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原文水调歌头之重上井冈山的语文古诗赏析.docx
3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原文水调歌头之重上井冈山的语文古诗赏析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换新颜 四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解释】: 井冈山、黄洋界:见《西江月·井冈山》的解释 三十八年:这是从一九二七年九月毛泽东上井冈山算起二九年初毛泽东带兵下山,至此时已离开井冈山三十六年 可上九天揽月:(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题解】 一九六五年五月二十二日,毛泽东乘车重上井冈山,并在山上住了八天五月二十九日,他在井冈山前的小坪场上接见了当地干部群众一千七百余人 【赏析】 自从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开创了中国革命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至今(即1965年5月),屈指算来已有38年了。
上阕,诗人一来就凌空抛出掷地有声的五个大字:“久有凌云志”,五个字包含了多么丰富的感情有憧憬往昔从小到大的远大革命抱负, 也有展望今天及未来的更壮阔的革命梦想 接着立马让这“凌云志”落到了实处,这“凌云志”并非书生谈兵,随空远飘,而是脚踏实地,从千里之行始于脚下,合抱之木生于毫米的最根本入手,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其次句接应前句,点出是诗人因久有壮怀之志所以才重上井冈山,不仅在此承接了年轻时的“凌云志”, 而且铺展表达了诗人今天及明天的“凌云志” 诗人报告我们他就是这样怀着“凌云志”再上井冈山的,当年井冈山之豪气充满诗人的胸怀,为持续革命要在苍茫青山之间重贯一股英雄真气于磅礴的心田 诗人放眼远望,看到了面貌一新的井冈山四处是黄莺悠扬高唱,燕子轻盈飘动,流水潺潺如音乐,广阔的盘山马路直入云端,这一切是诗人为我们艺术地呈现了社会主义创办取得成果的新山水画图诗人这时又油然产生了“今日得宽余”的闲庭信步之慨叹 下阕,诗人叙当年情怀笔锋又一转展当年豪情:“过了黄洋界,险外不须看 ”那意思是当年的黄洋界血与火的战斗险关都已闯过,今后还有什么险关可畏惧的呢?诗人借这二句表达了他敢于向任何艰险、任何敌人挑战的豪迈之气。
确实如此,据当时陪诗人上井冈山的随行人员回忆:“他老人家不顾一路乘车的疲乏, 风尘仆仆,登上黄洋界黄洋界上,阳光璀璨,显得特别宏大毛主席他老人家站在最高处,极目远眺,久久不离 ”这是多么美观、高尚、宏伟而又浪漫的情怀,这是全体凡夫俗子所不能想象也无法理解的 三句艺术的呈现了井冈山以及整个革命斗争时期的红旗漫卷,风雷激荡的壮阔场面,而这就是人间,这就是革命的必然!接着诗人抚今追昔,发出雪泥鸿爪、白驹过隙之慨叹 38年了呵, 这是多么漫长的时间,这中间又历经了多少牺牲,多少磨难……但对于时间长河来说(或对于此景、此情来说)又是如此短暂;它是一刹那,是“弹指一挥间”,转瞬即逝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