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师大版语文第十二册一单元教案分享.doc
11页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北师大版语文第十二册一单元教案养花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家中有花吗?谈谈你的感受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2、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你说说老舍先生为什么要养花?他从中体会到什么乐趣? 三、通过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几段?每一段讲了什么意思? 2、讨论:课文可以分三段 (1) (2—6) (7) 四、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1、“奇花异草”是什么意思? 整理养的花草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2、“置之不理”什么意思?“自生自灭”什么意思? 整理“摸着了一些门道”,这些“门道”指什么? 3、整理为什么说他“可得感谢它们”? 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 因为整理因为养花而受益:有益身心,胜于吃药 4、全家动员抢救花草时,十分紧张,使人“腰酸腿疼,热汗直流”,你认为整理是在抱怨养花的劳累吗?为什么? 5、什么是“秉烛夜游”? 6、为什么整理“也有伤心的时候”? 7、整理认为养花究竟有哪些乐趣?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试背最后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2、练习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学习生字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齐背最后一段 3、检查生字读音 4、指导识记字形 二、再读课文,概括中心 1、提出要求: 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些部分写了“喜”“笑”?哪些地方写了养花的“忧”“泪”?哪些地方写了养花的“须劳动”“长见识”? 2、自由读课文,讨论 3、讨论交流 4、概括中心思想 三、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1、自由读课文 想一想整理怎样安排材料的? 2、讨论交流 (1)文章题目:养花 (2)文章中心:整理通过自己的养花实践切身体会到了养花的种种乐趣 (3)材料安排: a、把养花当作一种乐趣 b、具体讲养花的乐趣 c、总结养花的乐趣 四、指导“置之不理”造句 五、指导朗读、背诵 1、范读 2、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3、练习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六、作业: 1、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2、练习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练笔,写一种你喜爱的花草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二、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三、检查背诵 四、明确“练笔”要求 1、学生自己阅读练笔的题目 2、讨论 这次练笔的内容是什么?(写一种自己喜欢的花草 练笔有什么要求? (写一个片断;写出花草的特点;要写出自己喜欢这种花草的原因 五、学生写作 1、分组练说 2、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六、交流,修改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11个生字; 2.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一)(二); 3.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 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3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整理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
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第一首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 ②耘:除草 ③耘田:在田里除草 ④绩麻:把麻搓成线 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⑤未解:不懂 ⑦供:参加 ⑧耕织:耕田织布 ⑨傍:靠近 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整理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 2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会整理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3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 二、教授新课(一) 交流材料 互相交流查阅的有关唐代田园诗歌并与范成大的田园诗歌比较 (二) 朗诵诗歌体会诗歌意境 指名朗读、分组朗读并进行指导 (三) 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整理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诗描写晚春农村的自然景色表现了整理对田园风光的热爱这首诗歌表现的乐趣在于自然景物 (四) 交流探究 1诗歌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前两句写了晚春江南农村的景象 2怎知道晚春呢? 明确:典型的事物描绘金黄的梅子、杏子肥、菜花稀落、雪白的麦花处处) 3三、四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正午时分的幽静的景象 4四句中写“蜻蜓虫夹蝶飞”显得田野静悄悄的,如何理解? 明确;以动写静。
5诗歌的写法 明确:1点面结合 2动静结合 三练习 :1朗读诗歌 2背诵并默写诗歌 四小结 : 1诗歌的朗读 2诗歌内容的理解 3诗歌的写法 五作业: 1理解背诵默写两首诗歌 2预习《山中杂记》 山中杂记 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掌握本科生词生字,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2. 能力目标: 学习用详略结合的手法叙事 继续学习用平淡、自然、流畅、亲切的语言叙事 教学重难点: 理解整理平和心态以及从大自然得到的乐趣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小组交流生字词语 驯xn(驯服、顺从) 瞥piē(很快地看一下,大略地看) 蹒跚pn shān 槭q(落叶小乔木) 触ch,不读chǔ 瑰guī,不读gu 词语: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本文是形容小鸟 庞然大物:形容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玲珑娇小:细致,娇嫩小巧 弱不禁风:形容身体虚弱,连风吹都禁不住 热身赛:正式比赛前进行的训练、比赛 二、交流作家: 冰心:除了《小资料》介绍的外,需要补充的是:冰心女士早年的小说多揭示社会、家庭、妇女等人生问题代表作有《斯人独憔悴》等《寄小读者》是她散文最高水平的体现诗集有《春水》和《繁星》 班马:当代儿童文学作家。
三、阅读理解1、《山中杂记》 这篇文章是冰心女士留美期间在山中养病时写的原来是一组,共十篇,我们学习的这篇是第十篇 2、略读课文,写了什么? 这篇小文写了整理在山中所见的许多可爱的动物和昆虫的生活情景,写出了它们给整理带来的无限的乐趣,也抒发了整理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3、学习重点段:在具体的描写过程中,整理怎样表现了对动物的关爱、尊重、平等、欣赏的情感态度边读边画 小组交流:写马:温驯地磨动它的松软的大口和齐整的大牙侧转那狭长而又善良的脸来看我,表示它的欢迎与等待 它虽然不说话,它必每日地怀念我 写狗:它看我吓怔了,才住了吠,得了胜利似的,垂尾下山而去 它竟摇尾走了过来 它总算助了我不少的胆子 写猫:它并不抓人,仰卧在草地上,用前面两只小爪,拨弄着玫瑰花叶,自惊自跳,充满了活泼的欢悦 从上述所举的例子中能看出,冰心笔下的各种动物有情有意,充满人性和灵性,个个都可爱极了 这些动物为什么这么可爱,整理为什么能从它们身上获得无限的乐趣?是因为冰心始终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对待它们,与它们深交,而不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让动物给自己服务,逗自己开心这样平等、关爱、尊重、欣赏的情感就是一种博爱思想。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 美文品读冰心这种博爱思想是因为接受基督教博爱思想的影响和印度的泰戈尔哲学思想的影响,以及所受的家庭教育、个人教养的必然结果,也是她早期作品中所表现的最高理想和一贯的主题 你认为怎样才能读出整理的所见所思呢?同位练读二、学习写作方法:本文重点写的是小鸟,共用五段文字整理先写各种鸟,如青鸟、知更雀,说它们是快乐的象征,然后写鸟的形态,鸟鸣,最后进一步详写了鸟的家庭,小鸟破壳,大鸟哺育它们的情景这部分文字写得亲切、生动、感人,是文字的精华,同学们应该反复品味,从中获取养料 仔细阅读些小鸟的部分,看看整理是怎样表达的 1、学生阅读体会2、全班交流3、教师总结本文详写了小鸟,略写了小虫,二者结合得恰到好处文章开头选写了大马、小狗、小猫三种动物,从描写对象的数量看,已经从面上铺开了,然后收笔,集中一点,详写小鸟的各个方面,把文章内容、抒发的情感推向高潮,推向顶峰,最后收笔写小虫们,点到为止如果再详写小虫,显得拖踏、臃肿、做作,读起来会索然无味. 三、全课总结 这篇小文的语言细腻、柔和、含蓄而又清丽,通篇“满蕴着温柔”,充分显示了女性作家的特点,这也是冰心作品的语言特点。
爱——对动物的爱,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四、作业:对比阅读冰心的其他散文,了解写作特点 爸爸带我去爬树本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六年级(下) 第一单元 第4课 课题:《爸爸带我去爬树》 教学目标: 1、文章的情节结构 2、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体会爸爸带我去爬树的深意 教学难点: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自然就引出爸爸带我去爬树这一话题 二.分组讨论,赏析全文 导入时已经谈到了爸爸带我去爬树这一话题, 1、提出第二个问题:爸爸为什么带我去爬树? 板书“回归自然”,解决本文重点之后,。












