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保障法中的最低生活保障.pptx
33页数智创新变革未来社会保障法中的最低生活保障1.最低生活保障的法律依据1.最低生活保障的保障对象1.最低生活保障的保障内容1.最低生活保障的保障标准1.最低生活保障的申请程序1.最低生活保障的监督管理1.最低生活保障的法律责任1.最低生活保障的完善方向Contents Page目录页 最低生活保障的法律依据社会保障法中的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保障法中的最低生活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的法律依据社会保障法1.社会保障法作为基本法律,确立了对公民基本生活保障的原则和制度2.该法明确规定,国家将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城市居民和其他困难群体提供最低生活保障3.社会保障法规定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范围、标准、资金来源和管理方式等具体内容社会救助法1.社会救助法是具体适用于最低生活保障领域的专门法律2.该法明确了最低生活保障的保障对象、保障范围、保障标准和实施程序3.社会救助法细化了社会保障法关于最低生活保障的规定,完善了该制度的法律保障体系最低生活保障的法律依据最低生活保障保障对象1.最低生活保障保障对象包括因年老、疾病、残疾等原因无法维持基本生活的城市居民和农村特困人员2.具体来说,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孤儿、残疾儿童、重病患者、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含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等。
3.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保障制度完善,保障对象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保障范围1.最低生活保障保障范围涵盖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基本社会服务2.基本生活必需品包括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费用;基本社会服务包括医疗、教育、住房、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3.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水平制定,并定期调整,以保障受保障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最低生活保障的法律依据1.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主要来自政府财政拨款2.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根据各自职责分工,按照保障标准和保障对象的实际需求提供资金保障3.各级政府应建立稳定、可持续的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筹集机制,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最低生活保障管理1.最低生活保障管理涉及保障对象认定、保障标准制定、资金分配和监督检查等环节2.各级民政部门负责最低生活保障的具体实施,建立健全保障对象认定、审核审批、资金发放、动态管理和监督检查等制度3.完善社会监督和信息公开机制,保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公平公正公开运行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来源 最低生活保障的保障对象社会保障法中的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保障法中的最低生活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的保障对象最低生活保障的保障对象1.低保保障对象具有城镇户籍,包括符合有关规定的居民和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人员。
2.低保保障对象不得具有在国外的定居亲属;从事有收入的工作,且其收入超过当地低保标准;有劳动能力且拒绝从事适合其劳动能力的工作;依法应当享受社会救助或社会保障待遇保障范围1.最低生活保障保障范围包括食品、衣着、住房、水电燃气、医疗保健、教育、就业等基本生活需求2.具体保障标准由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居民最低生活需求确定,并根据物价水平变化适时调整最低生活保障的保障对象保障形式1.最低生活保障保障形式主要包括:定期发放现金、发放实物、提供服务等多种形式2.其中,定期发放现金是主要保障形式,发放实物和提供服务主要是对特殊困难群体采取的补充保障措施保障程序1.最低生活保障保障程序主要包括:申请、审核、发放、监督等环节2.申请人应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有关证明材料3.经审核符合条件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或提供其他保障服务最低生活保障的保障对象保障资金1.最低生活保障保障资金主要来自地方财政,中央财政根据需要给予补助2.地方财政保障资金不足的,可以从同级一般公共预算中调剂解决3.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地区、经济困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监督管理1.最低生活保障监督管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民政部门具体负责2.监督管理内容包括:保障对象资格审核、保障标准制定、资金发放、服务提供等各个环节3.对违反最低生活保障规定、侵害保障对象权益的行为,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最低生活保障的保障内容社会保障法中的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保障法中的最低生活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的保障内容收入保障1.基本生活保障金的保障标准:最低生活保障金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和居民最低生活费用支出水平确定,报国务院备案2.最低保障金的构成:最低保障金包括政府发放的基本生活保障金和低保对象取得的其他收入3.低保对象享受的其他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各种补贴、救济金等医疗保障1.医疗保障范围:低保对象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等医疗保障待遇2.基本医疗保险保障内容:包括门诊和住院的医疗费用报销、药品费用报销等3.医疗救助保障内容:对低保对象无法通过基本医疗保险报销的医疗费用,给予一定程度的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的保障内容住房保障1.住房保障对象:低保对象中符合条件的特困人员2.住房保障方式:包括公租房、廉租房、危房改造等。
3.住房保障标准:特困人员住房保障的面积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保障面积标准教育保障1.教育保障范围:低保对象适龄子女的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2.教育费用资助:对低保对象适龄子女的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提供资助3.教育资助形式:包括学费资助、生活费资助、住宿费资助等最低生活保障的保障内容就业保障1.就业保障对象: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愿望的低保对象2.就业保障方式:包括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职业介绍、小额信贷等3.就业保障目标:帮助低保对象实现就业,提高其收入水平和自给能力其他保障1.生活服务保障:包括家政服务、助餐服务、助浴服务等2.特殊困难救助:对因突发事件或其他特殊困难造成生活严重困难的低保对象给予专项救助3.精神慰藉和关爱:开展心理疏导、人文关怀、节日慰问等活动,关爱低保对象的特殊需求最低生活保障的保障标准社会保障法中的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保障法中的最低生活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的保障标准最低生活保障保障标准的确定机制1.保障标准由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和生活成本等因素综合确定2.考虑低收入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包括食品、住房、水电气、医疗保健和教育等方面的支出。
3.采取动态调整机制,定期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整保障标准,保证保障水平与实际生活需求相适应最低生活保障保障标准的结构1.基本生活费标准:保障低收入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包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2.特殊生活费标准:针对因残疾、疾病、高龄等特殊原因而导致生活困难的居民,提供额外的生活费补贴3.住房补助费标准:针对低收入居民的住房困难,提供住房租金补贴或补助4.医疗救助费标准:针对低收入居民的医疗保健需求,提供基本医疗保障或医疗救助补贴最低生活保障的保障标准最低生活保障保障标准的水平1.保障标准应确保低收入居民的基本生活,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脱贫减困2.参照当地平均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设定保障标准,避免福利陷阱3.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活成本,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实现区域平衡最低生活保障保障标准的动态调整1.定期根据经济发展、物价水平、生活成本等因素评估保障标准的适当性2.适时调整保障标准,确保保障水平与实际生活需求相符,维护低收入居民的生活尊严3.建立科学合理的动态调整机制,保障保障标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最低生活保障的保障标准最低生活保障保障标准的区域差异1.考虑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和生活成本的差异,合理设定区域保障标准。
2.缩小区域保障标准差距,促进地区均衡发展,保障低收入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3.加强区域合作,探索建立跨区域保障标准统一协调机制,保障低收入居民的权益最低生活保障保障标准的政策趋势和前沿1.探索建立多元化保障机制,以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多种方式保障低收入居民的基本生活2.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优化保障标准确定和发放流程,提高保障效率和精准性3.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统筹协调,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保障体系,实现“从摇篮到坟墓”的全方位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的申请程序社会保障法中的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保障法中的最低生活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的申请程序申请方式1.申请途径: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社区居委会提出申请2.申请材料:填写申请表,提供身份证明、收入证明等材料审核程序1.初审: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对申请材料进行初审,审查材料是否齐全、真实有效2.核实:有关部门根据申请材料,对家庭状况、收入情况进行核实3.审核:乡镇(街道)人民政府根据初审和核实结果,组织相关人员对申请人是否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进行审核最低生活保障的申请程序确定保障对象1.资格审查:审核申请人是否符合户籍、收入、资产、家庭成员等条件。
2.综合评议:充分考虑申请人的实际家庭情况、收入情况、家庭困难程度等因素3.公示确认:将符合条件的保障对象名单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保障标准1.保障水平: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以及生活必需品消费支出等因素确定保障标准2.动态调整:定期根据物价上涨等因素,适时调整保障标准3.差异化保障:对不同类型家庭、不同地区保障对象采取差异化的保障措施最低生活保障的申请程序保障发放1.发放方式:通过银行卡或现金等方式发放2.发放周期:每月发放一次3.监督管理:定期对保障对象进行走访、核查,确保保障金按时足额发放申诉渠道1.复议程序:保障对象对审核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决定书之日起30日内向当地县级人民政府申请复议2.诉讼途径: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3.其他渠道:包括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信访部门等反映诉求最低生活保障的监督管理社会保障法中的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保障法中的最低生活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的监督管理主题名称:部门联动协作1.各级人民政府应建立健全最低生活保障的联动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形成合力,共同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2.民政部门负责最低生活保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其他相关部门在资金筹集、就业帮扶、医疗救助、住房保障等方面提供支持配合。
3.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各部门数据互通,提高审核效率,防止重复救助和冒领救助主题名称:社会监督机制1.建立社会监督委员会等社会监督机制,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团体、志愿者等人员组成,对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进行监督2.设置举报投诉渠道,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及时受理群众举报,对违反最低生活保障规定的行为进行查处最低生活保障的法律责任社会保障法中的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保障法中的最低生活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的法律责任最低生活保障的法律责任政府部门的救助责任:1.各级人民政府有依法保障本行政区域内最低生活水平的责任,包括建立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制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供生活救助等2.政府救助责任的具体内容包括提供基本生活费、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救助等3.政府救助责任具有兜底性和普惠性,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社会救助机构的救助责任:1.社会救助机构是指依法设立,承担社会救助职能的非营利性组织,包括民政部门设立的社会救助机构、慈善组织、社会福利机构等2.社会救助机构在政府指导下,开展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工作,具体包括:调查评估、制定救助方案、发放救助金、提供其他社会服务等3.社会救助机构的救助责任具有辅助性和补充性,配合政府救助工作,共同保障困难群众的生活救助。
最低生活保障的法律责任1.家庭成员之间具有赡养扶助的法律义务,包括子女赡养父母、父母抚育子女等,最低生活保障法也明确了家庭成员的赡养责任2.家庭成员的赡养责任是最低生活保障的补充保障,减轻政府和社会救助机构的负担3.家庭成员的赡养责任与国家、社会救助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