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招生高校中职生源与普高生源学生素质状况比较研究.docx
20页对口招生高校中职生源与普高生源学生素质状况比较研究 闫志利+付陈辉+藏臣摘要:对河北省实施对口招生的6所高校的教师对中职学校生源与普通高中生源学生素质表现的认知状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设定的54项学生素质指标中,中职学校生源学生的技能学习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等6项素质指标均优于普通高中生源学生,学习注意力、自我生活能力等6项素质指标与普通高中生源学生无显著性差异,其他42项素质指标均显著弱于普通高中生源中职学校应明确“对口升学”学生的教育目标,重构课程体系,改革教育方法,加强人文教育,全方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对口招生高校应改善对“对口招生”学生的管理,针对素质弱项加强培养工作关键词:对口招生高校;中职学校生源学生;普通高中生源学生;素质状况:G710 :A :1672-5727(2014)11-0011-05中高职衔接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产物,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对口招生作为中高职衔接的一种重要模式,既为中职毕业生开辟了升学通道,也有效拓展了高校生源,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取向以往学者围绕对口招生的意义、模式、方法、内容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较多成果但基于高校生源素质比较的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现状研究明显不足,直接影响了中职教育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及高校对口招生的学生管理工作。
笔者拟以河北省部分高校为调查样本,基于高校教师对中职学校生源和普通高中生源(以下简称“中职生源”和“普高生源”)学生素质认知的调查,比较不同生源学生综合素质的差异状况,并就中职学校提高对口招生学生培养质量提出建议调查与分析方法(一)调查方法走访河北省6所实施对口招生的高等学校(3所高职院校,3所内设高专的本科高校),每校访谈5名(共30名)既了解普高生源素质状况、又了解中职生源素质状况的专任教师,采用Delphi法确定学生素质评价的主要指标,制定了《中职学校生源和普通高中生源学生素质状况》调查问卷问卷分为被调查教师基本信息和单选题两部分,被调查教师基本信息包括教师性别、年龄、职称、专业领域及工作岗位等,单选题分为学生德育素质、文化素质、智育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社交素质和其他素质等7个维度、54个问项采用Likert的5级等级评定法,将学生各项素质评定结果设定为“非常好”、“较好”、“一般”、“差”和“非常差”5个级次编制调查问卷后,又在上述高校选择100名既了解普高生源素质状况、又了解中职生源素质状况的专任教师进行了预调查,对问卷进行了信度、效度检验信度检验按Nunnaly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法进行,计算求得各维度系数为0.972,α值大于0.9,显示本问卷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效度检验按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法进行,计算求得KMO值为0.896,卡方统计量为23 506.385,因子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确认问卷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正式调查委托河北省6所高校党委学工部(学生处)组织实施,由既了解普高生源素质状况、又了解中职生源素质状况的专任教师对学生综合素质表现状况按问项进行评价每校发放调查问卷50份,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9份,问卷回收率为96.33%按缺项、漏项等标准剔除无效问卷,确定有效问卷279份,问卷有效率96.54%二)分析方法将学生素质5个级次“非常好”、“较好”、“一般”、“差”和“非常差”分别赋值5分、4分、3分、2分和1分,利用Excel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汇总,并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按问卷设定的维度和问项,对不同生源的总体素质及各项指标均值、差异值及其显著性等进行分析调查结果与分析(一)总体差异由表1可见,中职生源总体素质得分均值为3.25,显著低于普高生源(p<0.05)中职生源、普高生源素质各指标得分均值分别在3.22~3.41、3.43~3.64之间中职生源能力素质与普高生源无显著差异,德育素质、智育素质、身心素质和其他素质得分均值均低于普高生源,且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文化素质和社交素质得分均值亦显著低于普高生源(p<0.05)二)分项差异德育素质 由表2可见,中职生源、普高生源德育素质各指标得分均值分别在3.26~3.50、3.41~3.84之间。
中职生源遵规守纪情况得分均值最高,普高生源人生观、价值观得分均值最高无论是中职生源还是普高生源,德育素质中得分均值最低指标均为公私观中职生源德育素质各指标得分均值均显著低于普高生源(p<0.01)文化素质 由表3可见,中职生源、普高生源文化素质各项指标得分均值分别在3.09~3.39、3.46~3.69之间中职生源记忆力得分均值最高,普高生源注意力得分均值最高无论是普高生源还是中职生源,文化素质中得分均值最低项均为艺术欣赏能力;中职生源与普高生源注意力得分均值差虽然最大,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此项指标外,中职生源文化素质其他各项指标得分均值均显著低于普高生源(p<0.01)智育素质 由下页表4可见,中职生源、普高生源德育素质各指标得分均值分别在3.06~3.46、3.42~3.58之间中职生源实习成绩得分均值最高,研究问题能力得分均值最低;普高生源研究问题能力得分均值最高,学习态度得分均值最低中职生源智育素质各项指标得分均值均显著低于普高生源(p<0.01)能力素质 由下页表5可见,中职生源、普高生源能力素质各指标得分均值分别在3.06~3.52、3.23~3.72之间中职生源勤工俭学积极性得分均值最高,普高生源自我生活能力得分均值最高。
无论是中职生源还是普高生源,能力素质中得分均值最低项均为自学能力中职生源勤工俭学积极性、自我生活能力得分均值与普高生源无显著性差异(p>0.05),技能学习能力得分均值显著高于普高生源(p<0.01),基础课学习能力得分均值显著低于普高生源(p<0.05),其他各项指标得分均值亦显著低于普高生源(p<0.01) 身心素质 由表6可见,中职生源、普高生源身心素质各指标得分均值分别在3.11~3.73、3.22~3.64之间中职生源和普高生源身心素质中得分均值最高指标均为体能素质,得分均值最低指标均为综合心理素质中职生源心理承受能力得分均值与普高生源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运动技能、锻炼积极性、综合心理素质得分均值均显著高于普高生源(p<0.01),其他各项指标得分均值均显著低于普高生源(p<0.01)社交素质 由表7可见,中职生源、普高生源社交素质各指标得分均值分别在3.34~3.66、3.18~3.62之间中职生源交往能力得分均值最高,协商能力得分均值最低普高生源社交素质中,适应能力得分均值最高,组织领导能力得分均值最低;中职生源交往能力得分均值与普高生源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织领导能力得分均值显著高于普高生源(p<0.01),其他指标得分均值均显著低于普高生源(p<0.01)。
其他素质 由下页表8可见,中职生源、普高生源其他素质各指标得分均值分别在3.04~3.51、3.27~3.57之间中职生源谈恋爱情况得分均值最高,普高生源参加课外活动得分均值最高无论是中职生源还是普高生源,其他素质中得分均值最低项均为阅读课外书籍中职生源谈恋爱情况得分均值明显高于普高生源(p<0.01),其他各项指标得分均值均显著低于普高生源(p<0.01)研究结论及对策(一)研究结论中职生源部分素质表现同于普高生源 研究结果表明,就整体素质而言,中职生源的能力素质得分均值未与普高生源表现出显著差异,说明中职学校在实施“能力本位”教育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分项比较结果表明:中职生源在文化素质方面的注意力得分均值,在能力素质方面的勤工俭学积极性和自我生活能力得分均值,在身心素质方面的心理承受能力得分均值,在社交素质方面的交往能力得分均值均与普高生源无显著性差异以上与普高生源素质得分均值相近的分项指标共有6项,占调查指标总量的9.26%中职生源部分素质指标优于普高生源 研究结果表明,中职生源在能力素质方面的技能学习能力得分均值,身心素质方面的运动技能、锻炼积极性、综合心理素质得分均值,社交素质方面的组织领导能力得分均值,其他素质方面的谈恋爱情况得分均值均显著高于普高生源。
以上优于普高生源素质的指标也有6项,占调查指标总量的9.26%中职生源素质多数指标弱于普高生源 研究结果表明,就整体素质而言,中职生源在德育、智育、文化、身心、社交和其他等6项素质得分均值均显著低于普高生源,占整体素质调查项目总量的85.71%,说明中职学生整体素质多数指标弱于普高生源分项比较结果表明:中职生源在设定的54项分项指标中,有42项指标得分均值均显著低于普高生源,占调查指标总量的77.78%中职生源与普高生源素质具有共同强弱项 研究发现,无论是中职生源还是普高生源,德育素质中的公私观、文化素质中的艺术欣赏能力、能力素质中的自学能力、身心素质中的综合心理素质、其他素质中的阅读课外书籍得分均值均为最低,说明以上5项素质指标是当前我国高中阶段素质教育的弱点所在,应加强教育培养工作无论是中职生源还是普高生源,身心素质中的体能素质均为得分均值最高的指标二)对策建议明确中职学校“对口升学”学生的教育目标 “对口升学”与“直接就业”的教育目标对中职学生素质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前者面向对口招生高校,强调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后者面向企业等用人单位,强调技能操作能力和满足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需求中职学校应拓展教育目标确定视野,了解对口招生高校对中职生源素质的基本需求以及中职生源与普高生源素质差异的现实状况,明确中职学校“对口升学”学生的教育目标,进而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对口升学”学生42项较弱素质的教育培养工作。
重构中职学校“对口升学”教育课程体系 目前,中职生源有42项素质指标得分均值均显著低于普高生源,说明中职学校现行的课程体系仍存有许多缺陷有研究表明,“三段式”课程体系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编排课程和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完整性和连贯性,便于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学会科学思维而“能力本位”课程体系以培养岗位操作技能为核心,削弱了专业理论,降低了学生适应能力为消除各种课程体系存在的弊端,中职学校应将“对口升学”学生42项较弱指标分解到相应课程之中,重构中职学校“对口升学”学生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中职学校“对口升学”学生的教育方法 由于目前我国中职教育系统与高职教育系统处于划地为营、各自为政的局面,两层次职业教育在目标定位上缺少应有的联系与依存,重复课程较多,教育教学方法雷同,导致中职生源学生进入高校后产生了厌倦感,直接影响了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在素质教育方面,目前普通高中“新课改”已经渗入每一个角落,而中职学校素质教育的落实力度还远远不够,导致中职学生进入高校学习后在42项素质指标上与普高生源产生明显差异因此,中职学校应在清晰中高职衔接的内在逻辑和教育规律的同时,参考普通高中素质教育实施办法,提出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加强中职学校“对口升学”学生的人文教育 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要求中职学校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中职学校应适当开设部分人文课程,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促进人文教育与技能教育的相互渗透,使学生在学好专业技能的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培养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通过人文知识传授、外部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方式,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中职学生的人格、气质和修养,使其成为相对稳定的优秀品质改善对口招生高校“对口升学”学生的管理 中职生源学生在高校的素质体现不仅是中职教育的结果,内含了学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后素质增进的综合表征因此,单独依靠中职教育阶段,中职生源素质也很难与普高生源素质完全一致对口招生高校应针对中职生源学生制定单独的教育管理措施,有的放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