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童蒙须知》看中国古代儿童教育学规的基本内涵.doc
3页从?童蒙须知?看中国古代儿童教育学规的根本内涵 从?童蒙须知?看中国古代儿童教育学规的根本内涵 1中国古代童蒙学规概述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古代学校便有学规之实先秦?礼记?中的?弟子职?篇曾详述弟子在侍奉老师、从师受教、饮食起居和洒扫进退等各个方面应遵循的礼仪形式,并自称学那么,当可视为古代学规之始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观念引领下,两汉儒学空前勃兴此种背景下,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都要求学生遵从严密周到的礼仪到了唐代,学校系统及其其内部管理制度日益完备,加之科举制度的助力,学规学礼制度进一步完善宋代,学规正式成为学校规章制度的代名词,并在官学、书院和蒙学三类教育机构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规传统,学规内容也更加系统化如仁宗时期的?京兆府小学规?便是一篇内容非常完好的学规,该文件规定了学生入学手续、课程教学内容、违纪处分方式以及假日管理规定等多项内容[1]作为官学和私学礼仪根底的蒙学学规在两宋时期也纷纷出现,并呈现出系统的内容组织不少学者都为民间私学特别是蒙学厘定学规,著名者如陈淳的?小学诗礼?、真德秀的?家塾常仪?、?教子斋规?和高登的本文由论文联盟搜集整理?修学门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童蒙须知?、?训蒙斋规?、?程董二先生学那么?还为蒙学学规开启了以须知、学那么的形式来训练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传统[2]。
在继承宋代蒙学传统的根底上,明清儿童教育理论开展更趋完备,各地普遍设立童蒙教育机构,成为中国古代儿童教育集大成的时代当时,较具规模的社学、义学或私塾均有订立学规,为蒙童严立行为标准,详订功课日程,旁及日常管理事宜,以之作为学校管理和生徒学习的根据古代学者认为童蒙幼教是教育中最基储最重要和最具难度的一个环节明代学者沈鲤在?义学约?中说到养蒙极大事,亦最难事盖终身事业此为根本,而混沌初开,非可以旦夕取效者童蒙教育如此为古代社会所重视,因此童蒙学规亦成为古代学者大力倡导与投入的根底教育核心内容 2朱子?童蒙须知?学规内容构成 ?童蒙须知?为南宋大学者、理学家宋熹写的一篇启蒙读物,成文早于?弟子规?500多年童蒙须知?篇首?序?文曰: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语言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后面的正文也恰恰是按照衣服冠履、言语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字和杂细事宜五个部分来表述的,在衣服冠履方面先要做到端庄整洁,将头、腰、脚三个部位都紧束起来,不可宽慢;其次是要保护衣物,做到吃饭时不能被油渍污染,行路时不能被泥垢弄脏,脱下来的衣服折叠整齐,还要经常浣洗言语步趋方面要声音轻缓、行走端正,不高声喧哗、不浮言戏笑、不快走蹦跳;长辈教导时更当虚心倾听,听到别人的过错要包容包藏,私下告知对方使其改正。
洒扫涓洁方面须做到时常清扫居处之地,保持室内家具环境干净读书写字方面,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三位一体,声音响亮,不误读错读;写字要姿势到位,正确使用笔墨纸砚关于最后一项杂细事宜,?童蒙须知?列出了很多内容,上表只是选取了一部分典型的事例 3?童蒙须知?学规内涵解读及其对当代儿童教育的启示 进一步审视朱子?童蒙须知?五个方面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该学规对儿童行为的约束主要表如今个体自身行为和与别人的关联行为两个大的层面 1.个体自身行为层面的约束首先表如今自身仪容仪态,而其首要表达是衣饰穿着是否符合要求;其次是语言表达要轻声柔和,行走要端正舒缓;然后是要勤于起居家务,使室内清洁以上这些根本行为标准都做到了,才是对自身正确学习行为习惯的要求;这些要求包括整顿学习所需的几案和书册、按照正确和标准的方法阅读和写字等等 2.与别人的关联行为又可分为两大层次,即对父兄师长和学伴友人两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其中,如何礼貌地对待父兄师长是?童蒙须知?一文的重要内容从言语步趋方面,要谦恭虚心地听从父兄长上的教督,即使是长上的批评有不当的地方,也不能当下辩白;假设父母长上有所唤召,就得一改平时舒缓行走的速度而疾走向前应答。
洒扫涓洁方面,要替父兄长上整理散乱的文字纸札杂细事宜方面,要称呼长辈的名而不能直呼其字;外出归来必向长者作揖问安;在长辈面前吃饭不能发出声音;路途中遇到长者必须正立拱手且疾趋而揖对待学伴友人的层面,对别人提出的意见或批评要虚心承受;听到别人不好的行为不去宣扬;与众人一同坐在席间时要敛身正姿,尽可能少占空间等等 与我国当前的小学生守那么或行为标准相比,?童蒙须知?的学规内容具有鲜明的生活化特征五个方面的内容都是从儿童日常行为出发进展约束,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学生易于付诸施行,也易于检验监视从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目的层次来看,?童蒙须知?显然是属于第一个层次修身的在宋代忠君报国思想主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童蒙须知?中居然连一个和报效国家社会相关的字眼都没有,而只是针对个人及个人对父母师长等的关系展开学规,这充分说明了古代童蒙学规的生活化、务实化与人性化 而古人对这些根本准那么的成效坚信不疑,所以?童蒙须知?篇末这样总结道:凡此五篇,假设能遵守不违,自不失为谨愿之士,必又能读圣贤之书,恢大此心,进德修业,入於大贤君子之域,无不可者可见,对于儿童教育而言,不是要把行为标准定的高不可及,立论高远,而是要易于理解、易于执行、易于检验,这样反而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