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诗政治忧患和生命意识探微.doc
4页杜诗忧患意识探微中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712-770年),字子美,祖籍京兆杜陵(西安市西南)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县)他的诗歌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他的高尚的人格也为人们所景仰,其人忧国忧民,诗艺精湛,被誉为“诗圣”纵观杜甫的一生,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一直伴其终生,成为其诗歌的主导思想深刻揭示唐王朝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和宫廷糜烂的生活,这些光辉的现实主义作品,反映了诗人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艺术效果,使杜甫在现实主义诗歌的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甚至可以说,这样的情景正为杜甫在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成为集大成创造了条件所以,才有了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社会现实的描写,其艺术创造更有力地鞭挞黑暗政治、同情人民生活,表达自己的忧患意识一、杜甫诗歌中表现出的政治忧患杜甫是以忧国忧民的形象载入史册的,亦是以“诗圣”称号而彪炳千秋其诗中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精神体现得尤为突出宋人苏轼对此有著名评论:“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王定国诗集叙》、《苏轼文集》卷十),而萧涤非先生说:“与其说杜甫‘一饭未尝忘君’不如说他‘一饭未尝忘致君’。
什么是‘致君’?就是变坏皇帝为好皇帝,干涉皇帝的暴行心系君主即心系国家危难,杜甫一生遭遇了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大变动,因此杜甫的忧患意识也就格外的深沉登兹翻百忧”(《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独立万端忧”(《独立》)这类诗句在杜诗中频繁出现表明他时刻关注国家的命运,希望国家尽快摆脱战乱,早日实现复兴杜甫的政治忧患,根源于他以天下为已任的抱负,根源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杜甫面临的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一切不合理的现状,都进入了他忧患的视野当杜甫在仕途上屡经坎坷时,他就用笔记录下情感的历程、深广的忧愤而国家民族的衰微,则是他忧患的核心中国历史上的士之所以为士,就在于拥有超出常人的感悟力和判断力儒家仁政爱民思想完全深入到他们头脑中,他们以此为准则来判断现实政治的得失这也正好说明知识分子的特点,即“知”加“识”——学问加上见识,知识结构上加上自我意识杜甫的政治忧患与其经历密切相关,随其阅世之深成正比 《望岳》和《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就表现了这一变化 “早年登泰山,何等壮怀激烈,而十多年后,在京城登上慈恩寺塔,心境就显出沉潜忧患从‘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英雄主义气概与乐观主义精神,到‘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的临眺惆怅,其间的变化发人深省。
从二诗的写作时间背景来看,可以感受到诗人的这种变化的必然前者写于青年时期,后者写于中年之际前者阅世尚浅,流连往返于自然后者历世已深,奔波于都市多年望岳时,正逢开元盛世;登楼时,已是天宝末期杜甫思想情怀的变化与自身经历及时代的关合不言而喻从‘长安十年’起,杜甫的政治忧患就愈来愈明显、愈深沉,直至终老 ”杜甫的政治忧患反映了一个社会良知的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 (《谒先主庙》 ) ,就是这种忧愤心理的生动写照如杜甫逃难到蜀中所作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在朋友的资助下,在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这里环境优雅,生活也有了着落可是就在这短暂的欢娱中,杜甫创作的冲淡闲适的诗中也寄寓着忧国忧民的情愫杜诗中约有五十多篇写雨的诗,为什么这首诗千百年来家喻户晓,为人们广为传诵呢?是因为诗中饱含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里“好雨”有几层意思,从表面上看是自然气候的规律春天正是万物萌动、生长的季节,正需要春雨的滋润,而这时春雨适时而至,在夜里随着和风润物无声,这细雨虽是“潜”,虽是“无声”,但仍没有逃过正为大旱不便春耕而忧心忡忡的诗人的耳朵,这“好雨”让诗人兴奋不已,一夜未眠。
因为刚刚经历社稷动乱,社会尚未安定,民生凋敝,家破人亡,即使是幸存下来的百姓,面对着残垣断壁,满目藳莱,又如何生存下去呢?而此时一场救命的春雨适时而至,人们不单播下了种子,更是播下了生的希望,这怎能不令不管穷达都兼济天下的杜甫感慨昵!这是诗人发自内心的美好祝愿,愿天下苍生不再受苦受难,都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别林斯基说过:“一个作家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植根于人民的土壤中而这正是衡量一个人精神境界高下的关键到了晚年,虽然“安史之乱”早己平定,但天下还动荡在兵荒马乱里,此时的杜甫境遇更凄惨,己经是“漂泊西南天地间”当诗人登上岳阳楼,凭栏远望思慕己久的洞庭湖时,洞庭湖的浩渺阔大让诗人惊叹,提笔写下了千古名篇《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 轩涕泗流大历三年(768)春天,杜甫从成都流浪到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 ,又出蜀东下,经湖北江陵、公安等地,于冬天辗转入湘,到了岳州(今岳阳市)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这两句描绘洞庭气象的诗是写景名句,成了千古绝唱,宋代刘须溪说:“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 (杨伦《杜诗镜铨》 ) 杜甫从洞庭写到江南大地,又从江南大地写到天地日月,从这个无比广大的角度来描写洞庭湖,就从更大的空间范围表现出了洞庭的壮阔气象。
这当然与杜甫的怀抱有关他一生“蒿目者民生,系怀者君国” (杨伦《杜诗镜铨·序》 ) ,时刻将人民的安危和国家的命运放在心上,所以,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诗中“坼”字有裂开之意,洞庭湖将吴和楚两地全部割裂开来,极夸张又极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湖的巨大浮”字有不定之意,整个天地宇宙万物似乎都随着湖水在日日夜夜飘浮动荡不定坼”和“浮”不仅写出了洞庭湖水势的浩瀚无边,更暗示时局的动荡不安国家疆土被“虎狼”吞噬,国土四分五裂,亲戚朋友毫无音信,自己也和逃亡的百姓一样流离失所但这已经很幸运了,要知道不知有多少士兵在战争中丧命,又有多少百姓在逃亡途中因冻馁而倒填沟壑近十年的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此后,外族侵扰,藩镇割据,民不聊生,怎不令诗人牵肠挂肚?就在这一年八月,吐蕃进犯,京师戒严,边陲屯兵,战事频繁同年六月,幽州兵马使朱希彩等作乱,杀死节度使李怀仙,自称留后,逼迫朝廷认可这就是所谓“戎马关山北”的史实眼望万里关山,仍是硝烟弥漫,这一切的一切又怎不令诗人的心焦虑不安呢?他多么希望人民能过上安定的生活,多么希望国家太平安宁呀!这种深沉的忧患意识在他的《登高》《白帝》《旅夜抒怀》《秦州杂诗》等诗中都有着鲜明的体现。
这些诗是他晚年忧国忧民的思想体现,是他一直都不能割舍天下人的人格证明杜甫希望为国出力,为民造福,忧国忧民之志至死不衰 自己身处逆境,却心系国家一颗爱国爱民、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从没有停止跳动二、杜甫诗中所表现出的生命忧患杜甫的忧生意识始于他人生困顿的长安期间,并伴随了其漂泊的一生杜甫的忧生不同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由自然界盛衰现象联想到人生的华年易逝,也不同于阮籍的“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的无法把握主体命运的悲剧心理,则更像屈原贾谊式的怀才不遇的悲叹与曹操式志在千里的壮心所激荡起的情感波澜早年杜甫的豪放在唐代诗人中并不少见,而中晚年的他心灵之敏感在中国古代诗人中却并不多见在大量的“恐美人之迟暮”的悲叹中,我们感受到的是颗不甘寂寞的壮心的律动,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先忧后乐”的情怀杜甫的忧生,首先表现为生不逢时的忧患 “杜甫生于唐睿宗太极元年(712) ,卒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 ,他的一生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三个皇帝的统治也就是说杜甫的一生正好与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急剧变化的大时代相始终 ”这个时代没有给他提供一个实现理想、发挥能力的环境和机会这就使得他在诗中时时流露出这种悲哀。
生不逢时直接导致了诗人的白首无成原因是很多的,乱世便是其一乱世并非不能建功立业,当时的风尚是重武轻文, “闾阎听小子,谈笑觅封侯” (《复愁十二首》 ) ,里巷小青年成天讨论的,都是想上前方,一刀一枪的搏他个封妻荫子以致诗人也时时念叨着“壮士耻为儒” 但要“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的杜甫上战场,却是不大可能的,因为他所希望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但长安奔走的十年,诗人一无所获在强颜欢笑中,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 ,十年间,他饱尝了世态的炎凉、看透了社会的不公、看清了仕途的险恶,这一切使得他理想成空同时,他的青春也随着时光一去不再复返孔子说过“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矣 ”杜甫一想到这话,该是何等滋味!而贫穷一直伴随着诗人生计问题压得这位“窃比稷与契”的诗人喘不过气来贫穷的生活,让诗人充满了屈辱感 “纨绔不饿死” , “幼子饿已卒” , 这既是诗人的悲惨经历,也是对现实的强烈控诉他回顾一生,不禁悲从中来贫病本是一对孪兄弟,愁苦忧伤,使诗人衰老的速度加快了,也使他过早地身患多种疾病 “老夫悲暮年” (《听杨氏歌》 ) , “余病长年悲” (《暮冬送苏四郎徯兵曹适桂州》 ) 。
他清醒地意识到:“我衰易悲伤” (《甘林》 ) 艰难的时世,穷困的生活,使诗人有太多的愁:边愁、乡愁、客愁、穷愁、旅愁、孤愁、春愁、晚愁、愁苦、愁思、愁痛、愁疾、愁恨、愁绪……敏感的心灵因沉重的忧愁而更加敏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便是著名的句子,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曲江二首》 )同样表现出浓厚的感伤情绪随老、病而来的是人人都将面对的生死问题他看见古建筑中“苍鼠窜古瓦” ,不禁感叹:“冉冉征途间,谁是长年者?” (《玉华宫》 ) ,与郑虔相别,说“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 ) ,重九郊游,不免悲秋,想到的是“明年此会知谁健?”(《九日蓝田崔氏庄》 ) ,梅花报春,本该欣喜,杜甫却感受到生命的消逝:“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在诗人的心中,死亡随时都有可能到来在这样的心境中写出的诗篇,自然是无法让读者飘逸起来的杜诗之沉郁,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这些来自内心深处的生命忧患,这些诗篇无疑是让人心碎、真实和动人的在死亡面前,杜甫认识到,面对局促的人生、不顺的环境现实,只有采取我不弃世的态度,方能有所作为。
在穷、愁、病、老的逼压下,他表现出的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着这就在杜诗的生命忧患中注入责任感和紧迫感他要抓紧时间,把握机会,有所作为,通过立德、立功、立言,在“历史生命”中得到肯定,只是这种善良的愿望和毕生的努力未能实现在杜甫看来,与“再使风俗淳”的抱负相比,自己的一生是虚掷了这种念头每时每刻浮现在诗人的心中,使他承受着自己给自己提出的却无法完成的使命的巨大压力,痛苦而悲哀地走完艰难的一生 “白首甘契阔” ,便最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承担这种压力的决心三、杜甫诗歌中政治忧患、生命忧患的产生根源杜甫诗歌有着强烈的忧国忧民、忧生忧死的忧患意识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厚的思想文化根源和丰富的社会现实条件的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地主阶级家庭,受的是儒家正统教育,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自始至终,以儒自称儒家主张“入世” ,主张“有为”的积极进取精神,它不同于佛道两家的“出世” ,不同于它们所主张消极无为的逃避现实杜甫接受了这一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就是这种人生态度的集中体现在唐王朝由强转衰的的背景下,杜甫也就必然用儒家思想的最高尺度去思考、去衡量现实社会,当他发现自己所追求的儒家思想与严酷的社会现实发生剧烈的碰撞之时,形成强烈的反差,这也就必然在杜甫的内心世界产生难以弥合的伤痕,从而产生强烈的忧患意识。
吴明贤在《试论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中认为:“尽管儒家思想深刻的影响着杜甫并成为他诗歌中忧患意识的内在动因,但是如果没有唐王朝从开元盛世转向乱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