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西洲曲》赏析.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s9****2
  • 文档编号:499262773
  • 上传时间:2023-08-0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9.50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南朝乐府与《西洲曲》一、有关“南朝乐府”“南朝乐府”,产生年代始于东吴,迄于陈留存近五百首,分为“吴声歌曲”和“西曲”两大类前者产生于六朝都城建业(今南京)及周边地区,这一带习称为吴地,故其民间歌曲称为“吴歌”;后者产生于江汉流域的荆(今湖北江陵)、郢(今江陵附近)、樊(今湖北襄樊)、邓(今河南邓县)等几种重要地区,是南朝西部重镇和经济文化中心,故其民间歌曲称为“西曲”吴歌”、“西曲”是原有的名称北魏孝文、宣武时南侵,收得这两种歌曲,借用汉乐府分类,总谓之“清商”(《宋书·乐志》、《魏书·乐志》)后世沿袭之,至宋代郭茂倩编纂《乐府诗集》,仍将这两种归为《清商曲辞》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与多方面反映社会生活的汉乐府民歌不同,它是集中于写男女之情(占90%以上),并且绝大多数以女子的口吻,体现女子对男子的爱慕相思此外尚有一部分作品专门描绘女子体态容貌的美丽由于这些歌曲多是由歌女在宴会等多种场合演唱的,自然以女性的口吻比较合适歌中既反映了南朝统治区域(重要是都市中)的民间风俗、社会状况,也反映了现代统治者的生活情趣 南朝民歌具有如下某些基本特点: 其一,它所体现的爱情,几乎完全是浪漫色彩的,而很少有伦理因素的考虑。

      其二,从体现的情绪来说,南朝民歌中欢娱之辞所占比例很小,其基调是哀伤的其三,南朝民歌的语言,出语天然,明朗而又巧妙其四,南朝民歌的形式,以五言四句为主,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南朝民歌中占主导的五言四句的格式,对五言绝句的形成,也起了很大的作用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南朝乐府民歌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双关隐语的大量运用双关隐语的构成,重要是运用谐音字和一字多义,这种双关隐语,常常又和比方、象征手法结合使用,用以取喻起兴如《子夜歌》其七:“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同音异字“丝”既是相思的“思”,又是情丝绵绵的“丝”同音同字“匹”,既是布匹的“匹”,又是双关男女匹配的“匹”这种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的感情在热烈大胆的同步又显得婉转缠绵,并且增长了语言的活泼和形象的生动鲜明二、《西洲曲》1、有关作者最早著录《西洲曲》的是徐陵的《玉台新咏》,题为江淹作郭茂倩《乐府诗集》将它收入《杂曲歌辞》,说是古辞明、清人的古诗选本或觉得晋辞,或觉得梁武帝作从《西洲曲》具有的民歌本色,诗中纯真的感情、浓郁的生活气息以及体现方式来看,都是与文人的创作大异其趣的。

      但其风格之缠绵、词句之工巧、构造之精美又显然是通过文人的修饰的因此,后世论者大都肯定其为南朝乐府民歌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通过文人加工的作品2、有关内容的不同解说o 与一般南朝乐府民歌不同的是,《西洲曲》极为难解,研究者甚至称之为南朝文学研究的“歌德巴赫猜想”o 《西洲曲》的语言一如民歌的清新质朴而少用事典,因此其难解并不在字词的生僻、晦涩,而是整首诗的诗意难以得到一种贯穿全篇的畅达的解释之因此如此,乃是由于诗歌所涉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均有幽暗不明之处,难以得到一种一致的解释 本篇虽然“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沈德潜《古诗源》),但由于字句有所省略,文意时有暗转,因而时地、人物、情节等都颇难拟定,众说纷纭如下简述三种解读: (1)多数论者都觉得主人公是一位江南女子,诗篇抒写了她从初春至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远方情人的苦苦怀念具体而言,少女所忆念的情郎住在西洲,而西洲在江北,自己在江南,不易晤面,她们曾于梅花开时欢晤过,今梅花又放,就折梅托人寄去春去秋来,少女的怀念绵绵不断,又于采莲、于登楼中痴痴期待最后只能寄但愿自己的“梦”被南风吹向情郎的住处2)也有论者觉得本篇所写是一位男子的忆念。

      从开篇至“海水摇空绿”句都是男子口吻,写她正在忆梅花而想到情人住处西洲时,恰逢她寄来一枝梅花到其住处江北来,因而忆及她的仪容、家门、服饰、生活和心情;末四句改作女子口气,自道其心事,但愿“向南的风”将她的梦吹到西洲3)尚有论者觉得这是一首梦幻诗诗歌共三十二句,虽然只有末四句才写到梦,从篇幅上看,只占全诗的八分之一,但这既是全诗的结束,也可以说是全诗的归宿,就像万流归大海同样要言之,无论是诗的情感逻辑发展: 忆—思—梦;还是构造形式: 写梦前、梦中;抑或是写法上末四句两次写梦等等,都表白了《西洲曲》是一首梦幻杰作3、题解这首诗写一种女子对所欢的思和忆开头说她忆起梅落西洲那可纪念的情景,便寄一枝梅花给目前江北的所欢,来唤起她相似的记忆,如下便写她从春到秋,从早到晚的相思诗中有许多辞句表白季节,如“折梅”表早春,“单衫”表春夏之交,“采红莲”应在六月,“南塘秋”该是早秋(由于尚有“莲花过人头”),“弄莲子”已到八月,“鸿飞满西洲”便是深秋景象这一具有典型性的解释,至少旨在解决这样三个问题:第一,这首诗是一种多情女子对自己情郎的怀念之歌游国恩先生曾觉得《西洲曲》从开头到“海水摇空绿”句皆为男子口气,只有末四句为女子自道心事;叶玉华先生则觉得全诗部是女子的口吻(参见余冠英《古代文学杂论·谈西洲曲》)。

      余冠英先生拟定“这首诗写一种女子对所欢的思和忆”,而觉得“篇末四句固然是女子的口气,这四句以上却不妨都作为第三者的论述”(同上),可以说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研究者已无疑义第二,诗中女子居于江南,而其情郎住于江北,西洲则是二人共同纪念的地方余先生说:“西洲固然不是诗中女子目前居住之地,也不是男子目前居住之地,它是另一种地方……它何妨是一种名副其实的江中的洲呢?”(同上)第三,这首诗写的是“四季相思”显然,上述三个问题正是理解《西洲曲》的核心如果说,第一种问题目前已不成问题,研究者早已获得共识;那么,后两个问题虽很少有人再有疑问,但本人感到,要想贯穿全诗,其中仍有阻隔一方面,女子居于江南,其情郎居于江北,这是没有问题的;但西洲与江南、江北的关系是什么呢?一般据诗中“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二句,觉得西洲距女子居处不远,或谓即在江南,或谓距江南岸不远而两桨可渡那么,其与江北便相距甚遥但是,诗末却说:“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这两句千古传颂,正因其涉想新颖,情思无限;它寄托的显然是这位女子对情郎的怀念之情,如果西洲离女子居处不远,“吹梦”又有何必要?另一方面,正如余冠英先生所说:“这首诗表面看来像是若干首绝句联接而成,其实是两句一截。

      同上)所谓“两句一截”,正是从诗意着眼的;所谓“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正阐明整首诗诗意的完整、统一而浑然一体以“雨句一截”的形式而写“四季相思”,不仅少见,并且很也许会破坏诗意的完整、统一诗歌所写,乃一位女子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特别是她的一连串的动作;这一连串的动作怎么会分到四季写呢?例如,从开门盼郎至出门采莲.从采莲南塘至低首弄莲,这显然是这位女子的一系列连贯的动作,怎么可以分散到几种月去写呢?现代影视艺术有所谓“蒙太奇”的艺术手法,通过镜头的剪接、组合,可以有较长时间的跨越、衔接而产生连贯的效果但省略的时间亦必须有成果体现出来,连贯只是效果的连贯,决不可一种持续的动作跨越很长时间因此,如果说《西洲曲》写的是“四季相思”,即在现代艺术也是颇难理解的,更何况它是千余年前的作品呢?但是最后一句说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我想也可以理解为本诗描写的是一种人的梦境,这样诗中四季更迭的纷乱意象就不难理解了4、翻译课文怀念梅花很想去西洲,折下梅花寄送去长江北岸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究竟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戴着翠绿钗钿的她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就出门采摘红莲去了 在秋天的南塘采摘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人头 低下头拨弄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同样清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莲子熟得红透了 怀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只能)昂首看着天上的飞鸟 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鸟儿,走上青色的楼台遥望郎君 楼台太高看不到郎君,成天依托在栏杆边上 栏杆有十二个弯曲,(女孩)垂下的双手像玉同样明润 卷起帘子天显得更高,海水荡漾空显出一片深绿 海水像梦一般地悠悠然,你哀愁我也哀愁 南风懂得我的情意,把梦吹拂到西洲(与她相聚)5、解说课文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并非写梅落西洲、女子折梅下”者,到也温庭筠《西洲曲》谓:“悠悠复悠悠,昨日下西洲下”正是“到”的意思南朝民歌《那呵滩》亦有:“闻欢下扬州,相送江津湾其意甚明但“忆梅下西洲”也并非这位女子要到西洲去折梅花,而是说这位女子想到自己所寄梅花也许早已到了西洲,到了情郎的手中折梅寄江北”是对“忆梅下西洲”的补充阐明,或谓首二句就是一种倒装句折梅”是过去所为,“忆梅“才是目前所思只有如此理解,方与下文所写季节相合如上所述,谓此诗为“四季相思”实难讲通,这不仅由于诗意难贯,并且一般所谓诗中表白季节的辞句,其实否则。

      如谓“单衫”句表春夏之交或春天,“单衫”岂止春天可穿?“杏子红(黄)”与“鸦雏色”相对而言,所指为“单衫”色彩,亦不表白季节又如谓“日暮伯劳飞”表夏天,更属望文生解《礼记·月令》诚有“仲夏始鸣”之载,《诗·豳风·七月》亦有“七月鸣”之句,“七月鸣”即为伯劳;但伯劳“始鸣”与“伯劳飞”井非一回事是显然可见的因此,《西洲曲》所涉时节决不用“猜”,“采莲南塘秋”已作了明确阐明;至于采莲时节又有“莲花过人头”亦并不奇怪,故亦不必再分初秋、中秋和深秋因此,秋天便是《西洲曲》的季节背景秋露如珠,秋月如圭,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江淹《别赋》),正是在秋日怀人时节,这位女子想起自己曾寄梅花一事,从而有所盼望先说“忆梅下西洲”,而后补充自己曾经“折梅寄江北”,正表白心情的迫切和怀念之深重,极为切合此时女子的心态事实上,忆及折梅、寄梅之事,只是一种“引子”,是绵绵之思的开始单衫杏子红(黄),双鬓鸦雏色”,这可以说是一种体察入微的心理描绘或烘托本来,“西洲在何处”的交代紧承“折梅寄江北”正合乎逻辑;然而女主人公既想起了情郎,想起了自己曾折梅寄往江北,因而她多少抱有情郎也许归来的但愿,下文所谓“开门郎不至”正阐明了这一但愿的存在。

      正因有这个但愿,她才在想到了情郎之后,立即注意到自己的装束和姿容,所谓“女为悦己者容”,要是情郎已站在门外了呢?因此这两句正绝妙地刻画出女主人公此时的心理活动,而不只是对其装束的简朴交代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二句,既交代了西洲之位置,亦体现出此女子对其挂怀之情;之因此值得如此魂牵梦绕,正因其为情郎所在地温庭筠《西洲曲》:“西洲风色好,遥见武昌楼武昌在长江南岸,既云“遥见”则西洲也许正在江北一般觉得武昌一带是西洲曲歌产生最集中的地区所谓“两桨桥头渡”,一般释为划两下桨就到了,所距很近其实这是误解南朝民歌的《西曲歌》中有《莫愁乐》二首,其一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所谓“两桨”,指的就是船的两个桨;在《西洲曲》中,借以指船其意是说,要到西洲去,需要乘船过江,此亦正阐明西洲在江北以上六句所描绘的乃是一种静坐相思的女子的形象,而非正乘船到西洲采梅的女子形象如此理解,则与下文正好贯穿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是对女主人公居住环境的描写《古微书》说:“博劳好单栖因此,这里的环境描写也是一种象征,显示了这位女子的孤单和凄清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则静坐相思的女子形象方直接呈现出来。

      如上所说,盼望郎归已在情理之中,而归来又并不是现实;“开门郎不至”就既写了现实的严酷,又暗含了女主人公的但愿静坐相思无望,便“出门采红莲”,以遣不尽的相思之情然而,既然带着怀念的心情“出门”,则相思之情注定非。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