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围城》读后感(1).pdf
8页《围成》读后感过去曾读过一次《围城》 ,但觉得索然无味,读了不到一半就放弃了现在我选择了文学, 就强迫自己再次走进它,然而这次我却的确开始钟情于它,也颇有一些感想在读的过程中,很多次面对“围城”这两个字时,想用两个更明快的词进行诠释,偶尔看到孙琮先生曾通过联系钱钟书先生的一生的遭遇用“困境”二字作“围城”的解释我仔细品味觉得很有道理因为当你进入围城之后, 你就似乎陷入了困境, 一切完全不在你的意识支配之中《围城》写的是一群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留洋回国的男女学生,在婚恋的围城里冲进去又逃出来,逃出来又冲进去但是,他们在复杂的婚恋角逐中, 却又陷入了命运浮沉的人生的围城中,不得不在生活职业的角逐中勾心斗角,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大围城”的禁锢中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慑人心魄的心灵的角逐从而更深地陷入了“灵魂跌宕”的精神的围城这重重叠叠的围城编织成一种超越时空的现实这些男女学生中最为典型的奔波于围城内外的应是男主人公方鸿渐他是一个并不高大也不渺小的普通的读书人他不同于其他小说中的主人公,要么善良要么丑恶,他的性格充满了矛盾他作为青年知识分子,主要的生活是在学校度过的,由于涉世未深,他的性格中又有正直的乃至天真的一面。
他对李梅亭的嫌恶,对韩学愈的怀疑,他和赵辛楣在谈话中显露出来的真知灼见,都表现出他正直的一面但在另一方面, 在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在他的虚荣心的推动下,也萌发出他性格中虚假的一面, 面对别人对自己这个假博士的吹捧,他感觉“身心庞然膨胀,人格伟大了好些”他对待鲍小姐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他们的交情像热带植物一样飞快的生长”但从另一方面看,他对爱情又采取非常认真的态度 他对唐小姐的追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方鸿渐的性格中很自然的有知识分子常有的那种清高和孤傲,但也有自卑懦弱的一面 在和孙柔嘉闹矛盾后, 知道李妈已打去叫柔嘉的姑姑来,便决定离家柔嘉见丈夫这样退却,嘶声说:“你是个 coward (胆小鬼)这样一个性格复杂矛盾的人也尝透了处于围城状态的滋味: 不断地追求走出生活的空虚, 追求变为现实之后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 又出现了新的更大的空虚 他因为未婚妻的死而从包办婚姻中逃出来被送往欧洲留学但他却荒废了学业, 以至于最后不得不从爱尔兰人手上弄了个假文凭回国,之后他陷入了爱情和事业的双重围城中 在这座围城中挣扎的他最终选择了平实的婚姻和事业,然而最终又再次陷入困境, 这次他未能逃出来, 变得一无所有。
看完之后,轻轻地把书合上一个人坐在偌大的静寂的图书馆里深思其实这座围城和围城中的人们的心态,不只属于方鸿渐和他的同时代的人,它属于生活在现代文明中的每一个人当然也包括现在的我们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奋斗,渴望进一所重点中学,渴望考上名牌大学,渴望找一份薪水高的工作, 渴望拥有幸福的家庭⋯⋯每一次进入所期待的目标时, 又仿佛陷入了新的困境, 充满空虚,又向更高挑战,希望逃出过去的一切周而复始我们筋疲力尽但我在看完《围城》之后告诫自己决不能像方鸿渐那样被困在围城之中,应该像更多的一生不断的奔波于围城内外的人一样,尽管城墙上满是荆棘, 也决不退缩,正如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一样虽也奔波于一个个围城内外,但最终恪守自己的信念,寻找到一个朴实的归宿《围城》无疑是在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实的生活每个人从懂事的那天起就开始追逐自己认为理想的爱情,当追到的时候又在为爱情寻找一个理想的婚姻, 而真正都做到的人寥寥无几 其实生活已经教给我们一个规律:婚姻是随机的!结婚就像围城,有的人想进去,进去的人想出来!当爱情被岁月侵蚀,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时的爱情已经升华为亲情了作者以《围城》做书名,也许想告诉我们:不仅婚姻像围城,人生、生活、职业等等更像围城。
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兜圈子,重复的做同一件事情:找个笼子把自己关起来, 过了不久却发现那边的风景比这边更好,于是出了这个笼子进了那个笼子就这样不断的重复并乐此不疲围城,是婚姻,也是人生生活中的围城太多了⋯⋯“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 ”嗯,钱钟书先生不愧为大师>就具有这样一种功能 ,它像一面镜子 ,照镜的人不是人 ,是一个个赤裸的灵魂 ,映出人性的种种美和丑 !光停留在反映人生百态,也不失为一部好作品,但还不算是智慧的书智慧的书,作者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俯视人生,穿透种种表象,直达人性和灵魂的深处,并能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的展示,给人启迪我很惊讶,惊诧钱先生有这种洞若观火的本事,对人性的理解,人情百态的观察,细腻和深刻的让人难以置信摘要:1.方鸿渐把信还给唐小姐时,迟钝并无感觉过些时,他才像从晕厥里醒过来,开始不住的心痛,就像因缱绻而麻木的四肢,到伸直了血脉畅通,就觉得刺痛2.觉得身体里纤屑蜷伏的疲倦,都给睡眠熨平了,像衣服上的皱纹折痕经过烙铁一样3.方鸿渐身心仿佛通电似地发麻,只知道唐小姐在说自己,没心思来领会她话里的意义, 好比头脑蒙上一层油纸, 她的话雨点似地渗不进,可是油纸震动着雨打的重量。
三、设喻取象精彩绝伦亚里士多德说过,比喻在诗的语言中最为重要, 而且比喻“不能从旁人学得,所以是天才的标记 ”懂得比喻有两柄亦具多边,并不就能保证下笔时比喻纷至沓来,就像懂得原色和对比色调和的道理,并不就能挥毫成为大画家, 或知道了浮力定律, 不就能夺得潜水冠军一样妥帖恰当的比喻,尤其是那些奇而不怪的新鲜比喻,确实是作者天才的标记在钱钟书的《围城》里,其比喻的诡奇新鲜、丰富多彩、妙语连珠已达到一种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境界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知识渊博 《围城》中比喻的喻体融入科学、哲学、历史、宗教、艺术、民俗、掌故等诸方面的知识,阅读此书,像进入一个繁茂的花园,今人目不暇接作者以非凡的想象力和广博的知识把喻体和本体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围城》闪着智慧的火花如作者把方鸿渐与苏文纨的情谊喻为数学上的“两条平等的直线”,准确而又生动;鲍小姐的“赤身露体”喻为哲学上的“真理”讽刺辛辣,力透纸背对主动的苏文纨与被动的方鸿渐的接吻,作者写道:“这吻份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的把嘴唇抹一抹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的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像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大脚趾,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
”这轻轻一吻,作者用了一个民俗方面和两个宗教方面的知识,表达“敬而远之”的亲近,传达了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微妙心态,令人拍案叫绝再有“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中的砂砾或如出骨鱼片里示净的刺,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逼真得如感同身受,那一份体会,共鸣于心;还有闻名的“沙丁鱼罐头”: “这厢仿佛沙丁鱼罐,里面的人紧紧地挤得身体都扁了,可是沙丁鱼的骨头,深藏在自己身里,这些乘客的肘骨,膝骨都向旁人的身体里硬嵌⋯⋯”好生动,令人仿如亲见亲为似的钱钟书还是个颇富幽默感的学者和作家豁达的人生态度,使他无论在生活或在艺术中都表现出幽默的品格他说: “一个真有幽默的人别有会心,欣然独笑、冷笑、 微笑, 替沉闷的人生透一口气 ”( 《写在人生边上·说笑》 ) 《围城》中机智幽默、妙趣横生的比喻就常常让读者会心一笑小说写船到香港,方鸿渐与鲍小姐上岸吃西餐,一段生动的比喻让人忍俊不禁: “上来的汤是凉的,冰淇淋倒是热的;鱼像海军陆战队,已登陆好几天了;肉象潜水艇士兵,会长期伏在水里;除醋以外,面包、牛油、红酒无一不酸 ”值得说明的是,钱钟书先生的幽默不同于老舍富于北京市民味的幽默,也不同于赵树理浓郁的乡土气息的幽默,它是一种机智而含蓄,俏皮或精致的学者式的幽默,充满了知识性和趣味性。
钱钟书知识渊博,善于突破常规思维模式, “夸饰以不可能为可能,比喻以不同类为同类出奇制胜,造成幽默效果作家形容外国办“说话里嵌的英文字” ,不比嘴里嵌的金牙,比作“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处全无用处” 以肉屑相喻, 不仅新鲜,而且含讽,幽默顿生又如把精心打扮出了汗的脸比作“半融化的奶油喜字蛋糕” ;老头子恋爱像“老房子着了火,烧起来没有救的”, “科学家像酒,愈老愈可贵,而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这些比喻妙语连珠,妙趣横生,作者以奇特的想象, 将具体的本体和抽象的喻体, 庄严的本体和戏谑的喻体,美妙的本体和可怕的喻体扯在一起,产生意外的喜剧性效果钱先生通过细心观察和巧妙构思,和化用中外的成语隽语一样,常将比喻化用出新意 《围城》里写唐晓芙的美貌动人,有这样一句话:“古典学者看她说笑是露出的好牙齿, 会诧异为什么古今中外诗人,都甘心情愿成女人头插的钗,腰束的带,身体睡的席,甚至脚下践踏的鞋袜,可是从没想到化作他的牙刷我们读《管锥编》论陶渊明《闲情赋》 一节,便知道“愿在衣而为领”, “愿在丝而为履”云云,的确是古今中外诗人常用的套语④《围城》这句话化用陶渊明此赋和别的诗人的作品,化用出了新意。
但牙刷是否雅到可能入诗,颇值得怀疑,于是“化作她的牙刷”又带上了一点点幽默甚至讽刺的意味,而这正是一点新意,是符合全书情调的调皮的意味当然,语言与内容的关系是合二为一,密不可分的我们拿起钱先生的著作不愿放下,既因为作者渊博的学问、精到的分析、深遂的思想和丰富的感情, 又因为所有这些都从极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语言中表达出来 没有钱先生这样的天才, 就不会有钱先生这样的语言,我们同样可以说,没有钱先生的语言,也无从认识钱先生的天才但我绝没有能力全面概括他的学问思想,只能是略举几个例子,谈一点学习的收获罢了方鸿渐旅欧回国,正是一九三七年夏天 小说以他的生活道路为主线,反映了那个时代某些知识分子 (主要是部分欧美留学生、 大学教授等等)生活和心理的变迁沉浮 他们不属于那个时代先进的知识分子行列,当抗战烽烟燃烧起来的时候,他们大都置身于这场伟大斗争的风暴之外,先在十里洋场的上海,继在湖南一个僻远的乡镇,围绕着生活、职业和婚姻恋爱等问题,进行着一场场勾心斗角的倾轧和角逐这也是场战争, 虽然不见硝烟, 却处处闪现着旧社会你抢我夺的刀光剑影,腾跃着情场、名利场上的厮杀和火拼;虽然没有肉体的伤亡,却时时看得到灰色的生活是怎样蚕食着人们的年华和生命,那恶浊的空气又是怎样腐化着人们的操守和灵魂。
自然, 这里也有真诚的友谊,善良的愿望; 但这些在那个强大的旧社会壁垒面前,是显得多么软弱和无力在那随处都可以陷入“鸟笼”或“围城”的人生道路上,哪里是这些还没有消磨尽人生锐气的知识分子的出路呢?这是这部深刻的现实主义小说留给人们深思的一个严肃问题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去——钱钟书《围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