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历史考试题型及解题方法.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壹****1
  • 文档编号:500194526
  • 上传时间:2023-06-2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0.50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历史考试题型及解题方法一、选择题  1.“三段式”选择题  “三段式”选择题是对题支与所列内容按题干要求归类和题支所列内容按时间或空间顺序一次选择这种题型较之于“两段式”选择题来说,更简单,难度更小,更易得分其理由:第一,无论题目所给内容有四项[①、②、③、④]或是六项,但它仅有A、B、C、D四种变化,而每一变化绝对超不出题支所列范围,其排列与组合极为有限第二,无论按题目要求题支有几项正确,或顺序应为何种排列,但考生在题中总能知道四个或六个中的1——2项,那么解题就不难了其方法如下:  (1)组合选择题  组合选择题是指选项有若干“部件”组合而成的选择题下列就是一个组合选择题,经过分析,就可断定:选项只要含③就不合题意  例:秦汉时期在秦岭以北修建的水利工程有:①郑国渠②长城③灵渠④六辅渠⑤白渠  选项有: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 D.④⑤  这个题目的第一行是题干,它提出的限制有秦汉时期,提出工程修建时间须在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之间,排斥掉郑国渠秦岭以北是指地点,排斥掉灵渠水利工程指属性,排除掉长城做选择题首先要注意题干,对题干所提供的每一个信息进行认真分析,忽略一点就会造成错误。

        解此类题时:① 若在题支项中已能知其中某项(“X”)为错误因此,凡含X项的备选答案绝对错不含X项的可能正确  ② 若在题支中,同时知X为“×”、Y为“√”因此,知X为“×”的结论如前法;知Y为“√”,则可知含Y可能是“√”,不含Y绝对是“×”  掌握了上述两种方法的优点:第一,即能在只知1—2项时也可以找出正确答案,从而避免了一些学生对所给四项或六项中部分未掌握而失分第二,即使在做题时一两步不能直接推出正确项,也可避免过题中最难判断的难项  (2)排列选择题  例1:下列史实,先后顺序应该是:  ①王建建立高丽王朝,重新统一朝鲜半岛  ②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  ③日本“大化改新”开始  ④诺曼底公爵征服英国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②④①③ D.④①③②  例2:①利玛窦 ②汪大渊 ③马可波罗 ④空海  A.④③②① B.①②④③ C.②③④① D.③②①④  做这类题,可用“首定法”只要确定最早的,即可选对答案同时,还可用“首尾结合法”如例2,只用首定法是不行的,因为②排在最前面的有两选项,那就再看看这两个选项的最后一个哪个是正确的,从而提出B是正确答案  解这类题时:①若已知题支列项中X为先,所以凡X在先的选项可能是“√”,否则绝对是“×”。

        ②若已知题支列项中Y项为最后,故凡Y在后有可能是“√”,凡Y不在后绝对是“×”  ③若已知题支列项中X、Y相连而不可逆故凡X、Y相连未逆的项可能是“√”,否则绝对是“×”  当然,是具体做排列时,三法先采用哪种,或采用哪种最适合,要视你自己在已知题支项中的哪项或哪些项来决定,也可把三法中两法联用  在考试中正确运用上述三法,第一,可在四项中只知1—2项时,找到正确答案,从而有效地避免了题目的难点,而利用已知知识来得分第二,可以使做题达到准确,并为做后面的题目赢得时间  2.“二段式”选择题  “二段式”题的特点是按题干要求直接选出备选答案,它包括单项选择题的一部分和全部的多项选择题此类单项选择题,是以考察学生记忆和能力及掌握知识的准确与精确度为目的,所以在四个被选项中加入三个错项来迷惑考生多项选择题对考生的考察则从准确度、精确度的掌握向运用知识能力的纵深度发展  在考生中最常出现“记住了的有分,记不住的无分”,“记住了的不考,没记住的偏考”这种十分被动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第一,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不全面第二,基础知识虽能掌握,但没有正确的分析能力第三,对此类选择题的特点没有清醒的认识,没有一套解题的方法与技巧。

        (1)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其解题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肯定符合题意的选项,从而得出正确答案,叫肯定法另一种是间接通过对有关事件的回忆,否定掉不合题意的选项,从而得出正确的选项,叫否定法  ①引入法与排除法:因为题目已明确规定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项,即已知“一√三×”其解题方法的第一种,用“引入法”,即清楚知到了题中的某项为“√”,就填出正确项;第二种,用排除法,即在不知何项为“√”,但能准确判断三“√”,余下一项就为“√”  例:清朝“湖广”指的是:  A.湖南、广东 B.湖南、广西  C.湖北、湖南 D.广东、广西  第一种解法:若已知“湖广”是指湖南、湖北就直接填出C  第二种解法:若不知C是“√”,但知广东、广西叫“两广”,则凡含“两广”中之一者是“×”,即C是“√”  ②逻辑推理法:对题干所要求的知识难以判断是非或已遗忘,第一,要仔细分析各项所述内容,寻找线索以唤起回忆;  第二,要注意各项在语言表述、常识、逻辑以及立场观点上的错误与矛盾,从而得出正确认识如上例中的第二种解法即是  (2)多项选择题  ①列举法与排除法:已完全清楚题干要求正确项,就用列举法直接填出正确项;若不知正确项但明确选项中的错误项,就用排除法,排除错误,即知正确项。

         例:西汉建立前,我国人民已经掌握的农业技术知识有:  A.耧车播种B.使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C.二牛一人的犁耕法D.恰当处理土地的坚、松、燥、湿  做题时,可以根据题干“在西汉前”的限制,否定A和C,因为它们都是出现在汉代,那么B和D则为正确答案这样既节省时间,准确率也高其实,关键的还是要正确地审题,正确全面地理解题意  掌握解题技巧,可以缩短解题时间,提高准确率但这也只有在扎实地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才能实现  ②逆向思维法:因为四选多项选择题的特点决定了各选项中只有0—2个错若正向思维必须对1—4项正误都进行判断后才有100%的得分率,其每一判断只有25%的得分率;而采用逆向思维法,只要找到一错,即有75% 100%的得分率  有一种选择题,备选答案本身有不符合题目要求的内容,这类内容一定首先排除例,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出下列属于康有为、梁启超的共同活动:  ①公车上书  ②组织保国会  ③创办《中外纪闻》  ④组织强学会  ⑤拥载溥仪复辟  A.①②③④⑤  B.①④③②⑤  C.①③④②  D.①③②④  此题的重点记号语是“共同活动”,所以首先检查备选答案中的史实是否完全符合题意。

      拥戴溥仪复辟.是康有为的活动,所以包含第⑤项的备选答案AB两项应当排除,只考虑CD项  但运用逆向思维时应注重:第一,当判断出两项绝对错时,就不要再去判断是否还有错误第二,只找到一个错,找不出再有错项了,即得三项正确第三,若找不出一项错,就四项皆选  二、材料解析题  材料解析题是历史考试题型之一这种题型利用新材料,设计新情境,提出新问题,以有效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它具有材料来源广、信息容量大、设问角度多、能力层次高、考查功能强等特点从1989年在高考历史试卷中出现后,不断完善、创新、形成一种稳定的、生命力极强的题型它还对其他题型产生影响,即向其他题型渗透,出现了材料选择、材料填空和材料问答题命题专家选用的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种:  1.材料类型  (1)文字材料  这是最基本、最常见的可分为两类:一是典籍碑刻类即从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字资料中摘取的片断材料二是文字作品类即从诗歌、小说、剧本、楹联、歌谣、传说等资料中选取材料  (2)表格材料  表格材料其实是文字材料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它以各种项目的数据为主体构成,将文字材料表格化数据具有说服力强的特点,表格具有简洁性特点,可以省略大量的文字表达,使人一目了然,可以从数字的变化中分析出某些历史特点。

      但是单纯的简单表格题是有局限性的,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这是简单的表格本身反映不出来的,考生必须用课本知识来回答而信息量较大的表格则可避免这一局限如1996年高考的“世界经济格局”题,其设问都没超出表格范围  (3)图片材料  把历史地图、有关历史场面的图画、漫画和历史文物照片等作为材料这类材料能生动形象地再现历史,具有直观性强的特点但纯图片材料题也受图片的局限,只能借用来考查书本知识的记忆或运用课本知识辩别真伪(如上海高考“邮票”题),继续增大难度的设问则无法根据图片回答,还要回到课本上去因此,图片材料和文字材料配合编制出来,才能具有适当的难度  2.解题技巧  (1)阅读、理解材料  通过阅读理解材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前提条件这一步骤大约需要三遍,第一遍粗读,大体了解时间、人物、事件第二遍细读,对信息量大的材料要借助标点符号(特别是分号和句号)划分层次,理解各层的含义和各层次之间的联系,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同时用符号(直线或曲线)画出关键词句,去粗取精,即作到能力要求中规定的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还要考虑作者对事件所持的态度,材料反映的作者的立场、观点等对组合型材料,还要考虑各段侧重点是什么,作者的立场、观点是否一致,有何异同等。

      第三遍结合设问重点读,答每一句,都到材料中去找你用符号标出的关键语句,重新阅读、理解,然后加以概括作为答案  根据您所感觉的难易,可以灵活掌握,最好第一遍就把材料和设问全部读完,第二遍就带问题去阅读、理解,将问题逐个解决  阅读、理解过程中还要注意:  ①第一遍阅读全部文字,再决定取舍如题号后是“阅读下列材料”,则一眼掠过,第二遍就不必去管它了如果是提示性的,就必须重视,如1992年高考第46题“下面是反映同一朝代的四段材料”,就要在“同一时代”下面划出符号,以便第二遍阅读时加以理解,才能回答第1问中的“哪一时代”   ②注意每段材料后面的材料出处如果不属于提示性的,即作者、著作名都很生疏,如《胶滨语录》、《杨文弱先生全集》等,第二遍阅读时即可舍去不理,对解题毫无影响有时命题专家把材料出处放在每段材料的开头,这不仅仅是设计的需要,更有引起考生重视的作用,并且具有直接提示性,是必读和必须思考的如1995年高考的“三大发明”题,设问1的第一句“从材料看,司南至迟发明于什么时候?”材料一开头的“《韩非子·有度》载……”就使考生由韩非子是战国法家代表人物,他记载了司南,而推知司南至迟发明于战国。

        可见,放在材料开头的材料出处一定有用,是必读的,放在材料后面的材料出处,有的对解题有用,有的无用,要在第一遍阅读时决定取舍   ③第一遍阅读时要分出扣本内容和超本内容,以便找出解题的突破口材料解析题引用的材料,即能反映课本内容,又高于课本内容,第一遍阅读时就应将材料中反映课本的内容与课本对号入座,确定材料反映的是课本哪一章节哪一方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去理解超本内容理解扣本内容是解题的基础,理解超本内容是解题的关键,有的题必须以扣本内容为突破口如上面所举的“反映同一朝代的四段材料”,从前三段很难判断出是哪一朝代,而扣本内容只有最后一段中的“福王常洵遇害”,由此联系课本上讲的李白成率农民军攻占洛阳,处死贪暴的福王朱常洵这就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有了“豁然开朗”和“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由此才能正确理解前三段材料反映的内容,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理解命题意图   每道材料解析题的设计,都有其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和设问,一定要理解其意图,考虑这道题考查哪些基础知识、基本观点、能力要求,从材料中可得到哪些认识,认识应达到的高度等最后检查答案时还要从这些方面去衡量,找出漏洞,予以弥补  (3)认真组织答案  答案是《考试说明》规定的“材料处理”能力的具体体现,是。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