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新苏南模式对长三角一体化的借鉴与启示.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18299557
  • 上传时间:2022-06-2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4.09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新苏南模式”对长三角一体化的借鉴与启示    张小龙 於爱民 邵书怀 汤嘉 王玉凤Summary:苏南人民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扎根苏南大地,结合苏南实际,抢抓新一轮改革开放,利用靠近上海的区位优势,积极吸引海外投资,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在发展理念、增长方式、管理模式、产权制度、一体化发展方面较过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本文通过对长三角一体化的目标任务,总结新苏南模式的某些成功经验,并对长三角一体化提出具体建议Abstract: Under the guidance of Xi Jinping's socialist thoughts in the new era, the people of Southern Jiangsu have firmly relied on the people, rooted in Southern Jiangsu, combined with Southern Jiangsu's reality, and seized a new round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aking advantage of its location close to Shanghai, actively attracting overseas investment and driving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fundamental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erms of development concepts, growth methods, management models, property rights systems, and integrated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som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the new Southern Jiangsu model through the goals and tasks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puts forward specific suggestion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Key:新苏南模式;长三角一体化;借鉴启示Key words: New Southern Jiangsu model;integration of Yangtze River Delta;reference and enlightenment:F127                                      :A                                  :1006-4311(2020)31-0028-021  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目标苏南地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中心,是江苏经济最发达的区域,苏南地区范围包括:苏州、南京、无锡、常州、镇江五市,截至2019年,全国GDP99万亿人民币,苏南五市GDP总额57436亿元,占比6%左右,人均GDP突破15万元,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城镇化率超过70%。

      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候,人力、知识、信息、资本等生产要素客观上突破限制,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参与分工协作,以上海为例,上海已经完成工业化,制造业等传统产业利润率逐步下降,产业结构逐步向上升级,原有的产业结构需要要周围转移,江苏和浙江可以承接部分上海转移出来的产业,随着全球分工越来越深化,上海发展总部经济,研发经济,产业链占据高端,但同时也离不开中下游的产业链进行配套,江苏浙江与上海地理相近,人文相亲,可以发挥各自比较优势,一体化的发展就是打破行政壁垒,使不同地区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不因行政干扰而形成小圈子经济,各自为政,增加内耗,不同地区产业高度雷同,不能产生协同和集聚效应,恶性竞争,扰乱市场,不能发挥比较优势,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目标就是打造一个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群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打造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大战略举措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利于抱团进一步参与全球分工和产业链,有利于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探索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制度体系和路径模式,引领经济带发展,为全国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示范;有利于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念,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最终目标,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充分发挥区域内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提升长三角地区整体综合实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把长三角地区建设成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引领示范区,成为在全球有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成为能够在全球配置资源的亚太门户。

      2  新苏南模式本质上就是苏南城市的率先一体化苏南地区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早在1983年费孝通先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邓小平考察苏州时提出小康概念,率先提出苏南模式这一概念,苏南以農村干部能人为主体大力兴办乡镇企业,并得到政府大力支持,以集体经济为主的苏南农村得到发展逐步富裕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共同富裕,但随着90年代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苏南模式遇到体制上的阻力,90年代经济学家吴敬链率先提出新苏南模式这一概念,由原先的乡镇企业集体经济向私有化民营经济转型的这一模式称为新苏南模式,新苏南模式跳出了原来靠村干部能人既是党政干部又是企业负责人,企业规模不大,但供养财政,权责不分,大包大揽,负担越来越重,不能面向市场,产权不明导致企业法人积极性不高,各城市各自为政,重复建设,恶性竞争,不可能协调发展新苏南模式重视产权制度的确立,公是公,私事私,明确了不同经营主体的边界范围,政企分开,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发挥比较优势,大大提高了发展效率,避免了无序竞争,民营企业的逐步壮大,大大发挥了集聚效应和规模优势,苏南各城市地理相近,人文相亲,与上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苏南利用上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国际资本流动的机遇,率先主动承接上海,接轨上海,做好上海产业链外延的配套转移,苏南一体化的发展本质上就是经济发展减小差距,共同发展的过程,从苏南以往的一体化经验来看,首先苏南地区的文化认同是苏南一体化的思想基础,早在古代时期,周文王的儿子泰伯奔吴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得农耕文明和生产技术,苏南地区是吴语体系,吴文化得到了苏南地区人民的情感认同,推动了苏南人民的心灵融合,带来了通商通婚;其次苏南人民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历来崇文重教,温文尔雅,崇尚礼仪是推动苏南地区一体化的文化基础,苏南人民深知知识改变命运,要想富起来,必须尊重科学尊重技术,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要转变思想观念,变等靠要为主动出击,个人带动集体,先富帮扶后富;第三,在发展的路径上苏南人民坚持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工业化带动城镇化,走工业强市的发展路子,利用紧邻上海的有力条件,吸引外资到当地建立工业园区,出口加工区,有力的促进了资本积累,提高了就业率,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使得政府有条件增加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事业的投入,增加对民生保障方面的投入;第四,政府亲商廉政,苏南地区政府亲商惠商,明白招商引资的重要性,创造条件让经商者创业者落地生根,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第五是建立跨市域一体化联动机制,在执法、民生、投融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率先开展合作,比如联合推动重大政策协调互动,共同开展太湖生态经济圈政策合作。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江苏实践中,江苏对苏南一体化提出更高的要求,苏南在一体化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带动苏中苏北地区联动和辐射作用,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内创新发展体制初步确立,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建成较为完备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现代金融体系,服务型政府基本确立,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3  新苏南模式对长三角一体化的启示3.1 建立实体化运作的一体化组织工作体系苏南率先成立苏南一体化理事会、苏南自创区专家咨询委员会、设立苏南自创区管理服务中心,建设一体化重大科技支撑平台,按照“统筹布局、开放共享”的原则,加强省与地方联动,部署实施一批跨区域、辐射带动面大、具有全局影响力的重大科技支撑平台下一步长三角也应在相应协调机制下,成立真正能够发挥实体化的组织工作网络体系,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G60科创走廊施行外商投资负面清单、长三角统一企业登记门槛、区域内交通一卡通,住房公积金三省一市互联互通等有力举措,打通最后一公里3.2 集中各自比较优势,形成产业发展各有特色,产业链互补的新格局苏州市要加快构建“四核多区两中心”一体化创新发展格局,持续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无锡市要加快构建“一城三核多特”一体化创新发展格局高标准建设太湖湾科创走廊,重点建设太湖国际科技园、江阴滨江科技城等创新核心区常州市加快构建“一城两区多园”一体化创新发展格局,重点建设常州科教城创新核心区,重点推进光伏科技产业园、中关村科技产业园、西太湖科技产业园等重大科技平台建设南京市加快构建“一圈双核三城多园”一体化创新发展格局,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杭州的发展定位于互联网金融城市、科技创新中心和旅游强市,宁波定位于中国重要的国际化贸易门户城市、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具体来讲宁波将围绕着“国际门户、商贸之都、文化名城、海湾都会”四个目标实现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合肥定位于打造成泛长三角西翼中心城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基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智慧城市;国际知名的大湖生态宜居城市和休闲旅游目的地未来在长三角区域联盟的协调下,各中心城市发挥比较优势,各自带动周边城市形成区域子中心,形成产业链互补,资源共享、资本密集、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高度分工协作的区域创新体3.3 构建长三角各城市协同发展新格局就江苏而言,进一步做好苏南一体化这篇大文章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下一步将苏南一体化好的经验和做法,逐步扩大到苏中苏北,分区施策,对于苏南来讲,下一步的重点在协同创新产业体系,根据自己资源禀赋合理进行产业分工协作,主要面向现代服务业、数字产业、智能制造、新能源以及信息技术等高端产业进行分工协作,比如区域内投融资区域中心可以放在苏州,建立苏南股权交易中心,苏南科技金融中心,苏南各城市联合设立苏南现代服务产业政府孵化基地,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苏中应该进一步融入苏南经济圈,除了承接苏南转移的产业以外,可以进一步发展电子、纺织、钢铁等产业,深化与苏南地区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苏北要学习苏南的成功经验,比如成立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加快对接苏南转移的产业,与苏中,苏南通力合作,缩小城乡差距,做好城乡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浙江北部与苏南经济联系紧密,都属于上海1小时经济圈,环太湖经济圈,应进一步加快苏南浙北一小时经济圈,提升铁路公路互联互通,统筹推进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公、铁、空、水通达水平和联动能力,协同建设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方面,将协同推进京杭大运河、太湖等重点跨界水体联保专项治理,江蘇和浙江产业互补性强,浙江民营经济,互联网经济发达,江苏外向型经济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比较发达,可以优势互补,形成错位发展态势,上海以长三角为平台,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重点是建设具有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成为长三角的信息中心、投融资中心、交通枢纽中心,进一步辐射长三角,引领长三角的发展安徽要进一步融入江浙沪经济圈,首先要从思想上文化上融入上海经济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民风政风,加快城市化建设、提高城镇化率,加快。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