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路EDA实验指导.pdf
9页电路 EDA 实验指导 实验七感性电路功率因数提高 一、实验要求: 1)在不同值的并联电容下仿真出负载、电容和电源所在支路的电流值 2)找出 cos接近 1 时所需并联的电容值 二、实验目的掌握功率因数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三、实验电路图及数据分析: 图 1 实验原电路图 图 2 C=1μF 时各支路电流值的仿真结果 1) :仿真出各支路的电流值如图2,改变电容值,接线不变再次测量多次的 电流值仿真结果如表1可推导出功率因数为: λ =cos= 22 RCL R P P = 2 1 2 2 2 2 2 R CI I LRI R C R 或= R CL P arctancos= 2 2 arctancos R C RCI I R L 其中 ω =2πf,将计算出的功率因数值填入表1根据实验接线电路图2 画出 对应的电流相量图,如图3 所示 由图 3 与表 1 可见,改变电容大小不会影响负载的电流,也就是不会改变负 载的有功功率 但是电容的无功功率 “ 补偿” 了电感 L 的无功功率, 减少了电源的 无功功率,从而提高了电路的功率因数 2) :根据相量图可以知道,改变电容只导致了 C I的大小改变。
所以改变电 容使 cos=1 时,总电流 S I将达到最小值 0 I= R L I R arctancos,此时电路 发生并联谐振,由相量图得出电容大小为C= SR U R L Iarctansin=380μF 或由并联谐振电容电感复功率和为0 得出 C= LI U R S 2 2 =378μF 在 EWB 中把电 容调整在 350~400μF 之间仿真,使总电流Is最小最后调整到大小C=376μF 时能使 Is=34.86A 为最小值,依此数据算出的功率因数λ =0.9999,见表 1找 到使 cos=1的电容值与计算在误差范围内相符, 所以电容 C=376μF就是这次 实验所要求找出的参数,实验完成 图 3 电路的电流相量图 表 1 不同电容值下各支路电流值的仿真结果 电容值 C/μF 电流仿真值功率因数 λIs/A IR/A Ic/mA 1 43.74 43.79 70.00 0.8007 2 43.70 43.79 140.0 0.8015 3 43.66 43.79 210.0 0.8023 4 43.62 43.79 280.0 0.8031 5 43.58 43.79 350.0 0.8039 6 43.53 43.79 420.0 0.8047 7 43.49 43.79 490.0 0.8054 350 34.92 43.79 24500.0 0.9993 376 34.86 43.79 26320.0 0.9999 400 34.90 43.79 28000.0 0.9980 实验八 RLC 串联谐振电路频率响应 1.博德图仪的使用 博德图仪又称虚拟扫频仪、频率特性测试仪波特测试仪或波特测试仪。
波特测试仪图标 和面板如图1 和图 2 所示,用于分析电路的频率与相频特性,可测量输入与输出的幅度比(电 压增益)、相位差 图 1 波特测试仪图标图 2 波特测试仪面板 1.波特测试仪的连接 波特测试仪根据设定产生自身的频率谱,交流信号源的频率对测量无影响,但是分析时 必须接入一个交流信号源如图5.4.1 所示,测量前,将波特测试仪的输入端“IN”的“ +” 端和“ -”端接到电路的输入电压Ui,输出端“ OUT ”的“ +”端和“ -”端接到电路的输出 电压 Uo 2.波特测试仪的调试 如图 2 所示: ① 幅(相)频特性选择 ● magnitude 按钮:设定为幅频特性; ● phase 按钮:设定为相频特性 ② 垂直坐标范围设定 ③ 水平坐标范围设定同垂直坐标范围设定相同: 2.利用波特测试仪,研究串联谐振电路电流i 的幅频特新与相频特性 例 1 试用 EWB 软件,研究R、L、C 串联谐振电路的频率特性(选频特性),电路如 图 3 所示 当选择电阻分别为1000,100,10时,电路幅频、相拼特性如图4~9 所示 图 3 R、L、C 串联谐振仿真电路 R=1000 图 4 R=1000幅频特性 图 5 R=1000相频特性 R=100 图 6 R=100幅频特性 图 7 R=100相频特性 R=10 图 8 R=10幅频特性 图 9 R=10相频特性 结论: 实验九三相交流电路电压电流的测定 利用 EWB 可以对三相交流电路进行仿真研究,分别对负载的两种连接情况以及负载对 称和不对称情况下电路中的电流、电压进行仿真研究。
例 1 三相电路如图1 所示,电源电压为380/220V利用 EWB 仿真出 1)S 闭合时负载 的相电压、相电流和中性点之间的电压、中性线电流;2) S断开时负载的相电压、相电流 和中性点之间的电压、中性线电流 图 1 仿真连线图 图 2 S 闭合时仿真结果图 图 3 S 断开时仿真结果图 结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