保护问题甚嚣尘上的国际背景下,和平利用南极、保护南极环境的呼吁成为了此次活动筹划的关键外驱力和主要目的。
2.活动发起1987年,斯蒂格和路易斯正式发起国际横穿南极科学探险活动1986年4月两人在各自的北极探险活动中偶遇,他们的北极之行抱有同一个目的,即利用探险活动的影响力引起人们对极地的关注,进而唤醒人们保护极地环境,维护极地和平的责任与意识在25年的北极探险经历中,斯蒂格目睹了北极环境遭到不可恢复的破坏与污染,深刻领悟到保护两极环境的重要性,他在《横穿南极》一书中写道:“我强烈地希望南极的未来不要重蹈北极的未来,人类在南极应当扮演保护者而不是掠夺者的角色[4],p.11)对极地环境的关注成为了斯蒂格与路易斯合作的初衷他们一致认为,作为地球最后未被开发的生态地,南极洲不应该被人类的贪婪染指,南极环境问题需要获得人类的重视,而一场有足够影响力的南极探险想要发挥这种作用就“必须担负着呼吁人们给予南极洲更多关注的使命”([4],p.19)以南极大陆为主场,以唤起全球对南极环境关注为目的开展的1990年南极探险活动,也不再是一场简单的私人发起的探险活动,斯蒂格说:“如果我们想通过这次探险,引起全球对南极洲以及南极条约的关注,我们实际上正在努力将这次活动从个人行为发展到一项‘全球事件[4],p.19)北极之行结束后,斯蒂格与路易斯着手筹划横穿南极活动,开始招募考察队队员,此次活动的国际性、科学性与政治性进一步体现出来。
二 “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成组此次国际横穿南极科学探险活动的筹备工作自1986年开始,1987年由斯蒂格与路易斯正式展开合作经过多方外交努力,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与公共组织参与其中,最终组成“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1.筹备与正式启动1986年5月成功到达北极点接受采访时,斯蒂格即提出组织一次横穿南极活动的计划,不过当时斯蒂格并没有预想到这次活动将逐步从私人自发组织的探险活动,变成多国合作引起全球关注的科学探险活动虽然在北极相遇时,斯蒂格曾与路易斯就南极横穿活动有过商讨,但是北极之行结束后两人并没有直接取得联系建立合作,而是各自分别进行筹备工作从北极回到美国的斯蒂格,在1986年夏天前往剑桥斯科特极地研究所學习与南极洲相关的地理、气候和探险知识,同时与英国南极调研所(British Antarctic Survey,简称BAS)取得了联系1986年秋天,斯蒂格筹集到了来自杜邦(DuPont)、柯达(Kodak)和明尼苏达电力公司(Minnesota Power)等多家公司提供的赞助资金北极探险相遇一年后,1987年5月,路易斯与斯蒂格取得联系,表示已经确定能够提供价值200万美元的UAP号破冰船,该船能够在活动结束之后在终点站——苏联和平站搭乘考察队返回。
除此之外,身为法国前外交官的路易斯也表示自己可以积极联系其他需要合作的国家的相关部门,争取有力的支持与帮助自此,1990年国际横穿南极科学探险活动两大核心人物正式确立起合作关系来自英国和日本的两名队员是通过私人交往和个人主动联络的方式与斯蒂格及路易斯取得联系并成为考察队队员的日本队员舟津圭三是考察队最年轻的一名队员,他与斯蒂格在1985年的一场万圣节聚会中结识,当时舟津圭三在斯蒂格美国训练场(Homestead)附近的明尼苏达拓展学校(Minnesota Outward Bound School)工作,他是一名专业的训犬师,爱好探险,曾独自骑行完成环绕美洲大陆和横穿撒哈拉沙漠的活动舟津圭三参与过1986年斯蒂格组织的北极探险,基于良好的合作经历,斯蒂格在组织横穿南极活动时再次与舟津圭三取得联系英国队员乔夫·萨莫斯(Geoff Somers)有长达33个月的南极洲生活经历,十分熟悉南极半岛的地理特征与地形条件乔夫·萨莫斯从朋友那里得知斯蒂格与路易斯正在组建一支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的消息,主动写信联系斯蒂格,在1987年夏天加入到考察队不同于英国队员与日本队员,苏联和中国两名成员的加入过程具有政治色彩。
2.苏联加入斯蒂格与路易斯在起初筹划横穿南极活动时,一致赞同与苏联政府合作的必要性考察站是一个国家在南极洲的实质存在,具有国家意义,苏联是唯一在东南极大陆拥有考察站的国家,因此要完成自西向东完全横穿南极大陆的任务,就必须获得苏联的承认与帮助苏联成员的加入,对于组建考察队有关键意义最初路易斯意向的苏联合作者,是拥有丰富极地探险经验的德米特里·沙帕罗(Dmitry Shparo)但在苏联,关于南极洲的各项活动都受到政府的监管控制,沙帕罗开展的探险活动一直未得到政府的批准,这意味着沙帕罗未得到政府认可,其组织的活动也并不具有政治“合法性”1987年5月,路易斯受苏联南北极研究所(Soviet Arctic and Antarctic Research Institute,简称AARI)邀请到达莫斯科路易斯到达机场时,直接由苏联南北极海事局的官员接走,并未来得及与当时也在机场接机等待的沙帕罗交流,之后的洽谈都是在路易斯与苏联南北极海事局的官方人员之间进行的苏联的官方人员表达了参与此次活动的意愿,并给出了四项承诺:“使这次活动具有更多的科学研究性质;为考察队提供全程的救援方案;为本次活动准备一艘专用于安全救援和情报传递的考察船;承认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与法国极地探险队的审批。
[4],p. 53)同时,苏联派出南北极研究所的海洋物理学家维克多(Victor)博士作为苏联代表,参与横穿南极考察活动维克多自1973年以来,以气象学家和放射学家的身份参与过四次南极科考活动,具有丰富的南极科考经验1988年3月,维克多到达美国与斯蒂格会面,1998年初冬,维克多、斯蒂格、路易斯、乔夫和舟津圭三一起前往格陵兰岛进行横穿活动开始前的集训维克多的加入意味着苏联正式加入1990年国际横穿南极科学探险活动,考察队自西向东横穿整个南极大陆的计划也具有了实施可能3.中国加入活动赞助商国际冒险网公司(Adventure Network)的创始人之一马丁·威廉(Martyn William),是考察队原定的第6名探险队成员,但是由于公司事务缠身,威廉错过了1988年初冬的格陵兰集训与此同时,格陵兰集训结束后,路易斯收到了他在1988年1月发往中国北京的信函回复,路易斯曾在这封发往北京的信函中询问能否邀请一名中国成员参与国际横穿南极考察活动的相关事宜1988年7月,路易斯前往北京访问,中国政府接受了路易斯有关探险活动的邀请,“为这次探险活动资助了价值5万美元的物资,并提供中国南极长城站作为探险队的物资供应与后勤基地”([1],页431)。
中国的参与给本次国际横穿南极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更多的国际关注度斯蒂格提到中国的参与对此次活动的意义:“我们非常高兴能够拥有一名极地经验丰富的中国成员加入……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