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设计塔台模型(教学设计)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docx
4页教科版(2017年)科学六年级下册《设计塔台模型》教学设计课题1.4 设计塔台模型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通过工程实践,认识到工程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各个因素及之间的关联;2.通过工程实践,认识到工程设计中蕴含着一定的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感受到科学知识对设计好塔台的重要作用探究实践:1.能够根据建造塔台的具体任务,综合考虑相关因素,制订出建造方案;2.能根据限制条件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塔台模型,并能用文字和绘图的方式表达创意态度责任:1.对工程设计抱有极强的兴趣;2.愿意与小组成员合作、交流,共同完成设计任务;3.具有反思意识,能听取同学意见并不断改进自己的设计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并理解工程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各个因素及其之间的关联难点:根据建造塔台的具体任务,综合考虑相关因素,在限制条件下设计出符合要求的设计图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课堂导入一、聚焦1.出示教科书塔台图片和设计模型对比图,让学生观察;2.教师引导:大家知道在工程设计中制作模型的作用和意义吗?学生交流讨论3.我们从今天开始,一起像工程师一样,来设计、制作、测试、评估、改进塔台模型,经历建造塔台的过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模型和工程成果的对比案例,初步了解模型的重要价值 课程学习二、探索(一)任务明确工程要求1.教师出示教科书中建造塔台的要求提问: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塔台?我们一起来看看学校对建造塔台有什么要求教师提示学生阅读教科书中要求2.学生阅读并明确教科书中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要求材料后全班进行总结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关键内容,汇总出工程要求的关键点:①塔台高度60厘米②底部能够移动③坚固并有承重能力④具有抗风抗震能力⑤节省材料教师提示:设计作品的关键是达到坚固、美观、价廉的平衡确定选取材料1.教师出示教科书内容,配合课件展示材料选取要求2.展示材料实物,学生观察材料,准备开展设计活动阅读塔台模型制作评价表1.教师引导:我们来阅读教科书中的塔台模型制作评价表2.学生阅读后结合工程要求,了解细化评价标准和相应分值,明确塔台模型设计具体要求二)制订方案1.指导学生阅读评价表,依据评价表寻找设计思路为了尽可能达到 60cm 的塔高,我们该如何考虑材料的使用?哪些设计是为了巩固塔台模型?2.出示正方形框架和三角形框架(一次性吸管制作)提问:这两个框架哪一种形状更稳定?3.学生交流,按压两个框架,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
小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在设计塔台的时候可以考虑进去;4.如何保证塔台能够抵御大风或者一定级别的地震?以空的矿泉水瓶为例,怎样处理和摆放瓶子可以抵抗大风或者地震?5.学生交流:塔台上小下大,上轻下重,可以更稳固,更抗震6.怎样降低材料成本?学生交流:底座不能太大、在不需要承重的地方,可以将吸管纵向破开,分为两根使用7.在交流中,我们考虑到了一些问题,但也会遗漏一部分问题,请同学们在设计模型时多多思考:如何更好地抗压、减震?(三)设计成果开展设计活动1.出示教科书中的学生交流图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教科书中的学生交流图,学生阅读对话框中的提示内容2.交流设计关键点学生进行全班交流,相互提示交流塔台模型设计的关键点3.小组设计塔台模型教师下发与活动手册相同的设计方案记录表,学生小组开展塔台模型设计活动教师适时指导,随时提醒学生协同设计评价表中的各个项目,提示在设计塔台整体结构时多用三角形展示设计成果1.谈话:请各组成员一起来介绍、展示设计方案同学们一起交流,各组讲解尽可能翔实、完整,这样更有利于相互理解、相互交流、相互帮助2.学生介绍设计方案,全班交流设计意图:学生动手设计之前做好充分准备,通过阅读教科书配图文字、全班相互提示后再进行小组合作设计,并在设计过程中时刻提醒学生关注重点。
这样一方面保证学生设计目的准确,另一方面保证课堂教学效率三、研讨1.我们的设计方案完备吗?是否考虑到了各个因素?2.我们的设计方案还有需要调整的地方吗?打算怎样进一步调整?课堂小结工程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各个因素及之间的关联;工程设计中蕴含着一定的科学知识设计制作模型能够呈现工程师的设计,要针对设计进行测试、评估、改进,直至符合建设要求,因此制作模型在工程设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板书设计设计塔台模型工程要求:1.高度、安全、承重是必须要达到的要求2.底部能够移动、具有抗风抗震能力、坚固耐用是重点考虑的要求3 3.成本、美观、设计方式、分工等是均衡整合考虑完成的要求核心要求:坚固、美观、价廉的平衡教学反思学生在之前工程类课程学习中,很少有如此全面的设计活动虽然本课为学生设计塔台模型提供了必要的支持,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仍然具有挑战性,学生要经历多维度的思考与权衡,最终整合出最为合适的设计方案在这一科学实践活动过程中,需要学生在积极思考的基础上,注重小组交流合作,整合小组成员的想法生生之间相互借鉴补充,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重要能力学生在本单元前三课已经有了初步的合作,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创设情境,适时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和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