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另眼看中国两次大豆风波的成因和启示.doc
3页另眼看中国两次大豆风波的成因和启示李宝柱 从2003年下半年至今,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以下称CBOT)大豆市场风起云涌,演绎了一场牛市的癫狂和熊市的轮回,而国内大豆压榨企业也经历了一场从“波峰”到“浪谷”的喜悲这个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03年下半年到2004年5月份,这一阶段的市场特点是国内压榨企业在参考CBOT大豆市场的走势后一致追高,纷纷在国外定购大豆,经历了“高额”利润的惊喜;二是2004年底至2005年3月,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国内压榨企业在CBOT大豆市场的指导下基本一致看空,大多抛售大豆、豆油和豆粕,承受了巨额经济损失的阵痛在这两次突变中,国内压榨企业表现出出奇的一致性和集中性业内人士把这两次事件称为“中国的大豆风波”,这两次风波后,国内压榨企业的底牌暴露得淋漓尽致,众多大型压榨企业中,有的大豆尚未到港就因巨额亏损而宣布资不抵债,濒临倒闭;有的因背景实力雄厚、抗亏能力强而仍在抗争;有的经过智慧的经营获得了更好的发展,生机勃勃…… 世界最大的大豆买家——中国,近几年每年都有2000万吨左右的大豆进口量,如此大的进口量应该是有规模采购效益的,但是国内买家偏偏在与国际供货商和基金的较量中总是处于下风,屡屡被套!无独有偶,国内的中航油、中储棉、中储铜等大型企业也遭受到同样的洗礼。
为什么会有冰火两重天的境地?影响行情的不确定性因素还有哪些?应该怎样把握行情?等等,诸多问题,相关人士都在进行深思本文站在压榨行业的下游产业——饲料的需求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1 两次突变的成因 第一次“风波”中,CBOT大豆期货价格在诸多国外因素的刺激和中国禽流感疫情得到控制后的需求拉动下,从600美分/蒲式耳暴涨到2004年3月份的近20年来历史高价——1 064美分/蒲式耳在这期间,国内众多压榨企业一路追高采购大豆,但是不久,受到国外基金抛售和国内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和禽流感疫情后假需求的暴露等因素影响,CBOT大豆价格又从4月份开始一路狂泻,到2004年9月份下跌到550美分/蒲式耳左右,跌幅达到48%,国内进口大豆价格跌幅达1 000元/吨以上一时间,国内压榨企业普遍损失惨重,有的因此倒闭破产,有的不得不违约,有的一蹶不振这一事件被业界称为“2004逼仓中国压榨企业事件”,业界惊愕、哗然…… 第二次“风波中,美国大豆创纪录的8 574万吨产量和南美大豆创纪录的预测量,使得CBOT大豆期价从550美分/蒲式耳一直跌到2005年2月7日的498.5美分/蒲式耳这期间,由于业界一致看空,国内压榨企业均压抑着购买的欲望,大多不进行采购,并改变贸易方式为到岸结算。
其后,由于巴西的严重干旱天气及CRB指数持续上涨等因素影响,国际投机基金借机将近8万手净空单迅速翻为4万多手净多单,CBOT大豆期价也被迅速推高至3月17日的691.5美分/蒲式耳,涨幅达38%在这之后近两个月的时间内,CBOT大豆期价一直在630美分/蒲式耳左右徘徊,寻找方向中国诸多压榨企业本应该在500美分/蒲式耳左右采购,但结果却是必须以3月后到岸时的650美分/蒲式耳左右结算,不得不又一次“高价埋单” 分析这两次“风波”的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点主要共性: 1.1 分散采购导致缺乏议价能力 中国每年7000万吨大豆压榨能力严重大于3000万吨大豆消费需求,这样庞大的压榨能力为国际基金提供了炒作基础,但国内压榨企业又不得不经营,因此各企业对大豆的采购是根据自身的压榨能力分散采购,缺乏统一的、协调对外的定价机制,而相对于ADM、嘉吉等国际市场少数几家超大型供应商来说,缺乏基本的讨价还价能力从国内几大压榨企业的股东构成看,这种谈判能力就更弱了 1.2 对需求的误判 大豆进口量主要决定于需求量,商品的供应量阶段性不平衡,也是造成商品价格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我们从需求的角度,看一下这两次“风波”产生的必然性。
先看第一次“风波”,在这个阶段促进大豆价格上扬的一个因素是国内的禽流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再有就是在美国农业部供需报告预测大豆供应紧张的情况下,国际基金顺势在CBOT大豆期货上作多,饲料企业跟风补库,促进了大豆价格的飙涨,尤其是出现了压榨大豆还不如卖大豆利润高的情况,市场更是活跃,助涨了大豆价格上扬,但是随后禽流感疫情的影响逐步显现,虚假需求和市场各方庞大的库存不断暴露,需求少而供应多,价格下跌势成必然,同时受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影响,压榨企业资金紧张,促进了豆粕和豆油价格的下跌,压榨企业承受巨大损失;再看第二次,根据惯例养殖需求的低谷在春节后的两个月即每年的2、3月份,以后即从4月份开始逐月增长,但是2005年却有例外,据市场销售人员反应,2005年过去的月份中需求最差的是6月份,主要原因是禽流感疫情的阴影没有消除,又出现了口蹄疫疫情,对畜禽补栏打击较大,而压榨企业是根据常规需求定购的大豆,随着进口大豆5月后的集中到港,大豆的供应大大高于需求,豆粕需求少、价格下跌,致使压榨业再次承受巨大损失 1.3 对国际贸易运作手段不熟悉,信息分析系统失灵 在这两次风波中,国内压榨企业的感性行动多于理性行动,内部信息系统形同虚设。
但两次风波的表现方式却不同,第一次“过”,第二次“不及”,体现在:第一次风波中,在高额空头利润诱惑下,压榨企业积极重金购买大豆,而第二次风波中却是在全球大豆丰产这一“地球人”都知道的信息指导下,压榨企业一致看空,错过了最好定购时机 1.4 第二次风波独特之处是套期保值的“失效” 据媒体报道,中盛粮油今年在套期保值中亏损近4亿元人民币,令业界哗然,套保不是没有风险的吗?一位市场分析师称,套保的一个前提是现货市场的走势必须和作套保的期货市场的走势高度一致,以前二者都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但是今年国内豆油现货市场却和CBOT豆油期货市场的走势发生了背离,给相关企业带来了巨大损失,这一事件也反应出国内的避风险工具仍有待完善2 对国内压榨业经历两次“风波”后的思考 国内经历这两次大豆风波后,业内人士产生了很大的争论,重点集中在国内压榨企业如何行使定价权上,并痛斥国外供应商的欺骗性,但是却很少听到如何提高自身的定价能力的声音,是交的学费少还是推卸责任呢?试问有谁没有定价的“权”?市场中由于参与者各自的利益不同而产生矛盾冲突是正常的,虽然在处理矛盾冲突的过程中存在资金实力对比的问题,但是更重要的是自身的理性、智慧和技巧,市场是无情的,不会因为“你”的眼泪在飞而产生仁慈、偏向。
要想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还是先修练自己的内功为好 2.1 竞争情报系统的完善 随着竞争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的复杂化加剧,情报系统的建设越来越重要,而目前国内企业情报系统大多缺失或力度不够情报不同于信息,而是信息经过加工后的升华,是对自己有用的、可以起到指导作用的目前国内情报工作做得还很肤浅,或者说还停留在信息阶段,即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简单地分析阶段,这样就不能有个性化的研究成果,不能提出有远见的理性预测和交易建议信息的加工需要方法和策略的,是要有怀疑态度比如在2005年1月份的美国农业部供需报告中,预测巴西大豆2004/05年度的产量为6450万吨,同比增产1190万吨,当初就很少有人怀疑这个数据,现在看一下这个数据是否科学,对比2000年以后巴西大豆的单产,可以知道2002/03年度的单产最高,而当年巴西大豆的种植面积为2000万hm2,产量为5250万吨,在2005年1月份的报告中预测其种植面积为2300万hm2那么按照这个比例计算,2004/05年度巴西大豆的产量应该在6000万t左右,而且当时在大豆锈病等不确定因素影响下,对巴西大豆产量6450万t的预测显然有些牵强。
2.2 树立产业链的意识 产业链意识,主要是关注饲料、养殖需求的意识,国内压榨企业和需求企业是相脱离的,这和美国的压榨、需求一体不同,这样就造成了压榨企业对复杂的需求市场理性认识减少,从而很难科学地判断需求 2.3 弄清市场运行机制,灵活运用各种市场工具 市场的利益博弈,从根本上而言,就是对市场运行机制、规则的巧妙运用不懂得规则,就难以把握市场趋势,其结果只能是失败期货市场实际就是现货市场的延伸有着多年国际大豆现货贸易与期货交易经验的一位市场资深人士称,国内市场既懂期货又懂现货的人才的欠缺,限制了现货企业对期货市场的有效利用即使在市场分析中,期、现双方也不同程度地夸大其在市场中的作用,而没有注意平衡 2.4 建立预警方案 情报也有失误的时候,这时多套市场预警方案就显得非常重要,在市场操作失误时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及时启动预备方案,及时挽回损失或减少损失 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趋势使现代企业经营不仅要关注国内市场,更需要密切注意国际市场随着农产品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进出口贸易的增加,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价格变化已对我国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压榨企业面临的不仅有本土竞争,更有与国际市场上同行的较量;压榨企业不仅要加强生产、销售环节的管理,练好“内功”,更要注重与外部市场的衔接,充分利用各种避险工具规避风险,把风险管理融入到采购和销售全过程中,时刻充满紧迫感,学好竞争本领,为企业在将来的市场竞争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