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东施工导流堤方案3275点07.doc
35页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东侧施工导流堤施工组织设计0.编制依据0.1.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东侧施工导流堤工程施工图0.2.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东侧施工导流堤施工图设计说明0.3.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东侧施工导流堤相关会议纪要及文件0.4.国家、地方相关法律、法规0.5. 执行规范标准GB/T 50123—1999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JTJ 203—2001 水运工程测量规范 JTJ 298—98 防波堤设计与施工规范JTJ 250—98 港口工程地基规范JTJ 239—98 水运工程土工织物应用技术规范JTJ 221—98 港口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1、工程概况1.1 工 程 地 点拟建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位于杭州湾口东北部、南汇芦潮港东南的崎岖列岛海区距大洋山岛约4km,距嵊泗菜园镇约40km,离上海芦潮港约32km,距长江口灯船约72km,至宁波北仑港约90km,向东经黄泽洋直通外海,与国际远洋航线相距约104km。
东侧施工导流堤位于港区东侧,其轴线与东围堤轴线正交,交点坐标为X=3389042.207、Y=506509.718,并向东侧延伸至坐标为X=3388605.456、Y=506822.832,总长度为557.764m详见《东侧施工导流堤平面位置示意图》(附图1)1.2 工程内容及规模东侧施工导流堤为洋山工程水工码头动态平衡堤,其结构为抛石结构,堤顶宽度为15m,堤顶标高为+5.0m(小洋山理论深度基准面,下同);大堤总长557.764m;该堤主要作用为平顺及减缓施工期码头区域的水流以减少涨潮流对AB标码头板桩墙的横向冲刷影响,并为码头施工及南潜堤施工创造有利条件在东侧施工导流堤B点到C点间,建一条挑流潜堤,与今后的东导流堤相接(C点在东导流堤轴线上),其间堤顶标高由B1点的5.0m逐步降为C点的-14.0m,潜堤总长248m(另加150m铺排延伸段)1.3 气象情况:洋山海区位于北亚热带南缘的东亚季风盛行区,因受季风影响本区冬冷夏热,四季分明、雨水充沛依据小洋山金鸡门站1997.08~2000.08三年气象观测资料,结合本工程海区周边气象观测站气象观测资料进行统计,洋山港区各气象要素如下:(1)气温年平均气温: 17.1°C1月平均气温: 6.5°C(98年) 8月平均气温: 27.8°C(98年)(2)风况本海区受冬、夏季风影响,全年多偏北和偏东南向风,风向的季节变化明显,夏半年(4月~8月)多偏东南向风,冬半年(9月~翌年2月)多偏北向风,3月份冷暖空气交替频繁,以东南和北向风为主。
常风向为NNW~NNE,合计频率为36.3%;次常风向为ESE~SSE向,合计频率为30.7%3)雾况依据小洋山气象观测站三年雾况过程资料分析:观测期内共出现雾次97次,雾日数年平均27天,雾次平均延时约为3h延 时雾 次频 率%3h6466.03~6h2121.76~12h99.212h以上43.1年内最长一次雾延时达17h20min,最短一次延时仅10min4)降水年平均降水量 969.4mm年平均降雨日数 138d/y其中:中雨以上日数(≥10mm) 30.9d/y 大雨以上日数(≥25mm) 9.5d/y 暴雨日数(≥50mm) 0.9d/y1.4 水文情况1)、潮汐洋山港区所在崎岖列岛海域潮汐主要受东海前进波控制,海域潮汐类型属非正规浅海半日潮本海区潮汐日不等现象明显,一般表现为从春分至秋分夜潮大于日潮、从秋分至春分日潮大于夜潮本海区潮汐强度为中等,年平均潮差为2.76m平均涨潮历时为05:49,平均落潮历时为06:36依据小洋山潮位站三年潮位资料(1997.08~2000.07)统计分析,得出港区潮位特征值如下:(本工程潮位资料均以小洋山理论最低潮面作为起算面。
极端高潮位: 5.75m (1997.08.18)极端低潮位: -0.18m (1999.12.24)平均高潮位: 3.88m平均低潮位: 1.12m平均海平面: 2.55m最大潮差: 5.03m平均潮差: 2.76m码头工程水域涨潮最大测点流速为1.95 m/s,垂线平均最大流速在1.03~1.77 m/s之间落潮最大测点流速为2.64 m/s,垂线平均最大流速在1.26~2.10 m/s之间2)、工程海区波况:据位于小洋山南侧的观音山测波站三年统计资料,当地常浪向为SE向,发生频率为11.79%工程海域93.55%的波高小于等于0.8m(H1/10),大于2.0m(H1/10)波高的发生频率仅为0.11%1.5 自然条件分析:本工程远离大陆,材料运输和岛外交通极为不便,属典型的孤岛施工小洋山岛上地形崎岖不平,施工区后方岛上无平坦场地,临时设施布设困难本工程开工时,岛上居民动迁未完成,无法形成较好的后方区域本工程施工基本不受气温、相对湿度影响,但大雾、雷暴和大雨时段需暂停施工,风力6级以上对施工有较大影响根据试桩工程及AB标工程施工所了解的现场海域情况,阵风8级即无法进行水上抛石施工,风力7级在落潮时段因流速太急也无法施工。
根据舟山地区气象资料分析,施工现场在每年的7月~10月为台风季节,平均每年影响本区域的热带风暴有3.43次,因此,施工时必须作好相应的预防措施本工程受施工水流影响很大,特别是落潮流较大船舶施工需避开强潮时段作业,防止抛石位置偏移及船舶走锚移位本工程受波浪、潮位影响较大,3~4级波浪均有可能造成海上施工暂停,另据小洋山试桩情况和小洋山岛民介绍,西南风、东南风引起的风浪对本工程影响最大供水、供电:根据实地考察,小洋山无可靠的淡水资源,虽有一水库,但其水源主要靠收集部分坡面雨水,水容量较小,只能供本岛居民生活用水,遇到干旱年份还会出现缺水现象因此施工期施工现场生产、生活用水,均需从镇海用运水船供给由于大、小洋山尚无大容量动力电网,故施工现场用电,拟配置柴油发电机组和发电船,以确保生产、生活用电3)交通、通讯大、小洋山工程区域无陆路交通,水上交通现依靠1小型客运码头,至上海、宁波的客班轮每天只有一班,且受天气影响较大工程开工后,货运能力明显不足,因此施工用料均需民船运输目前大、小洋山已开通有线、无线、无线寻呼等通讯线路现场施工人员、船舶间的施工通讯采用对讲机及无线联系4)避风锚地洋山港现场附近无合适的工程船舶避风锚地,特别是台风期均需到舟山、宁波、上海等地避风。
1.6 工程地质情况:根据三航勘察设计院2003.2月份最新的补充勘探,拟建东侧施工导流堤位置的地质为上层为5~13m的粉细砂,局部有2m左右的淤泥(在C点位置,BD3孔)中间为粉细砂夹粉质粘土,下层为较好的粉质粘土和风化层1.7 设计荷载:使用期东围堤段(堤根到A点段)顶边线向内10m为绿化带,按2.5KN/m2计,然后为21m道路,按10KN/m2,再向内为堆场;东围堤和东侧施工导流堤施工期(A点~C点段)按5KN/m2和15t卡车计1.8 主要工程量:可分为两部分,一为A点~B点;二为B点~C点及以南铺排延伸段第一部分的主要工作量为:抛石体积20万m3;其中水抛量为:12万m3 ; 陆抛量为:8万m3第二部分的主要工作量为:抛石体积21万m3;其中水抛量为:15.5万m3 ; 陆抛量为:5.5万m3;砂肋软体排6.7万m2718东侧施工导流堤工程量汇总表段位分段长度护面护底堤心(水)堤心(陆)压脚棱体小计 mm3m3m3m3m3m3 300-400Kg50-100Kg10-300Kg10-300Kg100-500Kg A-100100930047251900010000 76043785100-2001009300945018948219381029569931200-281.45681.4567575769819287178701298265412281.456-337.99656.545258534317810150001792361334337.996-408.94870.9527095670524904171702568581559408.948-480.94860600063002106072602100061620480.948-END177 750019600 27100合计 4452847721140609892388864541071注:1.B点以东段堤底部铺设砂肋软体排护底铺排面积为67000m2。
2.表中 统计的工作量按设计施工图9717D-东围堤-009计算,未计沉降、流失量流失、沉降系数分析:本工程地质、水流情况、堤身高度均接近北围堤工程,近日,北围堤工程已合拢进入工程收尾阶段,据该工程反映的情况,其流失量达20%;淤沉量达30%,而长江口整治工程沉降、流失量更高达60%,故我部认为本工程按理论方量乘1.5沉降、流失系数计实际工程量是接近实际的 1.9 施工条件根据我局在马迹山及临近地区的施工经验,该海域水上全年有效作业天数约为183天左右,陆上施工时间约为25天/月潮流较急,达2.5m/s,易使抛投块石流失,并给抛石船、铺排船定位、施工带来一定困难地质条件差,A点附近施工段淤泥覆盖层厚达7-8m,承载力差1、施工总体部署 2.1、组织管理体系建立如下组织管理体系:项目经理孙海荣项目副经理朱明光项目总工谢磊测绘部:李剑飞刚质监部:余振刚陆抛部:谢兴博水抛部:邵进军安保部:谢志康合约部:华建明铺排部:石峰2.2、施工特点2.2.1该工程工期紧,强度大;2.2.2施工条件差,受自然因素影响大;2.3、施工总体安排 2.3.1 施工总平面布置:近阶段镬盖塘岛正处于开山爆破时期,无法就近建造生活、生产临时设施。
故我部的生活、办公区均设在小洋山岛,监理的临时设施建在大洋山岛,详见施工总平面图(附图2),相互间只能通过、等方式联系,沟通极不方便为此,我部拟将“赛航号”轮(7000t级)抛至现场作为我部和监理的办公、生活地点,以方便工作联系2.3.1堤身以水抛、陆抛相结合;2.3.2推进方式:据设计要求,先水抛1.5m厚50~100Kg护底块石,再水抛两侧压脚棱体及部分堤心石,该部分水抛石按设计要求均以-6.0m的顶面标高控制然后进行陆推,保证水抛施工在陆推锋面前50m进行,。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