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苏轼的绘画特征及其艺术思想的形成1.docx
5页浅析苏轼的绘画特征及其艺术思想的形成 在中国绘画史的历史长河中,宋代可以说是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绘画形成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在院体画派的基础上产生了文人画这一新兴画派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画追求“尚简”,“尚神”,“尚意”的审美意趣,对艺术要求是不拘于形似,而要得其“常理”、“得之象外”,抒发主观情思对后世的画家影响深远 一、艺术特征 苏轼从中年开始从事绘画,流传下来的作品较少,最具代表的作品是《古木怪石图》从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绘画上的一些艺术特征 《古木怪石图》画的是一块怪石于左,怪石左上露出一些碎小丛竹,怪石之右画一株虬曲的古木,倾斜而上古木有枝无叶,怪石与古木皆用清淡,空灵,松散之笔似勾似擦,草草而成土坡一笔带过,怪石似卷云皴,实则无皴法,信手写出,不求形似,不具皴法体现出一种“萧散简远”,“古雅淡泊”的意味米芾曾这样评价这幅画“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认为苏轼所画的枯木,石头,枝干盘缠曲折,石纹奇怪皆无一定法度的画风,认作是苏轼胸中的郁闷盘结而发画家将自身的内在精神与外在的自然表现对应在一起,表现出极佳的意境。
苏轼想以大刀阔斧的写意笔法来改造宋代严谨精细的书画实践,要冲破创作对象外在形式的束缚由此看出,苏轼所推崇的艺术境界是“萧散简远”、“简古”和“澹泊” 二、绘画思想 绘画作品体现画家的绘画风格,绘画风格反映画家的主流思想苏轼的艺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所提出的几个理论观点上,如“常理”和“常形”、“象外”“身与竹化”等 苏轼首次提出“常理”和“常形”两个概念是在熙宁三年(1070)《净因画院记》里: 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托于无常形者也虽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以其形之无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谨也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辩…… 所谓“常形”指人物,禽兽诸动物,房子以及平常经常使用的一些器皿类,事实上是说事物外在的形状;所谓“常理”是指“无常形”的山石竹木以及水波烟云类即事物千变万化的内在“规律”他认为人们对“常形”类事物的画法是符合真物易于作出“对错”的判断,但对于“常理”类事物的画法,即使“晓画者”也难以把握此画是否符合事理。
结合苏轼的书法,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书法点画的肥瘦就是“形”,结构的圆融性就是“理”形”显发在外,“理”隐藏在内苏轼的书法就是“理形相传”的结果,绝不是随便涂抹而成 苏轼第二次提到“常理”与“常形”是在自己的一幅竹石画上作的一则跋文中,详细的论述了“常理”与“常形”的关系: ……与可所画竹石……无不臻理,非世之工人所能者与可论画竹木,于形既不可失,而理更当知;生死新老,烟云风雨,必曲尽真态,合乎天造,厌于人意;而形理两全,然后可言晓画故非达才明理,不能辩论也 在这段跋文里,有几点看法值得注意第一,一般的画工不可能画出事物的“理”;苏轼认为士人画重“意气”,画工画只取“皮毛”第二“合乎天造,厌于人意”就是对理的把握;第三点,真正高明的画家既能曲尽于“形”,又能巧妙的把握事物的“理”;以苏轼代表的士人画不在于“形似”,在于“写其生气,传其神态”第四,只有深懂“形理两全”的道理,才具备“晓画”的能力由此可知苏轼在绘画的“形神观”上主张 “形神兼备”,“形理两全”的艺术思想 苏轼这一观点的提出是对文人画艺术要求与精神传达的高度概括这一思想的形成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个人经历和宗教的影响 苏轼从小受到父亲苏洵的影响,勤奋刻苦,奠定了扎实的文学功底。
1061年(嘉?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遇到生平第一祸事,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王安石新法为名大做文章苏轼到任湖州不到三月,就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这次对苏轼的打击很大,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时,他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自此苏轼寻求另一种更加隐秘的,或者说是抽象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他对社会,人生的感想他将绘画视作一个主体可以进行“寄情达意”的场所,形成了他“放心而为”,“抒情写意”的画风在《古木怪石图》中,苏轼所画的枯木,石头,枝干盘缠曲折,石纹奇怪皆无一定法度的画风,只是为了抒发苏轼胸中的郁闷盘结之气把物的特性融化于自己的性情中,从而使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性情苏轼这种借物抒情文人画思想的形成与他一生坎坷的政治经历有关,他怀才不遇,壮志难发,使他寄情书画,对绘画的功用有了更深的认识,形成了一种新的绘画思想,影响至今 苏轼一生坎坷的经历是他绘画思想形成的客观因素,深受儒,释,道三教的影响是促使他形成这一思想的主观因素。
他经历了宋代变法运动从酝酿,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经历了挫折和打击,思想及其复杂儒家的中庸和乐天知命,道家的清净和知足不辱,佛家的超脱和四大皆空,他都兼而收之在他的文学和艺术创作中有时流露,在绘画上受道家和佛家的影响比较大 他提出的的美学思想就是受到道家的思想的影响苏轼在《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的一首诗里,提出了“身与竹化”的概念: 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疑神 所谓“身与竹化”就是指画家为把握“竹”的“实相,而专心致志地从事艺术创作活动”,达到了与“竹”融合为一的境地这与庄子提出的“物化”概念极为相似,明显是受其影响 三、产生的影响 苏轼的理论有力地推动文人画潮流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苏轼是文人画理论的奠基人,文人画的重要倡导者他所宣扬的文人画,在功能上:是为了“自娱”、“取乐于画”在艺术要求上是不拘于形似,而是得其“常理”、“得之象外”,抒发主观情思境界上追求“萧散简远”、“简古”、“澹泊”、“清新”反对“雄放”,力求“平淡”他的这些美学思想都被后代文人画家所全盘继承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