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县民族民间歌舞概况.doc
15页1洱源县民族民间歌舞概况洱源县民间歌舞艺术历史悠久,西山“打歌” 是白族最古老的歌舞文学样式,被《白族文学史》列为开卷首篇一些民间歌舞家喻户晓,许多民歌小调优美动听,题材广泛,传播甚远现将最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民族民间歌舞及音乐、器乐介绍如下:一,民歌(一)对歌洱源县各族人民都有对唱民歌用于交流情感的习俗,其中以白族对歌较为普遍每年的茈碧湖海灯会、海西海歌会等,是盛大的对歌场所有的还专程赶赴大理三月街、蝴蝶会、 “观上兰” 会对歌无 论是熟人相遇、旧友重逢,或是初次相识,意欲交好,普遍都用白族“山花体” 诗歌传情达意年轻人谈恋爱,鳏夫寡妇重找对象,往往用歌表情达意,唱到情深处,就会难舍难分,以对歌结成夫妻的常常是最美满的姻缘西山一带娶亲路上,常常会有拦路对歌,3 次胜了才能把媳妇娶回家平时上山下地劳作,也时常对歌逗趣二)白族调白族语称“白枯” ,是指用白族 语歌唱的山歌体传统民歌,一般在田间、山野或节日喜庆中歌唱白族调分男腔、女腔两种男女腔曲调由上下两个乐段构成,但女腔三乐句加一个扩冲性乐句,男腔一段为四乐句,也有2紧缩或扩冲乐句的情况唱调的句式、韵律、声律都与白族传统诗歌格律相同,在对唱时起呼、应对,曲头或一、五句后加白族语衬句,如“几秋勒” (唱得好)、 “早奴胎”(说给小妹)等。
洱源白族调分为西山白族调和凤羽白族调唱词格律句式基本相同,句式固定,格调十分严谨在坝区有“四大韵” 的说法,在西山有“三十六韵 ”的说法凤 羽白族调流行于凤羽、茈碧湖、牛街、乔后、炼铁等地旋律与剑川白族调相似演唱多用三弦伴奏,唱词前常有较长前奏,并插入长短不等的间奏演唱至最后加衬词、尾声结束,大多数唱腔的终止落在半终止性质的属音上,由伴奏延续乐意,结束在调式主音上,形成独特的风格西山白族调流行于西山、炼铁、乔后等地,属二段体乐段乐段末尾加“啊依哟 ”衬腔,或在后乐段第一乐句后加“ 啊茵哟 ”拖长音有的女腔在第一 乐段第一句后加赞叹词“ 呗” 或“啊呗” 的喊声,增加了 乐曲质朴、豪放的山野风味,淳朴动人西山调可独唱可对唱,民间无伴奏三)西山打歌西山打歌是西山地区白族人民在婚丧庆典、社火集会时举行的一种边唱边舞的群众性歌舞,产生于氏族部落时期,具有原始初民生活的独特风格西山打歌集诗、歌、舞于—体举行“打歌” 活动时 ,演唱者分为甲乙两方,围着篝火成一圆圈,边歌边舞边喝酒或茶,徐徐踏步,由歌头领唱一问一答,其余齐声应和,舞姿、步伐、音调都很3少变化,常插进“冉里冉、哎 ”或“畦力”等衬词,音调粗犷古朴。
唱词一般两句一段,格式自由,内容广泛,有天地形成,牲畜、农作物来源,狩猎、战争及生活中的故事等,如叙事体长诗《创世纪》及《打虎歌》、 《放羊歌》、 《白王歌》等四)大本曲一说源于唐“彝文” 、“俗讲”,一说起于明代主要流行于邓川、右所等地区20 世纪 60 年代后,随专业剧团及大本曲艺人巡回演出传播,茈碧湖、凤羽、牛街、炼铁、乔后等地区亦有传唱表演形式由一人端坐说唱,伴以三弦曲目有“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本” ,或称“三十六科,七十二记” 县内原来流 传有 100 多本,常 见的有 60 余本1985 年,编写《洱源县曲艺集成》时,搜集的有《傅罗白寻母》、《柳荫记》、 《蟒蛇记》、 《韩顺龙退亲》、 《白鹦哥行孝》、 《磨盘记》、《仁宗认母》等 39 本近年来,民间艺人除表演有教育意义的传统曲目外,还以新人新事或小说、家史、电影为题材进行创作,有《烈女传》、 《风波亭》、 《血海深仇》、 《焦玉禄》、 《深夜护堤》、《一代新风》、等 lO 个新剧目大本曲曲调有“三腔、九板 十八调” 之称 “三腔”—说指高、中、低 3 种不同音域的声腔,一说指南腔、北腔、海东腔3 种不同流派县内流行的大本曲声腔,从演唱艺术风格看,属“ 北腔 ”流派。
“九板” 是大本曲主要唱腔,分平板、高腔、小哭、大哭、提水板、边板、阴阳板等 “十八调 ”指麻雀调、螃蟹调、赏花调、五更调、跳神调、莲花落等 18 个固定唱腔,因各调4旋律及所抒发的情感各异,大多曲调只在特定环境、特定人物环境中使用新中国成立后,各地文化广泛交流,各种艺术形式、流派相互吸收融合,大本曲十八调也有新的创新,其传统的坐唱形式已发展为表演形式五)本子曲白语叫“本芝枯” ,流行于 凤羽、茈碧湖、牛街、乔后等地本子曲通常由一人演唱—人以三弦伴奏,或自弹自唱近代以来,有的在原来从头唱到尾的基础上插入少量道白,但仍以唱为主其歌词属叙事长诗体,有人物有故事,少则几百行,多则数千行,一唱就是一本,故称“本子曲” 其曲 调源于洱源白族 调,唱词句式、乐段韵律与洱源白族调相似境内流行较广的本子曲唱本有《鸿雁带书》、 《鸿雁回书》、 《出门调》、 《五更曲》、 《黄氏女对金刚》、 《十月怀胎》、 《放鹞曲》、 《双恋歌》等,也有民间艺人根据传说、电影、戏剧、时事政策等改编创作的唱本六)吹吹腔洱源吹吹腔戏流行于凤羽镇及其周围的腊坪、起胜、温水、旧州,茈碧湖镇的大松甸、溪登、石照壁、小甸等村和炼铁、乔后两乡镇的山区、半山区。
演出的形式有舞台演出、坐唱、广场演唱 3 种舞台演出较正规,需搭台、着装、彩脸,多在春节开展坐唱只需唢呐、锣鼓伴奏即可,多在祝寿、婚丧、华造之庆时即席演唱,俗称“闹棚” 广场演出多在迎本主或大型群众性娱乐活动时进行其角色行当有生、旦、净、丑 4 行,唱腔为字多腔少的曲牌体,有“一字5腔” 、“大哭腔 ”、“高腔倒板 ”、“哭腔倒板”等亦有按不同行当或唱词内容分唱腔者,如一字腔之“钓鱼曲” 称“渔”, “砍柴调”称“樵 ”,“耕田曲”称“ 耕 ”,“读书腔” 称“读”各种曲牌在使用上根据演出环境及剧情需要相机变化,一腔到底,几个曲牌变化使用或一字腔转高腔等多种联缀体形式唱词一般有“三七一五”式的 “山花体”,亦有“四七” 、“四十”句式吹吹腔剧目原有 300 多本清道光年间吹吹腔已流传于洱源、邓川等地,演出活动较多光绪年间,农村、山区普遍修建戏台,吹吹腔戏在境内较为普及新中国成立后吹吹腔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57 年中秋在渔潭坡骡马物资交流大会上举办了“吹吹腔汇报 演出大会 ”,共演两天,演出了 《血汗衫》、 《竹林捡子》、 《南山薅豆》、 《十二阳雀》等 4 个吹吹腔剧目,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后吹吹腔戏在洱源境内众多民族中广为传唱。
现流传境内有 60 多个剧本,其内容可分两类:一是民间口头创作的,如《竹生郎》;二是依据汉族剧目移植的,如《取西川》、《薛刚反唐》、 《斩韩信》、 《柳荫记》等七)邓川汉调是白族男女用汉语对唱的山歌,在洱源广泛传唱白语称“ 汉枯” 或“几汉枯” (即唱汉调的意思),一般以一乐段一唱一和对唱时也以“ 曲头” 起呼,乐段结束时,对方紧接起应常在传统节庆、山野、田间对唱,内容多为情歌邓川汉调用汉语演唱,主要流行于邓川地区因多为男6女对唱,又称“对口山歌 ”《白族文学史 》说:“在两百多年前或更早的时候,对口山歌就已作为一种成熟的文学形式扎根于白族人民生活之中,对白族人民生活起着重大影响了 ”新中国成立前,邓川汉调主要靠口头流传,民间有一些手抄本新中国成立后,有的学者曾搜集整理过,因多是情歌,有思想顾虑,收而不全,至今未有完整集子行世邓川汉调以爱情为主要内容,传统的调子有“采花调” 、“相交调” 、“喜事调”、 “相思调”、 “盘歌” 、“叙苦情”等邓川汉调虽形式自由,凡一事一物、一花一木都可即兴编为调子演唱,但演唱水平要求很高,即要有出口成章之才,状物抒情要贴切,形象生动,韵味无穷,又要快捷,有随机应变之功。
要在半分钟内编成句子并在对方刚唱完就要紧接着唱出下句,意思既要承上,又要有发展,故演唱时很难把临时编成的句子记录下来,往往随唱随丢,大量美丽动人的句子未能保存下来传统的调子也只在主要情节和众人皆知的句子上有统一大量唱词由对唱方即兴增删,故同是一首调子,有的人唱半天,有的人可唱几天几夜新中国成立后,邓川汉调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创新早在20 世纪 60 年代,邓川汉调就录制成唱片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在每年火把节、渔潭会物资交流会期,白族新老歌手同台献艺,特别是近年来喜庆佳节,农村文艺演出队十分活跃,传统的邓川汉调以新的内容成为歌唱幸福7生活、宣传洱源的艺术形式而得到新的发展二,民间舞蹈(一)西山舞又称“里格高” ,主要流行于西山地区的一种自娱性舞蹈 “里格高 ”有两种译意,即 “跳人舞”和“ 跳土族舞” 源于 远古时 期原始狩猎和简单劳动,流传至今其舞蹈动作仍以模拟禽兽动作及生产生活动作为主,故“里格高” 被誉为民族舞蹈的“活化石 ”民间表演无音 乐伴奏,舞者口哼“呿 、呿、呿 ”声以统 一步伐节奏,每遇婚 丧庆典合村老幼通宵舞蹈里格高” 表演一般在广场上围着篝火进 行其舞步分为一步擦、二步擦、三步擦、四梅花等 4 种,音乐节奏很强。
如一步擦是“ 咚咚嚓嚓 、咚嚓” 的无限反复,二步擦的 节奏变化为“ 咚咚嚓嚓、咚咚嚓嚓 、咚嚓” 的无限反复,四梅花 则是“咚咚嚓嚓、咚咚嚓嚓、咚咚嚓嚓、咚咚嚓嚓、咚嚓”的无限反复舞时,身段随着强烈节奏自然摆动;舞步有进有退,有全旋转和半旋转;队列分两排互相穿插,时而面对面,时而背靠背;男子粗犷有力,女子纤细柔软,形成刚柔相济的和谐韵律舞蹈动作有“ 羔羊跪乳 ”、“老鹰展翅”、 “洗麻皮”、 “猴子搓麻线” 、“鸡 啄食 ”、“马相踢”、 “牛顶角”等二)龙狮舞龙、狮舞又称龙灯、狮灯,是县内白、汉、彝族在春节等节日中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时普遍流行的民俗性群众舞蹈8龙灯舞,在县内自、汉、彝族中普遍流行,是一种历史悠久、民间流传最广,又各具特色、形式多样,在春节等民俗活动中表演的民俗性舞蹈有“游龙” 、“滚龙” (也叫“ 滚火龙”)、“板凳龙”3 种游龙 、滚龙龙身平年 12 节,闰年 13 节,加乐队、龙老倌、龙姑娘及其他执事人员,一条龙需要 25~35 人,场面蔚为壮观耍一条龙称“单龙戏珠 ”,耍两条龙称“二龙抢宝” 游 龙队 形有龙 抱柱、龙翻身、龙蜕 骨、龙洗澡、龙入洞、龙上天、双凤朝阳、背靠背等 12 套。
滚龙以龙打滚为主,掺以游龙套路夜间龙节子内装油捻或手电,舞动时灯光闪闪,似腾云驾雾之景 “游 龙” 、“滚龙”套路一般以广 场和居家庭院做表演场所,队形套路因场地大小灵活增减 “板凳龙” 主要流行于茈碧湖、三营、牛街等乡村,用一条二人凳装饰而成,无固定套路,由耍绣球之人指引,或上方桌或平地作翻、滚、扑、转等表演耍龙过程中,表演队伍还将各种民族民间舞蹈穿插其间即兴表演狮灯舞,是在洱源境内流行较广的一种民间习俗性舞蹈,唐代由骠国传入县境音乐伴奏汉族只用锣和小鼓,白族加唢呐引奏广场耍狮,多是双狮对舞,或两只大狮,或一大狮一小狮小狮由一人扮演,领舞由舞绣球者承担耍狮一般是单独表演,也有的穿插于耍龙、耍鹤之中表演动作有模拟狮子翻滚、站立、跳跃、蹲、睡、张嘴、摆尾等 “高台舞狮”则要求有较高的技艺,技艺高强者,能翻 8 张、16 张叠加八9仙桌,以其惊险表演博得观众喝彩表演者常常在 10 多米高的八仙桌脚上表演“竖顶” 、“一炷香”、 “箭月”、 “三喜神” 、“四方朝头” 、“神仙 换脚”、 “空中 啸月” 等高难度技巧,并伴有狮子理毛、抓痒、瞌睡等动作神态,令人赏心悦目三)白鹤舞又称“仙鹤舞” 、“耍鹤”,是一种白族民 间双人舞,有“ 白鹤” 、“寿星”两角色,以唢呐 和打击乐伴奏,寿星唱吹吹腔。
可与“狮 ”、“鹿”、 “蚌”同台演出,故有“狮鹤舞” 、“蚌鹤舞” 、“鹿鹤 同春”之称 “白鹤舞” 除西山乡 外,洱源 8 个镇乡都有这种舞蹈其中右所、凤羽、茈碧湖、炼铁较为流行,而以右所镇腊坪村的白鹤舞著名,20 世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