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差异系数.doc
9页1浅析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差异系数作者姓名: 吴斌供职单位: 武夷山市政府教育督导室摘要:2006 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各级政府的法定责任2010 年颁布实施的教育规划纲要,明确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地位和目标2012 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作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教育部坚持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分别与 31 个省(区、市)签署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备忘录,制定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本文所讨论的均衡差异系数,即是这个评估办法中的一个评估点关键词:义务教育 均衡 差异系数一、义务教育均衡状况差异系数产生的背景“国务院关于深入推 进义务 教育均衡发展的意 见” (以下简称“意见” )指出: “我国用 25 年全面普及了城乡 免费义务教育,从根本上解决了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 ”问题,为提高全体国民素 质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还存在明显差距,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质量教育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
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提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努力实现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上好学”,对于坚持以人 为本、促 进人的全面发展,解决义务教育深层次矛盾、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提升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大的现实2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意见”明确要求必须“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均衡配置办学资 源”、 “合理配置教师资 源” 教育部在落实国务院“意见” 的要求时,不是采用 惯常的“定性评价加定量评分”的评估 办法,而是采用了,从教育 统计报表上直接提取数据运用统计学中的“差异系数” 计算方法, 计算出县域内所有中、小学的差异系数,来准确的定量评价县域内学校间的均衡状况在教育部印发的“ 县域义务 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 估暂行办法” 中是这么描述的:“ 对义务 教育校 际间均衡状况的评估,重点 评估县级政府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情况以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师生比、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 8 项指标,分别计算小学、初中差异系数,评估县域内小学、初中校际间均衡状况。
”经教育部这么一精确量化 “校际间均衡状况” 差异系数,必然将对各地校际间办学条件的均衡起到巨大的推 动作用本文拟对“义务教育校 际间均衡状况差异系数 ”(简称“均衡系数”)作一浅显的展开讨论,不当之处在所难免,肯望各位读者斧正二、差异系数的计算方法差异系数的数学定义是:“差异系数也称离散系数,它是一 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其平均值之比,是测算数据离散程度的相对指标,主要用于比较不同水平的变量数列的离散程度及平均数的代表性”这里又涉及到标准差、平均值、离散程度这三个概念,平均值不需多说,3离散程度指的是一组数据的差异程度如小学二年级的一个班学生的年龄差异程度,大约就是一两岁,而一个教师课程培训班学员的年龄差异程度可以达到三十岁左右,那么我们说这两个班学生的年龄离散程度是不同的,教师培训班学生的年龄离散程度大,而小学二年级班学生的年龄离散程度小那么如何用数据来准确定量对比这两个班的这种离散程度的不同呢?其实方法是有许多的,统计学上最常用的,就是用我们所讨论的差异系数而如上所述它是标准差与平均值之比,算出标准差,除以平均值就可以得到了那么标准差又是什么呢?标准差是一组数据分散程度的一种度量,是总体各数据与平均数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平方根。
具体公式为:S=,其中 N 为数据的总个数, 为各数据值,x 为数据的Ni x12)( i平均值,s 为标准差如前例设二年级班总人数为 4 人(为方便计算而假设),年龄分别为 6 岁、7 岁、7 岁、8 岁,而教师培训班也为 4 人,年龄分别为 24 岁、37 岁、45、54 岁则这两组数据的标准差为:学生班:平均岁数 X1= (6+ 7+7+8)=714标准差 S1= ≈0.71 )78)2222 ((((教师班:平均岁数:X 2= (24+37+45+54)=4014标准差4S2= ≈11.02 )405)4)037)422221 ((((那么这两个班年龄的差异系数(CV)为:学生班年龄差异系数 CV1= = ≈0.10XS71.0教师班年龄差异系数 CV2= = ≈0.2824.可见教师班的年龄差异系数大于学生班的年龄差异系数近三倍简单说差异系数大则数据差异大,反之亦然三、教育部对义务教育均衡状况差异系数的规定弄明白了差异系数的数学原理,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教育部用差异系数来评价一个区域学校间的均衡程度了国务院“意见” 中明确提出了均衡的目标,即:“均衡合理配置教 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 ……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 率先在县域内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域内学校之间差距明显缩小”。
教育部从一个 县的教育年度 统计报表中,提取出这个县所有学校的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用上述的计算方法,就可以计算出,这个县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的差异系数从而衡量出这个县学校之间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的差异程度,数据越大,则体现出这个县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学校间的差距越大,反之亦然教育部一共从教育年度统计报表中提取出每个县各学校的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师生比、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这八组数据分5别计算出这八组数据的 8 个差异系数,再将这八个差异系数算术平均(求平均值),得到总的差异系数并且规定了这个差异系数达到均衡的及格线为:小学小于 0.65,初中小于 0.55四、使用义务教育均衡状况差异系数带来的效果教育部将这八项指标进行这么一个精确的量化所带来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第一它将引起地方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主官的高度重视,改变办名校竖标杆的想法,均衡配置区域内的教育资源通过加大对城镇人口聚集区,农村边远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保证每一所学校教学设施、 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都符合标准,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学、生活条件、资源配置等基本均衡,实现区域内城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区域内中小学生基本享有同等的学习与生活条件第二它将使城区薄弱学校与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学校的教师资源得到实实在在的提升,就均衡系数涉及的八项中,有三项是要求教师的其实说到盖房子、配仪器设备、买图书电脑等,只要肯投资金,实现提升都是很快可以做到的,而师资的提升才是最本质的东西,均衡系数这三项对教师配置的要求,必将使薄弱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及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极大的改善,必将促进区域内教师资源更加合理的配置必将加强区域内校长、教师的定期交流以及城镇学校教师资源对农村学校,优质学校教师资源对薄弱学校对口支援的力度第三它将使教育的年度报表更加如实准确过去教育的年度报6表只是具体工作同志的事,跟本无法入得了校长、局长等一把手的“法眼”报表的准确与否,填报的质量好坏,全在于具体工作同志的专业水平与责任素质好的,的确可以做到如实不出错,而差的也确实存在许多错误,甚至会出现诸如“全校教育 仪器设备值为零” (即学校没有 1 分钱的仪器设备),这样的极端错误而将“均衡系数” 作为“义务教育均衡 ”评估的 “门槛”,这么一要求,各地的教育行政官 员、学校校长均会深入的研究并指导学年报表的填报工作,这是教育统计工作难得的幸运,必将使教育报表能更加如实地反映真实,更加充分地发挥其服务教育发展与教育决策参考等的作用。
五、义务教育均衡状况差异系数的局限性“均衡系数” 作为一个教育 评价的手段与其它 评价方法一样,同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它只显示区域内数据的差异大小,而并不体现数据本身水平的高低,这就有可能出现水平很低,可是很均衡的达标情况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整个区域内所有学校发展水平都很低,校际间也就不存在什么差别,而由此算出的均衡系数是会很小的,在数据的体现上,这个区域是很均衡的专家们将这称之为“ 低水平的均衡” ,这与我们所追求的“ 均衡” 目标 是有差距的二是为了数据的均衡,也可以采用所谓 “削峰填谷” 的办法,即将优质校的教师,仪器设备等分散到其它学校去,以实现数据的快速均衡这种抑制发展,人为抹平的做法,显然也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均衡” 目标但从 这点上也可以看出这八项 差异系数指标,无疑对区域7内名校、示范校的教育教学资源进一步优化升华,会形成一定的抑制作用六、如何面对义务教育均衡状况差异系数的要求作为以县为区域单位进行计算的均衡系数,县级有关部门又该怎样来面对这项精确的数据要求呢?第一毫无疑问是筹集资金,加大对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及城区薄弱学校的投入,该建的教学用房、场地等建起来,该配的教学仪器设备等配下去,该买的图书电脑等买进来。
切实保证区域内所有义务教育学校的校舍、生活条件、仪器设备等配置均衡第二合理配置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通过改善待遇、培养培训,加强农村和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加强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健全城乡校长、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加大城镇学校校长、教师对口支援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对口支援薄弱学校的力度第三科学处理一些特例的数据问题一是新建学校数据的合理填报问题如某一新建校,第一年才招收一个年级的 4 个班共 200 名学生,而学校是规划 6 个年级 24 个班1200 名学生的规模,且校舍已全部建好、教育教学设备已全部配置齐全, 则 1200 名学生的资源,全算在这 200 名学生身上,自然生均值就相当的大了,这与其他学校的差异无疑也是很大的,必将导致区域内差异系数的明显升高,这显然不合理也不科学,所以建议将这所新建校的校园面积,建筑面积、仪器设备等资源性数据平分成 6 份,8逐年递增 1 份填报,这样就既科学合理又符合均衡系数的要求了二是萎缩学校的数据填报问题由于生源的萎缩学生数减少很多,而学校的场地、建筑面积等资源并没有减少,这将导致该校生均资源数据的放大,也将导致区域内差异系数的明显升高。
可以科学合理地将部分的资源,如将学校部分的建筑面积,运动场地等划归教师学习、生活使用而不计入报表填报以达到减少生均占用的资源,平抑差异系数的目的如果遇到严重萎缩的学校(如学生数在 50 人以下的学校),则应考虑将其降为教学点,而不列入均衡差异系数的计算范围三是仪器设备值的统计计算口径问题,新增的仪器设备,自然是按采购价进行计算而使用了若干年的仪器设备则可以进行一定的折旧,如刚采购的计算机与五年前采购的计算机相比,五年前的采购价格高多了,可是也已陈旧得需要更新了所以对优质校、名校来说,由于学生数量大,仪器设备使用的频率高,设备更新快,折旧的比率就可以大一些而对一些偏远校,生源少的学校来说,由于学生数量较少, 仪器设备使用的频率就低一些,设备更新的周期就大一些,则折旧的比率就可以小一些这样学校间的生均仪器设备值就不会差距太大,这也有利于平抑差异系数2006 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各级政府的法定责任2010 年颁布实施的教育规划纲要,明确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地位和目标2012 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均衡发展九年义务9教育”,作 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基本 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2013 年全国《政府工作报告》把“着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 为教育年度工作特别提到的两项 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