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0年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美术教育理念的美学特征论文.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郭**
  • 文档编号:103011856
  • 上传时间:2019-10-0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5.18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美术教育理念的美学特征论文      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是中国建立最早的六大著名高等师范学校之一兴起于晚清废科举、兴学堂、学习西方的热潮中1908年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开办;1912年改制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为培养中学与初级师范的图画、音乐、手工师资设立高师图音手工专修科;1913年改组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3年改组为省立杭州高级中学结束了从两级师范学堂到“第一师范”这一系统的师范教育历程      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的最大办学成就和特色在于美术教育其教育理念具体体现在几位主要教育家的艺术教育思想中经亨颐、李叔同、姜丹书是关键人物经亨颐作为校长主持了高师图音手工专修科和全校的艺术公修课的开设;姜丹书仿照两江师范学堂的学制制定了专修科的培养方案;李叔同为两级师范的美术教育带来全新的教学方法和风气作为浙江省最早培养艺术师资的学校其为全省的中小学堂、初级师范输送了一批新型的艺术师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对中国的艺术教育产生巨大影响的艺术教育大家      一、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的美术教育理念      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在中国近现代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从1840年开始中国社会及文化开始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中国经历了封建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解体的危机面临传统价值观和传统文化崩溃的危机使其不得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向资产阶级新文化的方向转变      西方近代学校的普通美术教育始于19世纪的公立学校运动中并以图画的形式开始大规模进入欧美各国的中小学校中在19世纪50年代和19世纪70年代英国、美国先后建立了艺术师范学院开始普通教育中的美术师资培养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萌芽在悄然发生两级师范学堂的美术教育就是在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中兴起的      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的美术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人格教育与人文熏陶两方面两级师范的人格教育强调认知、情感、行为的统一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新文化、新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而且具有高尚的情操能用正确的社会道德和价值标准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即追求知、情、行的统一人格必须通过学习与教育的历程来陶冶形成因此要通过激发学生情感道德良知来塑造健全人格      为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学校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极力提倡艺术教育提倡以美育来陶冶学生的性情和人格艺术教育就是美的人格之陶冶对学生的意志陶冶与判断力及创造力之养成有重要意义以此更能了解人生之真义因而要特别重视在此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以艺术教育的情感熏陶促进健全的人格发展二是在艺术教育中以高尚的人格为价值取向之旨归教师当以自身人格之魅力来塑造学生的人格不仅要注重智力技能训练更应注意感情陶冶和意志培养从而引发学生自觉、自律由此使学生逐渐形成健全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而在艺术教育中更始终贯穿人格教育精神始终以首重人格修养的艺术教育观来教导学生      人文熏陶包括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学堂的历任监督、校长都有着深厚的儒学根基和良好的素养许多教师留学归来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和独立的批判精神认为教育是改造国民素质、增进文化之精神的良药这两方面的优势对学生内心素质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学校重视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之潜能充分发展在教育方法上主张改教师本位主义为学生本位主义即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给予自由独立的思想空间反对给学生封建式的硬性约束强调教师的职责在于思想的启发与精神的陶冶      二、理念形成的理论来源      两级师范学堂的美术教育理念形成并不是出于偶然其是当时的时代精神与社会现状所塑造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价值取向和时代需求它的理论来源主要来自于以三方面:      (一)对西方教育思想的吸收      清末20世纪初年大批学生东渡日本留学经亨颐、李叔同便是早期的留学生之一在日本受到西方新思想、新文化的影响在当时的日本学术界西方近代各派哲学、教育思想学说纷纷涌入如康德的古典哲学、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和裴斯泰洛齐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德国的人格教育学说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卢梭提倡自然教育认为教育要让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应从生活和实践的亲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同时主张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提倡通过自然的美术学习而不是临摹训练学生的智力和感受力养成仔细敏锐的观察力裴斯泰洛齐继承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提出应开发学生与生俱来的潜力协调发展直观的认识、情感与技术以图画练习激发理性思维      当时的日本关于人格和人格教育的讨论相当热烈人格教育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是当时德国教育界流行的一种思潮主张注重人的精神生活与理性活动以达到养成学生人格的教育目的其强调独立人格的价值和人格的自由发展认为培养学生的人格应成为整个教育过程的中心教师的基本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格特征以及自主精神      人格教育主张反抗物质文明力倡艺术主义最为著名的代表性人物是德国教育学家格尔赫特·菩德和爱伦斯特·林德菩德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人格的陶冶一切教育的根本原理都是以精神生活为依据而精神生活的发达必须依靠宗教、道德、科学、艺术的全面发展不可偏废其一;林德倡导主情主义的教育认为人格教育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主要手段以教师的人格力量唤起学生内心的力量从而在感情和思想上感染学生达到教育的目的而另一方面人格教育和我国儒家重视人格修养的教育精神正相吻合符合国人发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以达到改造社会、振兴祖国之目的      西方教育学说的这些观点以及对于人格陶冶和艺术教育的重视对经亨颐、李叔同产生深刻的影响这些学说对他们日后回国办学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国内教育思想的影响      1.唯新派教育思想      1894年甲午战争战败朝野上下皆认为欲挽此危局非变法不足以图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痛感国家积贫积弱把国家衰弱的根本原因归之于教育不良猛烈抨击科举弊端提倡大办学校引进西方和日本的学校制度借教育之力以提高国民素质      洋务派的核心人物张之洞力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的技术知识即所谓的“艺”来维护清王朝封建专制之体改良君主政治巩固清王朝的帝国统治洋务时期清政府在全国开办新式学堂先后开设与“经世致用”实用技术有关的“实学”课程旨在培养造船、航海、军事等技术人才“图画手工”作为一种当务实用的技艺纳入包括“声、光、化、电”等“格致”之学的“实学”范围引进了“美术”课程的班级授课形式和内容      维新派对美术的认识上升到意识形态重视美育作用康有为在1902年的《大同书》中提出理想社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音乐教育与环境审美教育包含了新型的美育成分其教育思想中包含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的雏形以及其在政界和学术界曾有过的巨大威望这对后来学校教育内容的革新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梁启超重视艺术教育对人情感的培养认为艺术可以改造人的精神在1902年2月8日《新民丛报》第一号上刊登的《新民说》之《释新民之义》中的论述:“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至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梁启超主张通过美育以启发国民的灵魂提高国民的素质主张艺术教育的性质应是全民教育认为艺术教育无功利而且永恒普遍其重视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主张通过艺术的陶冶“将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把那恶的丑的方面渐渐压伏淘汰下去”美育在梁启超看来具有激活民族力量与人格力量的向上作用其意义是绝对不可低估的维新派对学校艺术课程的具体影响表现在从引入西方学制到初步确立了艺术课程的名称形式的尝试      维新派提倡国民教育即全体国民皆受义务教育建议远法德国、近采日本建立学制在全国各省、府、州县、乡普遍设立学校形成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相互衔接、普通教育与专门教育并举的学校教育体系同时提倡师范教育认为启发民智、培养人才为国家之根本培养人才又首先以培养教师为关键1896年梁启超在上海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其《论师范》篇说师范学校是“群学之基”“故欲革旧习兴智学必以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只有兴办师范学堂培养新式师资开启民智才能达到救国自强的目的      1898年“百日维新”运动失败虽没能达到其政治目标但其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2.王国维、蔡元培的美育学说      王国维是把西方美学思想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首创中国近代的美育理论其深受康德、叔本华、尼采哲学、美学及教育思想的影响认识到美育对于人的独特作用对教育宗旨进行更为人性化的理性思考1903年王国维提出教育的目的旨在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全之人物”使个人在智育(知识)、德育(意志)、美育(情感)等方面达到真、善、美之理想境界其认为美育在四育之中有着特殊的作用有显著的重要性美育的意义在于丰富人的感情发展人的无个人功利的情感陶冶人的品性有助于净化心灵提升个人趣味树立高尚的审美标准达到改良社会之目的王国维在近代中国最早导入西方美育思想并赋予美育以独立的地位和价值其强调美育在人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无疑为两级师范的艺术教育理念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蔡元培留学于德国莱比锡大学研读哲学、美学和心理学等与王国维在哲学、美学、教育等问题上有很多相似的见解但其更看重艺术教育的内容和社会意义主张“美育救国”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此次革命旨在中国建立以西方民主政治为基础的共和国在文化各个领域的发展中都渗透着民主化和科学化的精神追求作为国民政府教育部总长的蔡元培对清末教育宗旨进行了分析、批判和吸收提出了公民道德教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为目的把美感教育列入教育方针五项内容之一第一次把“美育”写入国家教育标准明确提出教育应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主张通过美育来陶冶活泼敏锐之性情、塑造高尚纯洁之人格也是完全人格教育的重要体现很强调地推动艺术教育的开展      蔡元培继承了传统美学中“完善人格”的思想在教育实践中注重受教育者完整人格的培养其认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能力完善人格以便于在人类文化上尽一份责任;教育当以培养国民健全之人格为目标主张“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反对旧教育违背自然、摧残个性视学生为没有感情思想的无机物的机械教学法主张尊重、发展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崇尚自然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蔡元培的教育思想突出国民富强和人民素质的提高强调美育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主张借助艺术的形式和途径实现人的和谐完美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在蔡元培领导下制定的民国教育政策对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的美术教育有着重要作用      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的美术教育正是在这些理论思想的启发和影响之下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作用下经由经亨颐、李叔同等当时的教育先驱以及艺术巨匠培养了一批在中国美术史和教育史上影响深远的美术家和教育家谱写了中国美术教育史上的一篇华美乐章      (注:本文为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浙江两级师范学堂艺术教育》的阶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2JCWH04YB)      参考文献:      [1]张彬.浙江教育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中国美学史资料汇编(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4]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作者单位:浙江丽水学院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