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新语文版.ppt

27页
  • 卖家[上传人]:m****
  • 文档编号:588849692
  • 上传时间:2024-09-09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3.72MB
  • / 2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激￿趣￿导￿入猜猜他是谁:他频遭贬谪,一生游历八州,他身行万里路,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他留下了“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名句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走近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文题解说文题中的“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南,点明了地点夜游”,夜晚游玩,点明了时间记”,说明本文是一篇游记题目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内容,简洁、概括性强 创作背景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当时,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发生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断章取义八月,将他逮捕入狱长时间的审问折磨,他几次都差点丢了性命十二月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做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课文朗读《记乘天寺夜游》朗读 ￿￿速读课文1.听读听课文录音(配乐朗读),标记不熟悉的字的读音和长句的断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xīn)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bǎ ǎi)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闲人￿￿如吾两人耳//////////////// ￿￿速读课文2.仿读仿读课文,模仿录音来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句子的停顿、作者的感情朗读指导:①拉长字音,品味情感如:“念——无与为乐者”,有一点寂寞之感;“盖——竹柏影也”,有一点兴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有一点感慨②放慢语速,放低语调读出夜游承天寺的一点宁静的味道,如读月下写景段。

      ③节奏轻快,淡淡喜悦如: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寄情自然,见月则喜,月色如水,庆幸喜悦);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见到好友,竟也没睡,兴致大增);盖竹柏影也(融进自然,心情闲适,恍然大悟,心情畅和) ￿￿翻译全文1.小组合作,根据课文注释和自己的理解,试着翻译课文2.小组展示,全文分为三段,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给大家讲解,并点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月色入户:高兴的样子一同,共同 ￿￿翻译全文遂至承天寺:怀民亦未寝: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于是,就清澈透明表示推测但,只;耳,罢了 ￿￿翻译全文3.讲解疑难语句的翻译￿①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如《木兰诗》中“木兰当户织”“足不出户”的“户”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行”,散步这句的意思是:(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翻译全文②念无与为乐者念”,想……者”,……的人这句话的意思是: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如积水空明”,好像积着水,清澈透明。

      这里是形容月光充满了庭院空明”,清澈透明藻荇”,泛指水草藻”,水草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盖”,表示推测这句的意思是:庭院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翻译全文4.点拨特殊句式的翻译￿①相与步于中庭(倒装句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②解衣欲睡[省略句应为“(余)解衣欲睡”]③念无与为乐者[省略句应为“念无与(余)为乐者”]④盖竹柏影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整体感知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2.从原文找出“记”的要素时间(   ￿￿￿￿￿￿￿￿￿￿￿￿￿￿￿￿￿￿￿￿￿￿￿￿￿￿￿￿) 地点(   ) 人物(   ￿￿￿￿￿￿￿￿￿￿￿￿￿)￿￿起因(   ￿￿￿￿)文章写的是苏轼晚上睡不着觉,看到月色很美,就到承天寺找到张怀民,两人一起赏月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承天寺“我”和张怀民月色入户)月色入户 ￿￿整体感知3.苏轼的朋友很多,为什么独寻张怀民呢?两人是好友知音,志趣相投;两人此时都被贬,遭遇类似,因而可说有许多共同语言 ￿￿精读感悟(一)品读作者之快乐。

      1.逐字逐句反复品读,细细咀嚼,发现并还原作者蕴藏在文章词语和句子中的快乐,并以批注的形式在课文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理解示例:我在“欣然起行”一句中发现了苏东坡因月色入户而迅即产生的喜悦,以及迫切想与朋友分享的愿望你看,他“欣然起行”,一个“起”字和一个“行”字说明他内心涌起的那份快乐是多么强烈,多么真诚!他是多么率真可爱!2.自主品读赏析,然后小组互相启发完善 ￿￿精读感悟3.交流、点拨、提升①月色入户这里的“入”不止是“射入”“照进”,更应该解释为拟人化的“走入”“进入”这个“入”字写出了月色如老友般的善解人意,她知道,对月亮情有独钟的苏轼(残月,冷月,缺月,孤月,圆月,明月,这些月的意象里凝聚着他或悠闲或炽热的感情、豁达的胸襟和睿智的思想),是不会放弃一个美好的秋夜的正是这个“入”字引发了苏轼无尽的惊喜——我本无意见月,月色自“入”我胸怀,不邀而至的月色带来了一份不期而至的快乐 ￿￿精读感悟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写出了苏轼瞬时的沉吟、思量与搜寻,正是这一转念间,张怀民“跃上”他的心头遂”和“寻”字写出了苏轼当时的兴致勃勃,而从“念”至“遂”也涌动着一份难以言表的快乐:月色常有,但又有谁能和你共赏呢?如果没有此人,那快乐真要减却几分,可是苏轼找到了可以分享无边风月的人,怎能不快乐万分? ￿￿精读感悟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亦”字中蕴含着至巧至好的快乐,写出了知己间心有灵犀的妙趣!而“相与步于中庭”是两个热爱山水、心有诗意的人在月下并肩漫步的静谧画面 ￿￿精读感悟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个看似平淡的句子中蕴藏着令人惊喜的情感波澜:庭院下恰似有一汪澄澈空明的积水,积水中还有纵横交错的藻、荇,仔细一看,那婆娑的阴影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啊!这个波澜,来自苏轼的真实感受,也带动着我们的惊喜 ￿精读感悟(二)研讨“闲人”之魅力1.面对如此空明之境,苏轼抒发了内心怎样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2.文中的“闲人”是点睛之笔,具体体现在哪里?它的含义是什么?“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精读感悟3.请你以苏轼的身份,用合适的语气表达出自己内心的这份感慨苏轼可能有过失落,有一丝自嘲——能够在此种境遇中自嘲也是一种洒脱;但此时此刻,在这个美好的瞬间,他更多的是一份自得,几许自赏,内心的愉悦、满足和陶醉 ￿精读感悟4 4.你喜欢文中写景的句子吗?如果喜欢,说说理由示例:喜欢首先是景物描写抓住了事物特点,生动形象文章运用侧面描写来表现月光的皎洁,月光洒在庭院中,院子如一方清池般透明清澈;竹柏的影子映在院中,就像水中交错的水草,以月下之景衬月之皎洁,匠心独具其次创设情境,情景交融作者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念”“遂”“寻”“闲人”等词,无不字字含情、情景交融诗人通过描写月下庭院中的美景,创造出一种空明澄澈、幽静迷人的意境 ￿精读感悟(三)探究景物之写法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作用:借景抒情烘托了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悠闲的心情,进一步感受作者被贬后豁达的胸怀也从侧面衬托了作者被贬后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2.文章运用了叙事、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找出相关内容并把握其作用叙事: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游者、游历的缘由景物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绘庭院中月光的澄澈抒情、议论:月夜问天,自喻闲人;惋惜无人赏月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拓展延伸徜徉于美文中,我们也由衷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大家也经常有机会接近大自然,为什么我们的眼中却不曾发现这样的美景?示例:生活中处处有诗意,到处都有美但是我们却因为生活节奏太快、事务太过繁忙或者没有欣赏美的意识,总不能好好地去领略生活、品味生活中的美有一个故事——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公路,两旁景物极美,可惜人们只是匆匆而过后来一个有心人在路边插了一个标语牌,上面写着:“慢慢走,欣赏啊!”这其实也是对我们最好的建议 作业布置1.制作知识卡片,积累文言词语2.背诵课文3.查找并阅读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体会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情感 板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叙事——寻伴夜游写景抒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错失意苦闷乐观豁达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