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音乐教学】第八章荆楚武陵支脉.ppt

9页
  • 卖家[上传人]:mg****85
  • 文档编号:50612465
  • 上传时间:2018-08-09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349.50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八章 荆楚武陵支脉概 况w荆楚支脉指的是长江中游与汉江流域一带所 传承和流布的音乐这一地区古为楚地在 秦汉时,这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地区,苗族、 瑶族和畲族的先民曾在湖南长沙一带居住过 ,被称为“武陵蛮”,他们和居住在这里的其 他民族一道,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楚文化楚 文化是周代的一种区域文化,因楚国和楚人 而得名它同东邻的吴越文化和西邻的巴蜀 文化一起曾是盛开在长江流域的三朵上古区 域文化之花据张正明《楚文化史》的研究,楚文化的主源 是祝融部落集团崇火尊风的原始农业文化商代, 殷人称祝融部落为荆楚文化的滥觞期,始自西周 早期,楚国始封之时,迄于两国之交,楚国将盛之 际,历时近三个世纪 w湖北民歌:按湖北人的习惯,湖北民歌分为号子、 山歌、田歌、灯歌、小调、风俗歌、儿歌等七个类 别另外还有生活音调湖北民歌的曲体有单曲体 和联曲体两大类代表曲目:《绣荷包》《幸福歌》荆楚支脉w湖南民歌:代表曲目《洗菜心》《思情鬼歌》《一塘清水一塘莲 》w湘剧:是湖南的地方戏曲剧种因湖 南简称湘而得名旧时曾有湘戏、大 戏或汉戏之称,也有以班名、地名相 称湘剧一名始见于1920年,20世纪 50年代正式定名为湘剧。

      代表曲目:《我这里拜新月》w湖南花鼓戏:产生和流行于湖南各地的小戏的总称 是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吸收民歌、走场牌子和 戏曲音乐发展起来的最初,由歌舞形式的地花鼓 发展为“三小戏”(小旦、小生、小旦),逐渐具有 戏剧性质,为草台班演出阶段唱腔主要有四类: 川调、锣腔、牌子、小调代表曲目:《比古调》w楚剧:形成于湖北黄陂、孝感一带的花鼓戏,前称 黄孝花鼓戏历史上,因其流行区域多在鄂东的举 水以西,而与举水以东流行的东路花鼓相对,又称 西路花鼓1926年定名为楚剧代表曲目:《黄氏女身落在洪升典当》w湖北花鼓戏:流行于湖北大部分县市,影响遍及湖 南、江西、安徽、河南、陕西、浙江等省部分地区 ,是在高跷、竹马、采莲船等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 展而成的最早是丑旦的对对戏和小丑、小旦、小 生的三小戏花鼓戏音乐属打锣腔类,朴实清新代表曲目:《忍字更比饶字高》w湖南湖北汉族民间器乐曲湖南的汉族民间器乐曲有如下四类:吹打乐、吹奏 乐、丝竹乐、锣鼓乐湖北的汉族民间器乐曲有:吹打乐类、丝弦乐类、 锣鼓乐类代表曲目:笛曲《滚地龙》武陵分支包括苗、瑶、畲、土家、仡佬等五个 民族,这五个民族的语言都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 。

      w苗族民歌:《贵客来到家》w瑶族民歌:《唱瑶山》w畲族民歌:唱山歌是畲族最普遍的一种群众性音乐 活动在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七都、八都、九都和 霞浦等地,还有一种“双音”唱法双音又称双条落 ,是一种二声部民歌《糖混蜜》福建畲族武陵分支w土家族民歌:《眼泪巴沙回家转》w仡佬族民歌:《郎打簸箕妹打筛》旋律音调结构荆楚支脉独具特色的音调结构有三:楚徵体系 、楚宫体系、特性羽调式 w楚徵体系:是以徵音为中心,由商徵宫以连续四度 进行排列而成的音调体系 w楚宫体系:以宫音为核心由宫角徵三音为骨干所构 成的音调体系 w特性羽调式及其旋法特点:这是流行在湖南许多地 方的民歌、戏曲中所运用的一种特性调式,在特性 羽调式的基本音列中,自下而上的角、羽、宫、角 、徵是骨干音。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