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良习惯形成的原因.doc
6页光的反射》的说课稿 梁振东 (南阳市第十三中学校,河南,南阳 473000) 中西部初中生不良习惯的成因与对策 摘要:教育家叶圣陶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 ”① 好习惯是一笔终身受益的宝贵财富受我国传统文化和教育观念的影响,中西部地区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在童蒙家教、幼教和小学教育阶段,在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特指儿童生活、学习以外的习惯,尤其是思想品行方面的表现)和学习习惯方面都存在着不少问题再加上初中生本身的生理、心理和学习特点,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学习进步产生了重大的制约作用本文列举了中西部地区初中生(尤其是城镇新生)不良习惯的种种表现,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形成原因, 提出了三点应对策略建议通过家校联手共同改良学生的生活和行为习惯,中小学结合共同研讨学生的行为和学习习惯,强化初中起始年级管理全方位推进养成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生 不良习惯 成因 对策 1 问题的提出 人类学家费孝通指出:“二十一世纪的教育首先应该关心人们如何在密切相关的地球上求同存异,协力发展,进行有关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意念教育,这其实是一种行为习惯教育。
” 教育学家叶圣陶在《两种习惯养成不得》一文中说:“习惯不嫌其多,有两种习惯却养成不得,除掉那两种习惯,其他的习惯多多益善哪两种习惯养成不得?一种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又一种是妨害他人的习惯 ”② 他进一步解释说:“ 什么叫做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举例来说,容易明白坐要端正,站要挺直,每天要洗脸漱口,每事要有头有尾,这些都是一个人的起码习惯,有了这些习惯,身体与精神就能保持起码的健康但是这些习惯不是一会儿就会有的,也得逐渐养成在没有养成的时候,多少要用一些强制功夫,自己随时警觉,坐硬是要端正,站硬是要挺直,每天硬是要洗脸漱口,每事硬是要有头有尾直到“习惯成自然”,不恐朴刖酰材苄兴奘碌淖鋈ィ庑┚褪侵丈硎苡玫南肮吡恕H绻谙让挥星恐朴刖酰裉於魈煳鳎裉煺庋魈炷茄蔷褪裁聪肮咭惭怀伞6饨裉於魈煳鳎裉煺庋魈炷茄狗闯晌恢窒肮撸卫蔚脑谏砩仙恕U庵窒肮呔褪恰安谎墒裁聪肮叩南肮摺保钜坏谩N裁醋钜坏?只消一句话回答:这种习惯是与其他种种习惯冲突的,养成了这种习惯,其他种种习惯就很少有养成的希望了 ”③叶圣陶还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 凡是为非作歹的人,他们为非作歹的原因固然有许多,也可以用一句话来包括,他们的病根在养成了妨害他人的习惯。
他们不明了自己与他人的密切关系,他们不懂得爱护他人,一切习惯偏向妨害他人的方面,他们就成了恶人 ”④两位专家明明白白地告诉世人,好习惯是一笔终身受益的宝贵财富,坏习惯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古人云: 养习于童蒙多高的墙多深的基一切都是从童年开始的不同的童年造成了杰出青年与死刑犯青年之分,不同的基本点之一就是习惯的不同既然养成教育的关键期在幼儿园、在小学,那么,研究初中生不良习惯的成因与对策有何意义呢?笔者认为:一是独生子女时代的特殊问题家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溺爱自己的孩子,娇生惯养,包办代替,造成学前儿童综合素质有所下降二是小学升初中考试取消后带来的新问题养成教育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同时也未受到学校乃至社会应有的重视,文化课成绩淡化后,师生竞争意识也随之淡化,习惯不良的学生有了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三是初中实行划片就近入学政策后,优质生源的无序竞争更加激烈肥地好种,优生好教,不少学校都视争取优生为第一要务,生源大战硝烟弥漫,兄弟学校明争暗斗值得同情的是,生源素质每况愈下,社会期望越来越高,中招压力不断加大,谁也不敢忽视这关乎到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竞争副作用是,背离了教育教学规律,影响到学生的终身发展。
在生源、师资、教育教学设施办学三要素中,生源永远是办学者重点关注的对象,但精力应该集中在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全面教育上,而不是少数优生的培养上研究和调查发现,中小学绝大多数的优生同时也是习惯好的学生,而且绝大多数学生的智力也是不相上下的,只是因为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对于小学生和初中生来说,主要是习惯问题) ,才在品行和学业上拉开了距离因此,在初中一年级就开始亡羊补牢,大力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学生才可能获得较好的学习素质,其潜能才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学校的发展才可能具有后劲和保障四是处于迅速成长阶段的初中生,其生理、心理和学习特点也正处于极不稳定时期,纠正不良习惯,培养优秀学习品质刻不容缓五是中小城市人口目前正处于高速膨胀阶段,学校建设明显滞后,中小学超大规模和超级大班使新课标倡导的活动式课堂和个性化教学举步维艰,管理难度的加大使得养成教育更加必要 2 初一学生不良习惯的集中表现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零距离观察发现,中西部地区初一学生身上存在着众多层次不同程度各异的不良习惯优秀生有瑕疵,后进生也有闪光点其不良习惯虽然与其特殊阶段的生理、心理和学习特点息息相关,不难理解,但对学生的进步造成极大危害。
为述说方便,在这里简要归纳为:(1)生活习惯,概括为自私缺乏孝心具体表现是,俨然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衣着讲究,有的非名牌不穿,非时尚不用(佩戴新潮饰物,留怪发,染彩发) ;饮食挑剔,不少人偏食挑食,乱花钱买零食,暴食暴饮;不体贴父母,贪图享乐,许多孩子不整理个人内务,拒绝做家务;起居无常,相当多学生早上睡懒觉影响早餐甚至不吃早餐;缺少生活常识,不注意个人卫生 (2)行为习惯,概括为偏激缺乏爱心具体表现是,自由散漫,不讲公德,随地吐痰、扔垃圾,不守法规校纪,说谎话,说脏话,骂人,吸烟,喝酒,赌博,逃学,顶撞父母,不敬师长,索要财物,恃强凌弱,谈情说爱,打架斗殴,痴迷网吧,沉醉电视,狂热追星,在公共场所追逐打闹,损坏他人财物或公共财物 (3)学习习惯,概括为懒惰缺乏专心课堂表现为:随便说话,做小动作,做鬼脸,看闲书,玩卡通牌,打瞌睡,两眼发呆,懒得翻书,听讲漫不经心,不记笔记,打岔起哄,学习用品乱扔乱放作业表现为:边做边玩,马虎应付,投机取巧,复制抄袭,找人代做,甚至不交作业平时表现为:单纯的任务观点,不复习,不预习,不纠正错题,文科不想记背东西,理科只看题、不做题,缺少恒心、毅力和吃苦精神。
考试表现为:挖空心思作弊 3 初一学生不良习惯形成的原因 中西部地区初一学生不良习惯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大致分为家教、幼教、小教、社会和初中生自身特点五个方面 3.1 家教原因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从孩子呀呀学语时就开始发生并在成人的言传身教下一步步得到强化比较一下西方的家庭教育,中国家教受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西方家长崇尚孩子的自由发展,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从小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鼓励他们的敢做敢为精神而绝大多数中国孩子缺乏的正是独立生存和生活的能力受过一定生活煎熬的家长,从改革开放中得到了实惠,现在总算有能力让孩子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和优越的受教育的条件不少家长不愿让孩子尝受自己特别是先辈们经历的磨难,他们包办了孩子生活和成长所需要的一切,他们把这颗独苗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百倍,自己宁可受尽千般苦,也不让孩子受一点点委屈在这种温室环境中,孩子们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沉浸在幸福的海洋里,身在福中不知福,不了解生活的艰辛,认为父母和他人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从而养成了自私、懒惰、任性、怕苦的习气据调查,75%以上的初中生没有干过洗衣、做饭、择菜、打扫室内卫生和整理个人房间等家务,不少学生连开水都不会烧。
溺爱是中国家教最具代表性的问题多数家长认为,只要孩子知道学习就行,操持家务是当父母和爷奶的事除此之外,有的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几乎利用在校学习以外的所有时间让孩子参加社会上举办的各种班,以期开发智力和发展特长,结果是孩子身心疲惫,兴趣索然,导致厌学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应自由发展,树大自直,女大自巧,对孩子持顺其自然态度,缺乏科学的管理与引导有的家长相信棍棒出孝子的说法,孩子在粗暴的打骂中逐渐扭曲了个性,麻木了灵魂有的家长个人生活不检点,不良嗜好太多,孩子耳闻目睹,亦步亦趋地走上了邪路还有夫妻不和乃至离异,让孩子生活在担惊受怕缺乏理解的环境中,造成孩子性格残缺 3.2 幼教原因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说:我的成功归功于幼儿园,因为幼儿园让我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幼儿园是学前儿童的乐园,孩子们应该以玩为主,在轻松欢快的玩乐中增长见识和开发智力(Every day is Children’s Day .) 然而玩也有玩的学问幼儿园的孩子天真爱动,好奇心极强,但兴趣转移非常快,抓着这个玩具,看着那个玩具,心思又跑到另一个玩具上去了如果听之任之,不加引导,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就会不断的迁移,多动症的情况就有可能加重。
如何寓教于乐,不断延长孩子们对某一事物的专注周期,循序培养他们用心专一的品质应该是幼儿园研究的课题之一还有一些家长期待“神童”的出现,急于对孩子进行早期智力的开发,在学前阶段就严格要求孩子又是学数学又是学英语,结果使孩子过早地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 3.3 小教原因 “教育即养成习惯”,用来形容小学阶段教育的特点最恰当不过该学段确实是儿童习惯的形成特别是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尤其在小学三年级以前,习惯的养成远比知识的学习重要得多从小抓起,从第一时间、第一印象抓起做父母的、做老师的就要给予孩子准确的信息,这样孩子从小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正确的认识,自然而然地形成良好的习惯随着素质教育的强力推进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小学教育增添了更多的活力和自由发展的空间,随着小学升初中考试的取消,学生的课业负担和老师的工作压力也大大减轻,师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致力于遵循教育规律,全面和谐发展不足之处是,当考试成绩已不再成为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后,科学评估机制的建立尚来不及与时俱进,且至今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养成教育本来就是个不易量化的软指标,学校和社会过去和现在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忽视现象,再加上中小城市小学普遍存在着活动场地小、办学规模大和超级大班(每班平均在 100人左右)等严重问题,致使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探究性学习、个性化教学和活动式课堂等理念难以落实,非智力因素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不少学生的不良习惯继续得到强化和延伸,对他们今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3.4 1.依赖性强,缺乏自理、自律能力,凡事靠父母28%的学生很少帮助家长做家务, 有的学生在家长从未帮父母干过力所能及的事情,有的学生从未独自乘车远行过,34%的 学生认为“自己管不住自己”2.意志脆弱,经不起批评有的同学做错事,老师还未批评,眼泪早像断了线的珠子, 有的同学受到一点挫折就想到离家出走甚至想到了轻生调查中,持“遇到挫折,可能采取 离家出走”者占 13.5%;有过“轻生念头”者占 12%3.严重逆反心理,不听家长和老师劝导,任性、故意对着干,应该向东偏往西在“对 家长或老师严厉而又偏激的批评”问题上,有 5%的学生选择的做法是“心里口里均不服,还 可能采取报复手段”4.自私、孤傲、嫉妒心强,时刻把自己摆在第一位,很少替别人考虑,很少与同学交往, 有事也不愿跟别人说经调查,对“如果心中有了委屈,烦恼或知心话,最喜欢向谁诉说” 这一问题,23%的学生选择“同学或朋友”,13.5%的学生感到“无处诉说”;17%的认为“很多 方面与父母无法沟通”;53.5%的学生不愿意熟悉的同学、朋友比自己强19%的学生认为 自己没有知心朋友5.表现出焦虑、恐惧、考试紧张等11%的学生经常有孤独感,19%的学生经常有烦恼, 81.5%的同学认为最大的烦恼是学习成绩不好,34.3%的学生害怕陌生的环境和人。
6.23%以上的学生存在自卑心理,调查发现,对自己最不满意的方面,35.3%的学生认 为是学习成绩,21.4%的学生认为是自己的相貌体形,15.9%的认为是健康,15.8%的认为 是性格,45.3%的女生认为“女生不如男生”7.追求刺激有 48%的同学最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