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投资学(完整版最最新).ppt
322页国际投资学International Investment2014·2课程说明课程名称课程名称 国际投资学国际投资学课程类别课程类别 必修课必修课授课对象授课对象 金融学金融学20112011级级先修课程先修课程 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国际经济学、 世界经济、国际金融学、金融市场学世界经济、国际金融学、金融市场学 国际贸易学、证券投资学国际贸易学、证券投资学授课时间授课时间 02/19/201402/19/2014--06/24/201406/24/2014((1818周)周)教学手段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考试形式考试形式 考试、闭卷考试、闭卷授课风格授课风格选用教材选用教材 《《国际投资学国际投资学》》联系方式联系方式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卢进勇 等北京大学出版社简要目录第一章 国际投资概述第二章 国际投资主体—跨国公司第三章 国际投资主体—跨国金融机构第四章 国际投资主体—官方与半官方投资主体第五章 国际投资客体第六章 国际直接投资概述第七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第八章 新兴的国际直接投资方式第九章 国际直接投资环境第十章 国际融资第十一章 国际项目管理第十二章 国际税收筹划第十三章 对国际直接投资的规制第十四章 国际直接投资与中国第十五章 国际间接投资第十六章 灵活的国际投资方式第十七章 课程总结附1.本教材的其它内容附2.复习与考试说明附3.引用材料清单 国际投资国际投资 〇导论〇导论 国际投资学国际投资学 自然人自然人 一般一般TNCsTNCs 企业(跨国公司企业(跨国公司) ) 一般服务业一般服务业TNScTNSc Ⅰ Ⅰ主体主体 官方机构官方机构 服务业服务业TNCs TNCs 跨国商业银行跨国商业银行 政府政府 金融业金融业TNCsTNCs 半官方组织半官方组织 非银行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 实物资产实物资产 ⅡⅡ客体客体 无形资产无形资产 金融资产金融资产 概述概述 一般一般FDIFDI(制造业、新建)(制造业、新建) 理论理论 服务业服务业FDIFDI FDI FDI 跨国并购跨国并购 全球战略全球战略 区位选择区位选择 直接投资直接投资 实务实务 进入决策进入决策 进入方式进入方式 国际融资国际融资 股权形式股权形式 生产运作生产运作 Ⅲ Ⅲ方式方式 投资管理投资管理 项目管理项目管理 间接投资间接投资 中国利用中国利用FDI FDI 税收筹划税收筹划 FDI FDI与中国与中国 风险管理风险管理 中国企业中国企业FDI FDI 规制应对规制应对 灵活与另类投资灵活与另类投资第一章 国际投资概述第一章 国际投资概述简要目录国际投资学l概念l与其它学科的关系l内容l研究方法国际投资l概念l内涵l分类l发展历史第一章 国际投资概述国际投资学一、概念一、概念 国际投资学是研究资本的跨国运动过程、运行规律及其管理原理的一门学科。
二、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二、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一)与国际贸易学 国际贸易学研究商品的跨国流动及其客观规律 1.联系(1)研究领域有一定重合 商品的跨国流动(2)运动过程相互影响 贸易是投资的基础与先导;投资对贸易的反作用 2.区别(1)研究领域相对独立 贸易:资本品(要素)+消费品(非投资品);投资:资本品 (2)研究侧重点不同 贸易:交换关系(价值相等、使用价值交换——消费领域、效用满足);投资:生产属性(生产要素——生产领域、价值增值)第一章 国际投资概述国际投资学(二)与国际金融学 国际金融学货币的跨国流动及其客观规律货币制度、储备体系、汇率问题 1、联系(1)研究领域有一定重合 货币资本的跨国转移(2)运动过程相互影响 利率汇率——资产价格——投资行为;投资效果——货币流向——汇率利率 2、区别(1)研究领域相对独立 金融:货币资产;投资:货币、实物、无形 就货币资产,金融还包括短期,甚至主要是短期;投资,主要中长期(2)即使在交叉领域,侧重点不同 主体:国家、国际组织——企业;内容:利率汇率变动、国际收支平衡——经济效益、资本增值第一章 国际投资概述国际投资学三、内容三、内容(一)四大部分 1.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理论 直接、间接 2.国际投资实务实务 不同的国际投资方式(直接、间接、灵活)的特点、程序、方法); 投资风险识别与应对;国际投资中规制问题 3.各国投资实证实证研究背景、形式、条件、影响(本国、区域、世界)及借鉴 4.中国情况(二)具体内容(二)具体内容 1.理论:基本知识、投资理论 2.实务:主体、客体、方式、管理 3.中国:对内、对外 (三)详细目录(三)详细目录 (见目录)(见目录)第一章 国际投资概述国际投资学四、研究方法四、研究方法 1、实证与规范 价值判断、合乎标准、达到预期目的 2、定性与定量 3、总量与个量 4、静态与动态 现状、趋势 5、理论与实践第一章 国际投资概述国际投资一、概念一、概念各类投资主体,将其拥有的各类资产与生产要素,通过跨越国界的流动与运营,各类投资主体,将其拥有的各类资产与生产要素,通过跨越国界的流动与运营,以实现其价值增值的经济行为以实现其价值增值的经济行为二、内涵二、内涵1.国际投资是通过对资产的跨国运营实现价值增值国际投资是通过对资产的跨国运营实现价值增值2.国际投资体现了要素配置的全球化与社会分工的国际化国际投资体现了要素配置的全球化与社会分工的国际化3.国际投资是生产关系国际间运动的客观载体国际投资是生产关系国际间运动的客观载体4.国际投资是影响世界经济的国际投资是影响世界经济的“双刃剑双刃剑”三、分类三、分类((一)按投资期限按一)按投资期限按短期投资;长期投资短期投资;长期投资(二)按投资主体(二)按投资主体私人投资;官方投资私人投资;官方投资(三)投资对象(三)投资对象金融投资;实业投资金融投资;实业投资(四)按投资性质(四)按投资性质直接投资;间接投资直接投资;间接投资第一章 国际投资概述国际投资四、发展历史四、发展历史(一)初步形成期((一)初步形成期(1890—1914))1.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奠定物质基础;各国政策调整,有利于输出与输入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奠定物质基础;各国政策调整,有利于输出与输入2.特点:私人资本;间接投资;输出国数量少,英国最多;公用事业特点:私人资本;间接投资;输出国数量少,英国最多;公用事业(二)低谷徘徊期((二)低谷徘徊期(1914—1945))1.背景:世界大战,大萧条背景:世界大战,大萧条2.特点:私人资本为主,官方投资增加;间接投资为主,直接投资增加;美国最多特点:私人资本为主,官方投资增加;间接投资为主,直接投资增加;美国最多(三)恢复增长期((三)恢复增长期(1945—1979))1.背景:政治经济关系稳定;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政治经济关系稳定;第三次工业革命2.特点:私人资本为主;直接投资为主;美国最多,发展中经济体开始对外投资特点:私人资本为主;直接投资为主;美国最多,发展中经济体开始对外投资(四)高速发展期((四)高速发展期(1980—1999))1.背景:科技进步,金融创新,跨国公司发展背景:科技进步,金融创新,跨国公司发展2.特点:私人资本为主;直接、间接相互促进,以间接为主;美日欧,石油输出国特点:私人资本为主;直接、间接相互促进,以间接为主;美日欧,石油输出国(五)缩量增长与创新发展((五)缩量增长与创新发展(2000—))1.背景:经济增长放缓,金融危机背景:经济增长放缓,金融危机2.特点:私人为主,跨国公司主宰;流出:以欧美为主,但发展中经济体增速加快;流入:特点:私人为主,跨国公司主宰;流出:以欧美为主,但发展中经济体增速加快;流入:以发达国家为主,但对发展中经济体投资骤增;主要集中于服务业以发达国家为主,但对发展中经济体投资骤增;主要集中于服务业第二章 投资主体—跨国公司简要目录一、跨国公司概述(一)意义与影响(世界经济的治理者)(二)涵义与特征(三)历史与趋向(四)经营战略(五)组织形式二、服务业跨国公司(一)概念界定(二)组织形式(三)发展特点 跨国公司——世界经济的治理者 治理者理论分析理论分析理论分析理论分析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民民民民生生生生理性分析理性分析理性分析理性分析世界世界世界世界经济经济经济经济主导主导主导主导力量力量力量力量国国国国家家家家世世世世界界界界国家国家国家国家实力实力实力实力集中集中集中集中体现体现体现体现我国我国我国我国发展发展发展发展战略战略战略战略选择选择选择选择世世世世界界界界经经经经济济济济图图图图景景景景国国国国际际际际分分分分工工工工深深深深化化化化全全全全球球球球价价价价值值值值链链链链跨国公司的影响:感性认识一、对民生(居民家庭)(一)消费 1.一日 2.一生(二)收入 1.直接雇用 受雇于跨国公司及其分支机构 2.协作配套 外包、战略联盟、购买、技术外溢二、对国家(以中国为例)(一)经济 GDP1/3,出口额4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80%以上 (二)技术 技术引进,技术外溢,研发中心(三)其它 税收20%,慈善事业三、对世界(一)经济 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 (二)政治(以中美关系为例) 经济制裁的打破,复关与入世,贸易战的解决,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弱化四、其它(如价值观、生活方式)(一)跨国公司(积极、消极)(二)跨国公司领导人(积极、消极)跨国公司的影响:理性分析u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l跨国公司在世界中的地位(1)富可敌国的经济地位(2)全球生产、投资贸易的主导者(3)科技创新的倡导者l世界经济全球化离不开跨国公司(1)主宰国际贸易(2)加强国际投资(3)推动生产要素流动(4)国际经济体系组织方式的协调者与治理者u各国经济实力的集中体现u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l中国的利用外资与经济发展l中国经济发展与企业的对外投资理论分析: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治理一、国际分工无限深化的趋势:(准)要素分工体系 部门间分工—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产品分工—(准)要素分工二、当前的世界经济图景:经济全球化与产业地方化三、协调机制:全球价值链四、跨国公司对全球价值链的治理u驱动模式l生产者驱动l购买者驱动u治理方式l外部的市场交易 l内部的企业自制l中间性的交易五、发展路径:嵌入全球价值链并向上游攀升六、核心问题:建立基于创造性资产的动态的竞争优势七、政府作为u培育创造性资产u搭建产业平台u改善政府服务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治理 全球价值链:价值环节与地理分布(以纺织服装业为例) 研发设计研发设计:巴黎:巴黎市场营销市场营销:西欧:西欧生产制造:中国大陆生产制造:中国大陆生产制造:南亚生产制造:南亚研发设计研发设计:中国香港:中国香港研发设计研发设计:意大利:意大利生产制造:拉美生产制造:拉美市场营销市场营销:美国:美国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治理 全球价值链(以纺织服装业为例) 跨国公司涵义1.名称由来:从MNCs到TNCsl1960年4月戴维·E·李连塞尔(利连索尔)(D.E.Lilienthal)在美国卡耐基理工学院(Carnegi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一次研讨会的演讲中首次使用多国公司(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MNC)l1965年美国的哈佛大学成立跨国公司研究中心,对跨国公司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出版了大量论文和专著,形成了著名的哈佛学派,在他们的研究成果中统一采用多国公司的称谓。
l1972年7月联合国经社理事会(UNEECOSOC))一致通过第1721号决议,要求秘书长指定一个名人小组首次明确了多国公司的准则与定义 1974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第57次会议接受拉美代表的建议正式使用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TNC)的名称,决定从1974年起联合国正式刊物、文件一律采用“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的称呼,并沿用至今 现状:以MNCs和TNCs为主,多种名称并存l联合国命名(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 TNC)被广泛采用l但社会各界仍存争议,至今学术界仍在各种场合使用不同的名称,分歧仍在 跨国公司涵义2.定义分类标准分类标准Ø企业结构标准下的定义(企业结构标准下的定义(Structural CriteriaStructural Criteria)) (1)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与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的定义 是一个工商企业,在统一的中央决策体系下运作,结合形式与资源共享 (2)联合国贸发会议的定义 是由母公司及其国外分支机构组成的股份制企业或非股份制企业 Ø股权(拥有)意义上的定义股权(拥有)意义上的定义Ø管理(权)控制角度下的定义管理(权)控制角度下的定义 Ø经营业绩标准下的定义(经营业绩标准下的定义(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Criteria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Criteria))Ø经营行为特性标准(经营行为特性标准(Behavioural Characteristics CriteriaBehavioural Characteristics Criteria))Ø经营行为目标标准经营行为目标标准跨国公司涵义2.定义联合国系统的界定联合国系统的界定Ø1974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Ø1978年联合国秘书处Ø1983年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世界发展中的跨国公司》Ø1986年联合国《跨国公司行为守则》(草案) 本守则中使用的“跨国公司”一词是指由在两个或更多国家的实体所组成的公营、私营或混合所有制企业,不论这些实体的法律形式和活动领域如何;该企业在一个决策体系下运营,以便通过一个或更多决策中心制定协调的政策和共同的战略;该企业中各个实体通过所有权或其他方式结合在一起,从而其中一个或更多的实体能够对其他实体的活动施行有效的影响,特别是与其他实体分享知识、资源和责任。
《跨国公司行为守则(草案)》的定义•Draft United Nations Code of Conduct on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1983 version)•The term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s used in this Code means an enterprise, comprising entities in two or more countries, regardless of the legal form and fields of activity of these entities, which operates under a system of decision-making, permitting coherent policies and a common strategy through one or more decision-making centers, in which the entities are so linked, by ownership or otherwise, that one or more of them may be able to exercise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ver the activities of others, and, in particular, to share knowledge, resources and responsibilities with the others. 跨国公司涵义3.分类Ø从法律形式分 母分公司型(金融企业) 母子公司型(制造业)Ø按经营目的分 市场导向型 资源导向型 效率导向型 (贸易)壁垒规避型Ø从经营内容分 资源开发型 制造型 服务型 贸易型(综合商社与财团)Ø从经营结构分 横向/水平型跨国公司 纵向/垂直扩展型跨国公司 混合型跨国公司Ø从经营哲学和策略取向分 民族中心型跨国公司 多元中心型跨国公司 全球中心型跨国公司Ø其他分类 按公司规模分 巨型跨国公司 中型跨国公司 小型跨国公司 按其事业的空间分布分 区域型跨国公司 全球型跨国公司 按公司所有制性质分 私营跨国公司 国营跨国公司 按公司母国性质的不同分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 从资本金的国别来源分 单国别资本型 多国别资本型 跨国公司涵义4.性质 5.特征性质l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垄断资本的国际化、剥削l资本主义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民族资本的国际化l社会主义国家(如中国)的跨国公司:国家资本主义特征lFDI是跨国化经营的基本手段l战略目标全球化l生产经营国际化l要素转让内部化l内部管理一体化l业务种类多样化跨国公司历史6、历史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一般演化轨迹l国内经营l国际化经营l国际公司l多国公司l全球公司l跨国公司跨国公司的发展历史萌芽期(原始形态):17世纪初——19世纪中叶l背景 重商主义 特许贸易公司l表现 英国的东印度公司 贸易为主的掠夺性商业活动l特征 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殖民掠夺性经营跨国公司历史6、历史形成初期(产生与初步发展):19世纪中叶——1913年(一战前)l背景 1856年英国的股份公司条例 工业革命 第二次科技革命l表现 美国的胜家缝纫机公司 其他公司l特征 西欧美国-殖民地半殖民地,对外贸易和间接投资为主,目的是输出工业品输入原料 滞缓期(缓慢发展)与“一枝独秀”:1914——1945l背景 战争、经济金融秩序混乱、卡特尔制度盛行、政府管制l表现 直接投资增幅不大,间接投资停滞不前l特征 西欧增长缓慢、美国较大发展,经营方式多样化恢复发展期与“一强独大”:1945——1970l背景 战争结束、马歇尔计划、世界经济货币贸易体系稳定l表现 l特征 美国主导、生产销售全球化、行业集中于制造业和以资源为基础的行业扩展期:1971——至今l高速发展与“两强并存”:70年代末 美国、英国l迅猛发展与“三足鼎立”:80年代初——80年代末 美、日、西欧l全面发展与“群雄并起”:90年代初至今跨国公司历史7、发展趋向主体多元化战略全球化与当地化并行组织机构灵活性、扁平化管理体制分权化、柔性化;管理方式人性化扩张方式的新变化行业轻型化——服务业与技术密集行业业务归核化产品生产方式——大规模定制研发分散化、国际化理念:生产机构向学习型组织转化 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经营战略涵义(一)全球战略的涵义u战略 一、含义 1源于军事,延伸于各领域 2企业战略:安索夫(美国)《企业战略论》 贯穿于一个系统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决策或活动中的指导思想,以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作出的关系到全局发展的主动性的重大规划。
二、特征 1指导性 2全局性 3长期性 4层次性 5竞争性 6系统性 7相对稳定性 8主动性 9风险性经营战略涵义(二)u企业战略 一、含义 二、特征 三、结构u全球战略 一、动态的、广义的内涵——全球化战略(演化历史) 1按历史发展 市场战略 资源战略 全球战略 2按企业经营国际化程度 本国中心型 多国中心型 全球战略 3按国际经营一体化程度 独立子公司战略 简单一体化战略 综合一体化战略 经营战略涵义(二)二、静态的狭义的内涵 1含义l不同的界定 波特(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所谓全球战略”并不单纯指企业的经营活动越出了国界,而且还包括如何将这些越出国界的经营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某一企业在某一国家的竞争地位直接影响着该企业在其他国家中的竞争地位” 怀特曼(美国惠而浦公司总裁) 全球战略是在世界范围内综合平衡公司的能力,从而使公司作为整体的总合效用大于分散个体效用的总和;仅仅实现销售全球化,或拥有全球知名的品牌,或在不同的国家经营都是远远不够的. 石井昌司(日本学者) 全球化战略(全球战略)是指不把世界作国内国外的区分,视之为一个统一市场,从世界性的视野来考虑研究开发/购买材料和部件/生产/销售/财务/人事等的战略.l一般的定义 在当今全球化竞争的世界经济环境中,为获得长期、稳定的全球竞争优势,跨国公司从全球观点出发,利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区位比较优势,把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和职能加以分散和配置,使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实行综合一体化经营,努力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以期实现最大化的全球效率。
2现状:过渡时期 经营战略涵义(二)3特征l决策思维的全球性 全球性思考是全球战略的灵魂.在全球利益最大化目标的指导下,全球性地思考资金筹措/生产布局/营销措施/经营机会与风险/企业生存与发展 经理层要具有全球性的思维,从民族经理转化为全球经理.母子公司经营者都要全球性思考l创新能力的旺盛性 旺盛的创新力是跨国公司维持和获得全球竞争优势的动力源泉,是全球战略的本质要求. 全球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创新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动力.全球行业结构表现为垄断的寡占结构,市场行情急速变化,“十倍速变化”(intel总裁安德鲁.葛洛夫)l生产经营的专业化与标准化 全球战略要求全球竞争优势,意味着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好的技术和产品设计/制造/销售. 生产经营环节转移和集中到有利的区位,实现规模专业化生产.标准化有助于规模专业化生产,产生规模经济. l组织结构的网络化与柔性化 结构跟随战略并保障战略目标的实现.跨国公司的网络系统. 综合一体化的共同管理经济与共同管理不经济(邓宁1993).内部化组织最佳边界是共同管理活动边际成本=边际收益,实现共同管理经济最大化 跨国公司的组织形式TNCs组织形式简要目录•法律组织形态(与选择)l一般企业的法律组织形态 l跨国公司的法律组织形态l基本形式l选择•管理组织结构(与选择)l演进l基本形式l选择•参考文献、讨论与作业法律组织形态一、一、一般企业的组织形式一般企业的组织形式 l个人业主制(individual proprietorship)l合伙制(partnership)l公司制(corporation) 无限责任公司(un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有限责任公司(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股份有限公司(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by share) 二、跨国公司通常采用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二、跨国公司通常采用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 l母公司(parent company)l分公司(branch)l子公司(subsidiary)l避税地公司(tax heaven corporation)l联络办事处(Liaison Office)跨国公司的管理组织结构一、一、组织结构的演进组织结构的演进 (一)出口部结构(Export Department) (二)母子公司结构(Parent-subsidiary Corporation Structure)、 (三)国际部结构(International Division) (四)全球性结构(Global Structure)二、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 (一)出口部结构(Export Department) (二)母子公司结构(Parent-subsidiary Corporation Structure)、 (三)国际部结构(International Division) (四)全球性结构(Global Structure)l全球产品结构(Global Product Structure)l全球地区结构(Global Regional Structure)l全球职能结构(Global Functional Structure)l全球矩阵结构(Global Matrix Structure)l全球混合结构( Global Mixed Structure)l网络组织(Network Organization)跨国公司组织结构的演进一、阶段性特点二、一般规律 与经营战略、企业规模、经营范围成正相关三、演进路径 (出口代理公司→)(销售部下的)出口部→母子公司(海外(独立)子公司) →国际(业务)部→全球性组织结构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之一:出口部结构一、概念 在国内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在销售部下设立的出口机构二、特点l基本框架不变,销售部下增设出口部l中层管理人员为出口部经理l部门与负责人在整个组织中地位、作用不大,对企业运营与绩效影响不大三、评价l优点:统一机构、协调经营,利于了解行情,扩大出口l缺点:贸易壁垒的限制,不适合后续的综合性业务,反对到外设厂生产、 部门利益矛盾;非真正意义上的跨国企业四、适用 初期、规模小、海外业务比重小 特例:日韩的综合商社 出口部结构五、图示 董事会研发部总经理销售部生产部物资供应部人事部财务部出口部国内部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之二:母子公司结构一、概念 直接由母公司总经理或董事会管理国外子公司的组织结构形式二、特点l不需中间环节,直接沟通l较大的经营自主权(母公司制定产品+另外产品)l不直接负责、联系松散(控股公司)、财务联系l管理控制靠持股+个人访问(非正式监督)l不真正独立,技术资金控制、不具备研发能力 三、评价l优点:子公司较大的经营独立性、适应市场能力强;易于吸收当地资本、雇用当地公民、缓和抵触情绪。
l缺点:影响母公司效率、母公司指导有效性有限;子公司决策囿于自身利益,局限性四、适用 欧洲公司突出、其他主要是过渡形式 母子公司结构五、图示 董事会国内子公司A母公司总经理国内子公司B总部职能部门国际子公司C国际子公司D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之三:国际部结构一、概念 跨国公司的国外子公司达到一定数量和规模时,所设立的、与国内其他事业部处于同等地位的、由企业副总经理负责并企业总经理直接领导的经营母国以外一切业务的国际部门二、特点l国际部是隶属于母公司的独资子公司、总裁由总公司副总兼任l国际部拥有全面专有权、负责母公司以外的一切业务l国外子公司一般不与总部建立直接汇报关系、重大决策向国际部报告l国外子公司与母公司的联系时正式的三、评价l优点:协调国外子公司的经营活动、强化对国际业务管理;树立全球市场意识、推动经营重心向国际转移;培养国际化人才l缺点:人为造成国内外市场割裂、国内外部门对立、不利资源优化配置;国际部没有自己的研发机构、依赖国内各产品部、对立矛盾四、适用l国外营销环境对企业影响不大、不需变换产品与影响策略l海外销售量比国内及出口销量小l产品多样化程度低 国际部结构五、图示 董事会副总经理产品A总经理总部职能部门副总经理产品B副总经理产品C副总经理国际部国内分公司或子公司经理地区甲经理地区乙经理地区丙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之四:全球性职能结构一、概念 根据各种不同职能,在母公司总部之下设立若干职能分部负责全球业务,各分部之间相互依存度高并由总部协调相互关系,各分部副总经理向总经理报告。
二、特点l按职能分部l各分部负责该项职能的全球业务(国内外)l副总经理负责各分部,对总经理负责三、评价l优点:职能专业化分工、明确职责、提高绩效;强调集中控制、利于统一成本核算利润考核、便于协调部门利益l缺点:不易管理、难以开展多种经营与产品多样化;统一职能部门,地区间协作困难四、适用 产品结构单一,市场环境稳定,企业规模较小 全球性职能结构五、图示 董事会生产副总经理国内外制造产总经理总部职能部门销售副总经理国内外销售机构研发副总经理国内外研发单位财务副总经理国内外财务机构制造工厂(国内外)销售单位(国内外)研发单位(国内外)财务单位(国内外)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之五:全球性地区结构一、概念 按照地区设立分部,由母公司副总担任各地区分部负责人,负责该区域的各项职能工作,总公司负责制定全球战略,监督各地区分部执行二、特点 总公司负责全球战略与协调,地区分部负责本区域的所有职能三、评价l优点:强化地区分部的营利中心与独立实体地位、营销针对性市场适应性强;总部与地区分部一定程度分权、提高主动性l缺点:助长地区本为主义、忽视全球战略;当企业产品品种增多时、难以协调多产品生产经营、各地区不能迅速形成协同作用。
四、适用 产品多样化程度低、标准化程度高、地理分布广、产品地区差别大 全球性地区结构五、图示 董事会副总经理(欧洲)总经理总部职能部门副总经理(北美)副总经理(亚太)副总经理(中东非洲)经理子公司甲经理子公司乙经理子公司丙财务单位(国内外)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之六:全球性产品结构一、概念 根据产品种类和服务特点,在全球范围内设立若干产品部分管每大类产品的生产经营业务二、特点 总部确定企业经营战略与总目标,各产品部制定本部全球的经营计划三、评价l优点:促使企业把全球作为目标市场;规模经济;最大限度减少国内外业务差别l缺点:消弱了地区性功能、不同产品结构设施重叠、内部协调困难;各产品部自成体系、造成人财物浪费;容易出现分权化倾向、不利于集中统一管理四、适用 产品多样化程度高、技术水平高、市场分布广 全球性产品结构五、图示 董事会副总经理产品A总经理总部职能部门副总经理产品B副总经理产品C副总经理产品D经理国内工厂经理海外子公司甲经理海外子公司乙经理海外子公司丙生产销售财务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之七:全球性矩阵结构一、概念 方格式的组织结构,依两线:产品-地区、业务-职能或三线:产品、地区、职能二、特点l每一个战略业务单元的主管向两个上级汇报工作l每一个战略业务单元的主管由来自于两个部门的员工l最高层管理人员面临双重结构、平衡来自两方面的压力(战略业务单元SBU,strategic business unit)三、评价l优点:具有高效性、灵活性(两个部门的信息与知识);各部门各层次各因素密切合作、增强整体实力l缺点:组织结构复杂、容易产生双重管辖;协调难度大、增加协调的复杂性l总之,理论上完美,实际上不令人乐观。
决策缓慢、官僚作风:双重控制造成争执与矛盾、双重汇报导致冲突与混乱,职责重叠引起责任丧失结果:放弃或走向混合结构或网络结构四、适用 经营规模大、产品系列多、地区分布广、客户差异大、面临多方压力 全球性矩阵结构五、图示 主管业务A母公司总部总部职能部门主管业务B主管业务C主管业务N主管生产主管研发主管资源控制主管营销利润中心职能部门SBUSBUSBUSBUSBUSBUSBUSBUSBUSBUSBUSBUSBUSBUSBUSBU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之八:全球性混合结构一、概念 如选择以产品结构为基本形式,同时在具有显著地区产异性的区域设立部分地区协调机构;或以地区结构为主的跨国公司针对某些主要产品设立跨地区的协调机构二、特点 以一种结构形式作为基本形式,对某些特殊地区、产品、进行再次协调三、评价l优点:利于企业根据特殊需要和业务重点,选择或采用不同的组织结构,以弥补单项结构造成的经营管理上的不足,灵活性强l缺点:组织结构不规范、实际操作中易发生脱节和冲突;各部门间业务差别大、难以协调四、适用 适用于产品系列多、客户差异大、或处于调整阶段的跨国公司;表明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偏离理想的模式、向着更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向演进 全球混合结构五、图示(以宝洁公司为例) 董事会美国宝洁公司经理总经理总部职能部门国际部宝洁经理衣物和洗涤剂饮料和食品工业化学品食品服务与旅馆纸张美容保健理查德森威克斯欧洲技术中心亚洲太平洋地区拉美和加拿大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之九:网络组织—发展的趋向一、概念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现代科技的发展,企业组织结构出现新的变化:内部结构的扁平与灵活、与外部大量企业结成合作伙伴关系;即,内部从科层走向网络,与外部亦结成网络,;总体而言,出现网络化的趋向。
二、特点l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的融合l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合作 三、评价l优点:在不扩大企业原有组织边界的前提下扩大业务;有利于解决全球化与分权化、地区化与多样化的矛盾l缺点:协调难度大四、适用 知识经济时代、好的规制环境 网络组织五、图示 SubSubSubSubHQ内部网络内部网络外部网络外部网络第二章 服务业跨国公司简要目录概念界定l定义l要点组织形式l非股权安排l股权安排发展特点l主导战略由追随型转变为主动型主导战略由追随型转变为主动型l实力不断提升l并购活动频繁并购活动频繁lFDI活动带动技术扩散第二章 服务业跨国公司概念界定一、概念一、概念(一(一) )定义定义服务业跨国公司是在多个国家或地区通过股权形式(Equity Arrangements)或非股权形式(Non-Equity Arrangements)从事服务业(Service Industry)价值增值活动的企业,它们跨越国界进行服务的创造和供给等 (二)要点1、经营的领域是服务业 2、以商业存在(Commercial Presence)的形式在东道国经营 (它是指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另一成员领土内设立商业机构或专业机构,为后者领土内的消费者提供服务。
这种方式既可以是在一成员领土内组建、收购或维持一个法人实体,也可以是创建、维持一个分支机构或代表处3、经营活动至少被安排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 4、不一定要以股权的形式实现其所有权并对子公司进行控制,非股权组织形式同样可以形成服务业跨国公司 第二章 服务业跨国公司组织形式一、一、非股权安排(一)定义在不涉及股权或企业产权的条件下,通过契约转让一项或几项无形资产而进入目标市场包括特许经营,管理合同,许可证协议,战略合伙等 特许经营 特许经营是指特许人将自己拥有的商标(包括服务商标)、商号、产品、专利和专有技术、经营模式等以合同的形式授予受许人使用,受许人按合同规定,在特许人统一的业务模式下从事经营活动,并向特许人支付相应的费用(二)评价 1、优点:双方有利 2、缺点:特许方的品牌形象;受许方的自主权二、 股权安排第二章 服务业跨国公司组织形式(一)定义包括新设和并购两种,指服务业跨国公司通过全部或部分参股在目标国开展经营活动,其经营实体包括海外分支机构(如分公司、子公司)、海外附属企业(如航空公司的售票处)和办事处(目标市场不成熟时设立)等(二)评价 1、优点:交易内部化的好处;避免培养潜在竞争对手 2、缺点:成本高三、选择(一)比较 1、成本 2、规制(二)选择 1、大型跨国公司 灵活 2、中小跨国各国 非股权第二章 服务业跨国公司发展特点一、一、主导战略由追随型转变为主动型主导战略由追随型转变为主动型二、二、服务业跨国公司的实力不断提升500强中营业收益率最高的行业三、并购活动频繁并购活动频繁四、四、 FDI活动带动技术扩散年份19951996199719981999占500强比重57.658.458.660.461.2第三章 投资主体—跨国金融机构第三章 跨国金融机构简要目录跨国商业银行l概念l特征l历史l组织形式l在国际投资中国的作用非银行跨国金融机构l投资银行l共同基金l对冲基金l养老基金l保险公司l主权财富基金第三章 跨国金融机构跨国商业银行一、概念一、概念 跨国银行是以国内银行为基础,同时在海外拥有或控制着分支机构,并通过这些分支机构从事多种多样的国际业务,以实现其全球经营战略目标的超级银行。
二、特征二、特征(一)具有派生性(二)战略制定具有全球性(三)机构设置具有超国界性(四)业务经营具有非本土性三、历史(一)萌芽期(15世纪—19世纪末)(二)形成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三)逐步发展期(20世纪20—60年代)(四)迅速发展期(20世纪60—80年代)(五)调整重组期(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六)创新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三章 跨国金融机构跨国商业银行四、组织形式四、组织形式(一)母行与海外分支机构的组织形式(一)母行与海外分支机构的组织形式1.1.分支行制分支行制2.2.控股公司制控股公司制3.3.国际财团银行制国际财团银行制(二)海外分支机构的形式(二)海外分支机构的形式1.1.代表处代表处2.2.经理处经理处3.3.分行分行4.4.附属行与联属行附属行与联属行5.5.爱治法公司爱治法公司6.6.财团银行财团银行五、作用五、作用(一)直接进行的(一)直接进行的FDIFDI(二)间接介入的(二)间接介入的FDIFDI(三)(三)FDIFDI的中介的中介第三章 跨国金融机构跨国商业银行1.跨国融资的中介2.跨国支付的中介3.信息咨询的中介第三章 跨国金融机构非银行跨国金融机构一、跨国投资银行一、跨国投资银行(一)投资银行(一)投资银行1.1.概念概念以证券承销、经纪为业务主体,并可同时从事并购策划、基金管理、咨询服务等以证券承销、经纪为业务主体,并可同时从事并购策划、基金管理、咨询服务等金融服务业务的金融机构金融服务业务的金融机构2.2.历史历史3.3.与商业银行的区别与商业银行的区别((1 1)本源业务)本源业务((2 2)融资功能)融资功能((3 3)利润来源与构成)利润来源与构成((4 4)经营管理风格)经营管理风格(二)跨国投资银行(二)跨国投资银行1.1.概念概念2.2.历史历史((1 1)萌芽()萌芽(19601960年前)年前)((2 2)起步发展()起步发展(2020世纪世纪6060、、7070年代)年代)第三章 跨国金融机构非银行跨国金融机构((3 3)迅猛发展()迅猛发展(2020世纪世纪8080年代以来)年代以来)((4 4)创新发展(近年来))创新发展(近年来)3.3.发展原因发展原因((1 1)金融自由化政策)金融自由化政策((2 2)经济一体化推进)经济一体化推进((3 3)国际证券业发展)国际证券业发展((4 4)全球并购)全球并购4.4.作用作用((1 1)在直接投资方面)在直接投资方面A A自身进行自身进行FDIFDIB B对对FDIFDI提供支持(并购策划,信息咨询)提供支持(并购策划,信息咨询)((2 2)在间接投资方面)在间接投资方面证券承销、经纪、自营;基金管理;金融衍生工具的创造与交易证券承销、经纪、自营;基金管理;金融衍生工具的创造与交易第三章 跨国金融机构非银行跨国金融机构二、共同基金二、共同基金(一)概念(一)概念通过信托、契约或公司形式,经由公开发行基金证券将众多零散的社会通过信托、契约或公司形式,经由公开发行基金证券将众多零散的社会闲置资金募集起来,形成一定规模的信托资产,由专业人员进行投资闲置资金募集起来,形成一定规模的信托资产,由专业人员进行投资操作,并按出资比例分担损益的投资机构。
操作,并按出资比例分担损益的投资机构二)全球状况(二)全球状况1.1.北美北美2.2.欧洲欧洲3.3.新兴地区新兴地区(三)发展原因(三)发展原因1.1.增长的内在需求增长的内在需求2.2.发达的分销渠道发达的分销渠道3.3.丰富的投资品种丰富的投资品种4.4.较低的投资成本较低的投资成本第三章 跨国金融机构非银行跨国金融机构三、对冲基金三、对冲基金(一)概念(一)概念原意原意—现意现意(二)特点(二)特点1.1.高收入高风险承受力的投资者高收入高风险承受力的投资者2.2.大规模使用的财务杠杆大规模使用的财务杠杆3.3.激励性的收益分配机制汇集的高素质人才激励性的收益分配机制汇集的高素质人才4.4.较宽松的管理较宽松的管理(三)与共同基金的区别(三)与共同基金的区别1.1.投资者结构投资者结构投资者数量与类型投资者数量与类型2.2.法律监管法律监管3.3.投资策略的灵活性投资策略的灵活性4.4.透明度透明度5.5.激励机制激励机制6.6.流动性流动性7.7.业绩业绩第三章 跨国金融机构非银行跨国金融机构三、主权财富基金(三、主权财富基金(SWFSWF))(一)定义(一)定义1 1、主权财富、主权财富一国或地区政府经由财政盈余和外贸盈余形成的的外汇储备、出口资源一国或地区政府经由财政盈余和外贸盈余形成的的外汇储备、出口资源收益所累积的,由政府控制与支配的,通常以外币形式持有的公共财收益所累积的,由政府控制与支配的,通常以外币形式持有的公共财富。
富2 2、主权财富基金、主权财富基金政府为提升本国或地区的经济和居民福利,管理和运作主权财富而成立政府为提升本国或地区的经济和居民福利,管理和运作主权财富而成立的基金的基金(二)分类(二)分类按投资策略:组合投资与战略投资按投资策略:组合投资与战略投资(三)来源(三)来源财政盈余和外贸盈余形成的的外汇储备、出口资源收益财政盈余和外贸盈余形成的的外汇储备、出口资源收益(四)创建动机(四)创建动机1.1.追求宏观稳定追求宏观稳定第三章 跨国金融机构非银行跨国金融机构2.2.追求更高收益追求更高收益3.3.保障后代福利保障后代福利4.4.促进本国特定产业发展促进本国特定产业发展(五)世界情况(五)世界情况小型经济体:中东、北欧、东亚;中国、俄罗斯;前小型经济体:中东、北欧、东亚;中国、俄罗斯;前2020(六)中国情况(六)中国情况中国华安投资有限公司中国华安投资有限公司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七)监管(七)监管1.1.透明度透明度2.2.互惠原则互惠原则3.3.持股上限持股上限4.4.审核资金来源审核资金来源第四章 投资主体—官方与半官方投资主体第四章 官方国际投资主体一、含义一、含义官方国际投资是一国政府机构使用国库资金进行跨国界投资的经济行为。
官方国际投资是一国政府机构使用国库资金进行跨国界投资的经济行为具有很强的政策导向具有很强的政策导向二、内容二、内容(一)基础性、公益性的国际投资(一)基础性、公益性的国际投资(二)出口信贷(二)出口信贷(三)国际储备运营(三)国际储备运营三、特点三、特点(一)国家色彩与政治内涵(一)国家色彩与政治内涵(二)低货币盈利(二)低货币盈利(三)中长期性(三)中长期性(四)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的双重性(四)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的双重性四、业务四、业务(一)政府贷款(一)政府贷款(二)出口信贷(二)出口信贷(三)国际储备运营(三)国际储备运营第四章 半官方国际投资主体一、含义一、含义二、性质二、性质企业性、国际性、政策性、超国家性企业性、国际性、政策性、超国家性三、组织机构三、组织机构会员国入股;决策机构(理事会)、行政管理机构(行长、副行长、内会员国入股;决策机构(理事会)、行政管理机构(行长、副行长、内部机构)部机构)四、资金来源四、资金来源股份、借款、债券、捐赠、业务盈余股份、借款、债券、捐赠、业务盈余五、全球性:世界银行集团五、全球性:世界银行集团六、区域性:亚洲开发银行六、区域性:亚洲开发银行第五章 国际投资客体第五章 国际投资客体简要目录概述l概念l特性l内容实物资产l概述l形成方式l运营方式 无形资产l概述l形成方式l运营方式 金融资产l国际债券l国际股票l金融衍生工具第五章 国际投资客体概述一、概念国际投资的对象,是国际投资行为赖以运行的物质载体与价值承担者。
二、特性(一)价值性本身固有的静态属性(二)增值性通过投资过程体现的动态属性三、内容(一)实物资产(二)无形资产(三)金融资产第五章 国际投资客体实物资产一、概述(一)概念即有形资产,是指具有实物形态的资产二)分类1.动产2.不动产二、形成方式(一)概念国际直接投资主体(主要是跨国公司)通过特定的国际国际投资行为所形成一定的实物资产的过程二)跨国并购1.涵义(1)定义跨国公司等国际投资主体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渠道,取得东道国现有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资产所有权,从而取得对该企业控制权的行为第五章 国际投资客体实物资产(2)分类横向/纵向/混合;直接(协议、善意)/间接(恶意);现金/股票2.评价(1)优点规模经济;协同效应;范围经济;速度经济;减少竞争(2)缺点价值评估困难;原有契约(关系)约束;原有条件(规模、地点)限制;较高失败率(三)绿地投资1.涵义(1)定义即在东道国创办新企业的新建投资方式,指跨国公司等国际投资主体在东道国境内依照东道国法律设立全部或部分资产所有权归外国投资者所有的企业2)分类独资/合资/合作第五章 国际投资客体实物资产2.评价(1)优点掌握主动性(较大的控制力);把握风险(建设风险、传播风险)(2)缺点速度慢;整体风险大(较高的资源承诺)(四)选择1.自身特性2.影响因素(1)内在因素技术资源,跨国经验,企业战略,企业成长性(2)外部因素东道国:规制,经济发展水平与工业化程度,市场增长率母国:规制,市场增长率第五章 国际投资客体实物资产三、运营方式(一)概念跨国公司等国际投资主体通过特定的国际投资行为,将其所拥有的实物资产投入运营,以获取收益的方式。
二)股权参与式1.概念以掌控股权(所有权)和经营决策权为基础,通过对企业的有效控制来实现实物资产运营的直接投资行为2.全部股权参与式3.部分股权参与式(三)非股权参与式1.概念在以不掌控股权基础的前提下,国际投资主体将实物资产投入运营的直接投资行为第五章 国际投资客体实物资产2.国际合作3.国际工程承包4.国际租赁5.补偿贸易6.BOT第五章 国际投资客体无形资产一、概述(一)概念企业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而取得的,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但不具有实物形态的资产是人类脑力劳动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又称智力成果二)分类1.按是否可辨认:可辨认无形资产/不可辨认无形资产2.按是否受法律保护:法定无形资产/非法定无形资产二、形成方式(一)引进无形资产购买;投资(二)开发无形资产跨国公司体系内的研发;跨国公司体系外的研发(三)培育无形资产企业形象;企业信誉第五章 国际投资客体无形资产三、运营方式(一)概念跨国公司等国际投资主体将其所拥有的专利、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以有偿转让或转移的形式实现价值增值,获取投资收益的直接投资方式二)股权参与下的运营1.全部股权参与下的运营2.部分股权参与下的运营(三)非股权参与下的运营1.战略合伙2.管理合同3.销售协议4.许可证安排5.特许经营第五章 国际投资客体金融资产一、国际债券(一)涵义一国政府、国际组织、金融机构与工商企业为筹措资金,遵照一定的程序,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以外国货币为面值发行的债务融资凭证。
二)海外发行与流通的国际债券面值货币与市场所在国货币1.国际债券(foreign bond)2.欧洲债券(Euro bond)3.区别:发行市场、投资者、监管、利息收入课税国际债券的信誉评级(三)国际化的国内债券《金融服务贸易协议》、双边协议1.国债一级市场中外合作基金、外资参股证券公司、外资参股保险公司、外资银行2.国债二级市场第五章 国际投资客体金融资产此外,三资企业、QFII二、国际股票(一)概念世界各国大企业公司按照有关规定在国际证券市场上发行和交易的股票二)国际股票1.海外直接上市的国际股票大的公司企业在成熟的国际证券市场上向境外投资者募集并在境外上市的股票N股、L股、T股、S股、H股2.存托凭证(depositary receipt,DR)本国银行开出的外国公司股票的可转让保管凭证3.欧洲股权(Euro Equities)面值货币所属国以外的国家或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并流通的股票三)国际化的国内股票1.境内上市而以外币购买的股票 B股(人民币特种股票)第五章 国际投资客体金融资产2.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 QFII资本市场未完全放开之前,外汇资金转换为当地货币,专门账户,资本利得股息可汇出的一直市场开放模式。
第六章 国际直接投资概述第六章 国际直接投资概述简要目录一、涵义(一)定义(二)分类(三)与国际间接投资的区别二、历史(一)发展历史(二)当代现状与影响因素三、方式(一)建立方式(二)企业形式(三)参与方式 第六章 国际直接投资概述涵义一、定义是国际投资的一种方式指国际投资主体通过新建或并购的方式,将有形资产或无形资产投放到境外设立企业,拥有该企业的控制权、管理权,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以达到以盈利为主的目的二、分类(一)按资产取得方式绿地投资/并购投资(二)按投资者控制被投资企业产权的程度独资经营/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三)按投资者控制被投资企业的方式股权参与式/非股权参与式(四)按投资主体与其投资企业之间国际分工的方式水平型投资/垂直型投资/混合型投资(五)按投资主体的性质私人直接投资/官方直接投资三、与国际间接投资的区别(一)投资的直接目的不同第六章 国际直接投资概述涵义控制权;股息利息(二)对国外企业经营管理权的控制程度不同(最基本)控制权、经营管理;不亲自建立、不负责经营管理(三)资本移动的复杂程度不同一揽子经营资源;货币资本(四)投资者获取收益的具体形式不同利润、浮动;股息利息、浮动+固定(五)投资者投资风险的大小不同风险大:参与经营、与项目相关、周期长、收益浮动;风险小:周期短、收益相对固定(六)投资优势不同资金、管理、资源;资金(七)投资作用不同资金;资金、技术、管理的转移第六章 国际直接投资概述进程一、发展历史(一)形成阶段(1870-1914)投资规模:FDI占比小(1913年英国,证券投资70%,生产性国际投资10%)资金来源:少数国家,英国主导投资主体:私人为主,官方很少投资区域:殖民地、自然资源丰富(北美、拉美、大洋洲)投资行业:初级产品、公共设施(二)低谷阶段(1914-1945)投资规模:FDI占比增加,但仍以间接投资为主资金来源:美国成最大投资国投资主体:仍以私人为主,但政府投资规模增加(三)恢复阶段(1946-1970年代)投资规模:FDI居于主体(1945:200亿美元39.2%—1978:3693亿美元61.6%。
资金来源:发展中经济体参与(韩国、墨西哥、中国香港)(四)高速发展阶段(1980年代—2000)第六章 国际直接投资概述进程资金来源:发展中经济体较大发展(石油国、新兴工业国)投资规模:FDI超过国际经济与贸易增速美欧日相互投资投资行业:资金、技术密集行业(六)缩量发展阶段(2000以来)增速放缓流向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经济体成热点行业集中于服务业二、当代现状1投资规模:收缩2001年:全年流入7350亿美元,比2000年下降51%,10年来首次逆转2投资主体:跨国公司2007年12月:8万家、100多万家、9100万人3投资行业: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服务业(1970年代:25%—2002年:60%以上)4投资地区:集中于发达国家,热点发展中经济体(60%以上;东亚:48%;中国:实际利用外资,2001年发展中国家第一世界第六,2002年全球第一)第六章 国际直接投资概述进程5投资方式:并购为主6投资环境:开放自由一国;双边多边第六章 国际直接投资概述建立方式一、跨国并购1.涵义(1)定义跨国公司等国际投资主体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渠道,取得东道国现有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资产所有权,从而取得对该企业控制权的行为。
2)分类横向/纵向/混合;直接(协议、善意)/间接(恶意);现金/股票2.动因(1)时差效应能够更加快捷地向另一国市场渗透日本公司的测算2)成本效应 能以更低成本进入另一国市场进入壁垒、进入成本、经营成本3)竞争效应 能更有效地减少竞争、获取先进技术,提高自身竞争力横向、纵向4)窗口效应 能更深入地了解东道国的投资环境,为后续投资作准备通过中介机构、通过被并购企业第六章 国际直接投资概述建立方式3.历史次序时间内容特点目的11895-1904被并购企业达3010家,并购资产为69亿美元横向并购,即同业竞争对手间的并购规模经济,减少竞争对手21915-193012000家被并购纵向并购形成初步跨国经营模式,追求资源优化配置320世纪50-70年代并购案25000多起混合并购,跨国企业跨行业跨部门并购巨型企业41975-1985企业数目不很多,资产规模大,形式多样,中小企业利用技术或资本杠杆并购大企业,资本市场作用凸显5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第六章 国际直接投资概述建立方式4.特点特点•全球性的并购浪潮全球性的并购浪潮•跨国公司是主体跨国公司是主体•规模巨大(世界级的超大型跨国公司)规模巨大(世界级的超大型跨国公司)•强强联合强强联合•形式灵活形式灵活•行业集中于朝阳产业行业集中于朝阳产业•地区集中于美欧两极地区集中于美欧两极第六章 国际直接投资概述理论分析5.理论分析:协同效应理论理论分析:协同效应理论((1)协同效应理论)协同效应理论H.Igor Ansoff Corporate Strategy 认为协同效应是认为协同效应是“公司与被收购企业公司与被收购企业之间匹配关系的理想状态,是指一个公司通过收购另一家公司,使得公之间匹配关系的理想状态,是指一个公司通过收购另一家公司,使得公司整体业绩好于两个公司原来的业绩的总和,即司整体业绩好于两个公司原来的业绩的总和,即2++2>>4”。
2)跨国并购的协同效应理论解释)跨国并购的协同效应理论解释A经营协同效应经营协同效应横向并购与规模经济理论横向并购与规模经济理论纵向并购与交易费用理论纵向并购与交易费用理论混合并购与范围经济混合并购与范围经济 B财务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 C管理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 D无形资产协同效无形资产协同效品牌;技术;文化;核心竞争力品牌;技术;文化;核心竞争力第六章 国际直接投资概述建立方式二、绿地投资1.涵义(1)定义即在东道国创办新企业的新建投资方式,指跨国公司等国际投资主体在东道国境内依照东道国法律设立全部或部分资产所有权归外国投资者所有的企业2)分类独资/合资/合作横向//纵向混合三、比较(一)并购1.优点规模经济;协同效应;范围经济;速度经济;减少竞争2.缺点价值评估困难;原有契约(关系)约束;原有条件(规模、地点)限制;较高失败率(二)新建1.优点掌握主动性(较大的控制力);把握风险(建设风险、传播风险)2.缺点速度慢;整体风险大(较高的资源承诺)第六章 国际直接投资概述企业形式一、独资(一)定义外国投资者依照东道国法律在东道国设立的全部资本为外国投资者所有的企业。
二)优点1受到限制少2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3增强控制力,提高效率4有利于规模化与全球战略目标(三)缺点1受东道国法律限制多2对资金要求高3经营风险大第六章 国际直接投资概述企业形式二、合资(一)定义外国投资者和东道国投资者为了一个共同的投资项目,联合依照东道国法律在东道国设立的企业二)优点1有效进入市场2发挥杠杆作用3规避政府投资限制及其他障碍(三)缺点1分担风险分享收益2较高的交易成本3培养竞争对手第六章 国际直接投资概述企业形式三、合作(一)定义外国投资者和东道国投资者在签订合同的基础上,依照东道国法律在东道国共同设立的企业二)特点1投资方式灵活2组织形式灵活3管理方式灵活4收益分配与风险公担:合同的重要性5投资收回方式第六章 国际直接投资概述参与方式一、股权参与(一)定义指跨国公司在其海外公司中占有一定的股权份额二)分类全部股权/部分股权;多数股权/对等股权/少数股权二、非股权参与(一)定义指跨国公司没有在东道国企业中占有股权,而是通过技术、管理、销售等与股权没有直接关系的方式,为东道国企业提供服务,取得对该企业的某种控制权的一种直接投资参与形式没有资本注入,建立在合约基础之上,风险较小(二)种类1许可证合同2管理合同3销售合同4技术援助(咨询)合同5交钥匙工程第七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主要内容第一节•早期的理论研究•微观理论第二节•宏观理论•综合理论第三节•理论的新发展•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理论•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理论•评价理论脉络一、微观分析 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以不完全竞争为假设前提,着重于企业层面的研究1、企业与企业:垄断优势理论(产业组织理论)2、企业与市场:内部化理论(交易成本理论)3、企业内部:价值链理论(4、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二、宏观分析 以国际贸易理论为基础,以完全竞争为假设前提,着重于宏观经济角度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美国、动态)2、比较优势理论(边际产业扩展论)(日本)三、跨国公司行为理论 以企业管理、组织和战略理论为基础1、战略管理理论2、战略联盟理论3、战略选择权理论第一节一、早期的理论研究•纳克斯 1933年、《资本流动的原因和效应》(论文)(国际直接投资最早的理论研究)•麦克道(杜)(唐)格(戈)尔(G.D.A.Macdougall)、肯普(M.C.Kemp)(1961,1964)、琼斯(R.W.Jones):国际资本移动效应理论(国际投资利益分配模型)(国际资本流动理论)(麦克道(杜)格(戈)尔—肯普模型)(被认为是对外投资理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60年《外国私人投资的收益与成本:理论分析》(论文)(The Benefits and Costs of Private Investment from Abroad: A Theoretical Approach, Econ. Record, 36(March),1960.) 1966年《国际贸易与投资收益:新赫克歇尔—俄林分析法》(论文) 1967年《国际资本移动与关税贸易理论》(论文)•其他:最佳对外投资课税论(对外投资收益税收理论)(麦克道(杜)格(戈)尔—肯普模型是该理论的基础)第一节二、微观理论(一)理论基础:产业组织理论 强调微观层次上厂商行为及市场结构的决定作用,轻视国家要素禀赋差别的作用(二)假设前提:不完全竞争(三)主要理论: 1、企业与企业的关系:垄断优势理论 体现于产业组织理论中(梅森、贝恩)(1)基本内容①海默(史蒂芬·海默Stephen H.Hymer,加拿大学者,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跨国公司理论之父”):垄断优势(特定优势)(--贝恩)②金德尔伯格(Charles P. Kindleberger,美国著名国际经济学家,海默的导师)1969年《美国企业在海外(美国企业跨国经营):直接投资六讲》 第一节二、微观理论 1利率差异不能解释对外直接投资 2直接投资与垄断的工业部门结构有关 3市场不完全性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前提与根本原因 4市场不完全性的表现形式 产品市场 要素市场 规模经济 政府干预 (2)理论的发展A 核心资产论(The Core—Asset Theories) 产品差异能力论 占有能力论B寡占反应论(oligopolistic reaction theory) 第一节二、微观理论(3)评论 贡献 开创性 不足 普遍性(逆向投资reverse investment与交叉投资cross investment)第一节二、微观理论2、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内部化理论 体现于交易成本理论中(科斯R.H.Coase、1937年《企业的性质》(《厂商的性质》)(R. H. Coase: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November,1937.)(经典论文);威廉姆森O.E.Williamson) 内部化理论(Internalization Theory)(市场内部化理论)(1)基本内容①巴克利(巴克莱)(Peter J. Buckley)、卡森(马克·卡森Mark C. Casson)(英国学者)合 ②拉(鲁)格曼(Allan M. Rugman)(加拿大学者)《跨国公司的内幕:内部化市场经济学》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81第一节二、微观理论• 1思想渊源• 2逻辑脉络• 3前提条件 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 4决定因素 行业因素 国别因素 区位因素 企业因素• 5实现条件 内部化的成本与收益• 成本4(资源成本 信息交流成本 政府歧视成本 内部管理成本)• 收益5(内部远期市场 差别定价机制 避免讨价还价 消弭中间产品不确定性 减少政府干预 ) •(2)评价• 贡献 转折点(中间产品的特性与市场机制的矛盾)与普遍性的努力• 不足 普遍性(地理方向与区域分布) 第一节二、微观理论3、企业内部的关系:体现于价值链理论 l波特的公司内价值链l科洛特的片段化的价值链l格雷菲全球价值链4、厂商增长理论 ①E.T.彭罗斯(思想来源) 1956年《对外投资与厂商增长》(论文)《经济学》,第82卷,991-999 ②R.L马里斯、W.J.鲍莫尔、J.K.加尔布雷斯第二节三、宏观理论(一)理论基础:国际贸易理论 强调在宏观层次上国家要素禀赋差别对国际直接投资发生的决定作用,并认为依据产业组织理论所做的解释不能反映厂商进行国际经济活动所具有的不同于国内经济活动的特殊性质。
二)假设前提:完全竞争(三)主要理论: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Cycle Hypothesis)(产品生命周期模型The Product Life Cycle (PLC) Theory/Model)•简介• 1966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提出,从国际年贸易与国际投资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动态的方法,提出三阶段的“产品周期理论”1974年《经济活动的区位》中引入寡头市场行为概念加以扩展与修正•基本内容l产品生命周期 的概念l强调特有优势 第二节三、宏观理论 (一)PMCⅠ 三阶段l创新阶段new product stagel成熟阶段mature product stagel标准化阶段 standardized product stage(二)PMCⅡ 新三阶段l新寡占阶段innovation-based oligopolyl成熟寡占阶段mature oligopolyl衰退寡占阶段senescent oligopoly第二节三、宏观理论•评价l肯定 (1)产品与技术结合,贸易与投资结合,动态分析; (2)投资的流向与时机,符合美国50、60年代制造业对外投资实情。
(3)重要启示:动态视角;供给和需求的作用,市场与企业的沟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l质疑 (1)三阶段:母国生产并出口-转移到类似的发达国家生产、母国减少生产与出口-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母国停止生产,改为进口事实上,许多产品一开始就是在国外设计研制销售 (2)选择廉价的国外区位,许多国家括发展中国家在美投资 (3)由于在母国垄断优势的消弱才投资国外,既在母国投资,又在母国保持技术垄断优势 (4)不独美国,日本、西欧、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大量出现第二节三、宏观理论2、比较优势理论(边际产业扩张论)(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to investment)(1)背景•对经济现实的关注 60年代后日本经济的崛起和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自己的特点:不是垄断优势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所强调的拥有雄厚资本和高技术等特有优势的大型企业,而是以拥有劳动密集型技术的中小规模的企业为主体•对已有理论的评价 以前国际学术界主流理论是垄断优势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主要是从微观经济层面出发,强调企业内部的特有优势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决定意义。
忽视了宏观经济分析,尤其是忽视了国际分工理论基础上的比较成本原理的作用结果造成了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理论的割裂与对立 比较优势理论在对此进行批评的基础上,提出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样应遵循国际分工与比较优势原则贸易与投资并不是单纯的替代关系,二者存在互补性第二节三、宏观理论(2)基本内容•简介: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Kiyoshi Kojima) 从国际分工原则出发,运用比较优势原理,以二战后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为考察对象,通过对美日企业的跨国投资行为的大量比较分析,《对外直接投资理论》(1979)《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1981)《对外贸易论》(1981)提出“系统的“被称为“小岛清的海外直接投资理论”用以解释具有日本特色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内容:l建立在比较利益基础上l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互补关系l按边际产业顺序依次对外投资l推论 第二节三、宏观理论(3)理论的发展 赤松要 雁性发展模式 不同发展国家的国际劳动分工 日本、小龙、东盟国际分工格局成本上升-竞争力下降-产业转移4)评价l肯定 符合日本6、70年代和美国特征;不需要有垄断市场和力量,企业比较优势的变迁,是对传统的冲击,和贸易互补共进。
l质疑 80年代后趋同、阶段性,不具有普遍性;以国家为主体分析,企业目的的多样性;2分发,不能解释发展中国家;总对东道国有利的错觉,是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国际经济秩序中消极一面 第二节三、宏观理论3、通货区域(优势)理论(资本化率理论)(货币差异理论Currency Variation Theory)第二节三、宏观理论4、投资发展周期论(Investment Development Cycle)第三节四、综合理论(一)其他学者的理论1、W.M.戈登《生产理论》,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722、T.霍斯特《对外投资决策的企业和产业决定因素》,经济学和统计学评论,第54卷,19723、G.P.马吉《信息和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报偿理论》,载于巴格瓦蒂编:国际经济秩序,坎布里奇,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774、P.J.巴克利、卡森《跨国企业的未来》,伦敦,麦克米伦出版公司,1976第三节四、综合理论(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折衷范式Eclectic Paradigm“三优势” 模式OIL Paradigm,博得了“通论”的雅称,是近20年来最有影响力的理论1、理论的核心与基本内容(1)三种优势(OLI)所有权优势ownership specific advantages、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 specific advantages、区位优势location specific advantages(2)国际生产方式的选择 FDI=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第三节四、综合理论 企业优势与国际经营方式选择2、评价 贡献 折中 普遍 不足 创新性 解释力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许可证安排o出口oo对外直接投资ooo五、理论的新发展1、战略管理理论2、战略联盟理论3、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波特、1982年、《竞争优势》, 1990年、《国家竞争优势》4、战略选择权理论梅约斯(Myers)、1977年、鲍尔曼、柯伽特、1993年、5、创新比较优势理论格鲁斯曼(Grossman)、海普曼(Helpman)、6、并购、虚拟经营与战略联盟理论六、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理论1.小规模技术理论 刘易斯·威尔士(L.T.Wells)(美国经济学家) 1977《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国际化》一文 1983《第三世界跨国公司》专著2.技术地方化理论 拉奥(Sanjava Lall)(英国经济学家) 1983年、《新跨国公司--第三世界企业的发展》3.产业跨越发展理论(1)索特(2)哈伯迪(Hobady)4.投资发展周期(阶段)理论六、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理论小规模技术理论一、简介 刘易斯 1983年《第三世界跨国企业》二、主要内容 1技术 小规模技术优势 2产品 当地采购与特殊产品 3营销 低价产品营销战略三、简要评价 (一)贡献 1企业优势与母国市场特征结合 2解释力(发展中、发达) (二)不足 技术被动论六、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理论技术地方化理论一、简介 拉奥 1983年 《新跨国公司:第三世界企业大发展》二、主要内容 1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特有优势) 2技术的当地化 3小规模生产条件与民族语言因素三、简要评价 (一)贡献 强调技术引进的创新过程 (二)不足投资发展周期(阶段)论经济发展阶段人均GNP(GNI)优势(相对于外国对本国直接投资)优势(相对于本国对外国直接投资)外资流入流出概况第一阶段(落后)400美元以下 外国企业所有权优势充足本国企业所有权优势无完全没有对外投资;少量外来投资;净对外直接投资为零或接近于零的负数外国企业内部化权优势充足本国企业内部化权优势不适宜国内区位优势少量外国区位优势不适宜第二阶段(提高)400-2000美元外国企业所有权优势充足本国企业所有权优势少量外国对本国投资开始增加;本国对外投资很少;净对外直接投资呈负数增长外国企业内部化权优势充足本国企业内部化权优势少量国内区位优势增加外国区位优势少量第三阶段(很大提高)2000-4750美元外国企业所有权优势下降本国企业所有权优势增加数量:外国对本国大于本国对外国;增速:本国大于外国;净对外直接投资不断增加外国企业内部化权优势下降本国企业内部化权优势增加国内区位优势下降外国区位优势增加第四阶段(发达)超过5000美元外国企业所有权优势下降本国企业所有权优势增加净对外直接投资为正,国际投资主力外国企业内部化权优势下降本国企业内部化权优势充足国内区位优势下降外国区位优势增加六、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理论1、小规模技术理论(1)威尔士(L.T.Wells)(美国经济学家)、1977,19831977 ,《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国际化》一文1983,《第三世界跨国公司》专著(2)拉奥(Sanjava Lall)(英国经济学家)、1983年、《新跨国公司--第三世界企业的发展》2、大经贸理论吴仪(中国前外经贸部部长)、1994年、3 、产业跨越发展理论(1)索特(2)哈伯迪(Hobady)七、其他理论1、产业内双向直接投资理论E.M.格雷姆邓宁其他2、纵向一体化直接投资理论3、横向一体化直接投资理论八、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理论 1、三个理论流派(1)母子公司关系学派理论(2)子公司角色学派理论(3)子公司发展学派理论2、理论的发展趋势(1)海外子公司成长与发展的生命周期理论研究(2)对海外子公司角色的划分与母公司总体战略配置的研究(3)对海外子公司特定角色下所特有的管理模式、战略选择等问题的研究(4)对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角色演变规律的研究九、对跨国公司理论演进的综合评价 •1、市场不完全性是跨国公司理论的重要前提条件•2、优势分析是跨国公司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3、从存在机制到发展机制是跨国公司理论演进的重要突破•4、引入战略竞争分析是跨国公司理论更接近现实的标志•5、跨国公司理论的演进主要是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为实践背景的第八章第八章 新兴国际直接投资方式新兴国际直接投资方式 新兴新兴FDIFDI方式方式简要目录简要目录 股权式股权式 (新建(新建/ /并购;独资并购;独资/ /合资)合资) 传统传统 有无形资产有无形资产输入输入(如特许合同等)(如特许合同等) 契约式契约式 有(无形)资产有(无形)资产投入投入(战略联盟)(战略联盟) 无(无形)资产参与(国际外包)无(无形)资产参与(国际外包) 新兴新兴国际外包国际外包 国际外包国际外包简要目录简要目录开篇案列开篇案列定义与特征定义与特征 定义定义 特征特征 合作方式合作方式 分类分类背景与原因背景与原因 产生的必然性产生的必然性 产生的背景产生的背景 产生的原因产生的原因起源与发展起源与发展理论分析理论分析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分析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分析 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分析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分析 其它理论分析简介其它理论分析简介优势、风险与对策优势、风险与对策企业如何适应与实施外包企业如何适应与实施外包国际外包国际外包开篇案列:龙象之争开篇案列:龙象之争一、相似背景(一)地理(二)历史(三)文化二、不同路径:SWOT分析(一)SWOT介绍(二)具体比较三、差异结果(一)中国1.优势2.不足(二)印度1.优势2.不足战略外包战略外包定义与内涵(一)定义与内涵(一)一、不同的界定 1、概念列举 2、共同之处 含义随着实践和论研究的逐步深入而有所改变 均涉及到独立的第三方 ,在“外包”的过程中存在控制权的转移 涉及到企业围绕自身竞争优势的全面再造,是一种崭新的战略思维经营模式 二、普遍接受的定义 1、概念 外包 企业内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为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仅保留其最具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而(通过委托-代理契约)将其资源借助于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予以整合,(而不是自己直接生产,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绩效,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强企业对环境迅速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
战略外包战略外包定义与内涵(一)定义与内涵(一)一、不同的界定 1、概念列举 2、共同之处 含义随着实践和论研究的逐步深入而有所改变 均涉及到独立的第三方 ,在“外包”的过程中存在控制权的转移 涉及到企业围绕自身竞争优势的全面再造,是一种崭新的战略思维经营模式 二、普遍接受的定义 1、概念 外包 企业内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为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仅保留其最具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而(通过委托-代理契约)将其资源借助于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予以整合,(而不是自己直接生产,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绩效,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强企业对环境迅速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战略外包定义与内涵(二) 战略外包 指产品或服务的外包应该与组织总体的战略形成和实施过程相融合,组织必需根据其目标决定其内部活动的范围,即外包是组织战略上的需要DiRomualdo和Gurbaxani认为企业利用外包为的是满足三种战略意图:战略改善(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战略业务影响(在现有达到业务范围内改善对公司绩效的贡献);战略商业探索(重在提升与公司技术相关的资产)。
战略理论认为企业外包的原因已从最初的节约成本发展到了战略再定位、提高核心能力、实现更大的服务一体化和更高的价值创造 2、内涵 外包是一种经营战略或者经营理念 外包是一种管理模式或方法 三、概念辨析 外购 委托经营 战略联盟 虚拟经营 贴牌生产 战略外包特征 基本特征 外包的内容是可以整合在企业内部的 外包不仅涉及相关的资源转移,而且涉及相关的管理职能的重新定位 外包活动的内容是重复性的,外包活动双方的合作不是一次性的购买关系 外包的形式介于完全自制(或完全一体化)及完全外购之间,而外包形式的选择或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取决于外包的内容对企业的重要性及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贡献 外包作为一种企业实现变革的方式的特征 并行分布的作业模式(先动优势) 精干灵活的组织结构 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实现与外部资源的整合(资源整合:协同效应) 外包可以专注于核心竞争力的发展 战略外包分类 分类标准 按地域可分为“域内外包”和“离岸外包”;按发包方式,可分为“项目外包”和“职能外包”;按业务领域,可分为“制造外包”和“服务外包”,其中“制造外包”也称为“蓝领外包”(体力外包),如我国近年来承接国外转移的制造业,“服务外包”也称为“白领外包”(脑力外包),主要分为信息技术外包(ITO)和业务流程外包(BPO)。
具体含义l研发外包l生产外包l物流外包l脑力资源外包l应用服务外包l公关外包l人力资源管理外包 战略外包产生的必然性 市场的环境特点是企业实行“战略性外包”的根本原因 l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强,买方市场上顾客购买欲望呈现出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特征l竞争的地域逐渐由区域转向全球 新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战略性外包”提供了技术基础 信息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管理模式,扩张了企业的界限 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为建立“外包”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 以资源为基础的理论是现代企业战略管理主导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是由其能力所决定的一个企业要想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发现并创造自己的核心能力 采用“战略性外包”的管理模式,一方面可以集中资源与力量,在选定的领域内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外包企业可以突破企业内部资源的约束,减少建设核心竞争力的时间成本 速度竞争推动了“战略性外包”的发展 战略外包起源与发展 早期形态(政府-企业) 私营部门与地方政府通过签订合同来完成服务 工业经济时代(企业-企业;偶然的) 偶尔采用”外聘”方式临时雇佣额外的人力或签订特殊的合同“以解决供需冲突”。
企业处于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为了利用大规模生产所带来的成本节约,采取一体化经营战略 知识经济时代(常态)l外包概念的形成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兴起)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英国的私有化运动放松规制、纵向非一体化在公用事业领域极大地改变了极端的纵向一体化的传统结构 80年代中期世界各国企业的业务流程重构浪潮规模-盈利性、增长性l外包的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普及) 企业”瘦身运动“、精益生产、敏捷制造、核心竞争力 l外包的普及和流行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以后(黄金发展期) IT技术本身及应用企业组织结构的小型化、扁平化、虚拟企业战略外包理论分析(一) 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分析(1)交易费用理论u简介l科斯 首次提出“交易成本”的思想l威廉姆森等 完整的交易成本理论u主要内容l市场经济的运行是有成本的——交易费用l交易费用的涵义Ø交易的概念(康芒斯)(1)不是实际“交货”意义的“物品的交换”(转移对财物本身的物质控制)(2)一般化了的“交易”概念(移交所有权意义上的法律上的控制)“生产”活动是人对自然的活动“交易”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 A买卖的交易 法律上平等、自由的人们之间自愿的买卖关系。
战略外包理论分析(一) 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分析(2) B管理的交易 上下级的关系,上级是单个个人 C限额的交易 上下级关系,上级是集体交易费用的内涵Ø利用市场机制进行交易的成本Ø交易费用的外延(1)交易准备阶段的费用:“运用价格机制的成本” 在交易中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如获取和处理市场信息(2) 交易过程中发生的费用:为完成市场交易而进行的谈判和监督履约的费用 讨价还价、订立和约、执行和约、付诸法律规范(3)未来的不确定性引致的费用及度量、界定和保护产权的费用 不适应成本 讨价还价成本 运转成本 保护产权(如抵御海盗)战略外包理论分析(一) 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分析(3)l性质Ø是对社会财富和稀缺资源的耗损Ø高额的交易费用可能减少或消除本来可能有利的交易Ø交易费用虽然无法彻底消除,但却可以降低l决定因素Ø交易主体(行为)的两个特征: 有限理性 机会主义Ø交易特征的三个维度: 不确定性 交易的频率 资产专用性战略外包理论分析(一) 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分析(4)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外包分析u选择标准: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 外包的交易成本+外包服务商的供应成本<企业自己生产的成本u外包的动因:降低交易费用l市场交易——机会主义l企业自制——较高成本(直接生产成本+组织成本)l外包的长处(1)从交易过程看长期伙伴关系与沟通降低信息费用与履约风险(2)从交易主体看组织学习与社会互动提高认知能力降低“有限理性”;长期合作抑制“机会主义”(3)从交易特性看利用外部资源,减少可变成本,优化资本结构战略外包理论分析(一) 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分析(5)u外包是中间性的网络组织 2 经济组织形式的比较1外包是中间性的组织 边界 传统经济下的企业-市场结构 网络经济下的企业-网络-市场结构市场企业企业市场网络主要特征形式市场层级网络规范基础契约 财产权雇用关系力量互补沟通方式价格常规关系冲突解决方式讨价还价 强制行政命令互益规范 尊重弹性高低中等成员间的承诺少至多中等中等氛围精确 猜疑正式 等级开放 互益行动者意愿独立依附互相依赖战略外包理论分析(一) 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分析(6)uCheon、Grover与Teng的线性公式 Outsourcing=f(transaction costs) Transaction costs=(asset specificity, uncertainty, infrequency) 注:transaction costs:交易成本 asset specificity:资产专用性 uncertainty:不确定性 infrequency:非经常性战略外包理论分析(二) 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分析(1)资源基础理论u企业是资源的组合,其成长依赖于资源的使用状况l目的:利用异质资源建立持续的竞争优势获取经济租金和超额利润l资源的含义Ø内涵 :可以使企业实现特定任务的固定投入,是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企业的有形与无形资产。
是企业在实施其战略时可资利用的力量Ø外延:外延宽泛,难以操作大体分三类:物质资本资源、人力资本资源、组织资本资源u假设前提:资源的异质性与不可移动性l异质性:不同质的分布于各个企业中,它导致企业的异质性l不可移动性:具有粘性,难以获得和转移使企业异质性长期存在,u竞争优势的来源:特殊的异质资源l竞争优势:“该企业目前的与潜在的竞争对手无法同步执行该企业的价值创造战略(无法实施)战略外包理论分析(二) 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分析(2)l主要指向知识与能力l4个性质Ø价值性Ø稀缺性Ø不可完全模仿性Ø不可替代性u竞争优势的持续性:资源的不可模仿性l持续的竞争优势:“该企业目前的与潜在的竞争对手不仅无法与该企业同步执行企业现在所执行的价值创造战略,同时也无法复制并取得该企业在该项战略中所获得的利益”(不能实施+无法复制)l经济租金Ø李嘉图租金:稀缺资源的使用所产生的超额利润Ø垄断租金:拥有市场势力的企业对产出的人为限制Ø熊彼得租金:来自企业的创新活动l阻碍模仿的因素Ø因果关系模糊 战略外包理论分析(二) 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分析(3)Ø路径依赖性Ø模仿成本u企业资源创造竞争优势的过程u特殊资源的获取与管理l组织学习l知识管理l建立外部网络资源分析标准:1有价值的资源2稀缺的资源3不可模仿的资源4不可替代的资源持续竞争优势假设条件:1资源的异质性2资源的非流动性战略外包理论分析(二) 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分析(4)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外包分析u战略目标与资源基础:资源缺口u外包是一个可供利用的选择,填补资源缺口uCheon,Grover与Teng 的线性公式Outsourcing=f(gaps in capability)Gaps=f(resource attributes,resource allocation)注:resoursing:外包 Gaps in capability:能力缺口resource attributes:资源属性resource allocation:资源配置国际战略联盟战略联盟简要目录导言涵义l定义l种类性质特征动因l综合因素l竞争优势演变过程发展趋势中国跨国公司的战略联盟战略联盟导言战略联盟定义l一般的概念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一定优势的企业为实现自己在某个时期的战略目标,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通过股权参与或合作协议方式结成长期的、动态的联合体,以达到资源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目的。
四个内容:第一战略联盟是具有一定优势的企业之间的合作;第二战略联盟是为了实现某种战略目的;第三战略联盟是一种长期的合作;第四战略联盟是一个动态的联合体, “合则聚,不合则散”一直贯彻于战略联盟的始终l概念辨析Ø与并购Ø与卡特尔Ø与竞争Ø与业务外包Ø与虚拟企业战略联盟分类l按合作的领域 生产型 市场型 知识型l按合作的对象 纵向联盟 规模联盟 互补联盟 横向联盟 战略联盟分类l按合作的参与程度Ø股权式 企业合作的程度 合资企业 相互持股(股权互换)Ø契约式 合作研发协议 技术交流协议 生产营销协议 战略外包协议 产业协调协议 虚拟企业 供应链Ø非正式协议战略联盟性质Ø表述:是介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一种中间组织Ø图示: 市场 非正式合作项目 正式合作项目 合资企业 多数股权参与 公司 无 一体化程度 大战略联盟特征l行为的战略性l组织的松散性l地位的平等性l合作与竞争的共存性l资源的共享性l风险的分担性l范围的广泛性l管理的复杂性 战略联盟演变过程(企业联合的演化历史)阶段时间形式概述一、萌芽19世纪中-20世纪初卡特尔、辛迪加德国,流通领域,串谋垄断,不稳定,二、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中托拉斯美国,法人地位消失,垄断,稳定,反托拉斯法三、兴盛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康采恩、财团德国,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融合四、出现与发展二战后(尤其是仅二三十年)企业集团、跨国公司、战略联盟跨国公司是二战后最具竞争力的企业联合体战略联盟发展趋向l从产品联盟发展为知识联盟l从线性的联盟链到立体的联盟网络l从“硬约束”的实体联盟到“软约束”的虚拟联盟l从契约式联盟到股权式联盟l从强弱联合的互补型联盟到强强合作的竞争型联盟l从反应式的战略联盟到前瞻式的战略联盟战略联盟形成动因l竞争优势:基于价值链理论的分析u价值链理论及其对战略联盟的意义Ø价值链理论简介Ø对战略联盟研究的意义u竞争优势分析Ø低成本竞争优势创造 1规模经济效应 (1)战略联盟与规模经济 (2)生产性规模经济效应 (3)非生产性规模经济效应 战略联盟形成动因2范围经济效应 定制化经济效应的外在表现(1)战略联盟与范围经济(2)合成经济效应 C(A1,A2, …, An) ﹤C(A1)+ C(A2)+ …+ C(An)(3)定制化-多元化经济效应3协同共生效应(1)协同共生效应(2)传统竞争方式下的成本损失(3)战略联盟对传统竞争方式的改进战略联盟形成动因Ø差异化竞争优势创造 战略联盟带来价值链对变化的快速响应 1优质服务效应 2速度经济效应 (1)生产联盟的速度经济性 (2)产销联盟的速度经济性 (3)研发联盟的速度经济性 (4)信息化给联盟带来的速度性 (5)与物流企业联盟带来的速度性Ø联盟网络竞争优势创造 1联盟网络的核心思想 2联盟网络的竞争优势 (1)信息获得优势 (2)网络的高壁垒性 (3)降低投机风险 第九章 国际直接投资环境第九章 国际直接投资环境简要目录环境概述l定义l分类l特点环境因素l政治环境l法律环境l经济环境l社会环境l自然环境l基础设施环境评价l投资障碍分析法l国别冷热比较法l投资环境等级评分法l动态分析法l加权等级评分法l抽样评估法 第九章 国际直接投资环境环境概述一、定义国际直接投资环境是指一国的投资者进行国际直接投资活动时所面对的东道国的各种外部条件和因素,是指各种因素和条件的综合体。
一定的时期内,东道国(地区)拥有的影响并决定国际投资进入并取得经济效益的各种因素的有机整体是开展国际投资活动所具有的外部条件二、分类1.按投资运作过程前期环境,建设期环境,经营环境2.按因素与内容多寡狭义 广义3.按环境因素所具有的形态硬环境:自然环境、基础设施软环境:社会制度、政策法规、文化教育、政府效率4.按各因素的稳定性自然因素环境(相对稳定):自然资源、地理条件、气候、人力资源人为自然因素环境(中期可变):经济结构、劳动效率、市场条件人为因素环境(短期可变):开放进程、投资刺激、贸易政策第九章 国际直接投资环境环境概述三、特征1.综合性各种因素;各个系统全面顾及;全盘考虑2.先在性地理位置,自然条件;政治经济文化决策、方向、规模、收益3.差异性区域(热点、冷落);行业(农业、服务业、工业(材料、能源、加工业)4.动态性环境本身;评价观念改善无止境,自觉性预见性5.主观性投资者的评价最具权威第九章 国际直接投资环境环境因素一、政治环境(一)政治体制(二)政府状况(三)政局稳定性(四)政策连续性(五)国家安全性(六)国际关系二、法律环境(一)法律特征1.法律的完备性2.法律的稳定性3.执法的公正性(二)内容1.外资政策2.管理程序3.法律保护(权利、补偿、争议解决)第九章 国际直接投资环境环境因素三、经济环境(一)宏观经济环境1.国内经济因素(1)经济体制(2)经济发展水平(3)经济稳定性(4)市场环境(5)产业环境(6)要素供给2.涉外经济因素(1)国际收支(2)国际贸易(3)国际金融(二)微观经济环境能源、水源、基础设施、原材料、劳动力第九章 国际直接投资环境环境因素(三)经济政策1.外资政策2.产业政策4.贸易政策5.外汇管理政策6.金融政策四、社会环境(一)社会状况(二)社会文化语言文字、教育水平、宗教信仰、时间观念、家庭(三)社会服务五、自然环境(一)自然状况地理因素:位置、面积、地形、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第九章 国际直接投资环境环境因素气候条件:人口状况:人口结构、文化程度、人口素质(二)自然资源六、基础设施(一)基础设施(二)交通运输(三)邮电通信(四)公用事业设施第九章 国际直接投资环境环境评价一、投资障碍分析法(一)概念依据潜在的阻碍国际投资运行因素的多寡与程度来评价投资环境优劣的一种方法。
二)程序因素列举,国别评价,比较甄选(三)内容(十类)1.政治障碍2.经济障碍3.资金融通障碍4.劳动力短缺5.国有化与没收政策6.歧视性政策7.政府干预8.进口限制9.外汇管理和限制投资本金及利润的汇回10.法律及行政体制第九章 国际直接投资环境环境评价二、国别冷热比较法以“冷”和“热”因素表示投资环境优劣的一种评估方法七大因素1.政治稳定性2.市场机会3.经济发展和成就4.文化一体化东道国各阶层人民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观念目标的差异程度5.法令阻碍东道国法令体制的清晰程度及对投资的限制程度6.实质性阻碍资源、地理环境对投资的阻碍7.地理及文化差距地理距离远近;语言、文化、观念的差别第七章 国际直接投资环境环境评价国别政治稳定性市场机会经济发展与成就文化一元化法令障碍实质障碍地理文化差距A国热冷B国热冷第七章 国际直接投资环境环境评价三、投资环境等级评分法八项项目因素投资环境具体因素等级评分标准(分)资本抽回外商股权歧视和管制货币稳定性政治稳定性给予关税保护的意愿当地资金的可供程度近五年的通货膨胀率总计第十章 国际融资 第十章 国际融资简要目录一、概述(一)概念(二)特征(三)分类(四)方式二、跨国公司主要融资方式(一)国际股权融资(二)国际债务融资(三)国际信贷融资三、中国的国际融资(一)对外借款(二)利用国际直接投资(三)对外证券融资 第十章 国际融资跨国公司融资 直接融资(股票融资、债券融资) 公司融资 金融资产融资 间接融资(信贷融资、贸易融资) 项目融资 实物资产融资 国际租赁 无形资产融资第十章 国际融资概述一、概述投资——筹资——融资——国际融资(一)概念融资:资金在不同持有者之间的融通(融出与融入),以调节资金余缺。
国际融资:资金的融通发生在不同国家的持有者之间,即一国(或地区)的居民通过与本国(或地区)以外的非居民建立一系列的信用关系来实现货币资本或其他形态资本融通的行为,是国内融资的延伸二)特征1.国际融资是在一国的资金供应者与另一国的资金需求者之间进行的当事人:资金供应者、资金需求者、金融中介;国别不同具体:政府、企业、金融机构(银行)2.国际融资是采用货币资金形态或实物资金形态的国际资金转移大多货币资金形态;例外:国际租赁融资3.国际融资是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进行的国际货币市场(短期信贷、短期票据、贴现);国际资本市场(中长期信贷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非融资市场,货币兑换与支付手段交易)第十章 国际融资概述(三)分类1.按融资方式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直接协商、经纪人(只收取佣金) 跨国公司相互贷款、赊销、预付款;国际证券融资间接融资:金融中介(银行,非银行:保险公司、投资公司) (间接的资金供应 者、派生的资金供应者) 出口信贷、辛迪加贷款 2.按融资期限短期融资/中长期融资短期融资:一年以内。
银行同业拆借、银行短期信贷中长期融资:一年以上政府贷款、银行中长期贷款3.按融资目的贸易融资/项目融资/一般融资贸易融资:与国际贸易有直接联系的融资 短期:商业信用、银行信用;中长期:出口信贷(卖方、买方)第十章 国际融资概述项目融资:为特定的工程项目融通资金中长期、项目公司一般融资:克服资金短缺、调节外汇资金、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维持货币汇率4.按资金来源政府融资/国际金融机构融资/国际商业银行融资、国际租赁融资(四)方式1.国际证券融资2.国际贷款融资3.国际贸易融资4.国际项目融资5.金融租赁融资第十章 国际融资跨国公司主要融资方式一、国际股权融资(一)概念一国企业依照规定的程序向境外投资者发行可流转股权证券的国际融资方式二)特征1.资金使用的永久性2.融资金额大成本低3.涉及的法律问题复杂(三)场所(市场)1.发行市场2.流通市场(1)场内市场(2)场外市场 柜台交易 非上市股票,协议成交(非竞价买卖),券商柜台,券商、投资人直接,灵活 第三市场 上市股票,非会员券商,券商柜台,交易成本 第四市场 上市股票,直接交易(不经券商),计算机网络,成本、保密、协议,机构投资者第十章 国际融资跨国公司主要融资方式(四)方式1.境外上市外资股方式(1)直接上市涵义:操作流程(以港交所主板为例)确定保荐人与中介机构;公司背景调查;上市方案规划;上市申请;上市发售工作(2)间接上市买壳、造壳2.境内上市外资股方式B股3.存托凭证ADR,SDR, GDR4.欧洲股票第十章 国际融资跨国公司主要融资方式二、国际债券融资(一)概念发债主体为筹措资金而在国际债券市场上以外国货币为面值发行的债券。
二)特征1.资金来源广2.发行规模大3.资金期限长4.资信要求高5.存在汇率风险6,具有国家主权保障,安全性高(三)种类1.外国债券、欧洲债券2.公募债券、私募债券3.一般债券、可转换债券、附认股权债券4.固定利率债券、浮动利率债券、无息债券(四)发行过程确定发行意向;选择牵头经理人并委托组织承销团;确定发行方案;发行主准备工作;推销与承销安排;收款与上市第十章 国际融资跨国公司主要融资方式三、国际信贷融资(一)概念1.信贷货币持有者将约定数额的资金按约定的利率暂时借出,借款者在约定期限内,按约定的条件还本付息的信用活动2.国际信贷(二)种类1.短期、中期、长期2.无息、低息、中息、高息3.硬贷款、软贷款4.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国际银行贷款(三)主要方式1.政府贷款(1)概念一国政府向另一国政府提供财政资金的优惠性有偿借款2)性质经济援助类贷款:利率低、期限长、条件优惠(3)特点第十章 国际融资跨国公司主要融资方式(3)特点前提条件:良好外交关系经权力机构批准,履行法定程序附加条件贷款数量限制中长期贷款:10-30年;利率低:1-3%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三、国际银行贷款第十章 国际融资跨国公司主要融资方式 国际贸易融资一、国际贸易融资概述(一)概念 主体(二)类型1.短期贸易融资/中长期贸易融资2.一般性贸易融资/政策性贸易融资3.本币贸易融资/外币贸易融资4.信用贷款/抵押贷款(三)历史(四)特点(五)优势(六)作用(七)风险管理第十章 国际融资跨国公司主要融资方式 国际贸易融资二、国际贸易短期融资(一)概述1.概念2.特点3.内容(二)进口方贸易融资(结算融资)1.出口方对进口方提供的(1)赊账(2)票据信贷(3)承兑交单2.银行对进口方提供的(1)托收项下的融资(2)信用证项下的融资(三)出口方贸易融资(出口信贷)1.进口方对出口方提供的 预付款第十章 国际融资跨国公司主要融资方式 国际贸易融资2.银行对出口方提供的(1)短期贷款(2)打包放款(3)出口押汇(4)贴现3.国际保理(1)概念(2)服务内容(3)便利(4)类型 A双保理商模式 B单保理商模式(5)流程(四)中国实践第十章 国际融资跨国公司主要融资方式 国际贸易融资三、国际贸易中长期融资(一)概述1.概念2.历史(二)出口信贷1.概述(1)概念(2)特点(3)形式 A买方信贷 B卖方信贷(4)政府角色2.运作(1)卖方信贷的运作(2)买方信贷的运作3.风险规避(1)出口信贷保险(2)出口信贷担保第十章 国际融资跨国公司主要融资方式 国际贸易融资(三)混合贷款1.概念2.种类(1)根据混合方式的不同半混合式贷款全混合式贷款(2)根据贷款者及其提供的贷款种类的不同3.与一般买方信贷的区别(1)(2)(3)(四)福费廷1.概念2.特点3.出口方叙做福费廷业务的前提条件第十章 国际融资跨国公司主要融资方式 国际贸易融资4.利弊(1)对出口商(2)对进口商(3)对包买商(4)对担保人5.流程6.福费廷与其它类似融资方式的区别(1)与一般贴现(2)与一般出口信贷(3)与国际保理业务(五)中国实践1.出口卖方信贷2.出口买方信贷3.福费廷业务第十章 国际融资跨国公司主要融资方式五、国际项目融资第十章 国际融资跨国公司主要融资方式 国际租赁融资一、概述(一)内涵1.概念(1)租赁 依照租赁合同,出租人在一定时间内把租赁物借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分期付给出租人一定租赁费的经济活动。
2)国际租赁不同国家、不同法律制度、跨国、融资与融物的结合2.要素(1)当事人出租人(租赁公司、金融机构、制造商、经销商、经纪人、联合机构);承租人(2)租赁标的性质:实物财产、用后保持原有形态、能独立发挥效用第十章 国际融资跨国公司主要融资方式(二)功能与作用1.功能(1)投资(2)融资(3)促销(4)资产管理2.作用(1)对承租人(2)对出租人(三)演变历史1.早期租赁2.近代设备租赁3.现代融资租赁第十章 国际融资跨国公司主要融资方式(四)分类1.根据租赁目的与投资收回方式(1)传统租赁出租、两个当事人、一份合同、短期临时2)现代租赁(融资租赁)融物是形式、融资是目的A金融租赁(设备租赁)B经营租赁(服务租赁)2.根据有无税收优惠(1)节税租赁(2)非节税租赁第十章 国际融资跨国公司主要融资方式3.根据出租人购置租赁设备的出资比例(1)单一投资租赁(2)杠杆租赁4.根据租赁设备的资金来源与付款对象(1)直接租赁(2)转租赁(3)回租租赁(五)国际租赁的创新1.融资租赁债权证券化2.风险租赁3.租赁基金第十章 国际融资跨国公司主要融资方式二、 金融租赁(一)概念又称融资性租赁。
指由承租人选择租赁物,而出租人按照承租人的指定购买物品(一般为现代机器设备),并出租给承租人,与租赁物品相关的保养、维护、保险等则通常由承租人承担是现代租赁业的主体二)特点1.租赁对象2.三边关系,两份合同3.租赁期限4.全额清偿5.设备的维修保养、保险及过时风险均由承租人负担(三)形式1.直接租赁2.反租赁3.转租赁4.委托租赁5.杠杆租赁第十章 国际融资跨国公司主要融资方式(四)利弊(对承租人)1.利(1)机动灵活(2)节约税赋(3)保持举债能力(4)避免技术陈旧风险2.弊(1)租赁义务的不可撤销性(2)租赁成本高(3)失去享有资产增值的机会(4)不利于资产的技术改造(五)程序1.选择租赁物2.提出租赁申请3.租赁公司审查受理4.租赁业务谈判第十章 国际融资跨国公司主要融资方式5.签订租赁合同6.引进设备与售后服务7.支付租金8.租赁期满后的设备处理(六)合同1.内涵(1)租赁合同与购买合同的关系A相互独立B相互依存C相互制约(2)特征A财产使用权的转移B租赁标的物的限定C要式合同D不可撤销性E租金分期收回第十章 国际融资跨国公司主要融资方式2.合同的签订(1)购买合同的签约要点与具体内容(2)租赁合同的签约要点与具体内容(七)租金1.构成2.计算3.支付方式4.货币种类5.支付日期(八)保险1.作用2.保险分类3.索赔与理赔(九)世界概况1.快速发展2.渗透率提高3.经济发展与租赁发展互动4.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第十章 国际融资跨国公司主要融资方式(十)中国情况1.发展历程(1)初创阶段(2)迅猛发展阶段(3)清理整顿阶段(4)规范健康发展阶段2.企业模式(1)外商投资租赁企业(2)金融租赁公司(3)内资租赁公司3.租赁方式进口租赁为主,出口租赁为辅(1)自营进口租赁(2)进口转租赁(3)回租后的进口转租赁第十章 国际融资跨国公司主要融资方式(4)介绍租赁(5)出口租赁4.对策建议(1)面临问题ABCDE(2)对策建议ABCDE第十章 国际融资跨国公司主要融资方式 国际无形资产融资一、无形资产概述(一)概念1.资产 具备直接或间接带给企业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潜能的企业所有物(国际会计标准委员会)。
或,企业所持有的现金和可以有效的用货币计量的各种资源(中国) 括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或实物资产(有形资产)、无形资产与金融资产)2.无形资产 (1)内涵指特定主体所控制的,不具有实物形态的,对生产经营长期发挥作用且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财政部《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2001)企业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2)外延(范围) 各国差异美国:制造型、营销型、金融型 中国:第十章 国际融资跨国公司主要融资方式(二)特征1.非实体性2.垄断型3.不确定性4.共享性5.间接性6.高效性(三)分类1.一般分类(按内容、性质分)(1)知识产权类(2)权利类(3)关系类(4)综合类2.其它分类(1)按是否有法律保护法定无形资产无确定法律保护无形资产第十章 国际融资跨国公司主要融资方式(2)按来源途径自创无形资产外购无形资产(3)按是否有法定期限有法定期限无法定期限(4)按价格构成特点可确指的的无形资产 (本身可独立存在;价格可确定计算)不可确指的无形资产(5)按作用领域制造型营销型金融型二、无形资产融资(一)融资意义第十章 国际融资跨国公司主要融资方式1.拓宽企业融资渠道2.促进企业经营观念转变3.提升企业整体实力4.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二)融资策略1.创业筹资风险投资2.生产经营活动中筹资质押贷款3.以合资或合作方式吸收外资吸收外资4.一特许经营方式接受外资特许经营(三)融资方式第十章 国际融资跨国公司主要融资方式1.无形资产的许可、转让、参股(1)专利权的许可与转让(2)专有技术的转让(3)商标权的转让与使用许可(4)专利权、商标权参股投资(5)购入无形资产2.特许权融资(1)特许权 概念 分类(2)特许权融资第十章 国际融资中国的国际融资实践一、对外借款(一)前苏联借款20世纪50年代(止于1957年)两个协定;156项大工程;74亿卢布(38.47亿元)、年息2.5%。
二)无国外借款1958—1979没有借贷收入,没有外国援助(三)加快对外举债1.规模稳定增长1979:几亿美元;1999:外债余额1518.3亿美元(第二大债务国);2010:外债余额5489.38亿美元,国际标准安全线之内2.渠道多元化主体:政府、国际机构、商业贷款区域:港澳、日、美、欧3.结构比较合理期限结构:长短期9:1—3:1利率结构:币种结构第十章 国际融资中国的国际融资实践二、对外证券投资(一)对外发行债券1982, 中信,东京,100亿日元(二)中国企业境外上市(三)国内B股融资1992,上海电真空;2001国内居民第十章 国际融资中国的国际融资实践三、利用国际直接投资(一)起步阶段(1979—1986) 合资企业法、外资企业法;经济特区、利用外资工作会议、开放城市开放地区 项目8295个,实际金额83.04亿美元,港澳、沿海(广东福建)、劳动密集型与服务业,以借款为主(FDI22.9%)(二)持续发展阶段(1987—1991) 合作企业法、鼓励规定、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海南建省与设立海南经济特区,浦东开发 34208个,167.5亿美元,台资开始进入,中小企业,合资,生产性项目、产品出口企业(三)高速发展阶段(1992—1996) 南方谈话,沿江、沿边、内陆省会, 项目超前13年总和,192.02亿美元,FDI居首位,1993年开始仅次于美国。
规模大、领域广、中西部(四)调整发展阶段(1997—2000) 东南亚金融危机, 严峻挑战1999FDI绝对数首次下降,大型跨国公司、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五)稳步发展阶段(2001至今) 2001年12月入世,大项目,独资2010世界6,发展中1.第十一章 国际投资项目管理第十一章 国际投资项目管理简要目录投资项目l概念l特征l分类l周期投资项目管理l概念l特征l内容项目可行性研究l概述l可行性研究报告招标与投标项目融资第十一章 国际投资项目管理一、投资项目(一)概念 1.项目 (1)PMI(美国项目管理学会):为创造独特的产品、服务或成果而进行的临时性工作 (2)中国:为完成某个唯一性的产品或服务所做出的一次性的努力 一次性(临时性):确定的终点,不具重复性唯一性(独特性):有别于其他,独一无二 2.投资项目 投资者为达到特定目的,将一定资产投入某一对象或事业的活动一般指实物性的建设项目二)特征 1.目的性 2.一次性 3.整体性 4.阶段性第十一章 国际投资项目管理(三)分类 1.按管理需要: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 2.按行业投资用途:生产性项目、非生产性项目 3.按投资性质:新建项目、扩建项目、改建项目、迁建项目(四)周期 1.概念项目周期(项目生命周期)指一个投资项目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
即,从需要产生,项目确认,建设交工,验收合格交付使用的过程 2.内容 (1)项目确认 可行性研究 (2)项目准备 招投标 (3)项目执行 施工设计 (4)项目验收与总结评价第十一章 国际投资项目管理二、投资项目管理(一)概念1.项目管理PMI:项目管理就是将知识、技能、工具和技术应用于项目活动,以满足项目的要求需要对相关过程进行有效管理,来实现知识的应用满足或超出项目利害关系者的要求,对相互冲突的要求加以权衡)2.投资项目管理有效合理利用资源,为实现投资项目的特定目标而进行的各种努力二)特征1.管理思想现代化(系统理论)2.管理组织现代化(结构权限)3.管理方法现代化(定性分析)4.管理手段现代化(网络化自动化)(三)内容1.费用与成本管理(1)涵义把投资预算合理分配到项目周期的各个阶段,以节约成本降低费用第十一章 国际投资项目管理(2)方法 A设计阶段 招标与竞赛 限额设计 B发包阶段 C施工阶段 正常情况 临时变化 D费用结算 按月结算;竣工后一次结算;分段结算;按工期与设备原材料到货相结合结算2.设计管理 (1)初步设计(工艺设计;建筑设计:平面设计与工程设计) (2)技术设计3.施工管理 第十一章 国际投资项目管理(1)施工单位选择(2)施工进度管理 按期保质保量 (3)技术管理三、项目可行性研究(一)概述1.概念是在项目决策前进行技术经济论证的一门科学。
通过综合论证一个投资项目的市场前景、技术财务社会环境上的可行性,提出是否值得投资与如何运营的建议2.作用(1)对投资人 决策、设计依据(2)对政府部门 审批依据(3)对银行 贷款依据(4)其它第十一章 国际投资项目管理3.程序(1)机会研究(2)初步可行性研究(3)项目可行性研究(3)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4)项目评估4.实施(1)企业自己编制(2)委托咨询公司编制(二)报告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工业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手册》:10章与若干附件四、项目投标与招标第十二章 国际税收筹划第十二章 国际税收筹划简要目录一、国家税收(一)税收理论(二)现行税制二、税收筹划(一)理论(二)方法(三)实施三、国际税收四、国际税收筹划(一)涵义(二)动机(三)方法五、国际反避税第十二章 国际税收筹划一、国家税收(一)税收理论 1.税收概述 (1)定义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需求,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对经济单位和个人的物质财富进行强制、无偿地征集,参与社会产品分配,从而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2)特征 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2.税收制度 (1)税收制度 简称税制。
是国家各项税收法规与征收管理制度的总称,是征税的法律依据与纳税的法定准则其核心是税法 (2)构成要素 纳税人:依据税法规定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与个人,即纳税义务人 征税对象: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即课税客体 税率:对征税对象征税的比例或额度,是应纳税额计算的尺度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定额税率)第十二章 国际税收筹划 (3)分类 按课税对象:流转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所得税(企业、个人);资源税;财产税(房产税、车船税);行为税(印花税、契税) 按计税依据:从价税;从量税 按税收与价格关系:价内税;价外税 按税负可否转嫁:直接税;间接税 按税收管理与使用权限:中央税;地方税;共享税(二)中国税制 增值税 消费税 营业税 关税 企业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 资源税 财产税 行为税第十二章 国际税收筹划一、税收筹划(一)理论 1.税收筹划 在纳税行为发生之前,在不违反法律法规(括税法与其它相关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对纳税主体(法人或自然人)的经营活动或投资行为等涉税事项做出事先安排,以达到少缴税和递延缴税目的的一系列谋划活动。
概念辨析:偷逃骗抗税;避税;节税 2.特点 合法性;筹划性;风险性(筹划条件,筹划时效,征纳双方认定差异);方式多样性;综合性;专业性 3.分类 按需求主体:法人;自然人 按涉及区域:国内;国际 按供给主体:自行;委托 按生产经营活动的阶段:投资决策;生产经营;成本核算;成果分配 按涉及税种:主要:商品劳务税种(可转嫁、弹性小;空间小);所得税种(需求大)第十二章 国际税收筹划 按减轻税负的手段:政策派(节税派)(合法合理);漏洞派(避税派)(不违法) 4.原则 系统性;事先筹划;守法(依法纳税、合法节税,立法精神);时效性;保护性(纳税检查、账证完整);综合平衡(收益与风险,整体税负;整体理财目标)(二)方法 1.利用税收优惠政策 免税;减税;税率差异;税收扣除;税收抵免;优惠退税;亏损抵补 2.高纳税义务转换为低纳税义务 同一经济行为有多种税收方案选择,避高税点选低税点累进税率下将收入、费用安排在不同的纳税期 3.税收递延(允许企业在规定期限内,分期或延迟缴纳税款) 4.税负转嫁 5.选择有利的企业组织形式(1)独资、合伙、公司公司(利润——企业所得税——税后利润——分红派息——个人所得税)独资、合伙(无需缴纳企业所得税;仅就合伙人分得收益征收个人所得税)但筹资、风险、经营管理(法人)(2)子公司、分公司第十章 国际税收筹划6.投资结构的优化组合 社会投资(或企业投资)通过分配过程而在特定使用系统中形成的数量比例关系。
地区,产业,用途,来源,项目性质(三)实施(举例)1.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税率(25%(基准)、20%(小微)、15%(高新));优惠(农业、公共基础设施、创业投资、地区)2.个人所得税税纳税人身份;工资薪金所得福利化;劳务所得转化为工薪所得(2014)级数级数 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税率(% %)) 速算扣除数(元)速算扣除数(元) 1不超过1500元的 302超过1500元至4500元的 10105 3超过4500元至9000元的 20555 4超过9000元至35000元的 251005 5超过35000元至55000元的 302755 6超过55000元至80000元的 355505 7超过80000元的 4513505 第十二章 国际税收筹划三、国际税收(一)国际税收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政府,在依据各自的税收管辖权对跨国纳税人征税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国与国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二)税收管辖权(三)国际双重征税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在同一时期,按同一税种,对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同一跨国纳税人或不同跨国纳税人的同一征税对象同时征税四)国际税收协定有关国家为了协调相互间在处理跨国纳税人征税事物和其它有关方面的税收关系,本着对等原则通过谈判而达成的一种书面协议。
主要为了避免双重征税、反对税收歧视、加强国际税务合作防止国际偷漏税第十二章 国际税收筹划四、国际税收筹划(一)涵义跨国纳税人利用各国税法规定所存在的差别或税法规定允许的办法,采用各种公开与合法的手段做出适当的投资决策和财务安排,以减少或消除税收负担,达到国际避税目的的行为(二)动机1.刺激因素税率、税基、通胀2.客观基础税收管辖权、课税程度与方式、税率、税基、税法实施第十二章 国际税收筹划(三)方法 1.按税种类别 2.按经营活动 3.按税制要素主要方法: 1.国际避税地 2.转移价格 3.企业总机构登记注册地 4.利用双边税收协定 5.资本弱化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国际税收筹划国际税收筹划转移定价转移定价l内部贸易内部贸易 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子公司,以及子公司之间跨越国界的相互提供商品与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子公司,以及子公司之间跨越国界的相互提供商品与劳务的交易活动又称跨国公司内部国际贸易(有跨国公司参与的国劳务的交易活动又称跨国公司内部国际贸易(有跨国公司参与的国际贸易占全球的际贸易占全球的70--80%,内部贸易占世界贸易的%,内部贸易占世界贸易的1/3以上)以上)l性质性质 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际贸易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际贸易u与传统的国际贸易的共通性与传统的国际贸易的共通性Ø跨越国境的商品流通跨越国境的商品流通Ø是两个经济实体的交易是两个经济实体的交易Ø交易结果会影响两国的国际收支交易结果会影响两国的国际收支u自身的特点自身的特点Ø交易行为是在同一所有权企业内部进行的(主体为同一所有者)交易行为是在同一所有权企业内部进行的(主体为同一所有者)Ø交易价格是由公司内部自定的交易价格是由公司内部自定的Ø交易动机是为实现企业内部的经营与管理交易动机是为实现企业内部的经营与管理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国际税收筹划国际税收筹划内部贸易与转移价格内部贸易与转移价格l转移价格转移价格 跨国公司与关联企业进行交易是所遵照的价格。
跨国公司与关联企业进行交易是所遵照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程度上不受市不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由总公司高层决策者根据全球战略目标与整体最大场供求关系影响,由总公司高层决策者根据全球战略目标与整体最大利润人为确定利润人为确定l定价基础定价基础 成本与市场成本与市场 以内部成本为基础的定价体系(如成本加成)以内部成本为基础的定价体系(如成本加成) 以外部市场为基础的定价体系(如可比非受控)以外部市场为基础的定价体系(如可比非受控)l特点特点Ø非市场性非市场性Ø目的性目的性Ø灵活性灵活性Ø计划性计划性Ø隐蔽性隐蔽性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国际税收筹划国际税收筹划内部贸易与转移价格内部贸易与转移价格l税务作用税务作用Ø节减所得税节减所得税Ø节减关税节减关税 ((1)一般情况)一般情况 ((2)区域关税同盟)区域关税同盟Ø逃避预提税逃避预提税l非税务作用非税务作用Ø加强竞争优势加强竞争优势Ø调整子公司形象调整子公司形象 ((1)提高盈利水平、资信水平以利在金融市场筹资)提高盈利水平、资信水平以利在金融市场筹资 ((2)调整与当地政府、工会及民众关系)调整与当地政府、工会及民众关系Ø规避风险规避风险 ((1)政治风险()政治风险(2)汇率风险()汇率风险(3)货币风险)货币风险Ø调拨资金、对付管制调拨资金、对付管制Ø其它作用其它作用 ((1)优惠待遇)优惠待遇 ((2))“反倾销反倾销”指控指控第十二章 国际税收筹划五、国际反避税(一)转移价格税制 预约定价(二)避税地对策第十三章 对国际直接投资的规制(国际投资法)简要目录一、国际投资法概述二、国际投资法律关系三、国际投资法律规制的一般问题四、单边规制(国内法)五、国际协调(国际法)六、投资保险(保证)七、争端解决八、与国际直接投资有关的其它问题九、中国的涉外投资法简要目录一、国际投资法概述二、国际投资法律关系三、国际投资法律规制的一般问题 (一)外资准入 (二)准入后的管理 (三)外资保护与鼓励 (四)特许协议(经济开发协议)四、单边规制(国内法) (一)资本输入国的外国投资法 (二)资本输出国的海外投资法 (三)FDI的自由化与便利化趋势五、国际协调(国际法) (一)双边投资条约(MITs) (二)多边投资条约(BITs) 1.区域多边(区域) 2.全球多边(多边)六、投资保险 (一)国内制度 (二)国际规则七、争端解决八、与国际直接投资有关的其它问题 (一)与投资有关的贸易政策措施 (二)与投资有关的竞争政策问题(反垄断制度) (三)与投资有关的环境问题 (四)知识产权保护 (五)投资税务八、中国的涉外投资法一、国际投资法概述(一)概念 调整国际私人直接投资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特征 1.私人 2.直接 3.国内国际 4.管理型(三)渊源 1.国内法渊源 资本输入国;资本输出国 2.国际法渊源 国际条约;联合国规范性文件;国际惯例;国际投资案例(四)体系 外国投资法 资本输入国法 外汇管理法 国内法 涉外税法 资本输出国法 海外投资保险法国际投资法 双边条约 国际条约 区域性条约 国际法 国际惯例 全球性条约 非约束性国际文件(五)基本原则 1.国家主权原则 自然资源所有权(完整、永久);经济战略决策权(国际投资、跨国公司管理监督权);经济行为管理权(国有化、征用) 2.公平互利原则 (六)作用 1.保护国际投资 (1)保证给予外国投资以公正待遇 (2)关于政治风险的保证 (3)企业自主权的保障 (4)为解决投资争端提供便利 (1)资本输入国 (2)资本输出国 2.鼓励国际投资 3.管制国际投资(七)国际投资法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 1.与国际贸易法 2.与国际经济法 3.与国际公法 4.与国际私法对国际(直接)投资的规制二、国际投资法律关系(一)法律关系概述 1.法律关系的概念 2.法律关系的特征 3.法律关系的要素 4.法律关系的分类(二)法律关系主体 1.国家 2.政府间国际组织 3.私人 (1)自然人 (2)法人 跨国公司对国际(直接)投资的规制(三)法律行为 1.概念 国际投资法律行为是国际投资法内的行为,也就是国际投资法主体有意识进行的、具有法律意义的、为国际投资法所调整的、可产生国际投资法上的效果的涉法性行为。
2.特征 3.分类 4.主要行为 (1)国家的行为 条约行为;调控和管理行为;合作与协调行为 (2)国际组织的行为 协调行为;监控行为 (3)私人的行为 接受管理行为;求偿行为对国际(直接)投资的规制(四)主要关系 1.管理关系 (1)资本输出国对海外投资的管理 鼓励;保护;管理 (2)资本输入国对外国直接投资的管理 鼓励;限制 2.合同关系 (1)合同类型 国家契约 商业性投资合同 (2)法律适用 一般而言,所有合同均受制于国内法 国际债券的履行适应于发行地国家法律 对国际(直接)投资的规制 (3)国家契约 A概念 B特征 C性质 D法律适用 对国际(直接)投资的规制三、国际投资法律规制的一般问题(一)外资准入 1.涵义 2.准入标准本质上是一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 3.涉及问题 (1)主体资格 限制及与本国人要求差异的客观存在;国际协调消弭差异; 例如,中国,1999年《外商投资商业企业试点办法》,合营者资质: (2)准入领域 禁止、限制、允许、鼓励 例如,中国《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列举:鼓励、限制、禁止(其余允许) (3)出资比例 最高、最低比例 体现了对外资投资方向的控制 世界通行。
美国:电报、卫星通讯不超过20%;航空运输不超过25% 对国际(直接)投资的规制 类别:一般性规定(上限:匈牙利49%下限:中国25%;上下限:土耳其10—4%);类别差异 (4)运营期限 时间过长,形成垄断 例如:印尼30年;越南50年(最长不超过70年) (5)资本进入程序(投资审批) 目的:国际收支平衡,与经济规划发展目标一致,涉及国家安全、国计民生、国民经济关键部门,避免集中于少数经济部门经济畸形发展 主要问题:审批机构、审批范围、审批标准 审批程序:申请、审查、批准 (6)外国投资企业的设立 以中外合资企业为例 申请立项,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签订合营企业协议、合同及章程,审批,办理登记注册手续对国际(直接)投资的规制(二)准入后的管理 1.资金与财务会计管理 (1)资金管理 出资时间;借贷资金(欧美1:3;中国7:10—1:3);股权变更 (2)财务会计管理 与内资企业相同;专门规定 中国:《外商投资企业财务管理规定》《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及《实施条例》、《外资企业法》及《实施细则》原则性规定 2.购销业务管理 (1)物资采购 国内采购(当地化,货币与价格);国外采购(进口许可证、外汇平衡、禁止转移价格) (2)产品销售 产品外销(创汇能力、外销价格);产品内销(首先、可以)对国际(直接)投资的规制3.劳动雇佣管理 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劳动管理规定》(1994) (1)技术与管理人员 只有当地无法胜任的;内外人员雇佣比例(缅甸25%;埃及75%);逐步当地化 (2)非专业技术人员 例如:埃及90%、智利85%4.技术引进管理 中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
(1)引进对象 先进、适用 (2)合同管理 必备条款、禁止性条款 (3)审批5.场地使用管理6.清算管理 普通清算(《外商投资企业清算办法》,已废止,使用《公司法》);破产清算对国际(直接)投资的规制(三)外资保护与鼓励1.外资待遇 (1)涵义 外国投资者在资本输入国从事投资活动时的法律地位 (2)主要待遇 A国民待遇 B最惠国待遇 C国际标准待遇 D公平与公正待遇 E差别待遇2.对外资的的保证 (1)国有化与补偿的保证 国有化与征用 补偿 (2)资金与利润汇出的保证 对国际(直接)投资的规制3.对外资的优惠 (1)所得税减免 (2)关税减免 (3)固定资产折旧优惠 (4)再投资优惠 (5)信贷优惠 (6)财政补贴或费用优惠 (7)土地使用优惠4.争议解决 (1)争议类别 (2)投资者之间争议解决的途径 司法解决(管辖权;法律适用) 仲裁解决(仲裁协议;仲裁程序)对国际(直接)投资的规制四、东道国的规制(资本输入国的外国投资法)(一)涵义 资本输入国(二)立法模式 1.统一的外国投资法 2.各专门法组成的外资法体系 3.以国内法来调整(三)内容 1.保护 外资待遇;对外资的保证;优惠措施;争议解决 2.鼓励 税收优惠、补贴 3.监管 (1)外资准入 投资者资格;投资领域;出资比例;投资审批;外资企业的设立 (2)准入后的管理 资金与财会管理;购销业务管理;劳动雇佣管理;技术引进管理;场地使用管理;外资企业的清算管理(四)中国情况对国际(直接)投资的规制五、母国的规制(资本输出国的海外投资法)(一)涵义(二)目的与内容 1.对海外投资的鼓励 出口信贷 资金扶持 技术扶持 税收扶持 海外投资保险 外援附设条件 投资协定(避免政治风险;避免双重征税) 信息服务 2.对海外投资的监管 投资限制 (国际收支;先进技术;输出就业) 财务审查 (转移定价;财务欺诈) 信息公开 其它政策法律(三)中国情况对国际(直接)投资的规制六、FDI的自由化、便利化趋势(一)FDI的自由化趋势 1.涵义 2.历程 (1)蜜月期(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初期) (2)限制(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70年代) (3)放松管制(20世纪80年代以后) (4)更为迅猛(20世纪90年代以来) 3.表现 (1)市场准入的放松 A市场准入度的提高 立法原则:肯定清单—负面清单;服务业市场准入扩大 B投资者权利限制的减少 C履行要求的废除 D外资审批程序的改革 对国际(直接)投资的规制(2)待遇标准的提高 A国民待遇适用对象与范围的扩大 B最惠国待遇的扩展 C提供绝对待遇标准(二)FDI的便利化趋势 1.涵义 (1)定义 (2)与自由化的区别 2.表现 (1)东道国的便利化措施 A投资促进中的便利化措施 a投资决策前 协助潜在投资者当地考察;向潜在投资者提供信息服务 b投资决策后 协助审批与获得许可 c后续 对国际(直接)投资的规制 B减少投资者权利限制 C提高政府管理能力 审批程序改革与透明度提高 (2)母国的便利化措施 A信息便利 B技术支持 C金融便利 D财税支持 E海外投资保证制度 对国际(直接)投资的规制七、国际协调概述(一)涵义(二)必要性 1.矛盾 2.法规(三)方式优点缺点双边选择缔约伙伴:节约时间、成本;容易加快进程灵活调整内容:利于自身目标不利于弱国没有全球效力区域涵盖较多国家灵活性排他性与投资转移效应多边全球效力利于发展中经济体标准难以确定,难以协调对国际(直接)投资的规制八、双边规制(一)涵义 定义 分类 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投资保证协定(美国式) 促进与保护投资协定(德国式) 双边税收协定(二)内容与作用 1.保护 (1)内容(7条) 投资与投资者定义 市场准入条件 投资者待遇标准 外汇转移 运营条件 对国际(直接)投资的规制 国有化、征收与补偿 争端解决机制 (2)评价 较好的完成了投资保护的目的 2.促进 (1)内容 (2)评价 并没有很好地完成投资促进的功能 3.自由化 (1)内容 (2)评价 较好地完成了FDI自由化功能(三)中国情况 1982与瑞典第一个—2000 94个—2012 150多个(2010年底,全球2807个)对国际(直接)投资的规制九、区域规制(一)涵义(二)内容 1.内容 投资与投资者定义、投资政策自由化、外资政策的透明度、外资准入与运营条件、外资待遇标准、外汇转移要求、投资保护及投资争端解决;限制性商业行为、消费者保护、劳工标准;技术转让、竞争、环保、税收、信息披露、雇佣与劳动关系、科技创新与不正当支付;投资贸易服务知识产权竞争政策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灵活性与现实性(例外、部分废除、保障和义务承诺) 2.比较 (1)投资规则内容比较 (2)对成员约束力比较(三)评价 1.投资创造效应 2.投资转移效应对国际(直接)投资的规制(四)现状 全球70多个 1.欧盟 《建立欧洲共同体条约》(《罗马条约》)、《建立欧洲联盟条约》(《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2.《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 3.东盟对于区域性投资的有关协定 4.中国—东盟自贸区投资协议 5.亚太经合组织关于国际投资的指导原则(五)中国情况 中国—东盟自贸区投资协议(中国的第一个自贸区) 《货物贸易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协议》《服务贸易协议》(2004-2007)-《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2009)对国际(直接)投资的规制十、多边规制(一)单项1.世界银行/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 (1)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the Settlement of Investment Disputes; ICSID) 私人投资者与东道国的争端 (2)《解决国家与其他国家国民之间投资争端的公约》(《华盛顿公约》) 1996年。
2.世界银行/多边投资担保机构 (1)多边投资担保机构(the World Bank (WB)/Multinational Investment Guarantee Agency (MIGA)) 法律地位; (2)《建立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汉城公约》) 对国际(直接)投资的规制 介绍:1985年10月 内容:(1)合格的投资者;(2)合格的投资;(3)合格的东道国(发展中国家)(4)险种险别:战争内乱险;征收与类似措施险;货币转移险;违约险3.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 ILO) (1)国际劳工组织 (2)《关于多国企业与社会政策的三方面声明》 (Tripartite Declaration of Principles Concerning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Social Policy)4.国际商会(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 ICC) (1)国际商会 (2)《对付勒索与贿赂:国际商会行为准则与建议》 (Combating Extortion and Bribery: ICC Rules of Conduct and Recommendations) 对国际(直接)投资的规制(二)综合1.联合国贸发会议 《跨国公司行为守则(草案)》 (1)制定背景与过程 A、联合国跨国公司委员会 1974年,经社理事会的咨询机构( U.N. 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 ,美国纽约 B、联合国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委员会(U.N. Commission o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1994年,联合国贸发会议辅助机构(UN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UNCTAD) ,瑞士日内瓦 C、国际投资、技术与企业发展司 (2)内容框架 (Draft UN Code of Conduct on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71条;6部分 1.Preamble and Objectives 1.Preamble and Objectives 2.Definition and Scope of Application(1-5;5) 2.Definition and Scope of Application(1-5;5) 3.Activities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6-46;41) 3.Activities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6-46;41) 对国际(直接)投资的规制 A General and political(6-20;15) B Economic, financial and social(21-43;23) C Disclosure of information(44-46;3) 4.Treatment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47-58;12) 4.Treatment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47-58;12) A General treatment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by the countries in which they operate(47-53;4) B Nationalization and compensation(54) C Jurisdiction(55-58;4) 5.Intergovernmental Co-operation(59-65;7) 5.Intergovernmental Co-operation(59-65;7) 6.Implementation of the Code of Conduct(66-71;6) 6.Implementation of the Code of Conduct(66-71;6) A Action at national level(66;1) B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al machinery(67-70;4) C Review procedure(71;1) (3)未决事项 (4)法律性质 (5)作用 对国际(直接)投资的规制2.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外国直接投资待遇指南》(1)背景与过程(2)性质与作用(3)基本内容 前言 适用范围 外资准入 外资待遇 征收及单方面改变或终止合同 争端解决(4)评价 对国际(直接)投资的规制3.OECD《多边投资协议》(Multilateral Agreement on Investment; MAI) 对国际(直接)投资的规制4.WTO (1)介入原因 (2)既有努力 (GATT GATS TRIMs TRPs) A、《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 (Agreement on Trade-related Investment Measures; TRIMs) (1)涵义 (2)内容 A正文 B附件 (3)影响 A积极 B消极 对国际(直接)投资的规制 B、《服务贸易总协定》 C、《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 D、《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 E、《关于争端解决的规则与程序的谅解》(3)《多边投资框架》(MFI) A、背景 B、必要性 C、进程 D、前景 十一、投资保险(保证)(一)十二、争端解决(一)概述 1.国际投资争端 ( 1)含义 指国际私人直接投资过程中产生的争议。
即外国私人投资者(个人或公司)与东道国政府(或其机构)、企业或个人因外国私人投资问题而发生的争议 (2)特点(特殊) A争议主体特殊 B涉及问题特殊 C引致后果特殊 (3)分类 A从主体 国内外私人投资者之间的争端;外国投资者与东道国政府之间的争端;资本输出国与资本输入国之间的争端 B从起因 基于契约引起的争端;非直接基于契约引起的争端 2.国际投资争端解决 (1)意义 (2)形式 合同条款约定;国内法确定;双边条约商定;多边条约规定 (3)方法(二)方法 1.协商 2.调解 3.东道国当地救济 4.(本国)外交保护 5.外国法院诉讼 6.国际仲裁 7.ICSID机制 8.WTO解决方式(三)中国与外国投资者争端的解决十三、与国际直接投资有关的其它问题(一)与投资有关的贸易政策措施(二)与投资有关的竞争政策问题(反垄断制度)(三)与投资有关的环境问题(四)知识产权保护(五)投资税务十四、中国的涉外投资法(一) 第十四章 国际直接投资与中国国际直接投资与中国简要目录一、引进来: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一)发展历程 1.改革开放之前 2.改革开放—“入世” 3.“入世以后”(二)作用二、走出去: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一)宏观考察(国家视角) 1.必要性(作用) 2.历程 3.特点(二)微观分析(企业视角) 1理论分析 (1)现实世界经济格局下的理性选择(约束与机遇) ——全球价值链:嵌入与攀升 (2)既有跨国公司理论的指导与借鉴 ——跨国公司FDI理论与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 2.战略构想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一、引进来: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一)历程 1.建国初期(1950—1978) 2.改革开放阶段(1979—) (1)起步阶段(1979—1986) 合资企业法、外资企业法;经济特区、利用外资工作会议、开放城市开放地区 项目8295个,实际金额83.04亿美元,港澳、沿海(广东福建)、劳动密集型与服务业,以借款为主(FDI22.9%) (2)持续发展阶段(1987—1991) 合作企业法、鼓励规定、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海南建省与设立海南经济特区,浦东开发 34208个,167.5亿美元,台资开始进入,中小企业,合资,生产性项目、产品出口企业 (3)高速发展阶段(1992—1996) 南方谈话,沿江、沿边、内陆省会, 项目超前13年总和,192.02亿美元,FDI居首位,1993年开始仅次于美国。
规模大、领域广、中西部 (4)调整发展阶段(1997—2000)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 东南亚金融危机, 严峻挑战1999FDI绝对数首次下降,大型跨国公司、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 (5)稳步发展阶段(2001至今) 2001年12月入世,大项目,独资2010世界6,发展中(二)作用 1.弥补资金不足 2.促进经济增长 3.引进技术设备管理,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4.扩大就业 5.增加财政收入 6.推动外贸发展 7.促进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发展 8.提高资产质量 9.缩小经济差距 10.其它(如观念、文化)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宏观考察一、必要性(作用) 经济全球化客观要求;国内市场格局与产业升级;国内资源约束;规避贸易壁垒;企业全球战略与资源全球配置;中国国际地位二、历程 1.初步发展阶段(1949-1978) 专业外贸公司(贸易企业);与贸易相关企业(航运、金融) 规模小;港口、大城市;贸易相关活动(贸易性投资) 2.进一步发展阶段(1979-1985) 商业、船运、建筑;合资 3.加快发展阶段(1986-1992) 企业数量规模、投资领域、投资区位(120国家地区) 4.调整发展阶段(1993-1998) 国内经济政治状况;治理(清理)整顿 5.新的较快发展阶段(1999-) 政府鼓励“走出去战略”;境外加工贸易(周边国家);中国的跨国公司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宏观考察三、特点1.发展速度快2.投资规模扩大3.投资主体多元化4.地区分布多元化全球分布但主要在亚非集中在9个5.行业分布各行业均由但集中在境外加工贸易与资源开发主要有6个6.投资方式新建为主并购发展,合资合作为主存在独资7.海外公司独立性较差仅限母子双向联系;没有形成自己的营销网络与信息渠道微观分析 现实世界经济格局下的理性选择全球价值链:嵌入与攀升一、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统治与治理 (一)物质财富的创造层面 1.理论分析:GVC(统治、治理) 2.战略举措 (1)全球战略 (2)投资与生产 (3)贸易交换 (二)制度文化层面 制度、文化、终极价值二、现实世界经济格局下的理性选择(一)物质财富创造层面 1发展路径:嵌入全球价值链并向上游攀升 2核心问题: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创造性资产的培育 (1)企业层面 人力资本 技术微观分析 现实世界经济格局下的理性选择全球价值链:嵌入与攀升 组织 制度 (2)区域层面 区域产业集群 区域文化 区域创新系统 (3)政府层面 A培育创造性资产 B搭建产业平台 C改善政府服务(4)个体层面 人力资本 (二)制度文化层面微观分析 跨国公司FDI理论与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导言:FDI的基础:宏观与微观视角 1.现实状况 2.历史视角一、FDI的可能性 1.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2.投资与外贸的依存二、FDI的产业选择 1.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理论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3.边际产业论微观分析 跨国公司FDI理论与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三、FDI的区位选择 1.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理论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3.边际产业论 4.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四、企业所有权优势与FDI 1.传统的优势利用(前提)论的静态分析 (1)主流跨国公司理论 (2)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理论 2.最近的优势获取(利用)论的动态解释微观分析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构想一、实施积极的“走出去”战略(一)必要性 经济全球化客观要求;国内市场格局与产业升级;国内资源约束;规避贸易壁垒;企业全球战略与资源全球配置;中国国际地位(二)可能性 国家经济发展;企业实力(资金、技术、管理、人才)二、产业与行业选择(一)考虑因素 1.要素禀赋 2.企业优势 3.转型特点(二)产业选择 1.第一层次分析:制造业 2.第二层次分析:传统与新兴产业 3.第三层次分析:交通运输、化学化工、电气机械、纺织服装、普通机械 微观分析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构想三、企业主体选择(一)考虑因素 1.微观产业组织特点 2.外向活动进程 3.经验与教训(二)企业选择 1.制度优势 2.非制度优势四、区位选择 1.新兴产业与发达经济体 2.传统产业与其他经济体五、演化步骤 不规则出口-固定代理-直接海外销售-设立生产基地六、成长路径 1.自己创建与发展 2.嵌入全球价值链并成长微观分析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构想七、经营当地化(一)涵义(二)意义(三)内容 1.经营管理 2.人员 3.工资分配 4.品牌 5.研发 6.资金第十五章 国际间接投资 国际间接投资简要目录一、国际信贷投资(一)概念(二)种类(三)方式二、国际证券投资(一)国际证券投资概述(二)国际证券投资理论(三)国际证券投资分析(四)国际证券投资的发展趋势(五)中国证券投资市场国际信贷投资一、国际信贷投资(一)概念1.信贷货币持有者将约定数额的资金按约定的利率暂时借出,借款者在约定期限内,按约定的条件还本付息的信用活动。
2.国际信贷国际间的资金借贷活动,一国在国际金融市场向另一国提供贷款二)种类1.短期、中期、长期2.无息、低息、中息、高息3.硬贷款、软贷款4.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国际银行贷款(三)主要方式1.政府贷款(1)概念一国政府向另一国政府提供财政资金的优惠性有偿借款国际借贷投资(2)性质经济援助类贷款:利率低、期限长、条件优惠(3)特点前提条件:良好外交关系经权力机构批准,履行法定程序附加条件贷款数量限制中长期贷款:10-30年;利率低:1-3%2.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3.国际银行贷款(1)定义一国银行或银团,按市场价格水平向另一国借款人提供的不限定用途的贷款国际借贷投资(2)分类外国贷款欧洲贷款(3)特点 1.用途比较自由 2.利于大额融资 3.贷款条件较苛刻(4)信贷条件借款成本与财务安排 1.利息 2.费用(管理费、代理费、杂费) 3.本息偿还方法 4.贷款期限的确定 5.贷款的提前偿还 6.贷款的担保国际借贷投资一、中国实践(一)前苏联借款20世纪50年代(止于1957年)两个协定;156项大工程;74亿卢布(38.47亿元)、年息2.5%。
二)无国外借款1958—1979没有借贷收入,没有外国援助(三)加快对外举债1.规模稳定增长1979:几亿美元;1999:外债余额1518.3亿美元(第二大债务国);2010:外债余额5489.38亿美元,国际标准安全线之内2.渠道多元化主体:政府、国际机构、商业贷款区域:港澳、日、美、欧3.结构比较合理期限结构:长短期9:1—3:1利率结构:币种结构国际债券投资二、国际债券投资(一)债券1.概念一国政府、金融机构与工商企业为筹措资金,遵照一定的程序,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规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是一种债务融资凭证2.要素 面值 币种与发行时所设定的票面金额,代表发行人在到期日必须支付的金额 价格 债券发行时的价格平价、溢价、折价;交易价格) 利率 (票面利率)发行债券是规定应付的并直接印刷在债券票面的利率固定 利率,浮动利率3.特征 安全性 (发债主体,收益受法律保护,债务非权益凭证) 流动性 (变现性仅次于银行存款) 收益性 (利息收益、资本利得、再投资收益) 收益的有限性(不计复利、利息固定)国际债券投资4.分类 发行主体 政府债券(公债:国债、地方债)、金融债券、公司债券 发行方式 公募债券,私募债券 债券形态 剪息债券(附有息票,分期付息),贴现债券(低于面额发行,到期按面额偿还) 发行地域 国内债券(国内,本币),国际债券(国外发行、外币)(二)国际债券1.概念一国政府、国际组织、金融机构与工商企业为筹措资金,遵照一定的程序,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以外国货币为面值发行的债务融资凭证。
2.分类(1)理论分类:发行国、发行地、面值货币 外国债券 发行人在外国发行的,以发行地货币为面值 欧洲债券 筹资人在面值货币发行国以外的第三国发行 国际债券投资 全球债券 在全世界各主要资本市场同时发行,并且可在这些市场内部与市场之间自由交易的一种国际债券如,美元全球债券:美元面值,同时在纽约(国内)、东京(欧洲债券市场) (2)实务分类(国际清算银行) 按利率结构 固定利率债券(利率、期限固定,不可转换) 浮动利率 (在债务期间,根据市场利率定期调整 与股权相联系债券(按约定条件换取股权) 按发行主体 金融机构、公司、政府 3.发行过程 确定发行意向(市场,规模,币种,种类,期限) 接受信用评级(标普,穆迪) 选择牵头经理人并委托组织承销团(协商意向、计划、费用) 确定发行方案(报批工作、发行条件(公募、私募)、时间表) 发行准备工作(具体情况尽职审查) 推销与承销安排; 收款与上市国际债券投资4.投资收益(1)投资收益 在一定时间内获得的利润(利息收益、资本利得、再投资收益)(2)收益率 A、概念 在一定时间里投资于债券所得收益与初始投资额的比率。
B、种类 名义收益率 约定支付的债息额与债券面额的比率不能说明投资收益水平) 当期(本期)收益率 年债息额与当期实际购买价格比率说明投资者每年取得债息额水平高低) 到期收益率 从买入债券到到期时止的收益率综合的年平均收益率) 持有期收益率 某一持有时期内(从买入到卖出)的收益率 (3)收益(率)曲线 A概念 表示债券的利率期限结构,即在一定时点不同期限的债券的到期收益率与到期期限之间的关系横轴:期限(到期时间);纵轴:到期收益率 国际债券投资B、类型正向反向水平C、理论解释(债券的利率期限结构理论)市场预期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市场分割理论国际股票投资一、股票(一)概念三项权利(盈利时的分红要求权、解散时的剩余财产分配权、股东大会的参加表决权)(二)性质权证证券,要式证券,有价证券,可转让证券,虚拟资本(三)种类1.普通股;优先股(四)价值面值(股票上标明的金额)净值(每股代表的公司实际资产的价值)市值(市场买卖价格)内值(所代表的真正价值,取决于未来预期收益。
五)收益收益:所获取的利润(股息、红利、股票溢价)收益率:收入与购入成本的比率优先股、普通股) 当期、持有期(六)交易方式现货、期货、保证金(融资、融券)、期权股指期货国际股票投资三、国际股票(一)概念世界各国大企业公司按照有关规定在国际证券市场上发行和交易的股票二)国际股票1.海外直接上市的国际股票大的公司企业在成熟的国际证券市场上向境外投资者募集并在境外上市的股票N股、L股、T股、S股、H股2.存托凭证(depositary receipt,DR)本国银行开出的外国公司股票的可转让保管凭证3.欧洲股权(Euro Equities)面值货币所属国以外的国家或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并流通的股票三)国际化的国内股票1.境内上市而以外币购买的股票 B股(人民币特种股票)国际股票投资2.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 QFII资本市场未完全放开之前,外汇资金转换为当地货币,专门账户,资本利得股息可汇出的一直市场开放模式四)场所(市场)1.发行市场2.流通市场(1)场内市场(2)场外市场 柜台交易 非上市股票,协议成交(非竞价买卖),券商柜台,券商、投资人直接,灵活 第三市场 上市股票,非会员券商,券商柜台,交易成本 第四市场 上市股票,直接交易(不经券商),计算机网络,成本、保密、协议,机构投资者投资基金一、概念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证券投资方式。
即,通过发行基金单位,集中投资者的资金,由基金托管人托管,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用资金,从事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投资二、特点1.专家理财2.风险较小3.管理与运作法制化4.选择性强,适合各类投资者5.交易成本低(购买费、管理费、印花税)三、分类1.公司型;契约型(公司、信托契约;股票、收益凭证;投资者、基金公司、管理公司、托管公司、承销商,投资者、基金管理公司、托管公司)投资基金2.开放型;封闭型开放型:投资基金发行的资本总额和份数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基金自身的需要及金融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随时增发新的基金份额或赎回发行在外基金单位的投资基金封闭型:基金规模在发行前已确定,在发行完毕后的规定期限内,基金规模固定不变的投资基金 相同 区别: 1.期限不同封闭式基金通常有固定的封闭期,而开放式基金没有固定期限,投资者可随时向基金管理人赎回 2.基金单位的发行规模要求不同封闭式基金在招募说明书中列明其基金规模,开放式基金没有发行规模限制 3.基金单位转让方式不同封闭式基金的基金单位在封闭期限内不能要求基金公司赎回,只能寻求在证券交易场所出售或柜台市场上出售给第三者开放式基金的投资者则可以在首次发行结束一段时间(多为3个月)后,随时向基金管理人或中介机构提出购买或赎回申请。
投资基金4.基金单位的交易价格计算标准不同封闭式基金的买卖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并不必然反映公司的净资产值开放式基金的交易价格则取决于基金的每单位资产净值的大小,其卖出价一般是基金单位资产净值加5%左右的首次购买费,买入价即赎回价是基金券所代表的资产净值减去一定的赎回费,基本不受市场供求影响5.投资策略不同封闭式基金的基金单位数不变,资本不会减少,因此基金可进行长期投资,基金资产的投资组合能有效地在预定计划内进行开放式基金因基金单位可随时赎回,为应付投资者随时赎回兑现,基金资产不能全部用来投资,更不能把全部资本用来进行长线投资,必须保持基金资产的流动性,在投资组合上需保留一部分现金和可随时兑现的金融商品 四、设立与运作五、管理第十六章第十六章 灵活的国际投资方式灵活的国际投资方式简要目录一、国际租赁二、国际工程承包三、国际风险投资(一)内涵(二)主体(三)资金来源(四)运作过程四、其它灵活的国际投资方式国际工程承包国际工程承包一、涵义一、涵义(一)概念(一)概念(二)业务范围(二)业务范围二、方式二、方式1.1.总包(全部工程,全部责任,可转包分包)总包(全部工程,全部责任,可转包分包)2.2.单独承包(一家承包商独揽一个工程)单独承包(一家承包商独揽一个工程)3.3.分包(分项或部,各分包商均对业主负责)分包(分项或部,各分包商均对业主负责)4.4.二包(总包商或分包商进行转包,二包商不与业主联系,但对总包商分包商负二包(总包商或分包商进行转包,二包商不与业主联系,但对总包商分包商负责)责)5.5.联合承包(共同承揽,共同对业主负责)联合承包(共同承揽,共同对业主负责)6.6.合作承包(事先合作协议,不论哪家招标,共同参与,但仅招标者对业主负责)合作承包(事先合作协议,不论哪家招标,共同参与,但仅招标者对业主负责)三、合同三、合同(一)种类(一)种类1.1.按价格构成与确定按价格构成与确定总价合同(工程总价,单价不详细)总价合同(工程总价,单价不详细)单价合同(按实际完成工作量,单价详细)单价合同(按实际完成工作量,单价详细)成本加酬金合同(实际发生成本(施工费、材料费)成本加酬金合同(实际发生成本(施工费、材料费)+ +商定的管理费、利润)商定的管理费、利润)国际工程承包国际工程承包2.2.按承包内容按承包内容(二)内容(二)内容合同定义合同定义业主业主承包商承包商工程师工程师转让与分包转让与分包开工与竣工开工与竣工检验与检查检验与检查工程移交工程移交工程变更工程变更价格与支付价格与支付特殊风险特殊风险争议解决争议解决四、管理四、管理(一)总部管理(一)总部管理(二)(二) 现场管理现场管理国际风险投资国际风险投资一、涵义一、涵义长期的风险性股权融资。
是对创业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创业企业提供资本支持,长期的风险性股权融资是对创业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创业企业提供资本支持,并通过资本经营服务对所投资企业进行培育和,在企业发育成长到相对并通过资本经营服务对所投资企业进行培育和,在企业发育成长到相对成熟后即退出投资的以实现自身资本增值的一种特定形态的金融资本投资行成熟后即退出投资的以实现自身资本增值的一种特定形态的金融资本投资行为二、特点二、特点1.1.高风险高收益高风险高收益2.2.长期投资长期投资3.3.组合投资组合投资4.4.权益投资权益投资5.5.分阶段投资分阶段投资6.6.高新技术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中小企业7.7.主动参与管理型专业投资主动参与管理型专业投资8.8.具有再循环性具有再循环性三、作用三、作用1.1.高科技产业的助推器高科技产业的助推器2.2.为高科技中小企业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为高科技中小企业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3.3.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资源利用率国际风险投资国际风险投资四、与高新技术产业关系四、与高新技术产业关系(一)高新技术产业涵义(一)高新技术产业涵义1.1.概念概念资金的产业投入;产品的技术含量资金的产业投入;产品的技术含量2.2.特征特征智力知识密集智力知识密集高投入高投入高风险高风险高回报高回报带动性强带动性强技术发展周期短技术发展周期短(二)风投与高新技术产业关系(二)风投与高新技术产业关系1.1.风投提供资金来源风投提供资金来源2.2.风投分担风险风投分担风险3.3.风投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风投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单个发展,数量增加)(单个发展,数量增加)4.4.给风投者带来高收益给风投者带来高收益国际风险投资国际风险投资五、主体五、主体(一)投资者(一)投资者(二)风险投资机构(二)风险投资机构公司制公司制有限合伙制(有限责任股东有限合伙制(有限责任股东——有限合伙人;无限责任股东有限合伙人;无限责任股东——普通合普通合伙人)伙人) 资金资金99%99%——收益收益75-85%75-85%;资金;资金1%+1%+管理管理——收益收益5-25%5-25%(三)创业企业(三)创业企业六、资金来源六、资金来源(一)富有阶层(一)富有阶层(二)基金(二)基金养老、退休、捐赠(大学)养老、退休、捐赠(大学)(三)投行(三)投行(四)公司(四)公司国际风险投资国际风险投资七、风投七、风投企业企业运作过程运作过程(( 一)种子期一)种子期技术酝酿与发展阶段技术酝酿与发展阶段仅有产品构想,没有产品原型仅有产品构想,没有产品原型任务:研发(专利、核心竞争力、适用)任务:研发(专利、核心竞争力、适用)特点:资金需求少,科技创业家自己解决特点:资金需求少,科技创业家自己解决+ +种子资本(技术、市场、财务、企业种子资本(技术、市场、财务、企业管理;成文)管理;成文)(二)导入期(二)导入期技术创新与产品试销阶段技术创新与产品试销阶段样品、生产方案工艺,但需与市场结合进一步完善样品、生产方案工艺,但需与市场结合进一步完善经费显著增加,原有风投增资(导入资本)经费显著增加,原有风投增资(导入资本)任务:中试;适销对路产品。
解决问题:产品与市场,产品与生产;任务:中试;适销对路产品解决问题:产品与市场,产品与生产;技术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三)成长期(三)成长期技术发展与生产扩大阶段技术发展与生产扩大阶段产品、生产方法与工艺定型,管理风险凸显(管理、财务、法律)产品、生产方法与工艺定型,管理风险凸显(管理、财务、法律)成长资本:原有风投、新增风投银行资金(销售盈利)成长资本:原有风投、新增风投银行资金(销售盈利)风投考虑退出风投考虑退出国际风险投资国际风险投资(四)扩张期(四)扩张期支出仍大于收入融资以提高生产销售能力支出仍大于收入融资以提高生产销售能力上市前的资金拓展上市前的资金拓展(五)成熟期(五)成熟期技术成熟、产品进入大工业化生产阶段技术成熟、产品进入大工业化生产阶段成熟资本(风投少介入:企业自身、传统融资;利润率降低)成熟资本(风投少介入:企业自身、传统融资;利润率降低)八、风投的进入与退出八、风投的进入与退出(一)进入(一)进入1.1.投资项目的产生与初选投资项目的产生与初选产业、技术、市场、项目、规模人员与管理产业、技术、市场、项目、规模人员与管理2.2.投资项目的调查、评价、选择投资项目的调查、评价、选择接触、调查接触、调查——确定项目确定项目3.3.投资项目的谈判与协议签订投资项目的谈判与协议签订(二)退出(二)退出公开上市(公开上市(IPOIPO、借壳上市);收购(大公司、其它风投);回购;破产清算、借壳上市);收购(大公司、其它风投);回购;破产清算国际风险投资国际风险投资九、九、风投风投的运作流程的运作流程1.1.筹措资本,建立风投公司(基金)筹措资本,建立风投公司(基金)2.2.收到申请,进行识别、筛选、挑选出有高增长潜力的投资项目收到申请,进行识别、筛选、挑选出有高增长潜力的投资项目3.3.与创业者接洽,评估投资项目,达成并签订投资协议与创业者接洽,评估投资项目,达成并签订投资协议4.4.监督与,以使资本增值监督与,以使资本增值5.5.风投退出风投退出第十七章 课程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