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貌的测绘(18).ppt
34页第五节 等高线,,1,,2,等高线的概念,几种典型地貌的等高线表示方法,,3,等高线的特性,地形是地物和地貌的总称,所以地形测图也就是测量地面上的地物和地貌第五节 地貌的测绘,1. 地貌的要素地貌主要是由山、山脊、山谷、鞍部、盆地(或洼地)等主要地貌要素组成2. 地貌的表示方法等高线法写景法分层设色法,地貌的要素,,,,,,,,,,,,,,,等高线——地面上高程相等的相邻点所连接而成的闭合曲线水平面,一、等高线的概念,等高线平距 — 相邻等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d等高线平距d随地面坡度变化而变化二)、等高距、等高线平距、地面坡度,等高距 — 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差h,也称等高线间隔同一幅地形图中,等高距 h 相等●由于 h 为定值,所以 i 与d成反比,即:d大(等高线稀), i 小(地面坡度小,缓和)d小(等高线密), i 大(地面坡度大,陡峭),基本等高距,(三) 等高线分类,1、首曲线 — 基本等高线,按测图规定的基本等高距勾绘(线粗0.15mm)2、计曲线 — 将高程能被五倍基本等高距整除的等高线加粗(线粗0.25mm),并注记高程便于读图高程注记:◆方向与等高线平行;◆字头向高处; ◆排列向山顶。
计曲线 加粗等高线 首曲线 基本等高线,间曲线 按1/2等高距测绘的等高线 助曲线 按1/4等高距测绘的等高线,1.等高线的种类,计曲线和首曲线,间曲线和助曲线,等高距为1米时:,等高距为2.5米时:,0 2.5 5 7.5 10 12.5 15 17.5 2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0 2.5 5 7.5 10 12.5 15 17.5 20 …,,,87,,1010,助曲线,等高线的种类,,等高线 图例 1,二 常用等高线表示的几种典型地貌,地貌的基本组成,地貌特征点和地性线,倾斜变换点,方向变换点,山顶点,鞍部点,,,,,,,,,,山脊线,山谷线,各种典型地貌的等高线,1、山头与洼地, 地形相反,地貌图相似:山头向中心越高,洼地反之 示坡线指向低处,便于区分2、山脊与山谷,,,4、鞍部,,两个山头间的低凹处,一般也是两个山脊和两个山谷的会聚处5、绝壁与悬崖,(c)悬崖:崖口倾斜到陡壁外面而悬空在下图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五种地形类形:,山地为_____ 高原为_____ 平原为_____ 丘陵为_____ 盆地为_____,A,B,C,D,E,A B C D E,三、等高线的特性,1、同一条等高线上的高程相等。
等高性) 2、等高线是一条闭合曲线,不在同一幅图内闭合,则必定跨越多幅闭合,且不能中断封闭性) 3、除了悬崖、峭壁之外,等高线既不会重合,也不会相交非相交性) 4、等高线平距与坡度成正比密陡疏缓性) (等高线越密,则坡越陡,越疏,则越缓) 5、山脊线(分水线)、山谷线(集水线)均与等高线垂直相交正交性),,,,,,,,,,,,,,6、等高线应配合相应的符号和注记,才能明确指示地貌的实质,四、等高线的测绘步骤,1、用测定碎部点的方法,测定地貌特征点的位置和高程,,,2、对照实地,连接地性线,,,,3、求等高线通过点,,,,,,A,E,58.5m,87.0m,a,e,,求等高线通过点的步骤,根据两点高程和等高距,确定两点间通过的等高线数目先确定靠近两端的通过点,然后按照等分原则确定中间的通过点等高线通过点,,4、连接等高线,注记计曲线,擦掉地性线,,,,,,,,,,在山顶、谷口点、鞍部、凹地、倾斜变换点等不明显处的等高线沿坡度降低的方向加绘示坡线 当首曲线不能显示地貌特征时,可插绘间曲线和助曲线 地形图包括地物、地貌的测绘,所以地物、地貌的测绘大家都要掌握,特别是等高线的绘制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