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形塑造吸脂与腹壁成形术.docx
3页体形塑造吸脂与腹壁成形术第一节 负压吸脂术 【适应证】 1.最佳适应证 单纯局部脂肪沉积、男子女性型乳房、皮瓣修薄 2.相对适应证 重度肥胖患者、脂肪瘤、淋巴管瘤及其他外科手术如面颈部除皱术、腹壁整形术、大腿整形术的辅助手段 【禁忌证】 1.心、肺、肝、肾等主要脏器功能减退,不能耐受手术者 2.有心理障碍、期望值过高以及对自身形体要求过于苛刻者 3.皮肤严重松弛而皮下脂肪组织过少者 4.有利多卡因过敏史、麻醉药物代谢障碍者 5.局部皮肤有感染病灶及较多瘢痕者,重度吸烟者,伤口愈合能力较差者 6.下肢静脉曲张、静脉炎者,禁忌行下肢脂肪抽吸 7.骶尾三角区 8.妊娠妇女或哺乳期妇女 9.病态肥胖者、神经性贪食症 10.青春期前的患者一般不宜行脂肪抽吸术,除外男子女性型乳房、重度肥胖等影响心理发育的疾患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常规消毒,铺无菌单 2.手术区域均匀注射肿胀液 3.经皮肤切口或穿刺孔将抽吸针管插入深层皮下脂肪组织,采用“活塞样”往复运动,由深至浅逐层、逐区均匀抽吸抽吸时不但要注意观察抽吸混合液,而且应随时判断皮下剩余脂肪组织的状况,例如脂肪组织的厚度、对称性、皮肤表面是否平整等,若有缺陷应随时矫正。
4.抽吸结束后,环状挤压抽吸区域,排出皮下积液,缝合皮肤切口,皮肤穿刺孔无须处理,覆盖无菌敷料,加压包扎并穿戴弹力服6个月 【注意事项】 1.高负压吸引对组织的吸附力较大,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准确,抽吸管的侧孔应背离皮肤,以防止误吸浅层脂肪组织 2.抽吸的层次要准确,避免误吸浅层脂肪组织及损伤深层组织 3.浅层脂肪组织具有遮盖作用,并且使皮肤有较好的手感,应保留一定厚度一般应保留o.5~lcrn浅层脂肪组织,“骑士臀”畸形应保留2cm左右的浅层脂肪组织 4.抽吸隧道分布应规则,呈扇形,直径应 根据情况,采用浅层脂肪抽吸技术、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技术 lo.肿胀液中利多卡因的剂量应≤35mg/kg体重若采用肿胀技术结合全身麻醉或局麻镇静技术,应适当减少利多卡因用量第二节 超声吸脂术 【适应证】 1.在纤维组织较多的部位如背部、上腹部、腰部、大腿、男性女性化乳房等有局部脂肪沉积的患者 2.二次抽吸部位 【禁忌证】 同本章第一节“负压吸脂术” 【操作方法及程序】 1.将肿胀液均匀注射到脂肪组织的浅、中、深各层 2.经皮肤切口将探头插入皮下组织,缓慢持续轻柔往复移动探头,移动频率约为SAL的50%,逐渐乳化脂肪组织,应保证探头在正确的层次,远离致密组织如皮肤、筋膜、肌肉等,以避免发生热损伤 3.采用低负压小直径导管进行抽吸,首先将残留的乳化液抽吸干净然后根据局部的情况,采用常规负压吸引脂肪,进行最终的塑形 4.缝合皮肤切口,并穿戴弹力紧身服 【注意事项】 1.超声波脂肪抽吸必须在液态环境中进行肿胀液应注射到脂肪组织的各个层次,使全层脂肪均处于液态环境中,若注射不均匀,超声波在非液态环境中热效应增加 2.超声波探头应处于持续移动状态,不能停滞不动。 过长的停滞(超过20s)可在局部产生较高的热量,引起探头周围组织的损伤 3.探头深度应距离皮肤lcm以上,在躯体弯血部位应避免探头末端接触真皮,导致皮肤的热损伤 4.探头回撤时,应距离皮肤切口1~2cm,以避免切口周围脂肪组织过度乳化肌及切口皮肤烧伤,持续不愈 5.探头的操作应轻柔,避免弯曲折断探头 6.超声波的作用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导致皮下形成较大的腔隙以及术后皮肤感党异常或坏死第三节 腹壁成形术 【适应证】 1.脂肪沉积局限于下腹部,伴有皮肤及肌肉的中度松弛,宜行微小腹壁整形术 2.腹部脂肪沉积伴有皮肤及肌肉的重度松弛,宜行改良的腹壁整形术 3.腹部脂肪沉积伴有严重的皮肤及肌肉松弛,宜行负压吸引辅助的腹壁整形术 【禁忌证】 1.心、肺、肝、肾等主要脏器功能减退,不能耐受手术者 2.有心理障碍、期望值过高以及对自身形体要求过于苛刻者3.局部皮肤有感染病灶及较多瘢痕者 4.重度吸烟者,伤口愈合能力较差者 5.近期行腹部脂肪抽吸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选择切口(“W”形或倒“T”形),切开皮肤、皮下浅筋膜,在深筋膜浅面分离,直至剑突及两侧肋弓,原位保留脐部。 必要时紧缩缝合腹壁肌肉腱膜切除多余皮肤及皮下组织,重建脐孔,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修整“猫耳” 2.可同时抽吸上腹及邻近区域的脂肪组织 3.置负压引流并加压包扎 【注意事项】 1.腹壁成形术联合脂肪抽吸可增高脂肪栓塞综合征的发生率,应谨慎选择 2.上腹部行脂肪抽吸可能影响皮肤瓣的血液循环,应采用小直径抽吸针管低负压抽吸 3.术后早期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