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国际产业转移的伦理思考.docx

14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09042364
  • 上传时间:2022-06-1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8.56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国际产业转移的伦理思考    吴月Summary:国际产业转移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资源配置形式,是人类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必然-结果,在其本质上是人本身的活动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国际产业转移孜孜以求的最高价值但是,由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国际产业转移已经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在于,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国际产业转移这种资源配置形式始终囿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价值精神的固有局限,在加剧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紧张的同时更凸显了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最终偏离了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Key:国际产业转移;伦理;价值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产业转移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国际产业转移主要是指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的变化,引起产业由某些国家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共发生了四次大规模国际产业转移:第一次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产业由英国向欧洲大陆和美国转移;第二次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产业由美国向日本和原联邦德国转移;第三次是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产业由日本向东亚“四小龙”转移;第四次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产业由日本、“四小龙”、美国等转移至东盟和中国内陆地区。

      经过两个世纪的发展,国际产业转移迅速波及全球,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加强了各国和各地区间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增强了国与国之间的依存度,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发展进程,对于促进各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的积极效应然而,国际产业转移在加速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不仅加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更凸显了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之间的严重不平等以及对人的剥削本文拟就国际产业转移中的伦理问题作一思考一、国际产业转移的产生及其价值诉求国际产业转移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资源配置形式,适应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满足了人类对效率最大化的追逐,推动着人类历史前进的步伐马克思在对人类劳动本质特征的考察中逐步认识到劳动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并就物质资料生产对推进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地位给予了精辟的阐述在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中,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这三种基本要素成为人以其类活动改造自然界必不可少的要素条件要实现生产满足人类的发展需要,这三种要素条件必须以一定的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而这种结合又必然发生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即生产力;二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均表现出不同的生产关系形式与之相适应在原始社会,人类通过个体或群体的组织形式以粗糙的生产工具实现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随着铜、铁工具的使用及生产技术的革新,生产的社会形式逐渐变成了以手工技术和雇佣工人分工为基础的家庭手工工场,这一生产形式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传统以家庭为基础的生产形式逐步让位于现代企业制度,出现了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各种类型的企业企业相较于过去的家庭或工厂生产形式在对土地、资本、劳动者等各种生产要素配置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自由市场竞争格局下,同一区域内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不断涌入,出现了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经济活动的集合或系统,即产业,如农业、工业、运输业等随着现代技术水平的提升,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发达国家企业对生产要素资源的配置效率逐步优化,国内自然资源短缺、人力成本上升等已经不能满足资本家追逐超额利润的需要鉴于区域间生产力水平发展不平衡,资本的扩张逻辑以及产业级差的存在,发达地区劣势产业会选择在生产要素配置方面具有优势的地区进行再生产,在低产业级差地区形成新的生产力,带动经济发展,由此开启了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国际产业转移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活动,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其本质是人自身的活动,是人类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一种实践活动作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国际产业转移有其内在独特的价值意蕴马克思从人的本质特征出发系统诠释了劳动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最根本的推动力人类通过劳动把自身与对象世界原始地连接起来,在劳动中建立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丰富和完善了人本身,实现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最终获得自由全面发展国际产业转移是人类劳动的高级形式,也是人类在劳动实践中找寻的一条通往自由幸福生活的路径,它把人类与对象世界有机地联系起来,内含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断使人性得以丰富和发展,最终指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国际产业转移归根结底是为了人、实现人的活动,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国际产业转移的最高价值诉求二、国际产业转移暴露的问题但是,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国际产业转移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不仅加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更加剧了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之间的严重不平等国际产业转移在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却是以牺牲自然资源环境为代价的。

      首先,国际产业转移伴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从早期国际产业转移实践来看,国际产业转移以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资源密集型产业是指在生产要素的投入中需要使用较多的自然资源才能进行生产的产业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由于蒸汽机的发明,纺织业、钢铁业、冶炼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煤炭成为了主要能源为了满足这些产业日益增长的煤炭需求,大量的煤炭工厂林立在森林周围,直接导致了对森林的大肆砍伐、对矿山的无序开采,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英国率先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环保法案,迫使英国的资源密集型产业逐步向美国、德国等国转移,美国、德国等国利用其国内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迅速承接了纺织、钢铁、冶金等大量资源密集型产业而当这些产业进驻之后,又开始了对当地自然资源进行大肆开发和消耗到1900年,世界先进国家英、美、德、法、日五国煤炭产量总和已达6.641亿吨,之后随着内燃机的燃料由煤过渡到石油制成品——汽油和柴油,地下开采和石油炼制产业得到迅速发展整个20世纪人类共消耗了1420亿吨石油、2 650亿吨煤、380亿吨铁、7.6亿吨铝、4.8亿吨铜1938年美国全国汽车拥有量达到2 944.3万辆,无节制开发和消耗不可再生能源引发了能源危机。

      同时,煤炭和石油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大量烟尘、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致使环境事件频发日本在明治时期因开采铜矿所排出的毒屑、毒水,危害了农田、森林,并酿成田园荒芜、几十万人流离失所的足尾事件其次,国际产业转移伴随着严重的污染转移一是发达国家通过国际贸易进出口渠道向欠发达国家输出“洋垃圾”洋垃圾主要是指进口固体废物,有时又特指以走私、夹带等方式进口国家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或未经许可擅自进口属于限制进口的固体废物据专家预计,1998年美国有2 000万台电子计算机被丢弃,电子废物的总量约在500万吨到700万吨,并以每年3%~5%的速度增长,由于填埋、回收利用成本较高,越来越多的电子废弃物流向亚洲1993年,韩国7家公司以虚假报关的方式将1 000多吨腐蚀性化学废弃物出口到中国;1995年,江西查获一次性进口德国生活废弃物678吨;2002年浙江一次性查获洋垃圾800吨2005年,荷兰截获运往中国的54个集装箱的食品垃圾同年,英国向中国出口垃圾多达190万吨2001年12月,中国广东省汕头市贵屿镇在处理电子废物方面的工人总数在100 000人左右,他们的主要工作是负责拆卸电子废物,燃烧掉没用的部分,电子废弃物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的重金属,对当地环境造成了大气、水体、土壤污染,许多人因此患上了呼吸道疾病、皮肤病、胃病等,身体每况愈下。

      除了电子废物外,还有医疗垃圾的转移也让人触目惊心例如在2006年,美国一家名为AGAPE的基金会,向湖南邵阳市和湖北武汉市捐赠了一些物资,却把使用过的医疗用品和药品输入到中国,还有被污染了的针剂和手术衣等,这些过期的注射器和手术用具有很大传染性,对病人身体有严重的伤害二是发达国家或地区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向欠发达国家转移高能耗、高污染产业高耗能产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耗费大量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电、油、天然气等——的产业;高污染产业主要是指生产过程中若不加以治理则会直接或间接产生大量污染物或者在生产过程中公认的安全和健康受到威胁或明显受到影响的那些产业从国际产业转移发展历程来看,美国在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中通过外商直接投资等方式承接了英国的钢铁、纺织制造、冶金等高能耗高污染产业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在美国的爆发,美国迅速调整了国内产业结构,将钢铁、冶金等大量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又转移至日本和德国20世纪90年代,这些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又一次被转移至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统计资料表明,1991年外商在我国设立的生产企业11511家,协议投资额为87.71亿美元其中属污染产业的企业高达3 353家,占生产企业总数的29.12%,其协议投资额为32.27亿美元,占投资总额的36.80%。

      这些污染产业包括橡塑、化工、印染、制革、电镀、电池、制药、化纤、化妆品、造纸等1995年这一比重达到39%,1999年后比重仍维持在30%以上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外商的污染产业逐步内移,据有关部门统计,内地有47%的外资企业属于高污染产业,其中中西部18省区约有10%的外资企业为高污染企业国际产业转移伴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以及严重的污染转移远远超出了自然环境的承载力,致使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突出但是,国际产业转移所暴露的环境问题不单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更凸显为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体现在发达国家借由国际产业转移对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实行生态殖民主义生态殖民主义是西方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为保全自身狭隘的生态安全而对欠发达国家进行生态侵略的行为,是新形势下资本主义殖民手段在生态领域的拓展和延伸伴随着国际产业转移进程的加快,生态殖民主义愈演愈烈,表现得极为隐蔽,主要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跨国经营、服务外包等多种经济贸易方式来实现首先,发达国家或地区为维持国内的经济繁荣以及人们永无止境的欲望,凭借自身拥有的先进科学技术,大肆进口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生态资源,保护本国生态资源。

      据数据显示,美国、欧盟、日本对发展中国家拥有的13种重要原材料的平均依赖程度分别为60%、90%和92%据日本农林水产省林野厅2003年统计,日本全年一次性筷子消耗量约为25亿双,人均200双左右,但日本国内一次性筷子的产量仅占3%左右,其余97%依靠进口,仅从中国进口的就占96%,而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只有18%,日本的森林覆盖率却为70%其次,发达国家或地区利用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欠发达国家或地区急于发展的契机,在国际产业转移中打着“对外援助”的旗号,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贸易等多种方式将污染产业、衰退产业以及处于价值链低端的环节转移至欠发达国家或地区,使它们沦为原料仓库、加工厂、垃圾场和污染工业聚集地据统计,为了避免本国受到环境污染,日本已将60%P2上的高污染产业转移到东南亚和拉美国家,美国也将39%以上的高污染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在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化工部门中的外国直接投资额所占的比重居各部门之首;在马来西亚,跨国公司占农药零售额的75%;在菲律宾的258家跨国公司中,60%涉及污染密集型产业在日本“最肮脏”生产部门的国外投资中,2/3~3/4是在东南亚和拉丁美洲第三,发达国家或地区打着“共同发展”的幌子肆无忌惮地向欠发达国家或地区进行污染转移,却对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和产品设置了从市场准入、绿色技术标准、绿色包装、。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