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科学(陈振明).doc
12页政策科学陈振明 主编绪论 政策科学的“研究纲领”第一节 政策科学的兴起一、政策研究的起源(略)二、政策科学的沿革三、政策科学产生的背景第二节 政策科学的“范式”一、拉斯韦尔——德洛尔的政策科学传统二、中国政策科学的“范式”1、 政策科学的研究对象可以一般地将政策科学定义为一个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它的目的是提供政策相关知识,改善公共政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2、 政策科学的学科性质(1) 政策科学是一个综合性、跨学科的新研究领域(2) 政策科学是一门以行动取向的学科,体现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3) 政策科学不仅是描述性学科,而且是一门规范式学科4) 政策科学是软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3.政策科学的研究范围三、政策科学的划界第三节 政策科学构想一、政策科学的研究途径1. 系统途径2. 过程途径3. 团体途径4. 精英途径5. 制度途径二、政策科学的研究任务1. 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政策和策略理论2. 大胆借鉴古今中外的政策理论和政策经验3. 认真研究我国及当代世界出现的实际政策问题三、政策科学理论体系的建构1. 科学理论体系构造的一般方法2. 政策科学理论体系的构造方法3. 政策科学的理论体系第三节 为什么要研究政策科学一、中国政策科学研究的现状二、政策科学的理论意义三、政策科学的实践意义第一章 政策内容与实质第一节 什么是政策一、政策的概念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规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方法、办法、条例等的总称。
正确把握“政策”的内涵第一, 政策主体第二, 政策的目标取向第三, 政策是主体服务于特定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动,是于谋略、措施、办法、规定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政治行为第四, 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二、政策的特征1、 利益倾向2、 目标取向3、 权威性4、 功能多样性5、 价值相关性6、 过程及阶段性三、政策与理论1、 理论是政策的基础并影响政策的制定2、 政策是理论物化过程的中介3、 正确的政策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四、政策与法律1、 政策指导法律,法律体现政策2、 政策与法律的差别3、 政策向法律的转化第二节 政策的产生与本质一、政策的产生考察政策产生过程,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个基本结论:第一, 政策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由经济基础决定,并服务于一定经济基础第二, 与“准政策”不同,政策所代表和体现的不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和意志,而只是在政治上、经济上居统治地位的那个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第三, 政策的执行带有强制性第四, 在政策产生初期,政策与法律并无明显界线二、政策的发展1、 从消极政策到积极政策的转变2、 从经验政策到规范政策的变化3、 从单一型政策到综合型政策的变化三、政策的本质1、 政策是阶级意志、利益的集中体现与表达2、 政策是统治阶级管理国家、进行统治的工具3、 政策服务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第三节 政策功能一、制约性功能二、导向性功能 政策的导向功能所包含的一项内容就是规定目标、确定方向。
其另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用所确立的目标、方向来教育群众,统一人们的思想,协调人们的行为三、管理性功能1、 计划2、 控制3、 协调四、象征性功能第四节 政策分类一、政策分类方法二、政策的基本类型1、 政治政策2、 经济政策3、 社会政策4、 科技政策5、 文教政策三、政策结构1、 政策的纵向结构2、 政策的横向结构3、 政策配套第二章 政策系统第一节 政策的主体与客体一、 “主体” 、 “客体”概念二、政策主体 政策主体可以一般地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1、 立法机关2、 行政机关3、 政党4、 利益团体5、 公民(选民)三、政策客体 政策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1、 社会问题2、 目标团体第二节 现代政策研究组织一、现代政策研究组织的形成、特征和类型1、 现代政策研究组织的形成2、 现代政策研究组织的特征 第一, 以改进政策制定为目标第二, 研究人员构成的多学科性第三, 从事政策研究和咨询的相对独立性第四, 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先进技术手段4. 现代政策研究组织的类型(1) 官方思想库(2) 半官方思想库(3) 民间思想库(4) 跨国思想库二、现代政策研究组织的体制、地位与功能1、 现代政策研究组织的体制2、 现代政策研究组织的地位3、 现代政策研究组织的功能(1) 提供政策建议,充当咨询参政机构。
2) 提供学术思想,充当认识机构3) 提供政策结果信息,充当评估机构4) 想政府输送官员和专家,充当人才交流、储备机构5) 制造舆论、传播观点,充当宣传机构三、现代政策研究组织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思想库在研究方法上特别注意强调如下几个方面:(1) 促使研究人员熟悉“反向学科”的思维方式或核心思想,所谓“反向学科”就是在基本规律和对现实世界的看法等方面与其所学主专业完全不同的学科2) 鼓励研究人员从整个社会的宏观角度出发,理解政策制定过程,把自己的专题研究同全面形式结合起来3) 经常对实践运用中行之有效的方法论加以总结并加以推广4) 鼓励创新,不断构建新的方法论5) 仍然肯定经验和推理的作用,重视人的因素,四、中国政策研究租子后的现状与改革1、 中国政策研究组织的类型2、 中国政策研究组织的现状评价第一, 研究方法相对落后第二, 受制于决策者,行政干扰大第三, 各级研究组织自成体系,缺乏总体设计和协调第四, 信息网不全,信息失真,造成政研工作失效第五, 文化参次和知识结构不合理,存在上高下低现象4. 中国政策研究组织改革与发展的思考(1) 大力发展民间政研组织,充分发挥其参谋咨询作用2) 创造条件,确保政研工作的相对独立性。
3) 加强政研机构总体设计和协调4) 大胆借鉴国外先进研究方法和手段,提高政策研究人员的素质5) 正确处理决策者与政策研究组织的关系,做到多“谋”善“断”第二节 政策环境一、 政策环境及其构成所谓的政策环境就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二、 社会经济状况1、 社会经济状况是一国或地区的政府政策制定的基本出发点2、 经济实力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基本物质条件3、 社会物质经济利益的调节,是一定历史时期政策体系三、 体制或制度条件四、 政治文化五、 国际环境第三节 政策系统的运行一、政策主体、客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1、 政策主体与客体的关系2、 政策主体与政策环境的关系3、 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的关系二、政策系统的划分1、 信息子系统2、 咨询子系统3、 决断子系统4、 执行子系统5、 监控子系统三、政策系统运行的各个环节第三章 公共决策体制第一节 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一、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因素二、公共决策体制的结构三、决策权力四、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1、 首长制和委员制2、 集权制和分权制第二节 中外公共决策体制比较一、人民代表大会制 民主集中制二、议会制 1、总统—议会制 2、内阁—议会制 3、委员会—议会制三、独裁制 宗教领袖型 君主亲政型 军人独裁型第三节 现代公共决策方式一、全体一致规则二、过半数规则三、循环现象四、过半数规则的变异形式五、现代决策方式的改进第四章 政策制定第一节 政策议程一、政策议程的种类 政策议程是指将政策问题提上政府议事日程,纳入决策领域的过程。
1、系统议程2、政府议程3、 两种议程的区别三、建立政策议程的途径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主要途径有如下几种:1、 政治领导人2、 研究人员、专家学者3、 行政人员4、 政治组织5、 代议制6、 利益集团7、 大众传播媒介8、 人民群众9、 危机或突发事件四、确定议程的策略1、 社会中部分团体或者个体主动,政府只是有限介入2、 政府主动介入发现和解决问题,社会中的团体和个人知识有限介入3、 政府及社会团体与个人都主动介入4、 政府与私人、团体都不主动介入第二节 方案规划一、方案规划的涵义所谓的方案规划,指的是对政策问题的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或方案的活动过程,它包括问题界定、目标确立、方案设计、后果预测、方案抉择五个环节二、方案规划的原则1、 信息完备原则2、 系统协调原则3、 科学预测原则4、 现实可行原则5、 民主参与原则6、 稳定可调原则三方案规划的程序1、 问题界定2、 目标确定3、 方案设计4、 后果预测5、 方案抉择第四节 政策合法化一、政策合法化概念与作用1、 什么是政策合法化 所谓的政策合法化是指法定主体为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据权限和程序所实施的一系列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政策的行为过程。
2、 政策合法化的地位与作用(1) 政策合法化是政策制定过程的重要阶段,又是政策执行的前提2) 政策合法化是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的具体体现3) 政策合法化是依法治国的需要二、政策合法化的主体及其权限1、 政策合法化主体的基本特征2、 政策合法化主体的权限三、政策合法化的程序或过程1、 政策合法化程序的相对性 2、 行政机关的政策合法化过程3、 立法机关或权利机关的政策合法化过程(1) 提出议案(2) 审议议案(3) 表决和通过议案(4) 公布政策四、政策法律化1、 政策法律化的主体2、 政策法律化的条件3、 政策法律化是政策合法化的一种重要而又特殊的形式第四节 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制定的经验一、事实求是的思想路线二、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的根本宗旨三、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四、坚持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五、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基本方法六、循序渐进、 “摸着石子过河”的政策制定模式第五章 政策执行第一节 政策执行概述一、政策执行研究的缘起二、政策执行的涵义我们可以把政策执行界定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他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 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大呢感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实践效果,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
三、政策执行在政策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1、 实现政策目标的基本途径2、 检验政策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3、 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第二节 政策执行过程与手段一、政策执行过程的诸环节1、 政策宣传2、 政策分解3、 物质准备4、 组织准备5、 政策实验6、 全面实施7、 协调与监控二、政策执行的手段1`、行政手段2、法律手段3、 经济手段4、 思想诱导手段第四节 政策执行的原则性与灵活性关系的问题一、原则性与灵活性想统一的要求所谓政策执行中的原则性,是指执行政策必须遵循政策的精神实质,保证政策的统一性、严肃性和权威性,严格按照政策规定的要求去做,全面地、不折不扣地实现政策目标所谓灵活性原则,是指在不违背政策原则精神和保持政策方向的前提下,坚持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因是因地制宜,使政策目标得到真正实现灵活性的核心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1、 政策的时效性决定了执行政策的灵活性2、 执行政策需要有灵活性3、 任何政策都需要逐步完善二、政策变通1、 政策变通的涵义政策变通是因人因时因事因地制宜地执行政策的方法,是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关系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具体体现2、 政策变通的形式3、 如何做到正确、合理的政策变通(1) 了解上情(2) 摸清下情(3) 上下情有机结合三、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剖析1、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主要表现:(1)替换性执行(2)选择性执行(3)象征性执行(4)附加性执行2、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主要原因(1) 中央利益与地方利益见的矛盾(2) 政策本身的缺陷(3) 政策执行主体的本位主义和地方利益的驱使(4) 政策执行的监控不力3、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利弊4、对“上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