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 中文杂志的渐兴时期(上).ppt
64页1840-1911年前),第三章 中文杂志的渐兴时期(上),一、时代背景,(一)现代化进程加速 1840年 西学自强 1850年太平天国运动 1856年第二次英法联军攻入北京 洋务运动 1895年恢复国力:还清赔款、国库盈余、军备齐整 文教事业发达:科考、求新,,1872年上海《申报》创设,同年便出版了近代第一种文学杂志《瀛寰琐记》,内容除了西学、时事近闻外,还有诗词散文、小说笔记的发表,其中还有女性作家的作品 1875年的《小孩月报》,是我国最早的儿童画报; 1876年的《格致汇编》是我国最早的科学杂志; 1884年出版的《点石斋画报》是我国最早的石印画报瀛寰琐记,小孩月报,格致汇编,点石斋画报,,(二)近代文化产业发展:印刷出版机构成立 租界带来的西方商业文明 1870年后的经营理念:压低成本、提高销量在1876年6月12日的美国《纽约时报》曾经刊登一篇短文,内容是报导当时上海中文报纸的发行情况当时上海报纸的发行量已达到一天六千份;售价只要十个铜板,等同于半个便士;而只要读过两年书的人,便可以读一些浅显易懂的消息,而清政府对于报纸所发布的消息以及抨击官僚的议论显示出浓厚的兴趣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由于商业经营的需要,传统的商行在各省中自有安排的据点或是分号;而除了官方的驿站制度外,民间专营传递信件消息的票号也十分兴盛,这使得近代的新式报馆也采用这种方式在各省安排记者或是据点,不受清政府的管制。
总结:近代公司制度、印刷技术及发行渠道具备为杂志大发展创造条件,,,(三)新经济重心出现:上海的崛起 租界:新职业、工商 太平天国:劳力、资金、技术 书业发达:太平天国后,苏州席氏扫叶山房,就将不少刻版印师留在上海;新式的印刷方法与机器;新的印刷工人,新式报馆书局产生新的职业需求; 西学的译书与传统的经书典籍是当时出版市场的重点,而报纸与杂志的销售量也逐渐攀升;原本由传教机构所独占的出版市场被打破,商业形式的书局报馆与传统的书肆都汇集在上海,上海遂成为近代的出版中心在1895年时,全国共有八份中文杂志发行,其中便有五份是在上海出版发行的,上海是作为当时新闻中心显而易见三)中日甲午战争导致知识分子大转型 支付赔款是之前两次英法联军失败所签的所有合约赔款的六倍;相当于清政府三年的财政总收入不止;清政府必须向外国借贷,国库由原来的盈余一下子转变为负债 面临到瓜分割据的危机;列强开始在中国境内划分势力范围,清帝国陷入主权丧失的局势之中这场战争的失败除了使清廷必须要面对外来的威胁外, 还必须面临国内“士”对于旧秩序的质疑1.“士”:传统知识分子的代表 官:中央参与国事,分散到各地去成为地方政府的首长; 教:在传承知识及培育后代知识分子上占有很重要的责任。
因此中国的历史上,这群为数不多的人口,却常常是影响国家社会的重要因素;而从另外一方面来说,这些知识分子也因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也常常成为当代重要思想文化的代表知识分子在西潮的全面侵袭下,对于本身的定义价值与思想态度也都有了重大的改变,对媒介使用方式也发生重大变化; 长期以来,思想文化的传承责任一直由知识分子所担当;而传播的方式也以图书、讲学通信为主内容虽然大多是对于当时时空的思索观察,但著书立言的知识分子以流传后世为主要目的 新兴媒介的传入,则为这些知识分子提供了另外一个的思想传播空间杂志与报纸这类新媒介在时间上定期与快速,以及阅读层面广泛的特性,不但对于思想文化的广泛传播有所帮助,也对社会的影响扩大近代知识分子在这段期间内,不但接受了这些新媒介,还借着这些媒介达到了发表意见,传播思想以转移社会风气,解决现实问题的目的,1.知识分子领袖,1895年之前的改革:器用技术上的加强 1895年之后的改革:体制层面的西方 为了要达到这个目的,他们选择成立学会作为活动的组织,并选择报刊作为他们思想言论的载体为什么近代知识分子领袖选择报刊作为载体?,,原因,书籍出版成本大,印刷速度慢,所形成的影响有限;新兴媒介印刷速度快、出版数量大,对社会的影响也极为明显;新闻的报导评论开启了民众对于国事的关心,新 思想的宣扬则有赖于杂志的传播; 近代新闻事业的传入,在形式、内容上展现了报刊与书籍一样可以获得知识的作用,却又比书籍有着更为易得易懂的特性 近代报刊在各个省市中据点经营的制度则可以使报刊的出版不受清廷的限制,在表达意见及言论发表上更为自由。
杂志与报纸因此被选为这场改革的利用工具2.一般层面知识分子,旧科考到试新学 自传教士创办杂志以来,西学一直是杂志的主要内容;这批维新的知识分子,多视这些西学内容为“新学”,许多人都将这些杂志视为获取新的知识、思想及学说的来源3.书与报刊分流,杂志初步发展,,数量改变代表印刷出版环境的变化,杂志与报纸开始成为出版项目之一,并与书籍同时成为出版物中的一种; 同时也显示出阅读群众的增加,而这些阅读群的组成分子可能比传统的读书人更为复杂,组成了更为宽泛的知识分子群体;,二、主要杂志代表,(一)政治时事 在天津、上海、长沙分别形成三个重要宣传中心 (1)《万国公报》 《万国公报》在1889年变成上海广学会的机关报时,就已明白指出其复刊的宗旨:本报之内容:依杂志体例以发表惟一之政论时评学说为主,介绍世界新事物为辅,尤重者务求识力独到,足为中国前途之方针由于出版者不同,性质与内容也有所改变,因此在卷期上也从新计算,改期为册从1889年的1月到1907年的12月,共出版237册每月出刊,一期约三十二页,内容上有社说、评议政治和中外时事、西方学说的译介以及新闻辑要等栏目,每期销售上千册 主要的编辑仍然是林乐知,其它的主要撰稿人还有李提摩太(Richard Timothly,1845-1919)花之安(Ernst Faber)以及艾约瑟( Joseph Edkins),在1889年之前,这些作者在署名时都自称为“牧师”,但从1889年之后,这些作者的身份便转换成“进士”;另外还有中国人沈毓桂、蔡尔康等人也都是作者。
复刊之后的《万国公报》对于清帝国的内政感到高度的兴趣,除了议论时政外,也大力介绍西方各国的政治学说,希冀能为当时的清朝政治能有所帮助 林乐知的《中东战纪本末》、花之安的《自西徂东》、艾约瑟的《富国养民策》以及李提摩太的《泰西新史揽要》、《新政策》等都是先由《万国公报》刊登后再出单行本,这些西方、新式的政治学说对于当时知识界影响很大,一些主张维新的知识分子大多读过《万国公报》在甲午战争期间,《万国公报》大量报导战况消息并加以评论;清朝战败后,《万国公报》上对于清帝国的内政时事的言论转趋激烈,甚至鼓吹变法 自1895年之后,每期的《万国公报》必须上呈给当时的光绪帝阅读,在近代新闻史上可以算是首见的 《万国公报》成了统治者、政府官员以及知识分子必读的西学读物,发行量与销售量都急速增加,其影响也更为广泛,甚至有地方新兴学堂的考试题目是以《万国公报》内的内容为题的李提摩太就曾经发现,当时维新分子康有为所提出的变法主张中,有不少是根据他在《万国公报》中所建议过的内容 康有为本人也曾参加《万国公报》所举办的征文比赛主张维新改革康有为等人在北京最早创办的维新报刊就定名为《万国公报》,在内容上也以上海《万国公报》的内容为主。
2)《时务报》 1896年8月由时务报馆在上海出版,它是1895年开始的这场维新改革中的第一份杂志 采书本式、旬刊的方式出版至1898年8月由于发生戊戌变法停刊,共出六十九期每期约三十二页,石印白纸,定价一角五分 初期的主笔是梁启超,参与报馆工作的还有汪康年、黄遵宪等人而到了后期,章太炎、王国维、严复及谭嗣同等人也都曾经参与《时务报》的出版《时务报》在杂志的形式与内容上都做了不少变革 在形式上,采双面印刷的方式; 在版面设计上仍然承用以往的传统版面,在版心处印有“时务报”等字样 在内容上则分设栏目,分别设立了论说、谕折、京外近事以及域外报译域外报译的内容则占了全部内容的二分之一,包括了西文报译以及法文报译、东文报译等在编排上按栏分类排列,并将重要的文章都排放至篇首 除了新闻与议论外,还刊登了蔡国昭、黎汝谦翻译的《华盛顿传》,属于长期连载的性质在《时务报》的页数上,各栏目的页码是彼此连续的;唯有《华盛顿传》的页码另起,自成首尾第一期刊登页一至页二,内容是前言、凡例与回目;第二册则刊登页二至页十三;版心处则有“华盛顿传卷一”的字样,并在起首书耳处注有“华盛顿传接第一册”及篇末注有“下期续印”等字样。
《时务报》发行之后,很快的便引起社会上的注意,销售量也急速的增加由原本的四千多份增加到七千多份,最高时曾经销售到一万七千多份,创造当时最高的发行纪录1896年至1897年止,在广州、香港、澳门等地所合计出版的数量便超过十万余册 除了新出版的当期《时务报》外,在1897年7月开始也将过期杂志出售另外还出版另一种“缩印报”,即将以往已出版的各期加以缩印后,重新销售出版的《时务报》旧期与缩印版的杂志二者合计所出售的数量也十分惊人,在广澳一带便多达六千余册南方各省的官员如两湖总督张之洞、湖南巡抚陈宝箴、两江总督刘坤一等也都指示官衙及书院购买《时务报》《时务报》惊人的销售量与梁启超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梁启超是《时务报》初期的主笔,《时务报》内容中的新闻翻译及版面编排都归梁氏润色校对《时务报》的宗旨是变法图存,因此在内容中编排有“论说”一栏,由梁启超负责撰写而论说的内容大多是有关于变法维新的,每期约有四千多字的篇幅梁启超在《时务报》上也开创了另外一种文章体裁,时人称之为“时务文体”或“时务报章文体”这种文体形式自由、长短不拘,并打破桐城、八股文等文章规例,是一种新兴的文体形式;而在文字上也不再使用古文硬语,而是大量使用当时的俚语、韵语及外国词语,务使语言通晓流畅,浅显平易,不论是积学古雅的士大夫或是粗识文理的一般民众都能读懂,造成一种清新的风格。
二)专门期刊 维新分子认为西方富强国家凡有一学必有一会;如矿学会、农学会、商学会及工学会等,这些学会不但研究学术、发展技术,有利于国富民生;并且还可以互相联络鼓励,培育新式人才因此维新分子也纷纷成立各种专门学会,除了有助于民智的启迪之外,也对于晚清之际的各种学术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1)《农学报》 1897年五月在上海的农学会出版《农学报》,初为半月刊;后为旬刊,由罗振玉、蒋黼负责主编每期约有二十五页,采连史纸石印,共出315期,至1906年1月停刊,共出版了十年之久我国最早的科技专门杂志,对于介绍西方新式农业科技及普及农业科学知识有很大的贡献主旨是采用西法与天地自然之利,讲求农学,以植国家富强之源因此在内容上分有奏折、农事、古籍、调查、译述、专著等栏目,除了翻译西方各种农牧技术外,也大量翻译了日本的农书及农业杂志;译文的数量一直占有很大的比例《农学报》的出版时间约有十年,在当时已是出版历史相当久的杂志《农学报》的创办与戊戌时期的新政有深厚的关系,但是罗振玉在编辑出版上也十分用心,在译文上也花费不少心思;不但每期的错误极少,也附有“中西文合璧表”,表示其负责的态度当新政推行的同时,各省纷纷以官费订阅《农学报》,其销售量也大幅增加,每期大多在三千份左右。
2)其它专门杂志 《新学报》 1897年八月由上海的新学会与算学会合编出版 半月刊,由叶子澄编辑出版;每期约有二十页,采连史纸石印在内容上主要是算学、政学、医学及西方科学等栏目《工商学报》 1898年上海的工商学会报馆出版,每期二十页,石印内容有谕折、论说、工商情形、译论、商业、市场价格等栏目,主旨是找出振兴中国工商业的方法1897年10月的《译书公会报》由章太炎任主笔,专门翻译外国的报纸或书籍的内容,内容上分为西报汇译、东报汇译及文编三类,,1898年3月上海《格致新报》旬刊出版,线装直排、连史纸石印,每期三十页,是一本以西方科学介绍为主的刊物在内容上包含了科学学说、天文、数学、医学、机械等各项知识,由于编辑严谨,所选译的文章较为优秀,在编排上又有变化,因此对近代影响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