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戈尔巴乔夫改革.doc
4页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计划经济体制) 新经济政策(1921—1928:市场经济体制)背景险恶的战争环境(国内、国外);物资极度匮乏国际环境改善;国内出现政治经济危机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经营方式:大中小企业收归国家管理方式:行政手段管理,根据国家的指令进行经营方式: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管理方式:经济手段管理商贸禁止商品贸易(其实是实物交换)允许自由贸易分配形式平均主义配给制按劳分配劳动力供给强制性自愿原则目的①集中力量战胜敌人;②企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①恢复发展生产②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特点①战时②共产主义(即取消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实行纯计划经济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②“新”实质: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存在评价积极:战胜了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评价战时一般立足于此)消极:①企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一次尝试,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②没有适时停止,破坏工农联盟,导致出现政治经济危机积极: ①苏俄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②巩固了工农联盟消极:过早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相同①都是无产阶级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举措;②都具有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性质;③都一定程度上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变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把超前的生产关系倒退到适应生产力发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区别 背景相同:斯大林模式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缺粮;农民没有积极性;农轻重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低 不同赫鲁晓夫(1953—1964)1956年苏共二十大和批判斯大林的“秘密报告”勃列日涅夫(1964—1982)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戈尔巴乔夫(1985—1991)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低 改革重点经济体制内容赫鲁晓夫(1953—1964)农业计划经济体制1、农业:2、工业: 特色:垦荒种玉米勃列日涅夫(1964—1982)重工业计划经济体制工业:①还是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②一定程度上运用市场手段,但不是市场经济体制特色:重点发展重工业,与美国搞军备竞赛戈尔巴乔夫(1985—1991)首先进行经济改革,后转向政治改革市场经济体制但经济改革打不开局面,最后还是计划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计划变为市场管理体制:指令性变为指导性(宏观调控)所有制结构:单一公有制变为允许私有存在(史实:P100)特色:全国一下子从计划经济体制变为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结果(或评价)改革失败原因赫鲁晓夫积极:一定程度上冲击斯大林模式消极:无法根本突破斯大林模式最终失败根本原因:两者都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特别注意:这种表达只适合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因为戈尔巴乔夫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斯大林模式,只不过失败了勃列日涅夫积极:20世纪70年代苏联军备超过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消极:给苏联经济背上沉重负担戈尔巴乔夫①经济打不开局面,最后还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②后转向政治改革,直接导致苏联解体戈政治改革核心: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但未能立足国情,经济改革缺乏配套措施,政治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苏联解体原因: 直因:戈政治改革 根因:斯大林模式僵化阻碍了生产力发展苏联解体影响: 1、对社会主义:不意味着社会主义运动失败,只是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对世界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3、对欧洲:有利东西欧走向一体化苏联解体启示: 1、社会主义改革要立足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