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精品导学案: 1-1《窦娥冤》.doc
4页《窦娥冤》学案 一、学习要点 (一)古代戏曲的特点 1.始于离者,终于和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 诗指其文学,乐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而这些艺术因素在戏曲中都为了一个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个原则,即美 2.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中国戏曲之特点,一言以蔽之,“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学者王国维语) 戏曲与话剧,均为戏剧之属,都要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所不同者,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们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3.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 中国戏曲的表现生活,运用了一种“取其意而弃其形”的方式,如中国画之写意山水,用纵横的笔势去体现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所以,戏曲舞台上才有了红脸的关羽,白脸的曹操;有了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有了无花木之春色,无波涛之江河 4.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中国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艺术,需要面对一个舞台之狭小与生活之博大的矛盾。
戏曲并没有像话剧那样用“三一律”的原则对生活进行挤压以便于表现而是运用虚拟的手段,制造弹性的时空,又借助于演员生动的表演和观众的想象与理解,来完成对阔大天地的描画所以,戏曲可以在明亮的灯光下制造出黑夜的假象,可以在空旷的舞台上驭马行舟 (二)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 元代人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三)元杂剧 元杂剧,也叫北曲杂剧,这是为了与南曲戏文相区别而有的名称。
元杂剧使用的曲调全为北曲,北曲各宫调的声情虽与南戏基本相同,但由于北曲比南曲多变宫、变徵两个半音,故从总的音乐风格来说,北曲比南曲高亢激越 与南南曲相比,北曲用韵较严,每套曲只押一韵,中间不换韵,而且韵脚密,几乎每句都押韵 元杂剧的结构:一本杂剧一般分为四折,或加“楔子”在第一折之前的楔子,用来交代人物和故事的前因,以引出正戏,相当于开场戏;在折与折之间的楔子,则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当于过场戏楔子与折的区别,楔子只用一两支曲调,不必如折那样,必用一套曲调一折不等于现代戏剧的一场,而是以唱完一套曲子为标准也就是说,一本杂剧要唱完四套曲子,而且只能由主角一人唱曲,或正旦,或正末,由正旦主唱的称为“旦本”,由正末主唱的叫“末本”其他脚色只能念白 “套曲”是与“只曲”相对而言的,把许多“只曲”(至少三只,多的可达二十只左右)连缀起来成为“套曲”这种连缀有两个条件:一是“只曲”的次序,什么曲牌在前、什么曲牌在后,基本固定;二是“套曲”中的“只曲”彼此属于同一“宫调”里的曲牌用四套曲子以上的杂剧极少见的偶尔有的题材,作者认为写一本四折不能容纳和完成主题思想,就以多本的形式解决如王实甫的《西厢记》用了五本二十一折。
戏剧语言包括科介、宾白和曲词科介是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和音响效果的舞台提示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一般是散文,也有少数韵语,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插在曲词中的说白)等曲词是剧中人物的唱词 (四)课文内容 1.内容结构 本文节选的是第三折《窦娥冤》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由蔡婆婆独白开始,四折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课文是剧本的第三折,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根据故事情节,可以把课文分成3个部分: 第1部分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写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第2部分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写窦娥诀别婆婆 第3部分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写窦娥发下三桩誓愿 2.三桩誓愿 连写三桩誓愿,使用递进手法,使戏剧冲突步步激化三桩誓愿,也可以说是一桩比一桩大,由此凸现窦娥所蒙受的千古奇冤,控诉“恶人横行,好人受害,官吏昏聩,法制黑暗”的社会现实,实现了对那个产生“时代的悲剧”的“悲剧的时代”的批判 作家借三桩誓愿,也进一步突出了刚强的窦娥决不妥协的性格。
作家描画了她那股惊天地、泣鬼神的如虹怨气,使这个身份卑贱的童养媳,化作一颗光芒四射的彗星,划破那笼罩苍穹的无边黑暗 连写“三桩誓愿”,是借助想象、夸张手法完成的杰出艺术构思这样的处理,在作品现实主义的躯干上洒上了一层瑰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它“于事理不合”,却“为人情所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理想和要求它启示人们:“善”虽一时无力战胜“恶”,但正义的力量不会泯灭这样的构思,拓展了剧情发展的空间,符合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给人以鼓舞和感召 3.窦娥的人物形象 勤劳善良,孝顺贤惠,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充满反抗精神,敢于与恶势力斗争的劳动妇女形象 4.语言特色 王国维先生曾称赞关汉卿的剧作语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当为元人第一”本色”二字,准确概括了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即语言通俗而自然,朴实而生动 关剧的本色语言风格首先表现在人物语言的性格化上,曲白符合人物身份关剧本色的语言风格还表现在作者不务新巧,不事雕琢藻绘,创造了一种富于特色的通俗、流畅、生动的语言风格 如课文中,指天斥地的场面高亢激越、紧张急促[端正好]和[滚绣球],几乎句句押韵;而诀别婆婆的场面则曲白相间,如泣如诉,哀婉低回;三桩誓愿的场面,则激情如火,慷慨激昂。
关汉卿剧作的语言,集中体现了元曲具有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二、走进课文请你朗读全文,然后完成下列各题1.提问: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2.提问: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按“思考和练习”一的要求) 3.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三.课堂检测1.窦娥的三桩誓愿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写出来 2.分析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A.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B.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C.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3、婆媳诀别的场面中,有一段发自窦娥心灵的呼喊:“……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窦娥为什么抱怨自己的命运,她这样说用意是什么?4、阅读课文,根据下列要求找出相关句子(1)由寄托到质问 (2)放声诅咒 (3)对天地的否定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