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中韩气学家对佛教的哲学批判――以张载和徐敬德为中心-第1篇.docx
22页论中韩气学家对佛教的哲学批判――以张载和徐敬德为中心 张载,字子厚,陕西凤翔眉阝县人,生于宋真宗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卒于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8年) 注1因为他家住在眉阝县横渠镇,并曾在横渠镇讲学,所以后来学者称他为横渠先生张载流传至今的著作主要有:《正蒙》(《西铭》、《东铭》收录在其中的《乾称篇》)、《横渠易说》、《经学理窟》、《张子语录》、《后录》、《文集佚存》、《拾遗》等徐敬德,字可久,号复齐,唐城人他比张载晚400多年,生于李朝成宗二十年(公元1489年),卒于李朝明宗元年(公无1546年)注2 因晚年隐居松京(令开城)郊外花潭,故时人称其为花潭先生徐敬德的著述不多,他56岁(中宗三十九年(公元1545年))那一年在病床上写的《原理气》、《理气说》、《太虚说》、《鬼神死生论》等四篇文章,是他的重要著作,此外还有《复其见天地之心说》、《温泉辨》、《声音解》、《皇极经世数解》、《六十四卦方圆之图解》及《卦变解》等著作这是他哲学思想的主要资料,合编为《花潭集》张载和徐敬德分别是中国和韩国学术思想史上两位颇有影响的"气学派"的重要代表。
张载是中国宋明理学中气学思想的奠基者,他提出的一些哲学思想和哲学范畴,对宋明理学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而且还影响到韩国的徐敬德而韩国哲人徐敬德的气论思想,成为尔后朝鲜时代显赫一时的"退溪学"和"栗谷学"的先声徐敬德比张载大约晚四百年,生活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有着很大差异,但两人都从儒学中气学一派的立场出发,从哲学高度对佛教作了大体相近的批判本文试图通过对张载与徐敬德两位气学大师的社会、文化背景的比较以及他们批判佛教的哲学内容的分析,解读和透视这两个极为相似的哲学事件的文化意义一、张载和徐敬德哲学的社会背景(一)张载哲学的社会背景中国社会自后汉末以来,宦官跋扈,外戚专横,豪族鱼肉,官吏腐败,人民在专制制度下,民不聊生加之洪水频繁,黄巾起义等天灾人祸,社会处于极度不安与混乱之中,作为当时社会指导思想的儒学,由于陷入了训诂之中,而陷入了单纯的古典文本研究,丧失了指导社会的生命力魏晋时期一些玄学家们试图摆脱"名教"的束缚,而向往"任自然",一些人放纵情欲以寻求肉体的刺激一般百姓和知识分子在社会混乱和不安的生活中急需精神上的安慰和寄托在这种情况下,佛教和道教的宗教性的终极的关怀,给陷于黑暗中的百姓带来了一线希望。
这就促使了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印度佛教大约在后汉中叶传入中国,佛教中的大乘空宗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以无为本的玄学思想相通,佛教便依附玄学而传播自己的思想这样,佛教自然而然地开始在中国传播佛教的发展亦带来了繁盛的佛教艺术和译经事业,它对中国艺术和文化的发展影响甚大与佛教同时发展的道教,到了五胡十六国时代,由于社会更加动荡不安,而进一步得到发展,直至北魏时期达到了宗教化的繁荣时期这样的社会背景也影响到了思想领域,从而也成为老、庄思想的流行以及清谈思想出现的背景唐代实行了与魏晋九品中正制度不同的制度,即通过科举制度来扩大官吏选拔,随之儒学方面出现了一些著名的人物虽然唐初的王通、傅奕及唐中期的韩愈、李翱等是站在儒学的立场上对佛教进行批判的代表人物,但他们只是从"费财"、"伦常"、"夷夏"等方面批判佛教,并没有涉及到哲学的基本问题柳宗元,刘禹锡虽有所涉及,亦较简略 宋初的思想家继承唐代韩愈等批判佛道复兴儒学的传统,孙复指出: 汉魏而下,则又甚焉,佛老之徒,横于中国,彼以死生祸福虚无报应为事……于是其教与儒齐驱并驾,峙而为三吁!可怪也去君臣之礼,绝父子之戚,灭夫妇之义,儒者不以仁义礼乐为心则已,若以为心,得不鸣鼓而攻之乎!注3 佛教与儒齐驱,对伦理纲常确是很大的冲击,也于仁义礼乐不利,因此主张鸣鼓而攻之。
孙复着重从伦理上批佛、老张载曾出入道教和佛教,然后又反诸《六经》,他说:某向时,说以为已成,今观之全未也然而得一门庭,知圣人可以学而至注4 从而悟到儒学的道对当时的佛教学家和儒学家迷恋于佛教的态度,张载的弟子范育曾指出:自孔孟没,学绝道丧千有余年,处土横议,异端间作,若浮屠老子之书,天下共传,与《六经》并行而其徒侈其说,以为大道精微之理,儒家之所不能谈,必取吾书为正世之儒者亦自许曰:"吾之《六经》未尝语也,孔孟未尝及也",从而信其书,宗其道,天下靡然同风, 无敢置疑于其间,况能奋一朝之辩,而与之较是非曲直乎哉!注5 释、老以为"大道精微之理",儒家《六经》不及释、老,故自诩应以释、老之书为"正";而儒者亦自愧不如释、老,信其书,宗其道,靡然天下,无敢置疑在这种情况下,无人奋起争辩,以较是非曲直唯独张载"以命世之宏才,旷古之绝识,……闵乎道之不明,斯人之迷且病,天下之理泯然其将灭也,故为此言与浮屠老子辩,夫岂好异乎哉?盖不得已也"注6 张载从哲学理论上对佛、老进行了批判注7 (二) 徐敬德哲学的社会背景高丽的时期,在思想精神领域占主导地位的是佛教,佛教以"三世轮回"、"因果报应"、"灵魂不灭"等佛教教理,为高丽王朝的护国护王服务。
佛教便得到高丽王朝的重视,高丽太祖王建在《十训要》第一条中说:"我国家大业,必资诸佛护卫之力"于是王朝借用政治权力,大力扶植佛教,动用大批人力和物力,到处修建佛教寺院,出版佛教经典,提高僧侣地位,王子和国王的亲属出家当僧侣者亦大有人在虽然高丽朝亦倡导儒家学说,如《十训要》第十条说:"博观经史,鉴古戒今,周公大圣"等,设立国子监进行儒家思想教育,但并没有以儒教代替佛教,佛教大僧侣享有与世臣大族同等的社会政治大权,甚至拥有比世臣大族还要大的农庄,他们免除田赋,这就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削弱了国家的物质基础,而引起了国贫问题的出现同时,佛教大僧侣拥有比世臣大族更大的农庄,在土地兼并过程中,加剧了僧侣农庄主与世臣农庄主的冲突,亦加剧了社会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当李代王朝(朝鲜朝)推翻了高丽朝后,为安定政治、经济上的混乱局面,采取了抑制佛教大僧侣土地兼并政策,多次没收清理寺院土地并极力宣扬、推广程朱理学,把它提升为正统的指导思想和"经邦治国"的真理在这种情况下程朱理学就在"破邪显正"旗帜下,排斥佛教思想在这种时代主流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新兴士大夫阶层,儒学也被大大奖励在儒教至上主义社会中,佛教不得不受到遏制,虽然几次试图再起,但都遭到了失败,佛教便从"国教"的位置上跌落下来,到了朝鲜朝以后,佛教便成为以妇女为主要信仰对象的宗教而流传至今。
尽管在当时形成了遏制佛教、奖励儒教的社会文化的氛围,但曾作为长期支配社会文化和国民精神的佛教来讲,无论是社会影响还是学问上的价值层面都不可能完全被排斥对此,徐敬德以自己的"宇宙发生论"为根据,批判佛教的虚无主义和空的思想二、张载和徐敬德哲学的文化背景为叙述方便,分为文化背景和学术思想渊源两方面来进行阐述(一) 文化背景首先,从相同的方面来考察,张、徐两人虽处不同国家和时代,但都遇到了佛教严峻的挑战,并作出了近似的回应宋是经过唐末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社会大动乱、大破坏后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宋明理学是为了重新建构破坏了的伦理道德和精神家园而产生的朝鲜前期的性理学亦是在相似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朝鲜建国初期,社会混乱,李氏王朝把性理学作为国教从而把它"官学化",其思想和哲学作用均是在适应时代需要的背景下产生的张载和徐敬德虽然是国籍不同的学者,但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有着相似之处,而两者的理学思想正是在这种背景中孕育并发展起来的印度佛教自汉传入中国后,长期与中国本土的儒教、道教文化冲突融合到了北宋时,儒、释、道三教的文化整合并未完成,宋代的儒家哲学家为了抗拒佛教的渗透和影响,便从理论思维层面批判佛教,其代表人物便是张载。
张载较之唐代韩愈对佛教采取"人其人,以其书,庐其居" 注8 的简单方法,大不相同这与宋代在数学、天文学、地理、历法、地质、医学、生理学、农学等科学技术的繁荣的背景下所产生的对哲学的新的需要是息息相关的徐敬德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随着朝鲜的创业,统治者为实施"抑佛兴儒"政策,开始批判佛教的"虚无"、"空"思想,同时奖励儒学,而新的学风也随之形成的时期科学技术领域中也得到了飞跃的发展,从天文学到农学、印刷术、火器制作、医学等各个领域都迎来了科学的变革这种学术背景便成了张载和徐敬德形成其独特思想的契机其次,从异的角度来分析宋代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得到发展,商业发达,城镇繁荣,科技进步,被称作世界三大发明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已完成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疑经舍经"的解放思潮,各家各派思想不断涌现,而且北宋各州、县纷纷设立学校以及私人创办书院,也促进了学术思想的发展,从而学术思想领域中也出现了新的风气,成了北宋理学形成的契机这时期的著名理学家有周敦颐、张载、二程,以及讲述象数学的邵雍等到了南宋,朱熹继承周、邵、张、程等人思想,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张载作为理学的奠基者,在宋明理学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徐敬德的境遇则不同他生活的朝鲜朝前期,是性理学传入朝鲜后经过活跃的研究而开始形成朝鲜性理学的时期,即以程朱理学为中心进行众多研究的时期因此徐敬德与张载不同,他直接接触到程朱理学,并受其影响换言之,张载是奠定理学基础的人,而徐敬德所接触的是程宋理学集大成的学说,他接受了张载的气学、程朱的理学和邵雍的象数学等丰富的思想,并形成独立的思想(二) 学术思想渊源宋明理学家都以极大的兴趣研究六经之首的《周易》,张载也不例外张载著有《横渠易说》,徐敬德亦著有《卦变解》,又说《周易》是"一部义众理丛"注9 ,由此可见,两者都很重视《周易》的研究而且徐敬德的学风与宋儒的学风有着很大关联,因此,张载和徐敬德思想有相似之处 但张载与徐敬德思想的渊源不同张载是理学形成时期的学者,对理学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他的思想是独自学习《六经》后体悟了儒学之道,并经过自之穷究而获得的当时有人曾认为,张载思想源出于二程,但其与事实不符《杨龟山集》云:横渠之学,其源出于程氏,而关中诸生尊其书,欲自为一家故余录此简以示学者,使知横渠虽细务必资于二程,则其他故可知已 注10对此程颐说:"表叔平生议论,谓颐兄弟有同处则可;若谓学于颐兄弟,则无是事" 注11。
他的这个解释不是自谦之辞,而是事实我们从二人的哲学思想体系来看,旨趣大相径庭朱熹说:"横渠之学,是苦心得之,乃是致曲,与伊川异" 注12又说:"横渠之学,实亦自成一家" 注13"自成一家"和"与伊川异",说明程颐主理与张载主气虽可互补,却确实异趣张载之学,得力于自己的用功体悟穷究"学者少有能如横渠辈用功者近看热得横渠用功最亲切,直是可畏"注14 而张载自己也说:"学贵心悟,守旧无功"注15 ,这是的确之言,张载融会中国古代各家思想,而归于儒,其儒学已是会通儒、释、道三家之学的新儒学徐敬德的思想渊源与张载大不相同第一,徐敬德是宋代以后的人,他继承、发展了作为当时朝鲜思想史主流的样的儒学思想第二,徐敬德的思想受邵雍象数学的影响很大首先,我们从徐敬德对朝鲜性理学的继承与展开来考察其思想渊源有关宋儒对徐敬德的影响,主要指他在自己的论文中提到过的宋五子(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邵雍)注16 的影响,而在李珥的《经筵日记》中载有表现徐敬德与中国新儒学关系的内容:"许晔每尊敬德以为可断箕子之统,闻珥论,敬德之学出于横渠,责珥曰,君言如此,仆所深忧,若曰,花潭之学兼邵、张、程、周,则可矣君精专读书十余年后,可论花潭地位。
珥曰,恐珥读书愈久而愈与公见背驰也"注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