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国际关系理论的名解与问答.doc

22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41589696
  • 上传时间:2018-05-3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03KB
  • / 2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国际关系理论名解1、 “中心—外围”学说亦称依附论20 世纪 50—60 年代由劳尔·普雷维什和阿明等第三世界学者提出的相 互依存理论认为世界应被划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少数高度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处于 世界的社会与经济中心;另一部分是非工业化的不发达国家,形成世界的社会与经济周边 或外围在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下, “外围国家”对“中心国家”存在着不平等的依赖 关系, “外围国家”趋向贫穷,而“中心国家”则越发富裕只有缩小南北差距和建立国际 经济新秩序,才能逐渐使“外围国家”在经济上进一步独立并改变贫困落后的局面2、 “边缘地带”学说二战结束前由美国学者尼古拉斯·斯派克曼提出的地缘政治学说 “边缘地带”学说是 在吸收了英国学者麦金德“心脏地带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认为欧亚大陆的沿海地区应 当被视为边缘地带或中间地带,它处于心脏地区与海权国家之间,是海上强国与大陆强国 发生冲突的地带因此,控制边缘地带的国家即取得了欧亚大陆的控制权,并进而控制世 界的命运这一学说为二战后的美国政府长期推行控制边缘地带的霸权扩张政策提供了直 接的理论依据3、尼克松主义(Nixon Doctrine)尼克松时期美国的全球战略,是美国企图称霸世界与其力量不足间矛盾发展的产物。

      1969 年 7 月 25 日尼克松在关岛对记者的谈话中提出了从亚洲收缩,减少在亚洲承担军事 义务的亚洲政策新方针,被称为关岛主义或称尼克松主义当时首要目标是结束在越南的 卷入,并使亚洲国家在地区安全上承担更大责任,减轻美国负担尔后经充实和完善,最 终被确定为美国的全球战略,成为规定美国海外义务、美国与盟友关系以及美国对苏、对 华政策的指导原则基本内容为“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 ,即在确保国家安全利益和美国 继续发挥重大作用的前提下,逐渐让盟友分担负担;建立强大的现实威慑力量,继续履行 条约义务,提供核保护;从实力地位出发进行谈判,在五大力量和中美苏大三角中展开均 势外交,以确立有利于美国的国际秩序在尼克松主义指导下,美国政府推出了新的国家 安全战略和外交战略:现实威慑战略与均势战略,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外交与政治行动, 如改善中美关系、与苏联缓和、从越南战争脱身等等4、政治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即“现实主义六原则” ,1948 年由美国学者汉斯·摩根索在其著作《国家间政治—— 争取权力与和平的斗争》中提出,是以权力和利益为核心概念的现实主义理论的最典型代 表具体内容为:1、政治是受根植于人性的客观法则所支配的;2、以权力限定利益是普 遍适用的,利益直接支配人的行动,而权力是利益得以实现的保证,一个国家能够在多大 程度上实现自己的国家利益,取决于自身在国际政治中的权力地位;3、政策的好坏不在于 其是否合乎道德,而在于它是否能转换为成功的政治行动;4、道德和政治行为间不可避免 地存在相互对立,普遍的道德准则并不能以其抽象的公式运用于国家行为,政治家也没有2权利因不符合道德义务而放弃能够成功的政治行动;5、普遍的道义法则与特定的国家道义 不能混为一谈,后者是与权力和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6、政治现实主义同其他学说的区 别,就在于它强调政治领域的独立性,强调权力政治的作用。

      政治现实主义基本原则的提 出,标志着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奠定了经典现实主义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中的主流地位,摩根索也因此成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奠基人5、亚太经合组织(Asia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全称“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亚太国家和地区加强多边联系、交流与合作的区域经济合 作组织亚太国家和地区加强多边联系、交流与合作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经澳大利亚总 理霍克倡议,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西兰和东盟六国(泰国、马来西 亚、菲律宾、文莱、新加坡、印度尼西亚)1989 年 11 月 6 日—7 日在澳大利亚堪培拉举行 部长级会议成立截至 2003 年 6 月,共有亚太地区的经济体(国家和地区)21 个成为其 成员1991 年《汉城宣言》确定其目标为“相互依存,共同利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 制和减少区域壁垒” 该组织通过鼓励成员消除贸易壁垒,采用透明的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 以消除贸易和投资障碍,促进环太平洋 21 个成员的公开贸易与经济合作,推行长期项目帮 助成员进行经济改革,促进各国家与地区领导人之间的对话讨论亚太经合组织下设秘书 处、贸易促进委员会、产业科技委员会、人力资源开放委员会、地区能源合作委员会、海 洋资源保护委员会、渔业委员会、电讯委员会、交通运输委员会、旅游委员会、中小企业 政策专家组、贸易和投资数据工作组等机构。

      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包括从 1993 年开始每年 举行一次的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以及外交与经贸双部长会议、高级官员会议、专业部长会 议等亚太经合组织举办各层次论坛,创立“APEC 方式” ,即以协商一致为前提,由各经 济体自主采取单边行动和贯彻集体行动,通过协调以推进区域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进程 1991 年 10 月,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并出席了自 1991 年 11 月以来的历届部长会议和 1993 年以来的所有领导人非正式会议6、国际行为主体能够独立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影响和作用的一系列政治实体,是国际社会活动的基本 单位国际行为主体必须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和政治经济实力,必须具有自身的特殊利益, 必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必须具有相对稳定或固定的组织形式按是否具有主权, 可以划分为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前者包括主权国家和部分民族解放组织,后者则 包括国际组织(政府间的和非政府的) 、跨国公司、国际政治运动、争取民族独立的政治实 体以及个人7、上海合作组织(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SCO)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在 2001 年 6 月创建的地区合作组织。

      其前身是 1996 年 4 月 26 日由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五国建立的“上海五国”会晤机制,是该机制合作与作用不断 扩大的产物2001 年 6 月,中、俄、哈、吉、塔五国元首上海会晤时,正式接受乌兹别克 斯坦加入“上海五国”机制,六国元首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与《打击恐怖主 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 ,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其宗旨为:加强成员国之间 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发展成员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 保及其他领域的有效合作;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推动建立民主、公正、 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机构设置有成员国元首理事会、政府首脑理事会、外长理事 会、国家协调员理事会以及总检察长、国防、经贸、交通、文化、救灾等部门领导人会议3常设机构分别是设在中国北京的秘书处和设在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的地区反恐机构每年 举行一次成员国元首正式会晤,定期举行政府首脑会晤,轮流在各成员国举行从 2004 年 开始,上海合作组织启动了观察员机制8、和平共处五项原则(Five Principles of Peaceful Cnexistence)国际公认的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1953 年 12 月,中国总理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 时表示,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即相互尊重领土主权、互不 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与和平共处原则同年 6 月,中印、中缅两国总理联合声 明重申并确认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指导原则1955 年万隆会议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引 申和发展为十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映了世界历史的潮流,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愿 望和要求,因而为许多国家所接受,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承认,成为当代国际关系的公认准 则,构成国际法的基本原理9、地缘政治学(Geopolitics)将国家作为一个地理空间现象和国际政治单元加以分析的学说它通过揭示国际政治 权力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和预测有关国家的政治、战略行为以及国际战略格局的地理 空间结构19 世纪末,德国学者拉采尔首次系统研究政治现象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提出了 “国家有机体论” ,开创了政治地理学,成为地缘政治学的前身瑞典的契伦在此基础上首 次提出了“地缘政治学”一词20 世纪上半叶,地缘政治学迅速发展,出现了以美国学者 马汉为代表的海权论、以英国学者麦金德为代表的心脏地带学说、以德国学者豪斯霍弗为 代表的生存空间论和以美国学者斯派克曼为代表的边缘地带学说。

      由于拉采尔的国家有机 体论、契伦的地缘政治学说,特别是豪斯霍弗的生存空间论构成了纳粹德国军事扩张的理 论基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地缘政治学被视为法西斯思想的构成部分而遭到了批判 与避讳但在冷战期间,西方阵营构建对苏东阵营的包围圈,仍然是遵循地缘政治学中边 缘地带学说的理论指导冷战结束之后,美国依然注重控制世界上的战略要地,以服务于 自己建立世界霸权的战略虽然在今天,交通工具、通信技术和远程精确打击武器的发展, 已使人类在克服地理障碍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地缘因素对各国战略行为和国际战略格局 的影响有所弱化但是,只要世界还分成一个个国家,地缘政治学就不会失去其存在意义 与地缘政治学相关联的地缘战略学和地缘经济学也已被提出10、国际恐怖主义(International Terrorism)在国际范围内采用战争以外的特殊暴力手段,如暗杀、爆炸、劫持交通工具、绑架人 质、投放危险物质等,达到特定政治经济目的的活动与行为根据 2005 年联合国首脑会议 《成果文件草案》的定义,是指以胁迫一定人口、一个政府或国际组织为目的,旨在造成 平民或非战斗人员死亡或严重身体残害的行为国际恐怖主义的实施主体被称为国际恐怖 组织,是国际政治中一类充当反面与消极角色,起破坏作用的特殊国际组织。

      11、跨国政治亦称跨国主义(transnational politics 或 transnationalism) ,指各种跨国行为主 体的一系列对外行为与相互关系的总合,即跨国行为主体为影响其他主体的对外政策与对 外行为,影响国际关系发展变化而进行的各种政治活动(或称跨国行为主体跨国行为的总 合) 跨国政治既包括跨国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包括跨国行为主体与主权国家间的 相互关系跨国政治与国家间政治密切相连,是国际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所出现的新现4象,是当今国际政治或世界政治的新内容12、 “心脏地带”学说20 世纪初由英国学者哈尔福德·麦金德提出的地缘政治学说是一种陆权理论,强调 大陆地理对于国际政治和国家权力的重要意义认为整个欧亚大陆和非洲可以被看作“世 界岛” ,其中从东欧到西伯利亚平原的内陆地区的河流体系极少注入世界主要海洋,而北面 的北冰洋又属于冻土地带,因此形成了所谓“心脏地带” “心脏地带”为德国、土耳其、 印度、中国等边缘国家构成的“内新月形地带”包围,而整个世界岛又为英国、日本、南 非等“外新月形地带”包围心脏地区的人力、武力资源丰富,边缘地带易受其攻击,而 心脏地区则由于海权国家无法进入而保证其安全。

      因此,心脏地区是世界政治的“轴心地 区” 由此,控制心脏地带的国家就取得了“世界岛”的控制权,并进而可以控制世界13、建构主义强调国际关系规则和结构的国际关系理论和国际政治研究方法20 世纪 90 年代形成 批评新现实主义的理性原则,主张以社会学视角看待世界政治,注重国际关系中存在的观 念结构、社会规范结构而不是经济物质结构,强调机构、规则和认同在国家行为及利益形 成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指出行为体与体系结构之间存在互动依赖关系其代表人物 有奥勒夫和温特等14、软权力(Soft Power)1990 年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为应对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动以及伴随而来的权力性质与 范围的不断拓展深化,而在其著作《世界权。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